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
夜宿农家话致富——张庆黎在涞水县悟空寺村入村到户纪实
别志雷 苏励
◎3月20日,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在涞水县就深入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这是张庆黎在悟空寺村与村民一起栽植薄皮核桃树时,一边劳动一边详细了解该村的发展情况。 记者 郭昭 摄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太行山间远远已见片片新绿,田野里人们正在辛勤劳作。
3月20日至21日,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轻车简从,来到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保定市涞水县宋各庄乡悟空寺村,与村民一起劳动,随机走访农户,亲切看望慰问村民和驻村干部,了解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夜宿农家,坐在农家板凳上,吃在农家饭桌上,睡在农家炕头上,手拉手与乡亲们唠家常、说发展、谈未来,给乡亲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村里干部群众说,上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涞水召开,张庆黎书记就来过我们乡,短短二十来天,再次到我们这儿来,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备受鼓舞,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贫困地区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景春华参加调研。
与乡亲们一起栽下“摇钱树”
不跟当地党委、政府打招呼,没有一名市、县领导陪同,3月20日下午3时30分许,张庆黎一行乘坐面包车来到群山环抱中的悟空寺村。
悟空寺村地处涞水县城西北的浅山丘陵区,是河北省“十二五”扶贫攻坚重点村,全村267户、937人,有耕地800亩、山场4000亩。时下,小山村新绿萌发,水流潺潺。只见二三十位村民正在村口的地块上忙着栽种核桃树,不远处打井的机器正在轰鸣,修路的铲车来回奔忙,到处是一派促生产、搞建设的火热场景。
“乡亲们好!”在村口一下车,张庆黎就和乡亲们亲切地打着招呼。
“树坑要挖多大?”张庆黎从乡亲们手中接过铁锹,一边熟练地挖土,一边仔细询问。不一会儿,一个80公分见方的树坑就挖好了,他一会儿给树苗培土,一会儿拔苗松根,不知不觉头上沁出了细汗。张庆黎点头微笑说,栽树也是个技术活儿,栽下、种活、管好都不容易。“再栽一棵!”他兴致勃勃,接着又干起来。
“张书记这是为我们栽下了‘摇钱树’。”村党支部书记赵金兴奋地说。
“这里的土质怎么样?核桃好卖吗?”张庆黎边干活边问。面色黝黑的村党支部书记赵金回答说:“土质稍偏酸。我们村山区、丘陵居多,适合种干果。现在栽下核桃树,三年就能结果卖钱。目前市场行情大概一斤20块钱。”
说起今年村里的发展,赵金滔滔不绝,他给张庆黎书记算起了一笔细账:“在上级的支持下,村里准备两年发展薄皮核桃500亩,争取达到户均2亩。”
听着赵金信心满满的话语,张庆黎点头称许,他说:“过去都讲‘一亩园十亩田’,是说种一亩菜园抵得上种十亩粮食的收入,现在我们村一亩果应该比一亩园更强。”
想民为民民自安。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的新变化还不止于此。在赵金的引领下,张庆黎沿着村街边走边看。
“这里正在建的是长400米的水泥路,是高碑店帮扶工作组帮建的,修成后能解决部分村民出行和150亩农产品运输问题,我们叫它‘爱民路’。”
“村里因地制宜,制定了扶贫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了‘路线图’。”
“村西山有山泉龙潭,常年往外涌水。泉水下游有塘坝一座,蓄水2万多立方米。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涞水县水利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帮助村里在塘坝上方修建拦水坝,以防止碎石随洪水流入池塘。同时,以龙潭为水源修建扬水站,引水绿化荒山。”走过满是碎石的山路,张庆黎来到拦水坝和扬水站施工现场,看望了现场施工人员。
走出贫困,悟空寺村在悄然改变。
随机走访摸实情
让群众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让基层增活力。2012年2月7日启动的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已经开展一个月了,基层反映如何?群众如何看待?张庆黎对此十分关心。
他随机走进一户农家,这是老党员蔡秀春家。只见小院干净利落,显示出主人的勤劳和精明。今年65岁的户主蔡秀春正与老伴李香书做家务。听说省委书记来了,他们忙放下手中的活,邀请张庆黎坐到炕头上拉家常。
蔡秀春说,我不知道省委书记到咱家来,一点准备也没有。看到张庆黎与他一直手拉着手,一下心贴近了。他告诉张庆黎,自己是村里老支部书记,老伴是退休教师,现在家里有五口人,老两口跟小儿子、儿媳和孙女一起住,还有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
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后,张庆黎问:“实行‘一定三有’,你也有补贴吧?”
