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弃儒学道

庄周受命于父,跟随裘先生学习儒学。研习《论语》,熟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学儒的几年中,庄周却生出了许多疑问,于是庄周决定转师南郭子綦,内心的郁结也渐渐打开了。从此,庄周弃儒学道,研读道家经典,参透天道。

庄周学儒,受命于父

“庄周,你额头上的伤是怎么回事?”

庄全正襟危坐在大厅中央,见庄周回家,便叫住了他,如此质问道。

庄周看了父亲一眼,搪塞说:“我走路只看脚下,不看前方,不小心摔了一跤。”

“你还敢撒谎?”庄全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道,“曹商下午已经来过我们家了,听说你在学堂顶撞章老先生,还说了很多悖逆圣人之道的言论,你可真是胆大包天啊!”

庄周冷哼一声,缓缓地说:“父亲宁可相信他人之言,也不相信我的话咯?”

庄全还在气头上:“你说圣人之道是好还是不好?仁义道德是应该学还是不应该学?”

庄周任性,故意气父亲:“圣人之道和我没关系,仁义道德也和我没关系。”说完便径直走向自己的房间,也不理会身后气急败坏的父亲。

庄全颤巍巍地坐下,他没想到,送庄周去学堂读书,会学成这个样子。

那天晚上,庄全心绪烦乱,便带上一壶小酒,去到南郭子綦家中。

一见到南郭子綦,庄全的内心就踏实了,他给南郭子綦斟上一杯酒,娓娓道来:“我家庄周心性太野,我想让他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可是不知道应该学儒,还是应该学墨。”

南郭子綦微笑着问:“庄先生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呢?”

庄全也给自己斟上一杯酒,继续道:“南郭先生也知道,我本是楚国人,从小就学儒,也想让庄周学儒,可是宋国是墨家的母邦,所以我又想让庄周学墨。”

南郭子綦好奇地问:“我一直不明白,你的曾祖是老聃的弟子,又是范蠡的朋友,你为什么会从小学儒呢?”

庄全说:“曾祖没有将范蠡的儿子救出来,死也没有瞑目,他又觉得老聃之道基本无用,所以才让父亲学儒,我也差不多是这样。现在我客居宋国,要学会入乡随俗,宋桓公兼用儒墨,所以庄周既可以选择学儒,也可以选择学墨。”

南郭子綦问:“如果宋桓公改变自己的执政方式,或者下一位宋国国君改变宋桓公的政策,不再重儒或者不再重墨,是不是庄周学儒不行,学墨也不行呢?”

庄全说:“虽然今逢乱世,可儒墨两家都是当今显学,无论学儒学墨,都能够安身立命。”

南郭子綦喝了一口酒,继续说:“如果依凭外境,追随显学,获得利禄并不是什么难事,可这些和安身立命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只有因循真德,才能够真正地安身立命。”

庄全恍然大悟道:“先生说得确实有道理,我客居宋国,不应该依凭外境,让庄周学墨,而应该因循真德,让庄周学儒。今天庄周得罪了章老先生,还怀疑圣人之道,大言称不读圣贤书,但愿学儒能收敛他的心性,让他活在礼法之中。”

说完这番话,庄全便一副有所得的样子兴冲冲地离去了。

南郭子綦饮尽杯中酒,目送庄全的背影离开,不禁失笑道:“父亲的真德并不等同于儿子的真德,如果连这都分不清,就算是白活了。”

第二天,庄全领着庄周去向章老先生道歉,同时也告知章老先生,庄周准备退学了。

庄周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可又无法违背父亲的意愿。他在章老先生的学堂待了七年,也有了深厚的感情,突然让他转学他处,一时间肯定无法接受。

离开学堂时,惠施突然跑过来,拉着庄周的衣角说:“我舍不得你,以后我们还能见面吗?你会不会很快就忘了我?”

庄周咬着牙说:“父亲让我学儒,去拜城东的裘先生为师,以后我们在不同的学堂,离得也不算远,有时间就可以见面的。我还要和你辩论呢!”

惠施差点哭出来,好朋友就这样分别了。

庄周随父亲来到裘先生的学堂,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他总觉得自己像是失去了什么东西一样。

裘先生表情严肃,勉强收下庄周为弟子。在这之前,庄全已经说了万般好话,还备了几份大礼。裘先生年近七旬,白须白发,衣冠整齐,言行举止十分得体。他对庄周说:“既然你决定学儒,就从《论语》开始学起吧!”

庄周很想说,不是他想学儒,而是受命于父,可转眼看看父亲一脸的期望,又忍住没说。

从那以后,庄周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老师、同学、教室都是新的。

裘先生怕庄周跟不上其他弟子的学习进度,时常还会给他单独授课。他教导庄周:“天下士人,大多都会学儒,宋国士人,则大多都会学墨。现今天下有三道,除了孔子之道和墨子之道,还有老子之道。”

庄周好奇:“此三道都有什么特点呢?”

裘先生缓缓道:“老子之道是狷者之道,无为退守,其弊在于不及;墨子之道是狂者之道,有为进取,其弊在于太过;而孔子之道是中庸之道,叩其两端,既不是太过,也不是不及,几乎无弊。所以,天下士人学儒,大可安身立命!”

庄周点了点头,似懂非懂。回到家,他将裘先生所言告知父母。庄全和稀韦氏也无法解释清楚,庄全只好带着庄周去请教南郭子綦。

南郭子綦听完庄周的讲述后,微笑着说:“老聃之道,可以是无为,也可以是无不为,无为是退守,无不为是进取,实质为中道,并没有不及之弊;墨子之道,阳刚有余,确实有太过之弊;孔子之道,阴柔有余,也有小过之弊。儒家和墨家的共同弊端就是坚持有为人道,泯灭无为天道。至于各家之好恶,也在于各人的取舍。”

庄周听得恍恍惚惚,不敢轻易发言。

庄全思忖片刻后问:“儒家经典《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生认为也有小过吗?如果人生无为,又如何能够自强不息呢?”

