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据皮尤研究所(Pew Research)2006年的一项调查,45%的共和党人形容自己“很幸福”,其他党派相形见绌,只有30%的民主党人和29%的无党派人士形容自己“很幸福”。这是一个颇为可观并长期持续的差距。芝加哥大学的“全国民意研究中心”从1972年起每半年作一次“幸福”调查。结论:共和党人始终比民主党人快乐。

原因何在?作家埃力克·韦纳(Eric Weiner)决意探究一番:究竟是加入共和党诱发了一种温暖模糊的感觉,好像服了政治“兴奋剂”,令人情绪一振而感觉幸福呢?还是相反,容易感到“幸福”的人才愿意加入共和党?或者,两者都不足以阐明共和党人比民主党人感觉幸福的原因?

或许,荷包是个原因?有钱的富人总比一文不名的穷人感觉幸福。共和党人一般比民主党人富有,所以比较幸福?对不对?貌似合理的猜想而已。据研究,收入差异调整后,贫富相当的共和党人比民主党人更幸福,共和党的富佬也比民主党的富佬感觉更加幸福。

或许,权力是个答案?共和党在过去三十五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控制了白宫,有什么能像权力那样与幸福媲美呢?又错了。即使在民主党人如吉米·卡特或比尔·克林顿入主白宫的年月,共和党人还是比民主党人感觉更幸福。

皮尤研究所的专家为此大挠头皮,一筹莫展。他们把数据严格依照程序再作所谓的多元回归分析,试图逐一区隔各项有关变数,发掘共和党人比民主党人更幸福的原由。可是,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不过,有一点比较清楚,共和党人手上捏着让人感觉幸福的筹码。比如参加教会活动。定期参加教会活动(无论何种教派)的人有43%自称幸福;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常去教会的人只有26%自称幸福。还有,与民主党人相比,共和党人结婚成家的居多。已婚者比单身者容易感觉幸福。

韦纳说,每当他对自由派朋友说共和党人比我们更快乐,人们通常面露愤怒(愤怒是不幸福的特征),并反驳说,共和党人只是漠不关心,对苦难和问题眼开眼闭。有人归纳道:无知方是极乐。19世纪上半叶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说得更加彻底:上帝让每个头脑选择,真理还是安乐;两者择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韦纳说,他不知道民主党人是否比共和党人更关心时政,但是民主党人的受教育程度比共和党人要高。这或许可以解释民主党人为何容易闷闷不乐。据研究,有学士以上高级学位的人常常比仅有学士学位的人更不快乐。

心理研究显示:知足者常乐。有时候,来一点自我欺骗还是必要的。幸福的人怀旧时带玫瑰色彩的居多,忧郁的人往往纠缠于往事中那些烦人的鸡毛蒜皮,弄得心中更不快活。脑筋死盯着一时没有解决办法的问题,也是导致很多人不快活的原因。民主党人往往张口闭口就是收入平等、种族多元化。美国目前的状况还不可能让梦求各族裔平等共处的自由派们满意,于是,自由派们与幸福的距离就更远了。

韦纳也是新书《天赐福地,一个怨天尤人者寻找极乐世界》(The Geography of Bliss,One Grump's Search for the Happiest Places in the World)的作者。他的姓和英文词“爱抱怨者”(whiner)谐音。他,作为一个自由派民主党人,对富裕的美国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有着切肤之痛。韦纳在一年间走访了“幸福指数”不同于美国的九个国家,包括人们很少去的不丹、冰岛、乍得等,找寻“天赐福地”——幸福是否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相关联,探寻人们感觉幸福的底蕴。

很巧,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近播出的《六十分钟》节目称,丹麦是地球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丹麦也是韦纳走访的国家之一。节目称,丹麦人感觉幸福的关键是“降低期望值”:任何事情只要结果好于期望,人就容易满足。地处北欧的丹麦,气候和富裕程度都不如邻国,但是,高等教育免费,健康保险退休等福利制度齐全。一个受访的丹麦人告诉记者,丹麦人每年休假六个星期,美国的亿万富翁也不见得有这样的休闲享受。

前两年,有过另一项“幸福”研究。据该研究,所有人群中,西藏密宗和尚的“幸福指数”最高。为什么?和尚慈悲为怀,清心寡欲。人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也是幸福和快乐的死对头。丹麦人“降低期望值”反映的当也是恬澹处世的人生态度。

韦纳走访的另一个国家是莫尔多瓦。据说“莫尔多瓦人从邻居的失败中得到的乐趣比他自己成功还要多”。跳上一辆拥挤的汽车,所有乘客的脸上只有一种表情,冷漠惘然。社会缺乏一种让人可以依赖的文化或信仰,整个国家笼罩着虚幻缥缈而又无所不在的悲情般的迷信。

追求幸福,是写进美国宪法、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往高处走”“生活更美好”,渗透了美国式思维。乐观是美国的民族精神,幸福快乐是不言而喻的天经地义。近年来,有关“幸福”的学术研究、文章书籍、“幸福指数”的编纂考核、快速幸福的绝招秘诀甚至魔力药物,风行于市,汇成庞大的“幸福”产业。“幸福”奇货可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与“幸福”渐行渐远,焦虑取代了希望。人们活着不踏实,对自己和后代生活的蒸蒸日上不再像从前那样满怀信心。

据《纽约时报》星期二的报道,一项在全球八十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年人是最不幸福的群体。1999—2004年间,全美45—54岁人群的自杀率上升近20%。那些人放弃生命,表象可能是因为生活压力、健康状况、家庭变故,但根本原因是不快乐,看不到希望。追求幸福源于生物本性。几个月前发过一篇《“幸福缺口”》的文章,被人们点击跟帖数百次,可见“幸福”确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几天前去逛书店,门口的书架上排列好几摞《幸福是一种选择》(Happiness Is A Choice)。那是美国通俗“幸福专家”Barry Neil Kaufman(别号“大熊”)的新作。翻了一翻,新书的要义是一个人要摆脱“受害者”心态,不要让负面环境左右自己的心境。对于书中开列的通达“幸福”之六条捷径,我不甚了了,而作者强调个人主观能动地选择“幸福”的说法,却有点道理。没有神仙救世主,也没有灵丹妙药,能够让一个沉溺于不快乐的人“幸福”起来。

据说,专家的“大熊”别号来源于他与听众或读者粉丝们的“熊抱”,发自内心,有感染力,传递爱心、希望和快乐。或许,我们也可以选择“熊抱”幸福?

2008.2

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