“有,我到年底可以领到600元钱。”张庆黎提出想看一看蔡秀春的补贴证,老人立马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摞证件,有退耕还林证、社保卡、新农合医疗保险证……张庆黎一一翻看,细细询问有关情况。
“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多。”蔡秀春说。
张庆黎点点头,问道:“这次省里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省市县选派15000多名机关干部,进驻5000多个村。咱们村也来了驻村干部,你们知道吗?”
“知道,这个事挺好。要说真是好多年没有来过驻村干部了。他们一家一家串户,也到我家来了,给我们讲了他们为什么来,准备在村里给老百姓干什么,还留下电话,让我们有什么事就找他们。”
张庆黎接着又问:“今年村里要发展种植薄皮核桃,你觉得这个致富路子咋样?”
“行,但光这一条路子还不行,还得多找几条,得东方不亮西方亮,要长远打算,多一些增收门路。”蔡秀春直言。
“你说得对,你觉得目前咱村里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主要是地少人多,山坡地多。村里人吃菜没问题,但细粮不够,得买或者用粗粮换。”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种什么也得形成规模,成为产业链,零零星星的不行,老百姓说话‘一篮子致不了富’。拿种柿子来说吧,易县那边规模大、名气大、销路好,我们村的品质也差不多,可削低了价钱也没人要。”
张庆黎认真倾听,一一记在心上。
说着说着,蔡秀春还拉着张庆黎看他老两口20多年前在北京的合影,讲着自己的工作经历,笑盈盈地说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就是他培养入党的。张庆黎说,你们老两口,一个是老村支书,一个是人民教师,都培养了一批人,是悟空寺村历史的见证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是大功臣。听到张庆黎的赞扬,老蔡腼腆地笑笑说,我们都是党培养的,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时间过得飞快,这一聊四十多分钟过去了。
“进村的路不好走,张书记您到河北工作时间不长,就能来我们这个小山村,想着能让我们这个村的老百姓富起来,我们哪能不感动!”说话间,张庆黎和蔡秀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心紧紧贴在一起。
之后,张庆黎又随机选择了一家贫困户——关树林家。关树林的妻子袁宇云和二女儿关美容常年有病,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建的,窗户只有底层是玻璃,窗棂都是用麻纸糊的,但门楣正中贴着的大红福字,显示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关树林说,最近村里来了市驻村工作组,工作组了解到自己家的情况,带自己的爱人去市医院免费查体并进行了免费治疗,现在病情已有好转。“工作组还把我家这房子列入危房改造计划,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派来的工作组。”关树林说。
“你把你的医保卡给我看看。”张庆黎说。
关树林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办。村党支部书记赵金解释说,关树林前两年在外打工,所以耽搁了,目前村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已经达到96%。张庆黎说:“这说明我们一些基层的工作还存在疏漏,像他这样的贫困户应该尽快纳入新农合保障。”
驻村干部主要是雪中送炭
张庆黎去看望慰问了驻村工作组的三名成员:保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干部谢超群、刘朝阳、张尊强。
自从2月10日驻村以来,三个人未请一天假,在村子里开展了很多工作,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接待村民来访,乡亲们积极配合,对他们特别欢迎。一入村,他们每人还拿出500元捐给村里的贫困户。得知这些情况,张庆黎十分欣慰,他和大家说,你们有这个机会,在农村住上一年是十分难得的事情,这是一个向老百姓学习、为老百姓服务的好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来到村里,和老百姓面对面,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找到致富的路子,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干部受到了教育,基层增添了活力。我们下基层,必须要带着感情,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下来,切实做到十个“一定要”,不搞锦上添花,主要是雪中送炭,让老百姓看到我们确确实实是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张庆黎最后还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舍家撇业也不容易,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在农村,跟老百姓一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家里活儿你们顾不上,家里的事你们也帮不上,你们家人都分担了,一定要回去给你们的家人问个好,说省委谢谢他们。希望你们不辜负省委、政府和派出单位的殷切期望,不辜负乡亲们寄予我们的厚望,同时这一年里使自己的灵魂和党性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升华和提高。”“我们一定牢记省委的嘱托,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党的关心温暖送到群众当中去。”驻村干部们激动地说。“你们住哪一户?我去看看你们住的地方。”张庆黎提议。
在谢超群等人的带领下,张庆黎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小院外面的墙上,挂着驻村工作组驻地的红色牌子以及工作组成员的照片、单位、职务、手机号码,以方便接受村民监督。来到工作人员办公兼居住的房间,张庆黎仔细翻看他们的致富建议、帮扶计划、工作队队训、民情日记等,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肯定,勉励他们要多帮乡亲们解难题、办实事。
一个美好的山村夜晚
太阳已经躲到村西烟囱岭后面,天色渐暗。张庆黎又来到68岁的村民赵俊家中。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一进门,影壁前一丛竹子长势茂盛,东墙下种着迎春花、枸杞和核桃树,院子正中的压水井锈迹斑斑。
张庆黎和赵俊一家在客厅落座。他亲切地抱过赵俊一岁多的小外孙,让小孩坐在自己腿上,看到孩子并不认生、十分乖巧,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张庆黎和一家人拉起了家常。从村里的发展到这次干部下基层,从村“两委”换届到全家人的生活工作情况,大家越说话越多,越说越亲近。
得知赵俊和老伴赵淑芹都是1966年入党的老党员,三个姑爷和儿子也都是党员,张庆黎风趣地说:“那你们家都可以建一个支部了。”大家都笑起来。
赵俊的三姑爷李小秋激动地说:“张书记,你来我们村,这对乡亲们来说可真是莫大的鼓舞啊。”
张庆黎说:“今天我就住你家,我和你们家交个朋友,我把我的电话留给你们,咱们经常保持联系。”
“好啊,好啊!”
