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
王昌龄
诗中的“尘沙”,实际上是无情战争的象征。还有哪些边塞诗中写到了“沙”呢?
塞上曲①
蝉鸣空桑林②,八月萧关道③。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④,皆共尘沙老⑤。
莫学游侠儿⑥,矜夸紫骝好⑦。
【注释】①塞上曲:一作“塞下曲”,乐府诗题,原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战争。原作三首,此处选第一首。②空桑林:指边塞秋天凋落的桑树林。③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④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内蒙古、辽宁一带。⑤尘沙:本指沙漠地带,此处指战场。⑥游侠儿:骄矜放纵、恃武逞勇的少年。⑦矜夸:自命不凡。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点评】这首诗写边地寒苦,警诫一般游侠儿不要矜夸武力,因为从来幽并边塞之客,皆老于沙场,未见生还。全诗表现了非战思想。前四句描写北方边塞苦寒之景,真切可见。
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①,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黄尘足今古④,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饮马:让马喝水,代指征战。②临洮:郡名,即洮州狄道郡,唐代为陇右重镇,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秦长城西段即起于此。③意气:气概。④黄尘:黄沙。足:充满。
【点评】这首诗题一作《望临洮》,写经临洮凭吊古战场的悲感。前四句写塞外晚秋、平沙日落,将萧条荒凉之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后四句写古战场白骨纵横,触目惊心,由此表现出非战之意。全诗苍凉古朴,逼近汉魏。
李白
关山月①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③。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④。
汉下白登道⑤,胡窥青海湾⑥。由来征战地⑦,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⑧,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⑨,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歌词多写离别的哀伤。②天山:即今甘肃西北部的祁连山。匈奴人称天为祁连。③云海:云气苍茫像大海一样。④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为通西域要道。⑤下:出兵。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据史书记载,汉高祖曾于白登与匈奴作战。⑥窥:窥探,引申为侵扰。青海:湖名,在青海省东北部。⑦由来:从来。⑧戍客:守卫边塞的士兵。⑨高楼:指戍客妻子所居的高楼,代指戍客之妻。
【点评】李白此诗借用乐府古题描写兵士离别家乡去守卫边疆,长期不返所引起的思归的痛苦。首四句写环境,中四句写战争,末四句写怀归。尤其是开篇四句,气势雄伟,境界阔大,非太白不能道。“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本诗的主旨,目的在于揭露战争的残酷。最后四句境界由阔大转为悠远,情思由激扬转为缠绵,写法上富于变化。
子夜吴歌①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②。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③。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④。
王夫之盛赞“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有人认为末二句“狗尾续貂”可以删去,整首诗成为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赞同这种观念么?
【注释】①子夜吴歌:即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子夜歌》,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故名。②捣衣: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杵捶击之,使之整洁。一说古代裁衣必先捣帛。③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④良人:丈夫。
【点评】《子夜吴歌》是乐府旧题,多写女子思念远人的哀怨之情。本篇题材即与古乐府相近。诗中思妇由月下捣衣生感,情寄玉关,并表现了希望平定胡虏的善良愿望。在古代诗赋中,捣衣与闺思常不可分。晋时谢惠莲《捣衣》诗说:“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裁制冬衣多在秋天,于是秋天为远戍征人准备寒衣就成了诗人写闺思的永恒意象。李白也有《捣衣篇》:“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与本篇用意相类。关于捣衣,有两种说法,一是把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捶击之,使之柔软,以备裁缝衣服。一说把衣服放在砧上,用杵捶击之,使之洁净。本篇盖以前者为佳。