南郭子綦说:“《易传》的作者是子夏之徒,多悖道术。不过,这句却含有道术遗意。”

庄全更加不解:“既然先生认为《易传》多悖道术,为何又认为《易传》那句话有道术遗义呢?”

南郭子綦说:“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一句主张无为,第二句主张无不为,契合老聃之道。”

庄全仍不明白,追问道:“我生性愚钝,那两句话不都是主张有为,而不是主张无为吗?”

南郭子綦耐心解释说:“你从小学儒,所以会把第一句读成‘天,行健’,与第二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同,都是主张有为。其实,第一句应该读成‘天行,健’,‘天行’的意思就是天道的运行,‘健’的意思就是无为天道之运行强健。第二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才是君子有为而自强不息。所以那句话的意思就是:无为天道运行强健,永恒不息;君子先要遵循天道而无为,其次自强而无不为……”

庄全若有所思:“先生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天道运行强健而永恒不息,怎么能够被看成是无为呢?”

南郭子綦说:“天道运行强健而永恒不息,不会为尧而存,也不会为桀而亡,不会偏向一人,更不会偏向一物,这正是无为之道。天道只有无为,才能够运行强健,永恒不息。天道唯有不为,才能够造化天地,让万物生息繁衍。所以,天地万物都应该效仿并顺应天道之无为。尧舜的有为和桀纣的妄为,都是悖道丧德的行为,虽然程度不同,可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庄全有点不太赞同,小声道:“先生将圣王尧舜和恶君桀纣拿来等量齐观,听起来难以服人啊!”

南郭子綦仰头一笑,不再说话。

庄周认真地听完南郭先生和父亲的对话,也不知道两人谁是谁非。他只知道,裘先生所说的天下三道,他将选择儒家进行深造。这也是他父亲庄全的意愿。

饮阅经典,心存质疑

庄周十三岁的时候,还在跟裘先生学儒。之前在章老先生那边学习过一部分《论语》,而今裘先生系统教学,庄周很容易便烂熟于心。

裘先生夸赞说:“庄周,你的悟性很高,如今已经熟读《论语》,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了。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所以你接下来就学习《诗经》,浏览十五《国风》,重点研读《雅》和《颂》。”

庄周点头,对于古人的经典著作,他并没有很排斥。

在读到《小雅·北山》时,庄周心中产生了一些疑问,便跑去问裘先生:“《北山》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什么天下之土,都属于王土,而天下之人,都生而为臣呢?”

裘先生一本正经道:“通常来说,三才谓之王,君王主宰天、地、人三才。孔子也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大人都需要敬畏之心,更何况君王呢?”

庄周还是不能理解,怀疑说:“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是主宰臣民的君王,而有的人天生就是被君王主宰的臣民呢?为什么臣民必须敬畏君王,而君王不必敬畏臣民?”

裘先生勃然大怒,骂庄周又在胡言乱语,大逆不道,对圣人之言毫无敬意。

庄周为此挨了戒尺,心有不甘,回到家中又去追问父亲。

庄全刚从园圃干活回来,身体疲乏,不过见庄周好学之心如此强烈,也愿意欣然解释。他对庄周说:“孔子只言人道,不言天道,不会提及老聃之言,这也难怪你会心生疑惑了。裘先生如果能够提起老聃之言,可能你就不会产生疑惑。《老子》里有一句话说:‘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看,道、天、地、王被称为四大,既然人人敬道、敬天、敬地,自然也要敬王了,不是吗?”

庄周听得云里雾里,想了好久才说:“《老子》之言也有疑处,既然前面已经说了‘王亦大,王居其一’,为什么后面不说‘王法地’,而说‘人法地’呢?”

庄全突然愣在那里,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了。这时候,他唯一能够解决的方法,就是去请教南郭子綦。这些年,只要他有疑问,都能够从南郭子綦那里找到答案。

南郭子綦对庄全说:“我之前就告诉过你,你所读的《老子》是伪本。《老子》原文前一句是这样的:‘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意思是说,既然臣民要敬畏君王,那么君王也不能不敬畏臣民。后一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生万物,无不尊贵。君王如果自居尊贵,而臣民自居卑贱,皆有违天地之道!”

庄全面露惊愕之色:“为什么《老子》会有伪本呢?”

南郭子綦说:“孔子之徒,特别是子夏之徒,时常鼓吹君尊臣卑的否术,而反对君柔臣刚的泰道,所以将《老子》原文‘亦不可以不畏人’改成了‘亦不可以不畏’,仅仅删掉一个字,其义就完全倒转,变成了‘既然人人都敬畏君王,那么我也要敬畏君王’。又将《老子》原文‘人亦大,人居其一’改成‘王亦大,王居其一’。老聃原义是说,人人都和道、天、地一样尊贵,改掉两个字,其义就变成了‘只有君王才与道、天、地一样尊贵,其他人都生来卑贱’,所以《老子》伪本完全违背了老聃的原义。”

庄全望着南郭子綦的脸,他没有想到,平时里温良平和的南郭子綦在说到伪本之事时,会如此激愤。南郭子綦吁了一口气,摸着庄周的脑袋说:“你竟然无师自通,能够看出《老子》伪本不通,真是难得的天才啊!”