贵客来了,赵俊点亮了大门两边悬挂的灯笼,里里外外愉快地张罗着。不一会儿,一桌热气腾腾的农家饭准备好了,张庆黎和赵俊一家其乐融融,边吃边聊,聊得开心,笑声不时飞出窗外,赵俊五岁的小孙子跑前跑后,有时就靠在张庆黎身上。
吃过晚饭,张庆黎依然显得毫无倦意,他提议再到乡亲们家串个门。打着手电,顶着满天繁星,听着潺潺水声,张庆黎先后来到李少林家和庞素华家,和他们聊天唠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干部只要付出一分真情,老百姓就会有十分回报,我们的老百姓真好啊。”张庆黎深有感触地说。
此时,村民广场上锣鼓喧天。村里的秧歌队在广场上扭起了秧歌,吸引了众多村民。张庆黎走到欢快的人群中,和大家一同观看。知道张书记来了,人们暂时停了下来,纷纷聚拢过来。
张庆黎亲切地对大家说:“看到你们在这里扭秧歌,文化活动搞得这么好,我很高兴。这次省里派了15000名干部到5000个村,帮助老百姓致富,给老百姓解些难题,办些好事、实事。尽管这些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要尽到心、尽到力。我来到咱村,看到咱们村党支部班子很好,老百姓很好。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听党的话,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我们的生活就会越过越好!”
铿锵的锣鼓又敲起来,轻快的舞步跳起来,到处是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一个多么美好的山村夜晚。
不挂会标、不摆话筒和名签的座谈会
21日上午,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村民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召开。
会场没挂会标,没摆话筒和名签。“虽然简朴,但人心是近的。”主持会议的省委常委、秘书长景春华说。
张庆黎先后听取了涞水县县委书记王义民,驻石亭镇板城村工作组组长王志强,驻宋各庄乡悟空寺村帮扶单位代表、保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顺通,悟空寺村党支部书记赵金,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保定市委书记许宁的发言。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前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省第八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前一阶段的工作证明,开展这项活动,组织干部下基层很有必要,是真正得民心、顺民意的正确决策,得到了群众拥护和基层干部的欢迎。前一阶段的工作卓有成效:入户走访调查普遍开展起来了,发展和致富的路子开始谋划了,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启动了,难点热点问题着手解决了,干部群众的热情激发出来了。总的看,干部下基层活动做到了进得去、蹲得下、沉下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张庆黎强调,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提出的十个“一定要”的总要求,不仅是对活动开始阶段的要求,而且是整个活动中都必须始终坚持和做到的,所以要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下一步,要紧紧按照十个“一定要”的总要求,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一定带着感情做工作。要放下架子,带着感情住进去、蹲下来,与老百姓面对面地做工作,不能包办,更不能给老百姓增负担、添麻烦。二是走访不漏一户。要千方百计,挨家挨户,一户不漏地串门,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听群众说掏心窝的话。三是宣传不少一人。要把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党的富民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四是好事一定办好。要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具备条件的要马上办,不完全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办,一时办不了的要提出方案分步办。五是管理一定严格。驻村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群众工作纪律,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张庆黎强调,在推动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中,要注意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宣传工作与办实事相结合,既要把实事办到位,又要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家。二是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既要抓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帮助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国家扶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要善于借外力,用内力,重合力。