长干行①
妾发初覆额②,折花门前剧③。郎骑竹马来④,绕床弄青梅⑤。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⑥。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⑦,愿同尘与灰⑧。
常存抱柱信⑨,岂上望夫台⑩。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释】①长干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内容多写商妇的离愁别绪。长干,地名,在今江苏南京。行,古诗的一种体裁。②妾:古代妇女的自称。初覆额:指童年时。古代小孩不束发,垂至额下,至十五岁时才挽起头发。③剧:游戏。④骑竹马:古代儿童玩耍,跨着竹竿当马骑。⑤床:古代坐具。弄青梅:投掷青梅为戏。⑥无嫌猜:没有疑忌,感情融洽。⑦展眉:开眉。指略懂世事,眉宇也舒展开来。⑧尘与灰:比喻夫妻和合不分,即使化为灰尘,也希望彼此在一起。⑨抱柱信:指坚守誓约。据《庄子·盗跖》,有一个名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尾生先到,忽然水涨,尾生抱着桥柱不愿离开,免得失信于女子,结果被水淹死。⑩望夫台:即望夫山。传说古代有一女子,其夫远赴国难,她因在此地点北望,后化为石,但还保持原来的形象。后人因谓此地为望夫台或望夫山等。瞿塘:长江三峡之一,地处今四川奉节县附近。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一块巨大的礁石。“五月”句:言滟滪堆之险。夏历五月,滟滪堆为水所淹,仅露出顶部一点,行船容易有危险,故言不可触。“猿声”句:指三峡多猿,啼声哀切。《水经注·江水》载当地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天上,言三峡之高。迟:等待。蝴蝶黄:秋天的蝴蝶多黄色。坐:因。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总称。不道远:不说路远,即不顾远、不嫌远的意思。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五十里江边。
【点评】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过金陵时。诗中描写一位商女的心理状态,以女子的口吻,描写对丈夫的感情。开头从回忆着笔,先写她与丈夫结合的过程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进而倾吐了别后的相思,最后热切盼望丈夫归来。诗中主人公情意真挚,襟怀坦白。诗在艺术手法上变化多端,首先是融入民歌情调,其次是平仄韵互押。诗人将思妇的心理刻画得逼真、传神,实在不容易。尤其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二句,描写男孩女孩两小无猜的情景,极为形象,以至形成“青梅竹马”的成语。全诗清新流畅,缠绵细腻,又情辞凄婉。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及进士第。后为溧阳尉,郁郁不得志,终于辞官。孟郊与韩愈齐名,是韩孟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在刻画景物、抒写情怀、运用语言上富有独创性,韩愈称其“横空盘硬语”(《荐士》)。其抒写穷苦尤为致力,与贾岛相类,有“郊寒岛瘦”(苏轼《祭柳子玉文》)之称。有《孟东野诗集》十卷。
列女操①
梧桐相待老②,鸳鸯会双死③。贞妇贵徇夫④,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⑤。
【注释】①列女操:古乐府《琴曲歌辞》的一种。列女,同“烈女”,贞洁烈性的妇女。操是琴曲的一种体裁。②梧桐:古称梧为雄树,桐为雌树,二树相待以终老。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相随。④徇:同“殉”。别人死时,自己同去死。
⑤古井水:井水没有波澜,比喻心性贞定,不易为外物所动。
【点评】这首诗目的在于表彰贞烈的女子。《列女操》是乐府旧题,以梧桐与鸳鸯起兴,引起对烈女殉夫的吟咏。末二句又用比,用古井水不起波澜比喻贞妇不为外物所动的情操。孟郊诗本以奇崛著称,而此诗及下一首《游子吟》,却平易自然,代表另一种特色。作者曾云“力买奇险地,手开清浅溪”(《送豆卢策归别墅》),注意到“奇险”与“清浅”两个方面,才能真正了解孟郊的诗歌。
游子吟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②,报得三春晖③。
【注释】①游子:离乡远游的人。此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②寸草:小草,比喻游子。③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三春,春天的三个月。
【点评】这首诗是歌颂母爱之作,前四句直叙母爱,后二句以寸草之心不能报答春光照临的恩德,比喻儿子报不尽母亲的恩,突出母爱的崇高、深厚。全诗朴素纯真,清新自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四句是就南方的民间风俗来写的。因为古时南方,家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缝制衣服,必须针脚细密。否则,出门人就要迟归。这种风俗,在吴、越乡间,老一辈的人还知道。孟郊将此风俗纳入诗中,寓有母亲盼望游子早归之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