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夏志清致夏济安 1959年7月28日
济安哥:
最近两三封信已看到了,文章也拜读了,这篇文章花了你不少时间,非常感谢,内容很精彩,结构亦好。文字ironical,的确与我的不同,有几处小毛病,我重打时稍加修改即可(我打字很快)。有一句子比较ambiguous:There was never a serious introduction of James, Kafka, etc.,我不知你所指的是没有人翻译他们的作品,或者没有人写文章介绍他们,请指示。你对台湾文人挖苦很凶,而且把台湾一般麻醉情形说出来,美国读者看后一定高兴。你在翻译方面讲得很多,正好补我书之不足。全文极complement我的书,你在给Carol信上,谦逊太甚,是不应该的。我现在在重打notes,因为notes增多了,所以非重打不过,打完notes,即打你的文章,全稿即可交出了。
上次问你钱锺书《宋诗选注》的材料,不知已看到否?华大如没有《人民文学》等杂志,最好请查1958年底、1959年初的《人民日报》,找一两篇有关该书的“社论”的titles给我即可。《火葬》一小quote, page reference我自己也找到了(你找到后,钞〔抄〕给我也好,我的可能不正确的)。钱杏邨(1)第一句我已不引,免得有了quote,没有quote出处。张天翼那一段,你or陈世骧找到后,即告诉我。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一段quote的page number,我查了自己的乱纸堆,也找到了。
下面一些东西,我今晚已写信嘱陈文星去找(因为我知道Yale有书),但他可能不在New Haven,你有空也代我一查,所花时间是不多的。
1)《鲁迅全集》Vol.6,鲁迅给徐懋庸(2)的公开信,页数约在534页附近。我quote的一段是:
“其次,是我和胡风、巴金、黄源(3)诸人的关系。……这是纵使徐懋庸之流用尽心机,也无法抹杀的。”Give page reference。
2)《闻一多全集》四大册。查一查有没有一篇闻氏早期文章,是指正郭沫若翻英诗(Shelley、Fitzgerald)译错的。没有此类文章,请不多查(give title、page)。《创造季刊》华大想是没有的。
3)Dorothy Borg(4),American Policy &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5–[19]28,第一章,May 30,1925。“The Shanghai Incident”中有一句“Many believed that the anti-foreign movement was being organized & sustained by the C. P. & the Communist were singling out ... as the archenemy & the Chinese.”请给页数。
4)Hu Shih,“The Chinese Renaissance”中引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一段“打倒古典、贵族、山林文学,提倡etc.”,请给我页数。
我自己不动(我动,Carol也动,麻烦太多),托你做research工作,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你U.C.及其他大学job有消息否?甚在念中。最好早日有头绪,你也可以定心到东部来玩一下(给Joyce玩具,请不要买洋娃娃,最近有人送她一个大doll, Carol也买了一个,将来给她)。你照片上神气很好,Shirley Simmons脸部看不清楚。你给父母的信,我明后天写家信时一并寄上。玉瑛妹七月底放假,八月初可以返家一次。她在福建生活是极苦的,家中买了三只鸡,预备款待她。生活情形的苦,不堪想象,陈见山患肺病,肺部已割去半只。
不多写了,Joyce有一只牙齿被蛀,昨天补牙,未哭一声,她的态度大概和我爱吃药的态度差不多,dentist颇为惊异。即请
近安
弟 志清 上
七月二十八日
(1) 钱杏邨(1900—1977),即阿英,安徽芜湖人,剧作家、批评家、学者。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文献》等。1949年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小说闲谈》(四种)、《夜航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李闯王》、《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等,编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2) 徐懋庸(1910—1977),浙江上虞人,作家。早年即参加革命,加入左联,曾编辑《新语林》半月刊、《芒种》半月刊。著有《打杂集》《打杂新集》《徐懋庸回忆录》等。
(3) 黄源(1905—2003),浙江海盐人,作家、翻译家。译有《屠格涅夫生平及其作品》《世界童话文学研究》《三人》等,著有《在鲁迅身边》《黄源回忆录》等。
(4) Dorothy Borg(多萝西·博格,1902—1993)美国历史学家,长于美国—东亚历史比较研究,代表作有《美国政策与中国革命(1925—1928)》(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25–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