庄周说:“我只是心存疑惑,为何经典中的讲义,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南郭子綦鼓励道:“有质疑精神是好事,有了疑问才有追索,有了追索才能得到新知识。”

庄全在一旁补充说:“你可以质疑经典,但是要学会尊重。”

庄周点了点头,觉得南郭子綦和父亲说得都有道理。

三个月后,庄周读完了《诗经》,开始读《尚书》。

庄全叮嘱说:“《尚书》中,你应该细读《周书》,里面所讲的道理,会很受用。”

母亲稀韦氏却不赞同,她对庄周说:“我们宋国是殷商遗邦,所以你应该细读《商书》,了解国家历史……”

庄周说:“《商书》和《周书》里都是教训人的话,没有故事,不好看。《虞夏书》里故事多,还很有趣,所以我比较喜欢看。但是我更喜欢看父亲藏书里的故事书。”

庄全问:“你读了我的藏书?”

庄周反问:“我读了你的藏书,你不知道?”

庄全再问:“那你喜欢什么故事书?”

庄周想了想回答:“《山海经》和《齐谐》,那些蛇身鸟首的怪物,山精野怪,都很有趣。我最喜欢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另外,刑天以乳为目,以胳为眼,也很好玩。看完这些故事后我在想一个问题:天下是不是到处都是鬼怪呢?”

庄全说:“世上除了天帝,别无鬼怪!”

稀韦氏突然插话道:“鬼神不是遍布天下,各有其名吗?既然各有其各,必有其实。”

庄周很好奇,拉着稀韦氏的手问:“世上都有哪些鬼神啊?”

稀韦氏细数道:“江河之鬼,名为罔象;丘陵之鬼,名为宰;山岭之鬼,名为夔……”

庄周眼睛转动,兴奋地说:“我记得《山海经》里只提到了夔,没有说到罔象和宰。其他还有什么鬼怪吗?”

稀韦氏正要说,却被庄全制止了。他说:“这些鬼怪之说,都是宋人继承殷商萨满教的迷信,知道了没有什么好处。孔子虽然是宋人后裔,却不喜欢商人深信,所以才会鄙弃商道,推崇同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稀韦氏说:“这些都是自古相传的事,怎么可以说是迷信呢?”

庄周也问:“既然孔子不信鬼神,为什么还会主张祭神如神在呢?”

庄全有点急切,结巴道:“孔子说过,三代之礼,既有因袭,又有损益。祭祀鬼神,有利于约束人心,淳厚风俗。”

庄周笑着说:“父亲说话越来越像裘先生了。”

读完《尚书》,庄周心里又有了疑问,他请教裘先生:“先生曾说过,君王为本,臣民为末。为什么《虞夏书·五子之歌》中记载大禹之言,却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裘先生郑重道:“人自然要以首为本,以足为末。民若无君,如人无首。《商书》不可全信,唯有《周书》可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就是《商书》和《虞夏书》。”

庄周的疑惑并没有得到解答,只好回去找南郭子綦。

庄周问:“孔子推崇尧舜,不推崇大禹。墨子反对儒家,既推崇尧舜,更推崇大禹,这是不是和大禹所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关呢?”

南郭子綦说:“是的,孔子的弟子传习《诗》《书》《礼》《乐》,却无视经典的原义,任意曲解,随便取舍。这导致《诗》《书》《礼》《乐》中的许多语句都合于孔子之言,孔子之徒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庄周继续追问:“那么南郭伯伯认为,是大禹之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确,还是孔子之言‘君王为本,臣民为末’正确?”

南郭子綦坚定道:“大禹之言正确!”

庄周会心一笑:“南郭伯伯有什么依据吗?”

南郭子綦说:“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庄周想了一下,正色道:“本末之言,难道不是取义于树吗?树的根本在下,树的末枝在上,树的根本可以用来喻下、喻足、喻民,怎么能够用来喻首、喻君呢?同样的道理,树的末枝可以用来喻首、喻君,怎么可以用来喻下、喻足、喻民呢?大禹之言则取义正确,并没有颠倒本末,南郭伯伯认为我说得对吗?”

南郭子綦笑道:“对,你的想法很新奇,也很有说服力。”

自此,庄周每每饮阅圣贤书,都会生出许多疑问,每有疑问,都会请教裘先生或南郭子綦。不过,两个人对待庄周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裘先生总是气急败坏,南郭子綦总是耐心讲解。在不断质疑、求索的过程中,庄周也懂得越来越多。

在读《春秋》时,裘先生说:“孔子所著《春秋》,字字珠玑,需要认真去品读。”

庄周很认真地读完了《春秋》,而后请教裘先生:“《春秋》里写‘赵盾弑其君’,《左传》却说‘赵穿弑其君’,究竟是《春秋》正确,还是《左传》正确?”

裘先生说:“《左传》所言是质实之论,《春秋》所言是诛心之论,也是最为精妙的《春秋》笔法,褒扬忠臣孝子,针砭乱臣贼子。《春秋》既成,乱臣贼子皆有所畏惧!”

庄周更加不理解了,质问道:“如果没有《左传》,就没有人知道杀死晋灵公的人并非赵盾,而是赵穿,这样不是为了褒贬而隐蔽史实吗?这样真正的乱臣贼子不就能够杀人越货,更加肆无忌惮吗?”

裘先生被问住了,老脸憋得通红。

庄周又问:“齐庄公被弑,《春秋》说‘崔抒弑其君’,《左传》也说‘崔抒弑其君’,孔子为何不再使用《春秋》笔法呢?”

裘先生大怒道:“你对孔子如此不敬,还是孔子之徒吗?”

庄周小声说:“难道弟子就不能质疑老师,普通人就不能质疑圣贤吗?”

