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善慧大士语录》

[南朝梁]傅翕[1]

1.初大士在世之日,常与弟子说无为大道[2],诸法因缘,曰:“无为大道者,离于言说。”“何谓离言说?”“说者无示,听者无闻,学者为得。”“何谓说无示,听无闻,学无得?”答曰:“说者无方[3]故无示,听者无受故无闻,学者无取故无得。”“何以故?”“尔法无色,离形相故;法无受,离取舍故;法无行,离足迹故;法无名字。离分别故。如是道者即是为真一,真一之道即无漏之道。”“何谓无漏?”“断绝攀缘[4],究竟无染,上不为结使[5]所牵,漏落三界[6],流转生死;下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涂[7]、地狱,受诸苦恼,故言无漏。无漏之道,即寂定无为,岿然常住。”“何谓为常?”“虽复俗去时移,常存不异。常住之道即是圣道。”“何谓圣道?”“圣者,正也。若论正,即是不动。若论不动,即是定。若论定,即是调直。若论调直,即是平。若论平,即是和。若论和,即是僧。僧者,复有三义:一者意业无所作;二者口业无所作;三者身业无所作[8]。名之为僧,亦名法师。法师者,复有三义:一者履践如如,体一无相;二能弘宣正典,晓真不二;三能善巧方便化彼群生。”

【注释】

[1]善慧大士:傅翕(xī)(497~569),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东阳郡乌伤县(浙江省义乌县)人,字玄风,号善慧。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十六岁娶妻,生两子普建、普成。二十四岁时,遇梵僧嵩头陀知往因,在松山之双梼树间结庵,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苦行七年,宴坐之间,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据称有神异,深受梁武帝敬重。

[2]无为:无因缘造作,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华严大疏》十六:“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

[3]无方:无一定之方所,无一定之方法。方,方所、方法。

[4]攀缘:攀取缘虑,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

[5]结使:烦恼的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所以叫做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所以叫做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

[6]三界:佛教世界观用语。指众生所存在的三种界域。又称“三有”。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指有食欲、淫欲、睡眠欲之处,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及六欲天。色界,指有净妙色法之处,即四禅天。无色界,指无有色法之处,即四无色天,或说尚存微细色法之处。

[7]三涂:又作三途。指火涂、刀涂、血涂。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生三趣。又称作三恶趣、三恶道。

[8]意业、口业、身业合称三业。身业是身所作业,口业是口所说业,意业是意所起业。

2.问曰:“夫物生有死,事成有败,生心趣道,宁得久住常乐,何者是魔业?”答曰:“有为诸行。”“何谓诸行?”“悭心[1]是行地,贪心是行地,杀害心是行地,食噉[2]众生心是行地,偷盗心是行地,瞋[3]心是行地,邪妒心是行地,损他利己心是行地,调戏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绮语妄言心是行地,恶口两舌[4]心是行地,嫉能妒贤心是行地,爱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争胜负心是行地,相凌灭心是行地,相斗打心是行地,一切诸慢[5]心是行地,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无惭无愧心是行地,违恩背义心是行地,不谦让心是行地,相诽谤心是行地,毁呰[6]心是行地,世间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贪华艳之色是行地,耳贪非法之声是行地,鼻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贪细滑是行地,意缘恶境是行地。一切有为诸行,若善若恶,皆是魔业也。此诸行流转生死,无有休息,常处暗宅,永劫长夜,无有光明,急须远离。”

【注释】

[1]悭(qiān)心:心被悭吝贪餍所迷惑,而不行布施;或虽行布施,也不将好的东西给别人,称为悭心。

[2]噉(dàn):同“啖”,吃。

[3]瞋:生气。又作恚、怒、瞋恚或瞋怒,三毒之一。《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4]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十恶业之一。

[5]慢:傲慢,恃己而凌他。

[6]毁呰(zǐ):毁谤,非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