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宗道

鲁宗道

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亳州(今安徽亳州)人。少年孤贫,生活于外祖父家。咸平二年(999)进士,为濠州定远尉,继任海盐县令、歙州军事判官司,迁秘书丞。天禧初为右正言,多所论列,真宗书殿壁曰“鲁直”。仁宗天圣初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他直言敢谏,为权贵所惮,人称“鱼头参政”,卒后谥“肃简”。《宋史》卷二百八十六有传。

请重亲民之官疏[1]

臣尝读近书,自唐季接五代[2],或三四年,或五六年,乱离涂炭[3],冤号天地。金血之气[4],铄尽冲和[5];愁苦之声,求息不暇。天祸既悔,至圣勃兴。故太祖皇帝以神武大略定天下,有反掌之易[6];太宗皇帝以至仁善继恢域中,成光大之业[7]。陛下奉而守之[8],勤而行之,彝伦叙矣[9]。故云亭泥检[10],脽壤恭祀[11]。谒太清之真馆[12],荐玉皇之大号[13]。至于必躬听断[14],励精理道,以宵旰为晏乐[15],处菲薄而久安[16],从古王者徒载简策耳[17]。惟亲民之官,政事最切,未见区别,其如民何?今审官例差一知州[18],纵耄昏无识[19],以何道推降之。铨司平配一县令[20],虽菽麦不分[21],且无由摈斥之。今与天下亲民之官,以十分论之,黩货害政[22],未寘刑章者有其三[23]:清浊混然,巧于情伪[24],使在上知而不能纠举者,又次焉。暗懦不能制猾吏[25],不能审法令,凝滞于物者[26],又次焉;贵游亲属,望风护养而不言者[27],又次焉;是则介然自守[28],约己恕物[29],不谄上[30],不渎下[31],为陛下孜孜于民政者,十不一二焉。欲民之安,其可得乎?汉宣帝凡拜刺史、守相必亲见之[32],考察其言,观其能否[33]。今或未然[34]。凡除知州、通判、京朝官知县[35],候满三五人,且令大臣具宴见之,礼以遣之,讯之以言而察其应对,观其词气而考其臧否[36]。才能者奖之,不肖者退之[37]。县令则择台阁有风鉴闻望臣僚者遣之[38],能否之间,各如其状,恐于圣政稍得其宜。又审官之任,本宰相之职,宜妙选英哲以委之[39],庶激浊扬清,渐得良牧贤宰,则斯民之大幸也。或诏参预宰司[40],覆令按验[41],亦不为烦。唐故事,宰相带兵、吏部者[42],午前在中书[43],午后归本司治事,是亦内外兼领之制。臣不任狂狷[44],干犯冕旒[45],待罪之至[46]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十八


[1] 州县行政长官是国家政策法令的直接实施者,是贴近百姓之官,负担着重要的职责。而宋真宗即位后,忙于迎天书、封泰山,好大喜功,疏于理政,对派遣州县长官缺少考察、鉴别,使得这两级官员鱼龙混杂,多不称职。这封奏章请求真宗皇帝重视州县长官的选拔任用,强调宰相应当对这些官吏加强审查、管理。全文语气真切,颇中时弊。原题作《上真宗乞委大臣铨择守宰》,文末注:“天禧元年上,时为右正言。”

[2] 唐季:唐末。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 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灾难困苦。

[4] 金血:兵器、鲜血,指战乱杀伐。

[5] 铄(shuò硕):熔化、削弱。冲和:《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生养万物的元气、真气。

[6] 太祖:赵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太祖是其庙号。反掌:犹反手,比喻事情非常简单。《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李善注:“反掌,言易也。”

[7] 太宗:赵匡义(939—997),太祖弟,后改名光义。太祖死,以晋王继位,平定南唐、吴越、北汉,统一全国。

[8] 奉:遵行、遵守。

[9] 彝伦:天地人之常理、常道。《尚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蔡沈集传:“彝,常也;伦,理也。”叙:次序、次第。