张庆黎最后说,工作组工作人员身在基层,远离自己的工作单位,舍小家顾大家,十分辛苦,但正是你们的这种牺牲才换来了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富裕。张庆黎代表各级党委、政府向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组的队员们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并通过他们向关心、理解支持他们工作的亲属们表示感谢,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座谈会结束后,张庆黎要离开村了,数百名乡亲纷纷涌到村口送行,依依不舍地与张庆黎挥手道别。
张庆黎微笑着和大家挥手致意,再抱抱农家可爱的小孩子,再和纯朴的乡亲们握手说声“保重”,一颗颗滚烫的心碰撞在一起。“我还会再来看乡亲们的,希望再来的时候咱村的路修起来,核桃树成活了,大家致富的路子更宽了,生活过得更殷实了!”张庆黎感慨万端,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局良好,已经给基层带来了改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更多了。
大地回春,远山绿近。张庆黎一行离开村子,再回首,阳光下的悟空寺村,升腾着无限希望。
刊播单位:河北日报
刊播日期:2012年3月22日
东坡村的“围炉夜谈”——访贫问困话攻坚(四)
郭猛 李建成 李斌
◎河北日报记者郭猛(前排右一)、李斌(前排右二)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杨木栅子乡东坡村采访驻村扶贫干部
3月16日傍晚,记者和丰宁满族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程桂森走进杨木栅子乡东坡村村委会,院子坑洼不平,一侧晾晒着一些玉米,一侧胡乱堆放着几根电线杆子,几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房子显得低矮破旧。最西边一间屋子内,县里下派的驻村干部崔永、魏国青,正跟东坡村的“两委”干部以及十几名村民代表围坐在火炉旁,共谋脱贫发展之路。
地处燕山深处的东坡村,与北京市怀柔区一梁之隔。195户、689口人分布在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山场面积大,耕地面积小,且多为靠天收的山坡地,2011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35元。2012年年初,该村被列为省首批重点扶贫开发村。“我们驻村已经一个多月了,通过走访、调查,基本上掌握了村情民意。今天把大伙儿召集来,就是想跟大家议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都有啥难处……”崔永说。
“最着急的就是这个村委会的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马全抬头看了看房顶说,“看看人家怀柔,图书室、卫生室、党员活动室、文娱广场,都是窗明瓦亮。再看看咱们这儿……”说到这,马全叹了一口气。“是该翻建了。开个会都没地方,大家有意见啊!”“别的村,卫生室都建在村委会里,看个病多方便。可咱村还设在个人家里……”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来。
“这和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村委会的房子是要翻建,还得建‘三室’齐全的!”崔永打断大家的议论,“我们初步核算了一下,翻建房子需要30多万元,目前已经筹集19万多了,缺口部分咱们再想办法。‘五一’节一过就动工,怎么样?”
“太好了!那我们明天就着手准备。”马全说。
“杨树沟和千松背那两个自然村的路也该解决了。”66岁的村民小组长吕方玉低声说,“这俩村子有150多户呢,出来进去还是走地边、串河沟,群众意见老大了。”
“我们了解了一下,这条路已经纳入今年县交通发展规划。”崔永接过话茬。“4公里路,需要投资80多万,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啊!”马全忧心忡忡。“资金虽然有缺口,可东坡村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村,上级的扶持力度肯定会加大。我们不能等,得先把路规划好,发动群众修好路基,然后再一起想办法,争取今年把这条路修通。”魏国青在一旁补充道。
“饮水还是件难事呢!这两年天旱,山上的泉水不够用,只能到山下挑水喝。”村会计马玉风站了起来,“去年新修的输水管埋得浅,冬天给冻住了,好多家过年都是挑水吃……”“靠山泉水总不是长久之计,要彻底解决饮水难,还得在山下打眼深井,把水引到各家各户。”对这个问题,马全想得更长远。
“上级今年对农村饮水问题非常重视,像东坡村这种情况应该能得到扶持。”崔永说,“我们抓紧时间跟县水务局联系,积极争取一下,看看能否申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果能得到扶持,我看问题就不大。”
“千难万难,没有致富项目最难。”马全瞅了瞅大伙儿,要想摘掉“穷帽子”,挖掉“穷根子”,还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像现在,靠外出打工挣那点儿辛苦钱,凑合着过日子可以,致富奔小康就难喽!
“你算是说到点儿上了!要脱贫致富,必须找准适合东坡村实际的产业项目,这才是根本。”程桂森一拍桌子说道。
“种蘑菇行不?丰宁有好几个乡镇都搞起来了,听说一亩地能挣1万多块呢。”
“养獭兔咋样?”
“养羊呢?”
