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的新书就要付梓了,我心中十分喜悦。

早就计划着利用春节长假,为小冰的新书写序,未曾想到这个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得如此不同。一个小小的病毒令有着巨大惯性的社会生活停摆,往日熙攘喧闹的街头不见人影,成千上万的人不得不“宅”在家中。没有哪个时刻能够像今天这样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新思考我们生活的目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我们与“他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生和死重新将人性、道德、社会秩序这些终极性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新型冠状病毒的脚步并没有止于国门。2月14日开幕的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专门为此设置了话题。它促使我们对这些终极性问题进行共同思考及相互交流,因为这种思考和交流才是沟通今天这个世界的纽带。2月1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慕安会上讲道:“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有必要摆脱东西方的划分,超越南北方的差异,真正把这个赖以生存的星球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有必要迈过意识形态的鸿沟,包容历史文化的不同,真正把我们这个国际社会看作是一个世界大家庭。”这不是外交辞令,这是一个真情的呼吁。

实现这一呼吁,十分重要的一个路径是文学,因为文学是对人类终极性问题思考的一大体现方式,它对人心灵的启迪最柔和、最温暖,也最犀利、最深刻,而对文学的译介又是摆脱东西划分、超越南北差异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通过译介将这些启迪带给世界,世界才能更美好。有鉴于此,文学及文学的译介不是茶余饭后的风雅,也不是愤世嫉俗的表露,它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存的支持体系。

自文学出现,它就和生命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德国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莱希·拉尼奇(Marcel Reich-Ranicki)在他的回忆录《我的人生》(Mein Leben)中就动情地讲到他和夫人从波兰华沙集中营逃脱后,一对波兰夫妇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他们,他每晚在这家人的地窖里一边帮着卷烟卷以便在黑市上出售换取食品,一边给主人讲文学故事,坚持了三百多个日夜,直到苏联红军解放波兰。是文学挽救了他和夫人的生命。

今天我们寄望文学和文学译介能够支持世界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生命。

小冰在这本书中用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梳理了自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文学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发展脉络,通过个案研究揭示并分析了文学作品译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在德语国家译介的著作,凝聚着作者的汗水,体现着一位年轻学者的执着,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更多译介参与主体以启发。

王建斌

2020年2月16日于海淀万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