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
万京华
黄君珏,女,1912年4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一个旧官僚家庭。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她15岁即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9月在上海参加了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工作。1939年她与爱人王默磬一起来到华北太行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战地文化工作。不久她担任了《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兼总会计师,为报社、分社经营管理工作作出了突出成绩。在1942年6月的反“扫荡”斗争中,她与部分女同志隐蔽在辽县庄子岭一山洞中,遭遇到上百名敌人搜山围攻。她举枪还击,顽强战斗,但寡不敌众,又弹尽援绝,举身跳下悬崖,英勇牺牲。
1942年5、6月间,日寇在太行山一带对我八路军总部进行了一次最残酷、血腥的扫荡。在这次扫荡中,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华北《新华日报》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与日寇英勇搏斗,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后,跳崖壮烈牺牲。
芙蓉国里一女杰
黄君珏,原名黄维祐,祖籍湖南湘潭,1912年农历四月十九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雷家宅的一个旧官僚家庭。她自幼随父母在湖南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27年黄君珏15岁时即参加了革命,在长沙从事妇女工作。“马日事变”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她离开长沙,只身来到上海,先后就读于启秀女中和上海中学。不久,她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学习。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选为学生会委员,曾组织领导了复旦学生到南京请愿和营救被捕学生的运动。
黄君珏性格开朗,待人真诚而热情。她的一位好友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她时写道:“君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素、活泼、天真、大方,没有怎样的修饰,但很整洁,像个男孩子,没有一般小姐的羞涩和做作。”
黄君珏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很不一般,然而家庭环境的优越和特殊并没有影响她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她对社会和时局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经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谈论时事,共同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她积极地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在上海组织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受到革命风暴的熏陶,成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在193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6月黄君珏大学毕业后,曾在南京国民党政府财政部会计司工作了一段时间。第二年秋,她回到上海,在交通大学研究所工作,同时兼在复旦附中教书,并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4年9月,黄君珏参加了远东情报局的工作。远东情报局是第三国际派设在上海的秘密情报机构,主要搜集国民党政府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外交、经济各种机密、绝密情报,将其转交给中共苏区党组织。黄君珏机智勇敢,胆大心细,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当时远东情报局领导人器重。
黄君珏的父亲黄友郢当时任南京财政部机要秘书,是孔祥熙的亲信,她的几个舅父都是国民党政界比较重要的人物。为了便于工作和了解到更多的内幕消息,她常以回南京探亲为名,利用亲属关系搜集一些重要情报提供给组织上参考。
因为她是“官家小姐”出身,而且年纪又轻,有人对她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但没过多久,事实证明,她完全能够胜任党交给她的革命工作。经过革命熔炉的锻炼,她的理想和信念变得愈加坚定,她的性格也变得愈加果敢、坚强。
1935年由于叛徒出卖,黄君珏参加的远东情报局组织被破坏,这时她曾机警地掩护打入武昌“剿匪”行营的刘思慕夫妇脱险,而她自己却遭到国民党当局逮捕,被判处7年徒刑。在武汉国民党法庭上,黄君珏临危不惧,镇静自若,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为一位尚未完全暴露的战友开脱了罪名,有力地维护了革命事业,保全了自己的战友和同志。在监狱中黄君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和狱中难友们一道热切地期待着胜利曙光的来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出面将她保释出狱。在党的安排下,黄君珏回到长沙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领导筹办了一所妇女难民工厂,并且担任经理之职,在工作中她勇于负责,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