……
“东坡村的平地太少,种植食用菌,如果不成规模很难发展;养獭兔属于特色养殖,不在扶贫帮扶范围之内。”程桂森直言快语,“我看可以考虑一下舍饲养羊,一不需要太多耕地;二不愁饲料;三还有饲养基础。如果搞成规模,就是条路子。另外,可以利用山坡地,搞蔬菜暖棚,离北京这么近,还愁没销路?这两个产业都在扶贫政策帮扶范围内,只要干起来,可以申请扶贫资金。”
“马书记,这两条路子在丰宁都有成熟经验,我们马上联系,尽快组织村民去参观学习,统一思想,争取早启动。咋样?”崔永拍了拍马全的肩膀。
“行啊!有这么好的政策,又有你们这么尽心尽力地帮我们,东坡村终于看到希望啦!”马全紧紧握住了崔永的手。
刊播单位:河北日报
刊播日期:2012年3月21日
驻村帮扶50天记事
董立龙
阅读提示
3月31日,是开滦集团驻村工作组进驻张北县小二台和瓦窑湾这两个村的第50天。由6位队员组成的工作组,是开滦集团从数万员工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从工作在一个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到进驻不超过千人的坝上小村,50天内,工作组成员围绕着两个村子的发展做了哪些工作?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将如何克服?
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两个村时,村内打井、建大棚的工地以及村民们满脸的希望和喜悦给出了答案——“旱地要变水浇地,露天菜要变大棚菜,一亩地能多收1000多元,我们就盼着这样的日子呢!”
路该怎么走
像企业定战略一样,帮村里做好发展规划
3月底,冀中南春暖花开,坝上高原依然天寒地冻。
张北,一个名叫闫油坊的小村旁,三台钻机正在努力唤醒大地。“地没化冻就开始动工,这在我们村还是头一回。”村民祁国军正在钻机旁忙碌着。钻机在60米深就打出了水,抽上来的水哗哗地流进了旁边的土地。同属于小二台村的三个自然村,只有闫油坊没有水浇地。“盼水浇地我们盼了多少年,开滦工作组这一来,让我们的愿望实现了!”祁国军高兴地说。
在小二台村党支部书记方东青眼中,开滦工作组带来的不仅是几眼水井、几百亩水浇地,而是帮本村谋划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推动土地集约节约经营,分“三步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他介绍,这“三步走”分别是:第一步,支持闫油坊自然村打机井10眼,对现有机井进行电力配套,使1900亩旱地改为水浇地,发展节水农业;第二步,支持建设春秋季蔬菜大棚150个,变一季种植为三季种植,发展设施农业;第三步,经过充分示范,推动大棚种植向俗称暖棚的四季棚发展,实现高效种植。“小二台村同我们另外帮扶的瓦窑湾村一样,尽管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但正处在由求生存转向奔发展的阶段,需要集中解决的就是致富问题。”进村一个多月后,开滦集团工作组组长、集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国对村里的情况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就如同给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有了战略路线图,就有了方向。怎么制定战略?如何实施战略?就需要依靠群众,依靠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
在分别与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以及其他村民进行交流、座谈之后,开滦工作组的帮扶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本村的发展之路,必须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而这个优势就是土地,人均至少四五亩的耕地,如果有了水,想不富都难!”
3月19日,闫油坊村外的土地上,三台钻机开始打井作业;3月31日,工作组进村第50天,已成功打成三眼机井。同一天,一座占地两亩的育苗棚开始架设。
钱从哪里来
利益捆绑致富项目,引导农民破除观念束缚
这样的声音:“都等着你们呢!”“等着政策呢!”……
逐户走访过两个村的帮扶队员们知道,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拿不出钱来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两个村中,基本上都是1/3家庭没钱,甚至还有外债;1/3家庭存款不到1万元;另有1/3家庭积蓄超过1万元。10万元以上的富裕家庭,每村有3至5户。“我家种大白萝卜,每年是能收入两三万元,但两个儿子都在县城买了楼房,要拿出钱来给他们还贷款。”村民李彦的话代表了许多其他村民的心声,手头的钱只够过日子的,有点积蓄也是防备治个病、上个学、给儿子娶媳妇什么的花销。
李国在与村民交流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农村不同于组织化程度高的企业,农民以单干为主的生产状态无力抵抗巨大的市场风险,因而形成了趋于保守的思维和观念,不敢轻易尝试新鲜事物,以至于村里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帮扶下建设的,多年以来,很少有村民自己投资建设点什么。”
就此,在工作组内部的会议上,他向队员们强调:“我们到这里帮扶,不是来代村干部直接管,也不是替群众直接干,而是要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角色,调动起村民,让他们突破思想和观念的束缚,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开滦集团帮扶工作组成员正在张北县小二台村和村民一起搭建蔬菜大棚
突破的办法,在于把致富项目建成让村民积极参与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结合体。
在瓦窑湾村,工作组先在村西的90亩集体土地上打井建棚,涉及的资金,开滦集团帮扶点,上级政府补贴点,承包的村民少掏点,用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方式,扶持承包者。工作组希望这一“示范带动”模式,可以引导更多村民加入到协作生产中来。在闫油坊自然村,则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用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单干所承担不起的风险……
村民们一下子积极起来了。“要建的大棚可不可以给我家多分一个?”连日来,不断有村民主动找到在小二台村担任驻村工作组小组长的胡玉良,要求增加承包份额。原来对此并不感兴趣的李彦,也决定拿点钱投入到大棚建设中来。4月1日,方东青统计,闫油坊自然村1900亩旱地,已经有1100亩签订了流转合同——加入合作社,实行集约经营。
将来怎么办
把能干的事开好头,为要干的事打好底儿
“10眼水井有8眼因水位下降已停用,帮建的学校也已闲置,入户的自来水倒还清澈,没变的是村内破烂的土路和低矮的住房……”
10年前,帮扶队员闫石曾在坝上另一个县参与扶贫。10年后,再次上坝驻村的他趁休息时间走访了那个村,眼前所见引发了他的思考。“10年了,外部世界一天一变,为什么这里依然贫穷?”
