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1]

[北宋]道原编

1.嵩岳破灶堕和尚[2]

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曰:“捻[3]枪带甲。”云:“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僧云:“某甲[4]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良久又曰:“会么?”僧云:“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从言下大悟。

【注释】

[1]《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代道原撰。简称为《传灯录》。是我国禅宗史书之一。原题名为《佛祖同参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了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百七十零人的传灯法系,内容包括行状、机缘等。其中附有语录的有九百五十一人。因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具表上进,并奉敕入藏,所以以“景德”命名;又因为灯能照暗,法系相承,就好像灯火辗转相传,喻师资正法永不断绝,所以叫做“传灯”。释道原,北宋法眼宗禅僧,得法于天台德韶国师,是南岳第十世。道原住苏州(江苏)承天永安院,宋真宗年间编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2]嵩岳破灶堕:嵩岳破灶堕和尚,唐代僧人。《景德传灯录》记载:“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岳。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祠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设拜师前。师曰:‘是什么人?’云:‘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神再礼而没。”

[3]捻(niǎn):拿,提。

[4]某甲:自称的代词。

2.司空山本净禅师[1]

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又有偈曰:“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路。”

【注释】

[1]本净(667~761):绛州(山西)人,唐代禅僧,俗姓张。幼受六祖慧能之印可,住司空山(安徽)无相寺。

3.嵩岳元珪禅师[1]

以有心奉持[2],而无心拘执[3];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4]非取也,虽柄[5]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昏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昏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

【注释】

[1]元珪:伊阙人,幼年出家,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

[2]奉持:以尊敬的心来受持。

[3]拘执:拘泥,固执。

[4]飨(xiǎng):享有;享受。

[5]柄:执掌。

4.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1]

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大好山。”僧云:“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云:“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云:“有。”僧云:“和尚还有否?”师云:“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云:“我非一切众生。”僧云:“既非众生是佛否?”师云:“不是佛。”僧云:“究竟是何物?”师云:“亦不是物。”僧云:“可见可思否?”师云:“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议。”

【注释】

[1]惟宽:衢州信安人,十三岁出家,得法于道一禅师。

5.石头希迁大师[1]

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师曰:“我不会佛法。”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2]?”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注释】

[1]希迁(700~709):端州高要(广东高要)人,唐代僧人,俗姓陈。曾参学于六祖慧能、青原行思,得到了青原行思的印可。天宝初年在衡山南寺东石台上结庵说法,大扬宗风,世称石头和尚。石头希迁自称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仅须了达佛之知见即是“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

[2]净土:圣人所住的国土,没有五浊的污染。众生居住的地方有烦恼污秽,所以叫做秽土、秽国。净土,指以菩提修成的清净处所,是佛所居的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土概念是专门在大乘经中宣传的,以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为理想之小乘教并无这种说法。

6.湖州道场山如讷禅师[1]

僧问:“如何是教意?”师曰:“汝自看。”僧礼拜。师曰:“明月铺霄汉。山川势自分。”问:“如何得闻性不随缘去?”师曰:“汝听看。”僧礼拜。师曰:“聋人也唱胡笳[2]调,好恶高低自不闻。”僧曰:“恁么即闻性宛然[3]也?”师曰:“石从空里立,火向水中焚。”问:“虚空还有边际否?”师曰:“汝也太多知。”僧礼拜。师曰:“三尺杖头挑日月,一尘飞起任遮天。”问:“如何是道人?”师曰:“行运无踪迹,起坐绝人知。”

【注释】

[1]如讷: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开山祖师,名如讷,后人称其所住岩穴为“伏虎岩”,世称“伏虎禅师”。

[2]胡笳(ji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

[3]宛然:真切,清楚。《关尹子·五鉴》:“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

7.抚州黄山月轮禅师[1]

师上堂谓众曰:“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诸人不荐向外驰求,投赤水以寻珠[2],就荆山而觅玉[3],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绝心迹。”问:“如何是道?”师曰:“石牛频吐三春雾,木马嘶声满道途。”问:“如何得见本来面目?”师曰:“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问:“宗乘一句,请师商量。”师曰:“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飕飕[4]。”问:“不辨中言,如何指拨?”师曰:“剑去远矣,尔方刻舟。”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石牛水上卧,东西得自由。”问:“如何是目前意?”师曰:“秋风有韵,片月无方。”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觉户不掩,对月莫迷。”问:“如何是青霄路[5]?”师曰:“鹤栖云外树,不倦苦风霜。”问:“过去事如何?”师曰:“龙叫清潭,波澜自肃。”