裘先生无语相对,他也知道庄周很有慧根,想法新奇,只是担心这种天赋没有用在正途上,辜负了造物者的好意。

庄周在学习《周易》时,同样产生了很多疑问。他再次请教裘先生,裘先生却气愤道:“你怎么老是有疑问?不懂就要多多学习,你总是质疑圣贤,自己有无圣贤的学识与思想?”

庄周感到愧怍,他已经尽量努力去学习儒家的思想了,可越是理解得多,越是觉得儒道不适合自己,可是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自己也不知道。

庄周离开章老先生的学堂后,惠施觉得越来越寂寞了。以前还可以和庄周一起读书辩论,就算受到欺负也不是孤单一人。现在学习时孑然一人,被欺负时同样孑然一人。而曹商在庄周走后,变得更加蛮横无理了,惠施时常会被欺负。

这天,章老先生感染风寒,学堂休课一天。惠施特意去城东去找庄周。

庄周见到老朋友特别开心,两人一边聊天,一边散步,不觉间又到了蒙泽边。

惠施望着蒙泽的薄雾,自语道:“也不知道这薄雾之外会是怎样的风景?”

庄周仰头一笑道:“你可以飞到薄雾外去看看啊!薄雾外不是飘浮的云朵吗?云朵外不是漫天的星辰吗?星辰外不是茫茫的宇宙吗?”

惠施皱眉道:“我怎么能飞呢?”

庄周说:“你可以乘清风、乘飞鹭、乘日轮或月辇啊!”

惠施被逗笑了,然后又很认真地说:“庄周,过段时间我可能会去魏国,到时候我们就距离远了,可能很难再见面。”

庄周怔了怔问:“为何要去魏国?”

惠施说:“有亲戚在魏国,想让我去魏国谋取一官半职,将来也好安身立命。”

庄周强颜欢笑道:“以后还会再见面的。”说完,便将目光移向蒙泽外的薄雾。

庄周非毁礼法

这几日,蒙城又开始沸腾了,因为战火不断,越王初无余之被弑杀了。

裘先生在课堂上愤愤道:“越人连弑四君,简直不成体统!”

弟子们都在附和,说越人不懂儒道,不尊礼法。庄周却站起来说:“被弑的越王,在成为君王前叫王子搜,成为君王后叫初无余之,被弑之后叫莽安。为什么一王会有三个名字呢?”

裘先生说:“越人又被叫成南蛮,他们有断发文身之癖,一王三名不合周礼,乃是毫无道理的蛮风夷俗。”

庄周不敢再问,心里的疑惑却未解开。回到家,他又问了庄全同样的问题。庄全说:“裘先生精通周礼,他所说的肯定没错,你不要总是胡思乱想了。”

“可是我只想弄清楚,为什么一王会有三个名字。南郭伯伯肯定知道,我去问问他。”

庄周去到南郭子綦家中,父亲庄全也跟了过去。

南郭子綦大笑道:“庄周,你心里疑问多,凡事都喜欢追根问底,难怪章老先生和裘先生都不喜欢你。不过,我倒挺喜欢你这种性格。”

庄周说:“那南郭伯伯你告诉我,为什么被弑的越王会有三个名字?”

南郭子綦说:“越国的王子都有名有字,和中原相同,比如越王翳有四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名,即诸咎、孚错枝、搜、豫,又各有其字,即伯、仲、叔、季。越君王子只要成为越子,又会有新的生称和死称,这和中原完全不同。比如越王勾践,生称是勾践,死称是英执;越王不寿,生称是不寿,死称是盲姑。王子搜,名为搜,字为叔,成为越王后,生称是初无余之,死称是莽安。现今的越王,同样有名有字,不过不会让外人知道,目前只知道生称为无颛,死后又会有新的死称……”

庄周总算是明白了,但是又有了新的疑惑:“为什么越王的名字不愿被外人知道呢?”

南郭子綦回答:“这不过是初民萨满教遗风,萨满教认为,一个人在死后会变成鬼,而祖先死后会变成神。巫盅诅咒之术,就是借助鬼神之力,诅咒仇人致病致死,如果要施巫盅诅咒,必须先制作人偶,在人偶上写出仇人的名字,这样才能够准确诅咒那个人。为了防止居心不良者以巫盅诅咒,避免孩子夭折,孩子一般都以排行为字,暂时不会取名,等成丁以后,才会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也仅有长辈和亲友知道,平辈亲友虽然知道其名,但是仍称其字,称名则表示不敬。庶民的排行通常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士人的排行通常是伯、仲、叔、季……其意思是相同的,排行全国通用,所以无法施以巫盅诅咒之术。”

庄周又问:“那越君王子成为王之后,为什么还有生称和死称?”

南郭子綦继续解释道:“这也是初民萨满教的遗风,萨满教认为,君王生前为王,应该用生称替代其名,以防止巫盅诅咒。君王死后成神,应该用死称代替生称,以庇护自己的子孙。商代多神教,与初民萨满教略有不同,就是区分君王、臣民。臣民死后为鬼,商王死后成神,所以商王死后无不称帝。周代一神教又和商代多神教不同,首先要区分人王和天帝,人死后无不成鬼,不再成神,所以周王死后也不再称帝,而各有专用死称,也就是按周公制定的谥法,选取专用谥号。其次是区分君王和臣民,臣民死后为鬼,会采用通用的死称,父死称考,母死称妣,如果臣民没有子嗣,则无人称其考妣,也就是孤魂野鬼。越人僻处南鄙,仍然信奉初民萨满教,而不信奉中原商代多神教和周代一神教,因此越王死后既不称帝,也不称谥,而各有专用死称。”

庄周惊讶地瞪着眼睛,拍手叫道:“南郭伯伯真是学识渊博啊!什么都知道!”