闫石的思考,在开滦帮扶工作组内成为所有成员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有时间限制的驻村工作组,我们究竟要给这里送来点什么,留下些什么?等我们撤了,村子将来的发展靠什么?”
总结既往帮扶工作的经验,工作组认识到,驻村工作,不仅要帮所驻村打牢农业基础设施,还要帮助他们在产业经营方面开出新路,把现在能干的事开好头,为将来要干的事打好底儿,让村子的发展具备长足后劲。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工作组决定,不仅要把大棚建起来,组织农民种植好、管理好,还要帮助农民找准销路,让大棚蔬菜能够卖得出,赚得多。“从确定发展大棚蔬菜这项产业起,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会不会出现卖难问题,一旦出现该怎么解决?”
李国说,对战海乡蔬菜大棚产业的考察,让工作组受益颇多,后者积极与北京、山东等地的客商、超市、加工企业进行联系,已形成了社区直销的农社对接、利用电子商务的农商联网、公司加农户的农企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实现了订单式销售,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根据当地蔬菜大棚产业市场实际,工作组做出了这样的规划——“瓦窑湾村以前没有种菜经验,现在蔬菜大棚才起步,规模不大,需要‘借船出海’,跟着战海乡等先走一步的地方共闯市场;小二台村自身产业的规模已经形成,村里又不乏蔬菜经纪人,可以独立打市场。”
围绕增后劲,工作组正在着手准备为村里蔬菜将来的市场营销做一次调查和谋划。
刊播单位:河北日报
刊播日期:2012年4月6日
夫妻双双下基层
倪大辉
◎张梁与村民一起栽植枣树
“情人节人家是夫妻双双把家还,一起花前月下,我们是夫妻双双把乡下,共同服务农村。”在2012年2月14日进驻唐山市100个村开展帮扶工作的300名市直机关干部中,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留下5岁的孩子和七旬老人,主动请缨到农村,互勉共进,替百姓做实事。他们就是唐山市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震和唐山市综合督导局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张梁夫妇。
特别的情人节
“今年的情人节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背上行囊,驻进了乡村,而同一天下乡的还有我的老公。”张梁说。情人节那天确实有些伤感,不是因为夫妻分赴两地,难以团聚,而是清晨与上幼儿园的女儿说再见时,有种不舍和牵挂。孩子刚5岁,家里只有老公公一人,已经68岁,这么把孩子留给他,让他一个人照顾真是难为老人了。
这次下基层锻炼的机会是赵震、张梁夫妇积极争取的。他们俩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工作性质也非常相近。赵震负责市长公开电话,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张梁负责各项重点工作的督导落实。张梁分到玉田县鸦鸿桥镇五里渠村,赵震分到了迁安市扣庄乡田庄村,相隔一百多公里。到村的第一天晚上,张梁给孩子打电话,孩子说:“妈妈,我跟爷爷睡,不气着爷爷,想妈妈了就打电话,我长大了,懂事了。”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张梁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
初尝驻村喜悦
驻村初期,张梁所在的工作组进行入户走访。“初进农户家时,我感觉很拘谨,虽然在局里经常做别人思想工作,但我不懂得如何与农民沟通交流,怎样和老百姓交朋友、拉近感情。”张梁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学着,看村书记和驻村组长是如何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与农民拉家常,了解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她既感受到了农民的朴实和殷切的希望,也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掌握了与农民沟通交流的方法,学会了与他们拉家常、唠实嗑,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这可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让我初尝到驻村的喜悦。”
◎与农户一起劳动
◎赵震到村民家中收集信息建立村民信息档案
◎工作组与村民一起清理村内垃圾
◎与村民一起植树、修路
在田庄村,赵震劈柴、凿煤块、生炉子、种菜、养鸡,亲身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通过走家串户,他与村民唠家常、谈农事、问疾苦,体察农民所思所想,拉近了机关干部与农民心与心的距离,渐渐为农民所接纳,逐步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过家门而不入
进驻农村后,赵震、张梁夫妇闲暇时沟通交流的焦点就是自己所在的帮扶村,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驻村后的第一个周末,赵震在途经家门口时犹豫了一下,“孩子上幼儿园这几年,我只接送过两次,这让我心里很是愧疚。”想到单位还有一摊子事等着自己处理,赵震还是直接回到单位,周五忙了一晚上,双休日又加了两天班。
张梁回家没顾上和孩子亲热,就直接去把长头发剪掉。“我喜欢长发飘飘的感觉,留了这么多年突然剪短还真的不割舍。”张梁说,农村不比城市,用水很不方便,她要适应农村生活,不能在农村当匆匆过客,要踏踏实实在农村住下,真正为农民做点实事。