【注释】

[1]月轮:福州福唐人,俗姓许。

[2]赤水:是古代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3]荆山:山名,传说此山盛产宝玉,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荆山。

[4]飕飕(sōu):大风吹的声音。

[5]青霄路:通往青天的道路。

8.安州白兆山竺乾院志圆[1]

僧问:“诸佛心印什么人传得?”师曰:“达磨大师。”曰:“达磨争能传得?”师曰:“汝道什么人传得?”问:“如何是直截[2]一路?”师曰:“截。”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苦。”问:“如何是道?”师曰:“普。”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失。”问:“如何得无山河大地去?”师曰:“不起见。”玄则问:“如何是佛?”师曰:“丙丁童子[3]来求火。”

【注释】

[1]志圆:宋代僧人,生卒年不详,是感潭资国禅师法嗣。住安州(湖北安陆)白兆山竺干院,所以又被称为白兆志圆。志圆禅师门下弟子众多,示寂后谥号“显教大师”。

[2]直截:直接,不拐弯抹角。

[3]丙丁童子:禅林用语。指司灯火的童子。天干中之“丙、丁”,与五行相配则属“火”,所以用丙丁比喻火。禅林中经常以“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来比喻众生本具佛性,复向外求佛。因为自身即是火,更向外求火,属于忘失本性、多此一举的愚昧行为。

9.福州报慈院文钦禅师[1]

问:“如何是诸佛境?”师曰:“雨来云雾暗,晴乾日月明。”问:“如何是妙觉明心?”师曰:“今冬好晚稻,出自秋雨成。”问:“如何是妙觉[2]闻心?”师曰:“云生碧岫[3],雨降青天。”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

【注释】

[1]文钦: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法嗣。

[2]妙觉: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妙觉是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觉的人,被称为佛。

[3]岫(xiù):指峰峦。

10.郢州临溪竟脱和尚

僧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曰:“明眼人笑汝。”问:“如何是法身?”师曰:“四海五湖宾。”问:“如何是本来人?”师曰:“风吹满面尘。”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富有多宾客。”曰:“见后如何?”师曰:“贫穷绝往还。”问:“如何是佛?”师曰:“十字路头。”曰:“如何是法?”师曰:“三家村里。”曰:“佛之与法,是一是二?”师曰:“露柱渡三江,犹怀感恨长。”

11.金陵报恩匡逸禅师[1]

依而行之即无累矣。还信么?如太阳赫奕[2]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设尔思量得及,唤作分限智慧。不见先德云:“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此若未会,也只为迷情所覆,便去不得。迷时即有窒碍,为对为待,种种不同。忽然惺去,亦无所得。譬如演若达多[3]认影为头,岂不是担头觅头?然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为得。何以故?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于动静。

【注释】

[1]匡逸:明州人,江南国主请居上院,署凝密禅师。

[2]赫奕:光辉美盛的样子。

[3]演若达多: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记载,室罗城中有一人叫演若达多,一天早晨照镜子,见到镜子中的自己头上的眉目感到十分欣喜,但是当他想反观自己头上的眉目却看不到,所以非常生气,以为是鬼魅所作,所以发狂。这个故事中自己的头比喻真性,镜子中的头比喻妄相。看见镜子中虚幻的眉目就欣喜,比喻妄取幻境作为真性而坚执不舍;见不到自己头上的眉目就生气,则比喻迷背真性。

12.洛京菏泽神会大师[1]

师于大藏经内有六处有疑,问于六祖,第一问戒定慧曰:“戒定慧如何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六祖答曰:“定则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答曰:“前念恶业[2]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答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若离二边[3],自除生灭病。”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答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答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答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注释】

[1]神会(668~760):襄阳(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高僧,菏泽宗的创始人。十三岁时参学于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参访四方,曾住南阳龙兴寺,后到洛阳弘扬六祖宗风,主张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提倡“无念为宗”,是慧能之后推行南禅宗助其大盛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2]恶业:与“善业”相对,指不合理的行为。

[3]二边:指偏离中道的两个极端。

13.镇州临济义玄和尚

今时学人且要明取自己真正见解。若得自己见解,即不被生死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胜,殊胜自备。如今道流,且要不滞于惑,要用便用,如今不得,病在何处?病在不自信处,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1]一切境,脱大德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师不别。汝欲识祖师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得者只是文字学,与他祖师大远在,莫错大德,此时不遇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如今诸人与古圣何别?汝且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此见,是一生无事人。一念净光,是汝屋里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2]。此三身,即是今日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据教三种名为极则。

【注释】

[1]徇(xùn):顺从。

[2]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是佛的三身。身,聚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