南郭子綦收起笑容,正色道:“宇宙无穷大,天道无极,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知的。只有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才能知道得更多!”

庄周点了点头,道:“南郭伯伯为什么会如此了解蛮风夷俗呢?”

南郭子綦说:“蛮风夷俗虽然有异于中原通行的周礼,可是与中原曾通行的夏礼、商礼却有相似之处。道家出于史官,熟知三代之礼,因此孔子也曾经向老聃问礼。儒家尤其推崇周礼,而将夏礼和商礼视为非礼,这也是囿于一方一隅的陋习。要知道,万物虽然殊理,可天下却是同理的。”

庄周暗暗思忖,自己是不是也囿于礼法,而一叶障目。

从南郭子綦家里出来,庄周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礼法呢?为什么人人都要活在礼法之内?这不是活在无形的牢笼中吗?而且,天下礼法还各不相同,礼法相悖时要如何取舍呢?如果不活在礼法中,又如何能不破坏伦理纲常呢?

几天后,裘先生对庄周说:“你已经熟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接下来可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了。自从孔子创立儒家以来,士人必学。六经乃理论之学,六艺乃实践之学,两者相辅相成。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立于礼,成于乐。’《礼》里面也有说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庄周按裘先生所说的那样,学习了礼、乐,而后又学习射、御、书、数。

裘先生告诉庄周:“在六艺之中,礼、乐为本,被称为道;而射、御、书、数为末,被称为技。君子宜学礼、乐之道,小人才学射、御、书、数之技。”

庄周说:“我已经学了《周颂》《大雅》《小雅》之乐,从中懂得了许多,现在还想学习《商颂》之乐。”

裘先生摇头,表示并不赞同。

庄周不解:“我们是宋国人,为什么只学习周代之乐,而不学习商代之乐呢?”

裘先生气愤道:“你的父亲是楚国人,你的母亲是宋国人,就算你在宋国出生,仍然是楚国人。我本是郑国人,哪怕郑国已亡,可我仍旧和楚人、宋人一样,是周王之臣。儒门乐教,仅限于周代之乐。宋国虽然是殷商遗邦,可周王仅仅特许宋君演奏《商颂》之乐,宋国士人作为周王之臣,不得研习《商颂》之乐。你可否明白?”

庄周回答“明白”,可心里却觉得很压抑,不懂自己为何处处受限。

晚上吃饭的时候,庄周还是闷闷不乐,庄全和稀韦氏询问他为何,他说:“我想学习《商颂》之乐,可裘先生不许,父亲、母亲可否为我另择乐师?”

庄全和稀韦氏商量后决定满足庄周的愿意,让庄周拜鲁遽为师,学习《商颂》之乐。

庄周如鱼得水,不仅努力学习《商颂》之乐,还学习弹琴、吹箫、鼓瑟和击缶。他的精力那样旺盛,孜孜不倦,又拜宋国名医文挚为师,学习医术。

一日,庄周又被裘先生训斥,心里不悦,便来到南郭子綦家中寻求安慰。

庄周问南郭子綦:“南郭伯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我跟裘先生学儒,裘先生告诉我,必须明白人之君臣;我跟鲁遽学乐,鲁先生说,必须明白音之君臣;我跟文挚学医,文先生说,必须明白药之君臣。是不是天地万物都有君臣呢?”

南郭子綦想了想回答:“无论众人之君、众音之君、众药之君,都仅局限于主宰一类,并不是主宰万类的真君。”

庄周问:“那什么才是主宰万类的真君呢?”

南郭子綦说:“天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庄周突然感到迷茫,“天道”两个字不断在脑海中盘桓。自从他学儒以来,从来没有感受到自由,总是在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总是在遵行自己不愿意遵行的礼法,这难道不是有违“天道”的事情吗?想了很久,庄周终于鼓起勇气说:“南郭伯伯,我想拜你为师!”

南郭子綦并未回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

回到家中,庄周对父亲说:“七年前,我受命于父母,学习儒家知识。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不想再学儒,而想转师南郭伯伯,学习万类真君之天道!”

庄全沉默,七年前他曾请教南郭子綦,不知道庄周应该学儒或学墨,而今庄周步上“歧途”,居然想学道,这不是违背了初衷吗?

然而,庄全自己也迷茫了,庄周学儒这几年,生出了许多疑问,很多问题庄全自己也无法回答,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恐怕也只能让庄周自己去寻求答案了。庄全思忖片刻说:“既然你想转师南郭伯伯,我也无话可说,只希望你能活得自在、活得逍遥!”

初次闻“道”

庄周转师南郭子綦之后,内心的郁结也渐渐打开了,现在他可以更加自由地学习,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前两天他收到一封来信,是惠施从魏国寄来的。

惠施在信中说:“魏国也同样兵荒马乱,我到魏国不到半年,就谋得一个小官职,平时会到各地讲学,日子过得还不错,就是不知道何日能再相见……”

庄周回信说:“如果有机会到魏国,一定去拜访你。”

几日后,庄周与父亲下围棋,南郭子綦在一旁观战。

棋枰对角,分别置有黑白二子。庄周和庄全对弈,庄周执黑子先行。一局结束时,庄全对南郭子綦说:“庄周走长棋十分迅速,我负多胜少,先生可否上阵,指点庄周一二,削其锐气……”

南郭子綦也不客气,将对角两枚白子换成黑子。

庄周年轻气盛,皱眉道:“先前我与父亲对弈,我已经胜多负少,先生为何还要让我四子?”

南郭子綦微笑道:“你是否知道,棋枰为何顶置四子?”