家中的一老一小,夫妇俩基本顾不上。3月27日下午,张梁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 “越越发烧了,还总咳嗽,怎么办?”张梁在电话里先安慰了公公一番,告诉他要用的药,并叮嘱了用药的方法,同时心里也充满了自责。
为农民做实事
张梁所在的工作组在市规划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五里渠村打机井8眼,封井14眼,工程总预算11万元左右。有了机井,原来的旱地全变成了水浇地,村委的田会计算了一比账:“以前,一年一茬粮食,亩产700斤左右,现在一年两茬,玉米亩产1000斤、麦子亩产700斤左右,这样下来,一亩地一年就可以产近2000斤左右的粮食,土地使用率提高了,产量翻番了,收入也就翻番了,这回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可就大大的提高了。”
合田庄村当前综合环境,赵震所在的工作组决定为村里打一口160米深的水井,彻底解决用水安全问题;修建一个村级卫生所,解决村民看病就医难问题;修缮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修建1000米水泥路,为孩子上学提供方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上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集体养殖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驻村以来,赵震、张梁夫妇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匆匆过客,随着帮扶项目一项一项的实施,植树、打井、修路、修缮村民中心……他们所做的,不论是各级各部门支持的,还是个人争取的,都是实实在在为了农村,为了农民。
刊播单位:唐山晚报
刊播日期:2012年5月9日
工作队员来了之后——邢台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见闻
张永利 曹丽娟 李秋君
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已两月有余,工作队员做了哪些工作?老百姓是否认可?4月18日到20日,我们来到临城县、邢台县、任县,实地走访了几个帮扶点。
“桐花”要开了
临城赵庄乡桐花村,是邢台市旅游局的帮扶点。
◎河北日报记者韩现军、张永利、曹丽娟在邢台市任县朱屯村采访调研
4月18日上午,从临城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我们才到达了这个距县城最远的深山村。迎接我们的是工作队员、邢台市旅游局市场科科长何学珠,另两位队员程运周、贾智棋一大早就到山上看新栽的茶树苗去了。
我们先来到了工作队员的住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房子里,除了三张单人床和两张已看不出漆面的办公桌外,再没有其他摆设了,锅、碗、米、面、油堆放在屋子一角。在家不做饭的何学珠,在这儿得自己做,他笑称下乡把厨艺给练出来了。
桐花,和“童话”谐音,名字令人向往。可来到村里后,工作队员才发现这里是个地地道道的“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宣传基本靠吼”的穷村。
真正帮扶一个村实现大发展,不是看能给多少帮扶资金,重要的是要为村里探索出发展路径。何学珠说,凭着和旅游事业打了十几年交道的经验,他们觉得这样一个民风淳厚的山村,不应该是一个天生受穷的地方。
和村民们谈了一次又一次,从早到晚翻山越岭查看,他们发现这里并非穷山恶水,而是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从桐花村向西500米,有一个奇石谷——一个被当地人称做“成大会”的原始生态沟。沟内10平方公里内,峰险石奇,山体石壁上有“君臣对话”、“玉女遐思”、“织女图”等栩栩如生的天然壁画,而且谷内常年流水不断,水质甘洌。“有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为何不发展旅游?”“这里距已开发的蝎子沟仅一山之隔,连成片共同开发不更有价值吗?”何学珠说,他们三个一拍即合,随即把这里的情况向市旅游局领导做了汇报。3月初,邢台市旅游局局长戴书军带着局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同河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中心的教授陈玉明来到了桐花村,对这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制订旅游开发规划。戴书军说,帮扶桐花村,不仅仅是工作队员的职责,更是全局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山上将修一条水泥路,这样不仅方便游客进山,还便于核桃、板栗等果品的采摘、运输。”何学珠说,根据专家意见,目前桐花村开发建设思路基本敲定,将充分利用桐花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文化传说,以采摘农业、森林养生为突破口,把桐花村发展成集观光游览、商务休闲、森林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养生旅游村。6月底将完成景区概念规划,随后将通过招商引资谋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景点、停车场等。
清新的空气,淙淙的流水,山谷深处鸟鸣声声……我们沿山而上,在观看奇石峻峡的同时,感觉到,“桐花”真的要开了!
