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代隐喻研究把隐喻看成一种认知现象,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试图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隐喻对人类思维和日常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有关隐喻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的大量隐喻和隐喻网络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莎翁对于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他使用隐喻的频度来探究他对于爱情和人性等诸多问题的态度。

在整个近代哲学中,哲学家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他们把语言看作表达思想的工具;第二,他们认为,语言给思想表达造成的混乱是可以清除的。就像我们擦拭眼镜一样,我们把眼镜擦干净了,就能清楚地看世界。而现代哲学的最大转变在于,哲学家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言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思想本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莎翁的诸如对人类、爱情、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反映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哲学性。正因为如此,屠岸才会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个永远的谜。

石里克[1]说,哲学转变最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我们重新认识了逻辑的本质。而事实上,逻辑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本质。江怡教授说语言的本质就是指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语言,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诉说我们的语言,或者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描绘我们的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规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诉说我们的思想。这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刘景钊,2012)。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都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众多学科合力影响之结果。从表面上看,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没有什么关联,但笔者根据对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原理》的研读,发现拓扑心理学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体系和基本概念影响相当大(如概念整合、心理空间),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门新兴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就是维特根斯坦,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一个运用拓扑学的方法建构起来的。

中国人文领域的拓扑学当初就是从研究维特根斯坦衍生出来的。这个发展其实也同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有关。因为欧洲大陆哲学家中拓扑学这个概念用得比较多,比如拉康。拉康在关于意识的讨论中,谈到人的意识发展阶段的时候,就使用了“拓扑倾向”的概念。福柯、德勒兹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甚至当代一些哲学家在研究海德格尔的时候,也用了拓扑学,但是他们这里用的拓扑更多的是与时间相关联,把存在这个概念看作拓扑的演变过程。就是说在一个空间当中,存在在不断地变化,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它不变的东西,即连续性中的不变性,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这个存在概念到底指什么,他们把拓扑学作为一种方法来讨论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江怡教授则更想把拓扑学[2]做成一个领域,把拓扑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刘景钊,2012)。

有专家说,有了拓扑学的观念,超凡的想象力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了。而这种想象就是建立在空间概念基础上的,是通过空间来完成的。而不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上的。因为大量自然现象具有连续性,所以拓扑学具有广泛联系各种实际事物的可能性。通过拓扑学的研究,可以阐明空间的集合结构,从而掌握空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谜一样的想象和心理空间,我们可以借助拓扑学来立体呈现。

1.2 基本观点

尽管用拓扑心理学[3]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但它将语用要素纳入几何图形中,探索语用要素的形式化途径,试图走的是一条心理学空间下语言研究的学科构建道路。从拓扑学的视野,很容易解释心理场的动力问题,符合语言研究的主流思想。因此探讨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及归宿。

如果将但丁、弥尔顿、拉普里莫达耶、亚里士多德、弗拉德、弗洛伊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他们通过隐喻,塑造了一个多维、复数的空间。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相通的认知结构模式:天是物理的宇宙,是单数的,人是心理的小宇宙,是复数的,多维的。所以诗人通过拓扑心理空间原理,将隐喻构建成多维而开放的美好空间。

探索人的地位、价值、意义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莎翁善于挖掘人的心灵,将其真实地再现。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理想又现实的,这样真实的人物塑造正是他深度创作的体现。这些都是由莎翁作品中那些雄浑、深厚、丰满、生动的隐喻网络空间得以实现的。

拓扑学心理空间的生成方式,完美地将莎士比亚诗中所反映的心理上的意义再现出来。这些空间可以是宇宙、镰刀、花朵以及人生。按照勒温所言,任何空间都是等效的,无论其形状、面积如何。所以,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创作出来的多维、多形状空间,传达的是一个相同的心理空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宇宙时间的维度,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物理空间,无论如何分割,都是心理的反映,并最终生成文化模式,通过诗歌将其具体化并阐释出来。拓扑学认知世界的方法是:通过物理结构,研究心理意义层面上的多维空间。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本研究立足于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看成隐喻网络构成的多维意义空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构成的空间,是多维的、开放的、动态的、隐喻的。这对莎士比亚语言进行系统研究和诗中反映的心理空间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对莎士比亚的语言研究可以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拓的手段加以实施,上面谈到拓扑学认知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宇宙的物理结构,研究心理意义层面上的多维空间。这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和分析拓扑学及拓扑心理学在其他学科上的应用意义和影响;有助于系统深入地研究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的认知空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梳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隐喻网络和意识形态空间所反映的深刻的心理空间。在莎士比亚各种各样的隐喻当中,在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映照下,寻求隐喻的空间推导。在一个单数的物理空间,建立复数的心理学空间。这对语言教学至关重要,有利于构建新的莎学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莎士比亚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能力。

本研究拟对有关宇宙、时间,永恒、爱情、身体、音乐等文学主题的几何空间进行重点阐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多种描绘概念的隐喻性认知图形,是通过拓扑学认知生活空间或心理来构建的。在一定范围内,这些认知图形是等效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说明、阐述和描绘同一种概念,表达同一个意义。正如拓扑学基本原理对应的那样,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提到多方面结构理论,如生理的、物理的、音乐的、意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尤其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属于一种心理和隐喻结构。

有关莎士比亚语言的研究,包含七种基本研究方法:文本细读法、语言考证法、文化阐释法、心理分析法、审美综合法、跨学科领域研究法、综合评判法。

在整个外国文学的研究中,对莎士比亚语言的研究占据重要位置,它的研究成果数量在作家作品中几乎是首屈一指的。纵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尽管在数以百计的论文著作中,不乏一些精品上品,但从整体看,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研究方法需要成熟与完善。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网络构成的空间研究。本文综合了著名隐喻研究者(诸如亚里士多德、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来识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在根据隐喻理论识别出十四行诗中的所有隐喻后,文章根据隐喻的本体对其进行分类:包括本体为“爱情”的隐喻,本体为“人类”的隐喻,本体为“人生”的隐喻,本体为“美”的隐喻,本体为“时间”的隐喻,以及本体出现频率较低的其他隐喻。为了使研究更清晰明了,文中出现了一些表格,每个表格总结了相同本体隐喻的不同隐喻表达,然后详细分析了每个隐喻。

1.4 论文结构框架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全文共分5章。

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观点以及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2章是本论文的理论部分。介绍中国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了解与研究及探讨国内外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和在拓扑心理学的启示下,展开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拓扑心理学认知研究。

第3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隐喻研究。笔者试图通过梳理和罗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网络,来研究诗歌心理意义层面上的多维空间。

第4章是再次探讨和总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拓扑学等值隐喻研究。拓扑学的认识方法告诉我们,不论是一滴眼泪还是一座高峰,都是表达同一个概念的,是等效的,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拓扑等价。通过这种等效的空间隐喻模式重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能够让我们对经典多一份生动的理解。

第5章为结论(余论)部分。本章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德国著名哲学家,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属于分析哲学学派。

[2]拓扑学(Topology)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用来研究各种“空间”在连续性的变化下不变的性质。

[3]拓扑心理学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根据动力场说,采用拓扑学及向量学的表述方式,研究人及其行为的一种心理学体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