庄周想了想说:“以前学棋时,只听说必须预置四枚座子,没说为什么要这样。”

南郭子綦指着棋枰中心那一点位问:“此子有无名称?”

庄周答:“名为天元!”

南郭子綦又问:“座子之位,天元之位,有没有总名?”

庄周答:“总名星位。”

南郭子綦再问:“为什么这五个点位,既有专名,又有总名?”

庄周说:“不知道。”

南郭子綦继续问:“为什么少数点位既有专名,又有总名,多数点位既无专名,又无总名?”

庄周摇了摇头,转头看了看父亲。

庄全说:“先生的问题很奇怪,我也回答不上来。”

南郭子綦说:“世间万物之名,都有它的来历,围棋也是这样。”

庄周两眼发光,兴奋道:“围棋的来历我知道一些,相传是圣君唐尧发明的。只是我不明白,唐尧既然被称为圣君,应该将心思放在治国平天下上面,为何还会发明围棋呢?听说唐尧的儿子丹朱不贤,整天只知道玩乐,所以唐尧发明了围棋来教导丹朱。我就更不明白了,既然丹朱荒嬉无度,教他围棋不是更加荒嬉无度吗?”

南郭子綦大笑道:“唐尧为了教导丹朱而发明围棋,不是希望他沉迷于游戏,而是希望他能够领悟天道。”

庄周更加奇怪了:“下棋怎么能够领悟天道呢?”

南郭子綦缓声道:“先说棋枰吧,唐尧发明的棋枰,纵横一共九条路,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八十一个点位,对应的是所有的星辰。五个重要的点位,对应五个重要的星辰,所以被称为星位。棋枰中心的点位,对应的是永居天中,作为万物之元的北极星,所以被称为天元。所有的棋子都围绕着天元,对应的是所有的星辰围绕着北极星。纵横九路围成六十四格,一格对应一卦,就是伏羲的六十四卦。伏羲六十四卦是演示天文历法的基础,也是太阳围绕北极星旋转一年的轨道。太阳运行一年之道,即为天行之道,行棋之前预置的四枚座子,对应一年四季。每季的中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对应的是泰、乾、否、坤四卦。其余六十卦,每卦交爻,合计三百六十爻,应对的是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季三个月九十天,应对的是十五卦九十爻。每个月三十天,应对的是五卦三十爻。”

庄周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些知识他从来没有听说过。

南郭子綦继续说:“再说棋子,棋子分黑白两色,寓意阴阳。无论天上的星辰,还是世间万物,都为混沌一气化生。天道主宰混沌一气,混沌一气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衍生天地万物。天道无生无死,也无始无终,如此循环,永恒不变。道生万物,无不有始有终,有生有死。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阴阳二气永无生死,循环往复,永恒变化。棋子之行,对应的便是元气之行。每子四气,气紧则死,气宽则生。生物必有二眼,死物必无二眼,棋之生死也是如此。行棋的顺序,先行白子,后行黑子,因为白子为阳气,动而先行;黑子为阴气,静而后应。”

庄周问:“那么丹朱学习围棋之后,有没有领悟天道呢?”

南郭子綦说:“丹朱只是把围棋当成游戏,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天道。正因为如此,唐尧才禅位于虞舜。九路棋枰变化不多,后世人逐渐扩展成十九路,三百六十一点,以增加其趣味性。当然,扩大棋枰也不是任意为之,中心一点天元,仍然对应北极,其余三百六十点,仍然对应一年三百六十天。但是棋枰扩大以后,后人便不明白唐尧发明围棋的用意乃是演示伏羲六十四卦,后人更不明白伏羲始画六十四卦之意乃是演示天道天命,于是将伏羲六十四卦降格为卜筮人运的工具。后人尊阳卑阴,认为先行者为卑,后行者为尊,于是将行棋的顺序,改为黑子先下,白子后下。这就将阳气先行,阴气后应,改为了阴气先行,阳气后应,违背了阳阴运行的基本原理。”

庄周听得很入神,疑惑道:“这样说来,学棋就是在学道吗?”

南郭子綦点头道:“正是如此,棋道隐喻着太阳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的天道,对应春分的泰卦,坤阳居上,乾阴处下,用柔,主生;对应秋分的否卦,乾阳居上,坤阴处下,用刚,主死。下棋者行泰用柔,其气必宽,气宽则生。下棋者行否用刚,其气必紧,气紧则死。”

庄周拍手叫好:“那我以后天天下棋,就能领悟天道了?”

庄全摇了摇头,也不知道庄周说的是戏言,还是真话。

南郭子綦说:“如果你天天下棋,必定荒嬉无度。棋戏为技,从属于道;以道御技,技无不精;以技废道,技入魔道。学技也只是学道的辅助,如果技不精,道也将空疏。道为首,技为足,无首就不知道方向,无技就不能近道。有技无道,又会走错方向,甚至背道而驰。有道无技,虽然方向对了,却难以近道。”说完,便将一棋子置于天元。

这是庄周初次闻“道”,虽然没有很明白,却让他生出了向往。

庄周还记得转师南郭子綦的第一天,南郭子綦说过:“入我之门,学习老聃之道,必须丧忘儒门六经,你可以做到吗?”

“弃儒学道?”庄周想了想说,“学习老聃之道,又应该读何书呢?”