“好闺女”张素敏
4月19日来到邢台县西黄村镇东侯裕村时,已近中午,在这里驻村的邢台县水务局党委副书记张素敏,刚从县里回来。这天一大早,她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到县畜牧局询问有关连片饲养生猪的优惠政策去了。
40来岁的张素敏,说话慢声细语,她住在老百姓家里。在领我们去她居住地的路上,不断有村民和她打招呼,“闺女,回来了?晌午到我们家吃饭吧”。“老百姓现在可热情了,这个季节正是菠菜大量上市的时候,经常有人不吭声就把一捆儿菠菜放在居住地门口了。”“虽然现在很受欢迎,可刚来时情况完全两样。每到一户都先做自我介绍,再说明入户调查的目的和工作队驻村的任务。但有的村民还是认为工作队来了就是走走形式,办不了什么事。”在张素敏最初的工作日志里,这样的记载很多。
村民对他们看法的转变,缘于张素敏和队员们的真心帮扶。
谁家的电灯不亮,他们买来节能灯泡给换上;环境整治缺少资金,队员们帮着四处协调……就这样一点点地,半个多月后,村民们认识到工作队员是真心实意帮扶他们。
东侯裕村没有集体经济,青壮男劳力多数外出务工。考虑到这一现实,张素敏他们决定把帮扶重点放在发展生猪养殖上,一来这里山场面积大,搞生态养殖有条件;二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干这活儿力所能及。
“那儿就是我们要建养殖场的地方。”张素敏指着山后的一块空地介绍,现在已经有人愿意在这里投资20万元建一个生猪生态饲养场。另外,他们还给村里争取了一个建塘坝的项目,几天前项目已经开工,建成后可以解决村里六七十亩地的灌溉问题。
大事帮,小事也管。村里有老人病了需要买药,张素敏借到县里办事的机会给捎回来;留守在家的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她就晚上上门帮着辅导;谁家不和气吵架了,她总被请去当个“明白人”……一来二去,虽然驻村才两个多月,但体贴、善解人意的张素敏,就被村里的人当成了自家的“好闺女”。
朱屯村的“厕所革命”
4月20日,来到邢台市委组织部的帮扶点任县大屯乡朱屯村时,驻村的市委组织部组织指导科副科长荣浩,先领我们走进了一家村民的厕所。
四面白瓷砖到顶,干净的陶瓷蹲便池,还有水管。“这不就是普通的水冲厕所吗?”我们开始有些不以为然。但随后,荣浩让我们看到便池旁边的设施时,才发现这个厕所的不同之处了。这是一种无害化厕所,便器连着两个瓮形粪池,粪便通过在这里厌氧发酵,既没有味道,也不生蝇虫,可以达到无害化指标。
◎4月12日,河北邢台市南和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为贾宋镇程牌村孤寡老人孟小毛送去500元慰问金和生活用品
来到李喜琴家,她说:“新改的厕所才用了不几天。以前都是旱厕,现在一改真是又方便又卫生。”李喜琴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建这么好的厕所她才掏了购买连接管的5块钱,其他的都是免费的。
朱屯村是个平原村,富裕程度中等,但这里却有一个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风景”,就是每家每户不是把厕所建在自己家里,而是建在街边上。全村大小街道,每隔二三十米就能见到一个由烂砖碎瓦修砌的厕所,既占道堵路,又不雅观,还满街臭味。
借助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机遇,驻村队员决定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村掀起一场“厕所革命”,彻底改变村里多年的习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改呢?他们犯了愁。他们在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多方咨询有关部门。经过四处奔波,他们终于联系到了由国家补贴推广的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