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结文社袁世凯遇挚友 弃糟糠于氏女守活寡

第四回 结文社袁世凯遇挚友 弃糟糠于氏女守活寡

朝歌叟曰:

结友倒慷慨,抛妻却也残。

老袁性本杂,史笔咋谱填?

无耐照实录,留给后人判。

1873年7月老袁的嗣父袁保庆死于南京任上。1874年11月生父袁保中死在项城老家。1877年6月堂叔父袁保恒在河南病故。袁世凯既失去了靠山,又失去父爱,便闷闷不乐。

1876年嗣母牛氏、生母刘氏为世凯娶妻于氏。这于氏娘家是陈州人氏,虽不是官宦名门,却是挂双千顷牌的富户,老丈人名叫于塑。这于氏虽是大家闺秀,长相甚美,但识字不多,对当时官宦之家封建礼教家规也懂得不多,也不会逢场作戏、花言巧语。而小袁却是踏过花街柳巷之人,懂得色情调兴之趣。

一天晚上,于氏服侍丈夫洗脸洗脚之后,自己也解衣净身。小两口准备上床合欢之时,袁见于系的一条乡土乡气的大红绣花裤带,便开玩笑说:“看你的样子,像个马班子”——项城方言是妓女之意。于氏认为是袁对他的污辱,便反唇相驳说道:“我不是马班子,我有姥姥家”——按项城方言是:我有娘家,我是明媒正娶,是正房太太。这句话可能是说者无他意,听者触别心。因这揭了袁的疮疤。

袁世凯之父袁保中原和郭家订亲,在完婚前郭氏生病,不能完婚,袁家要退亲,而郭家不退。封建时代订亲开了订亲文书,就是开了结婚证,受法律和公理的保护。于是两家商定:袁家可暂时另娶,郭氏死了可做袁家死鬼;郭氏好了,可把郭氏娶回袁家。所以袁保中先娶了刘氏,但郭氏后来真的好了,故又娶了郭氏。但先娶的刘氏却成了妾,后娶的郭氏却是正妻。刘氏生的袁世昌、袁世廉、袁世辅、袁世凯、袁世彤成了庶出,郭氏生的袁世敦却成了嫡长子。按年龄而排应是袁世昌为大,袁世敦为二。对此袁世凯本来就是耿耿于怀,时时为其母为自己抱不平。而今天又被于氏勾引出来,使他十分恼怒。他蹬了于氏两脚,不让她钻他的被窝,并发誓永不和于氏同床。后来袁又先后纳妾9名、生子17、生女15。于氏直到临终永守冰房,当了一辈子活寡妇,只在1879年初婚之时生了一子袁克定。

袁世凯丧了生父和嗣父,亡了叔,又冷了妻,在家无事。凭着其叔袁保恒强制他学的那点文化,便在家乡组织起文社来,想借此消消愁解解闷,或者是炫耀一下自己,以便打开仕途之门。

他组织了两个文社:名曰“丽泽山房”、“勿欺山房”。袁世凯凭着独自承受其嗣父袁保庆那份雄厚的财产,他给文社提供房子和费用,故附近的一些文人便如蚁相附。袁花费了好多钱财,其文社也未出什么文豪大家。但文不文武不武的袁世凯作的几首诗和写的对联,却有人录了下来。

感事诗七绝: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只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登雨花台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东流去,过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匠下九天拯鸿哀。

对联: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他的这诗对从正面看是抱负不小,志向特大;从反面看他是野心勃勃,妄想吞天。

也就在袁在家办社读书之时,门外来了位秀才。此人姓徐名世昌字卜武号菊人。祖上原是河南人,后迁居天津,故和袁也算是老乡。他是慕袁家名声而来的。他们一见如故,便剖古析今地谈了起来,从日中到日落,从晚饭到深夜谈个不停,真是:“人逢知音话语长,马逢肥草吞食多”。两人谈到一处时便拜了盟兄弟,徐长袁四岁为兄,袁为弟。

徐激励袁道:“凭袁弟之文,何不去应试,博个仕途,再兴祖上鸿业。”

袁道:“弟何曾不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去年(1876年)弟放着生父之丧不奔,借口是嗣父之子前去应试,县府已过到院试时,那河南学政瞿鸿因与陈州知府吴重熹有隙,便把陈州考生一个没取,这个瞿鸿真是可恶至极。”(书中暗表,后来瞿鸿与袁世凯互为政敌)

徐道:“贤弟不必灰心,后年(1879年)又是大比之年,贤弟可再去应试。”

袁道:“我是想去,只是我的八股文做得不好,恐难得中,想徐兄后年也去应试。”

徐道:“想是想去,只是我赴考盘费还无着落。”

袁得知徐应试无盘费时便慷慨解囊相助,拿出数百两银子给了徐世昌,徐在1879年中秀才,1882年中举人,1886年春中进士。后官至大清翰林院编修,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袁内阁国务卿。在袁攫取民国大总统的前后是袁的谋臣、军师。袁死后赑屃上之碑文——“民国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就是出自他的手迹。可谓是袁的唯一没有叛他的挚友。要知后事,且看下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