南郭子綦说:“《归藏》《老子》《文子》。”

从此,庄周弃儒学道,研读道家经典,参透天道。

有一天,庄周正研读《归藏》,曹夏突然领着曹商来到南郭子綦家中,想要让曹商也拜南郭子綦为师。

曹夏说:“章老先生突然病逝,曹商不知师从何处,听闻庄周在此学习,便将曹商送了过来,还望南郭先生能够教导教导……”

南郭子綦笑道:“我看着庄周和曹商长大的,两人同玩同学,相互切磋也不是什么坏事。”

曹商走到庄周面前,恭敬道:“以后我们又是同学了,请多多关照。”

庄周客气道:“相互学习。”

曹商二十岁,仪表堂堂,行为举止十分有礼。庄周转师裘先生后,和曹商的交集少了,现在庄周十九岁,二人见面以礼相待,少了儿时的欺凌与胆怯。

曹、庄二人求学于南郭子綦,一起研习道家经典。

南郭子綦的弟子颜成子游前来拜访,督导庄周和曹商学道。

曹商问子游:“师兄从师多年,可否告诉我们,夫子之道的要义?”

子游说:“夫子之道,难以言说。我从师以后,一年由文返野,二年顺从内德,三年与道相通,四年与物齐同,五年众人来亲,六年鬼神来舍,七年天然有成,八年不知死生,九年达道大妙……”

庄周问:“为什么一年由文返野?”

子游回答:“无论儒家,还是墨家,都不趋文。墨家反儒,其文略少。老聃之道,则是由文返野。”

曹商问:“为什么二年顺从内德?”

子游回答:“德为道施,因循内德,就是顺应天道。”

庄周接着问:“为什么三年与道相通?”

“因为德为道之一端,循德进道,就能与道相通。”子游讲解道,“四年与物齐同,是指万物均为天道所生,表象不齐,本质齐同;五年众人来亲,是指没有领悟万物本质齐同,必定坚执自我,于是众人不亲,而悟到万物本质齐同的道理,则丧忘我执,于是众人来亲;六年鬼神来舍,是指天地万物皆为一气所化,表象同者为同类,表象异者为异类,领悟同类的本质相同,必将众人来亲,领悟异类的本质亦同,必将鬼神来舍;七年天然有成,是指顺应天道,因循内德,性能天然有成;八年不知死生,万物始终,人之生死,均为万物表象,气之聚散,终而复始,死而复生,才是万物本质;九年达道大妙,天道无始无终,永恒循环,有此彻悟,至乐大妙!”

庄周感觉十分受教,犹如醍醐灌顶。

曹商听完后却觉得莫名其妙。

老聃的精神传承者

庄周和曹商一起研读《老子》,心里又有了疑问,于是跑去问南郭子綦。

“经过南郭伯伯的讲解后,意旨恍惚的老子不再那么难以理解了,不过弟子仍然有疑惑:老聃生于春秋末年,殷商灭亡已经有五百多年了,老聃是怎样从《归藏》中领悟泰道的?”

南郭子綦说:“虽然殷商灭亡已经很久了,《归藏》泰道却没有失传,一是周朝太史仍然执掌着《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二是宋国仍然传承《归藏》,我和孔都是在宋国得见的;三是宋国以外的殷商遗民,传承伏羲的泰道,比如老聃之师常枞。”

庄周好奇地问:“常枞是何许人呢?”

南郭子綦让庄周和曹商并排而坐,自己喝了一口茶,慢慢说起了常枞的故事。

常枞也是宋国人,原名商容,同为殷商遗民,在齐桓公时代出仕。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称霸,派遣年轻的商容出使宋国,希望能够建立齐国和宋国的友好关系。

齐桓公和管仲去世后,商容改名为常枞,在宋国隐居,研究道术,直到晚年。

陈国人老聃那时还很年轻,他听说常枞传承古之道术,便离开了陈国,去宋国拜常枞为师。学习多年,终获真道。在常枞临死前,老聃问:“夫子,还有什么教诲吗?”

常枞张开嘴巴说:“你帮我看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聃看了看说:“不在了。”

常枞又问:“我的舌头呢?还在吗?”

老聃说:“舌头还在。”

常枞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

老聃说:“舌头长存,是因为柔;牙齿早亡,是因为刚。”

常枞点头说:“天地之道,已尽于此。”

听了常枞的故事,庄周才恍然大悟道:“舌头因柔而长存,牙齿因刚而早亡,这不就是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归藏》泰道吗?《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原来得之于常枞舌教啊!”

南郭子綦笑着说:“对!”

曹商说:“为什么我觉得常枞舌教有点说不通呢?常枞是老病而死,牙齿早就掉光了,所以才会传其舌教。老聃著书时牙齿也已经掉光,所以才会说柔弱胜刚强。盗墓者挖开墓主尸骨,常常是没有舌头,只剩下牙齿,因为墓主死的时候,只要还没老到牙齿掉光,死后就会舌头烂掉,牙齿长存,这不是刚强胜柔弱吗?”

南郭子綦笑了,解释说:“《老子》里有一句话,可以回答你的疑问:‘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如果遵循柔弱胜刚强的泰道,就能够尽其天年,活到牙齿掉光;如果奉行刚强胜柔弱的否术,就会中道夭亡,死后留着牙齿。”

曹商说:“舌头不能咬人,只能被咬。牙齿不会被咬,可以咬人。我不想咬人,但是也不想被咬。”

南郭子綦说:“中道早夭而死,牙齿还能够咬人吗?”

曹商说:“无论泰、否都是伏羲六十四卦之一,怎么能够证明伏羲是褒扬泰道,而贬斥否术,而不是相反呢?”

南郭子綦回答:“伏羲褒扬泰道,贬斥否术,其证不仅仅见于《归藏》卦象、卦序、卦义,还有诸多旁证,比如伏羲将天帝命名为泰一,将东岳命名为泰山,后人还将伏羲奉为泰道始祖,被称为泰皇。”

曹商问:“五方都以中为尊,伏羲不将中岳命名为泰山,却将东岳命名为泰山,是不是说明伏羲不尊重泰道呢?”

