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我第一次去先生家拜访,是在1983年底或1984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褚斌杰先生当时负责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在北大西门外蔚秀园一套两居室里,其中的一小间为先生的书房。印象中,本已局促的屋内堆着、排着、挤着的,除了书,还是书;而先生,直到家人叩开房门,他才从藤椅上起身,暂时放下写字台上伏案的工作。

很久以后我才懂得,这种看起来紧张、辛苦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先生的生命历程中意味着怎样的际遇和梦想。

褚斌杰先生1933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本来是要学医的,在报考大学的最后时刻,喜爱文学的先生突然改了念头,报考了中文系。先生于1950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被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4年毕业后,留系在古代文学教研室(当时名为“文学史教研室”)任教。

褚先生少有才名,他文思敏捷,写诗、作文都是快手。其第一篇古代文学论文,是刊载于1953年6月13日《大公报》的《屈原——热爱祖国的诗人》,当时先生刚刚20岁,还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1954年,先生开始写他古代文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白居易评传》,用撰写文学家传记的形式来介绍古代伟大作家,这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是很少见的。

20岁出头的褚先生很快就成名于学界。1953年至1957年,先生先后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重要报刊发表有关《诗经》、屈原与楚辞、白居易《长恨歌》、李煜、李清照、《三国演义》、鲁迅等方面的多篇研究论文,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1955年7月1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评价》一文,引发了学术界热烈的讨论。同年发表的《李后主及其作品评价》,1957年的《论李清照及其创作》等文章,也都反响极大。先生后来曾自述其事说:“当时古典文学界对于像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讽喻诗等作家作品有定评,而对于李后主(李煜)、李清照,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之类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还有较大分歧。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较早地提出了一些看法,在全国一些主要报刊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讨论。”(褚斌杰《答〈社会科学评论〉编辑部问》)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该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法、日、朝、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1957年,《白居易评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该书后来印行多次,至今仍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先生那刚一崭露头角便闪耀出璀璨光华的学术生涯,在猝不及防中被人为中断。1958年,25岁的褚先生被迫离开他热爱的校园,调至中华书局任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编辑。“文革”期间,先生还曾下放到文化部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褚先生重回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从1958年至1979年,从25岁到46岁,那本该是多么富于创造力、多么令人期待的二十余年!得以重续学术生命的先生,全力以赴、日夜孜孜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和写作。我第一次去蔚秀园拜访先生时,正是他完成了《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着手《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之际。关于这一时期的学术生活,先生曾说到:“我最近几年出版的两本书《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国文学史纲要》和其他一些论文,约六十余万字,几乎都是在晚十点至清晨一两点写作完成的。”(褚斌杰《答〈社会科学评论〉编辑部问》)

如此之焚膏继晷,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先生的学术硕果累累。至2001年退休之前,先生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李清照资料汇编》(合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中国古代文体学》、《先秦文学史》(主编)、《诗经全注》、《戴震〈屈原赋注〉》(合校)、《两汉诗传》(合撰)、《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主编)等著作,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开新时期文体研究之先河,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其沾溉后学,功莫大焉,该书获1985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诗经全注》采摭广博,抉择精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学史纲要》(一)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一部教材,褚先生曾长期担任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这一部文学史规模适中、结构匀称、持论妥帖、行文晓畅,被认为是最适宜教学之用的先秦秦汉文学史教材。所主编的《先秦文学史》,内容详备,被誉为是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史研究水平的力作之一。

褚先生博学多才,视野广阔,知古今,通经史,治学兼汉宋之长。先秦秦汉文学是先生的专业方向,他在古代神话、《诗经》、屈原与楚辞、汉代诗文、古代文体学诸方面成果斐然;同时对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乃至现代文学,也广有涉猎,颇有心得。他以文学为专攻之术业,也通经学,有哲学兴趣。他发表了大量研究性论著,在古籍校注整理上也有成就。他以学术研究为主,也擅长诗歌、散文的创作,其新诗写作颇得林庚先生称赞。

褚先生在治学之道上学问与才华并重,他多次表示深受游国恩、林庚两位老师的影响。游先生是楚辞专家,学问雄厚,治学谨严;林先生是诗人兼学者,他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敏锐感受,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其独到见地。毕业留校以后,游先生作为褚先生的导师,对他要求严格,使之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本功。褚先生曾回忆说:“在游先生的指导下,我下了许多笨功夫,一部部读了许多原著。至今想到,我的一点先秦文学基础,正是这时打下的。”(褚斌杰《答〈社会科学评论〉编辑部问》)而林庚先生,也是褚先生接触比较多的老师。“在我向林先生请疑问难中,往往能听到一些十分新鲜、精到的见解,特别是那些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些看法,很能启发我的思路。游、林两先生的治学道路不尽相同,但都给我很大帮助。我常常跟我的研究生说,游先生督促我钻进去,林先生又引导我出得来。”(褚斌杰《答〈社会科学评论〉编辑部问》)

先生天赋才情,却一生坎坷,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生活和学术道路。但他始终宽和仁厚,与人为善,同时又坚执、自强。他不怨天尤人,即使是回顾既往,也从未听他有牢骚不平之语。2004年8月,在先生从教50周年的祝贺会上,他在致辞中讲到平生所倾慕的两句格言:一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这样解释说:

我体会到一个人一定要有梦想,特别是青年人,一定要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才能生出翅膀飞翔,尤其是在有困难、遇挫折的时候。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各种条件,如老师的教导,同学、友人之间的切磋、帮助,以及亲人的支持等等,但说到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本身的自强不息。“自强”是自己发奋努力,“不息”是坚韧、坚持。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华盖集·杂感》)。

执著于梦想,坚韧以不息,这正是褚先生的夫子自况。

限于篇幅,本书只收录了褚先生自著的单篇学术论文,且以先秦秦汉文学为主,兼及古代文体研究。单本独行的学术专著、与人合著者,都不在本书编选之列。先生长期从事先秦秦汉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但其研究领域颇广,本书对其在白居易、李煜、李清照、《三国演义》、鲁迅等诸多方面的成果未予收录,也没有收录先生在哲学、经学方面的文章,如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尚书引义》、《周易外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性质的长篇“前言”。对于先生的毕业学术,本书只窥一斑,难取全貌。之所以集中于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学性研究成果,一方面这部分是先生用力最勤、最久的,一方面我也希望借机为该专业的学习、研究者,尤其是先秦秦汉文学的研究生,提供一种有价值而又合用的专业参考书———这与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起初的设想也相吻合。

本书的“褚斌杰先生学术年表”主要由唐明华君实际制作。这份年表几易其稿,唐明华为此在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翻阅、核查了若干材料,希望尽可能减少错讹。尽管如此,由于有的资料未能查找到,或者我们对一些线索掌握不够,年表中不免会有所疏漏,甚至讹误。在此,我恳请识者不吝指教。

在本书的编选中,曾多次求教、求助于师母黄筠先生及其家人。有关褚先生的生平资料,曾参考过彭庆生先生、方铭先生的有关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褚先生辞世已近四年了。藉编集文选的机会,我又时时重温先生的道德文章、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一再闪现的,是面容清癯、身材颀长的先生,坐在书房桌前那一张旧藤椅上,爽朗地笑着。

于迎春

2010年9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