[10] 云亭:云云、亭亭二山合称。参见杨亿《驾幸河北起居表》注〔38〕。检:封缄。古代的书信写在竹木简上,再用另一块木简覆盖,用皮条或者丝绳绑好,在绳子的结头处封泥,在泥上钤印,谓之检。泥检,即泥封。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以降天书,封禅泰山。参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天书封祀》。

[11] 脽(shuí谁)壤:即脽丘,地名。在今山西省境内。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立后土祠于此。《史记·封禅书》:“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八月丁未,诏:“明年春,有事于汾阴。”大中祥符四年二月辛酉,真宗诣脽上,祀后土地祇。参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天书封祀》。

[12] 太清之真馆:即太清宫。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庚申,诏来春亲谒太清宫,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七年正月己酉,谒太清宫。参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天书封祀》。

[13] 荐玉皇之大号:真宗天禧元年(1017)正月,御玉清昭应宫,上玉皇大天帝衮服、宝册。参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天书封祀》。

[14] 躬:亲自。听断: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

[15] “以宵旰”句:宵旰(ɡàn赣):宵衣旰食的省称。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旰,晚。唐罗隐《淮南送李司空朝觐》诗:“圣君宵旰望时雍,丹诏西来雨露浓。”晏乐:安逸。

[16] 菲薄:刻苦俭约。《文选》张衡《东京赋》:“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薛综注:“菲薄,谓俭约。”

[17] 简策:以竹为简,合数简穿联为策。此处代指史册记载。

[18] 审官:审官院的省称。宋代选拔京朝官的机关。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元丰改制后,其职能并入吏部。

[19] 耄昏:年老昏愦。

[20] 铨司:吏部流内铨的别称,元丰新制改为吏部侍郎左选,职掌选人常调。

[21] 菽:豆类的总称。

[22] 黩:贪污、贪求。

[23] 置:处置。

[24] 情伪:弄虚作假。《管子·七法》:“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

[25] 暗懦:愚昧懦弱。

[26] 凝滞:拘泥、不干练。

[27] 护养:保护养育。

[28] 介然:耿介、高洁。

[29] 约:约束。恕:推己及人,仁爱待物。

[30] 谄:奉承、献媚。

[31] 渎:亵渎、轻慢。

[32] 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幼年时长于民间,即位后,励精图治,重视吏治。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定时巡查所领部州,以督查部内各郡守。后来州逐渐由督察区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刺史也随之成为州的首长。守相:郡守和诸侯王之相。

[33] 能否:有才能与否。

[34] 或:语助,无实义。

[35] 知州:官名。宋初鉴于五代藩镇之乱,留居诸镇节度于京师,而以朝臣出守列郡,称“权知某军州事”,意为暂行主管某军州兵政、民政事务。其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总理郡政,省称曰知州。通判: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京朝官:宋代升朝官和京官的总称。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唐自相辅以下皆谓之京官,言官于京师也。其常参者曰常参官,未常参者曰未常参官。国初以常参官预朝谒,故谓之升朝官,而未预者曰京官。”京朝官是寄禄官,表示官员的品阶,不是具体的职事差遣。京朝官之下的低阶官员,称选人。知县:官名。掌管一县的政事。知县之名始于唐,宋代多以中央官员为县官,结衔称某官知某县事。所谓京朝官知县,指以寄禄官达到京朝官品阶之官员作知县。

[36] 臧否:善恶、得失。

[37] 不肖:不成材、不正派。

[38] 县令:一县行政长官。宋代以京朝官为县官者,称知县。以选人为之者,则称县令。台阁:尚书省的简称。风鉴:以风貌品人。闻望:名望。

[39] 英哲:才能和识见卓越的人。阮籍《清思赋》:“内英哲与长年兮,笞离伦与膺贾。”

[40] 参预:预闻而参议其事。宰司:谓百官之长,处宰辅之位者。

[41] 覆:审察、查核。按验:查验。

[42] 故事:先例、旧例。宰相带兵、吏部者:宰相而身兼兵部、吏部长官的人。

[43] 中书:指中书省。唐初,作为宰相集体办公场所的政事堂就设在中书省。

[44] 狂狷: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

[45] 冕旒:皇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借指皇帝、帝位。南朝梁沈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46] 待罪:等待处分、等待处置。是奏章结尾的套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