南郭子綦解释道:“伏羲时的先民都很崇拜太阳,尊天贵东,因为东方是日出之方,东岳更是日出之山。太阳为循环运行之星,正是天地万物循环运行之道,谓之天行之道,简称天道。太阳每天都东升西降,昼夜循环无尽,四季循环无尽。所以伏羲才将天帝命名为泰一,将东岳命名为泰山。伏羲至今已经有数万年,华夏之君才以人道遮蔽天道,不再尊天贵东,变成了尊君贵中。五方以东为尊,才是《归藏》泰道。”

曹商又问:“《归藏》《周易》无不承自伏羲六十四卦,为何《归藏》泰道才是伏羲真道,《周易》否术不是伏羲真道?”

南郭子綦说:“天道循环运行,有泰必然有否,小年、中年、大年都是如此。一年四季的泰否循环,是小年的泰否循环,春夏行泰,秋冬行否。百年人生的泰否循环,是中年的泰否循环,少壮行泰,老病行否。千年朝代的泰否循环,是大年的泰否循环,初盛时行泰,衰亡时行否。如果只靠人力,无法影响四季的泰否循环,既不能使之行泰延长,也不能使之行否缩短。可是人力却能影响人生的泰否循环,使人遵循泰道而长寿,或奉行否术而夭折。遵循泰道必定能够尽享天年,朝代兴盛,国泰民安,而奉行否术必将短命夭折,亡国灭家。世人目光短浅,大多都奉行刚强胜柔弱的否术,而不愿意接受柔弱胜刚强的泰道!”

曹商听完南郭子綦的讲述,脸红耳赤。周庄在一旁默默听着,心中充满了敬意。

匠石告诉南郭子綦,他和老师路过齐国时,经过了一个叫曲辕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栎树,其树荫可达几千牛宽,树干大到几百人也合抱不住,枝干也可以造出几十条大船。

每个路过这棵大栎树的人都会停下来围观,赞叹不已。匠石也停下来围观,匠石的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路过,并没有多看一眼。匠石好奇地问:“自从我跟先生学习手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树木,先生为何视而不见呢?”

老师听后说:“你不知道,那其实是一棵毫无用处的散木,用来做器具不结实,用来做棺材会很快腐烂,用来做门窗又会流出树脂,用来当柱子还很容易被虫蛀。所以那是一棵毫无用处的大树,别人都不砍它,所以它才能长得那么大。”

匠石不再说什么,只是觉得老师说得正确。

之后匠石再次路过那棵大栎树,由于疲乏便在树荫下睡了一觉。

大栎树托梦给他说:“你们说我是无用之树,我可不愿意承认。你们所谓有用之树,要么被采其果实,要么被扭拉折断,都是因为有用而遭受痛苦。有好几次我险遭砍伐,都因为无用而幸免于难。人们认为我是无用的,所以免受砍伐,这就是无用之用,为我之大用。”

匠石一直不知此梦寓意,问老师,老师不言,非要他请教南郭子綦。

南郭子綦说:“梦皆由心生,栎树托梦,其实是你的自悟。你已经明白,可以将文木雕琢成器,而不能将人类雕琢成器。《老子》有曰:‘朴散则为器,文木一旦成器,必失其朴。’”

匠石说:“我也读过《老子》,知道‘朴散则为器’的道理,也明白老聃反对成器,只是我想不通,老聃既然反对成器,为什么又要主张‘大器晚成’?难道过早成器不好,晚些成器才好吗?难道成为小器不好,成为大器就好?”

南郭子綦说:“看来你和很多人一样,读的都是《老子》伪本,《老子》原文是‘大器免成’,被人改成了‘大器晚成’,改过之后,其义大变。老聃主张‘免成器’,并不是主张‘晚成器’,更不是主张‘成大器’。”

匠石大惊道:“为什么有人要改《老子》原文呢?”

南郭子綦答:“因为有的人愿意成器,更愿意成大器,以便受到诸侯重用,所以改‘免’为‘晚’。《老子》明确反对成器,怎么可能主张‘大器晚成’呢?”

匠石问:“弟子鲁钝,不知道《老子》哪一句话明确反对成器呢?”

南郭子綦想了一下说:“‘使有什佰之人器而不用!’《老子》教诲君主,即使有人在十人、百人之中堪称贤才,也不可重用;至于千人、万人之中堪称贤才,当然更不可重用,所以《老子》有言:‘不尚贤,使民不争。’孔子之徒自居圣贤,渴望受到君主重用,于是删掉‘人’字,改成‘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老子》真义不‘不用成器之人’,变成伪义‘不用成器之物’。”

匠石佩服道:“先生知道得真多!弟子只知道《老子》难懂,原来都被妄改过了。”

南郭子綦说:“《老子》三次言器,命义无不贯通,‘朴散则为器’,告诉我们守朴的重要性,成器即为降格;‘大器免成’,告诫我们要做散木,不要做文木,否则必成小器;‘使有什佰之人器而不用’,告诉王侯不可重用那些自诩胜过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成器之人。《老子》仅仅反对人们成为被君主使用之器,从未反对人们使用增进福利之器。”

匠石说:“很感激先生的指教,不仅让我明白了栎树托梦的寓意,也让我明白了散木之大用,更明白了《老子》之真义!”

南郭子綦笑了笑:“与我无关,实为你之自悟!”

庄周听完匠石和南郭子綦的对话感到十分受教,也对《老子》之道有了更深的认识。曹商听完后却不以为然,仍旧抱着要“成大器”的想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