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年(戊申 光绪三十四年)

一九○八年(戊申 光绪三十四年)

十六岁。

这年在顺天中学堂又结识了两位至好朋友。一位是郭人麟(一作仁林),字晓峰,河北乐亭县人。年纪长先生两岁,而班级低于先生。郭所读之班是学法文,先生一班是学英文。因而过去几年虽为一校同学,却无往来。一直到第三年(一九○八)方始交谈,但经一度交谈之后,竟使先生思想上发生极大变化。先生回忆说:“我那时自负要救国救世,建立功业,论胸襟气概似极其不凡;实则在人生思想上是很浅陋底,对于人生许多较深问题,根本未曾理会到。对于古今哲人高明一些思想,不但未曾理会,并且拒绝理会之。盖受先父影响,抱一种狭隘底功利见解,重事功而轻学问。具有实用价值底学问,还知注意;若文学,若哲学,则直认为误人骗人底东西而排斥它。对于人格修养的学问,感受《德育鉴》之启发,固然留意;但意念中却认为‘要作大事必须有人格修养才行’,竟以人格修养作方法手段看了。似此偏激无当浅薄无根底思想,早应被推翻。无如一般人多半连这点偏激浅薄思想亦没有。尽管他们不同意我,乃至驳斥我,其力量不足以动摇我之自信。恰遇郭君,天资绝高,思想超脱,虽年不过十八九,而学问几如老宿。他于老庄、《易经》、佛典皆有心得,而最喜欢谭嗣同的《仁学》。其思想高于我,其精神亦足以笼罩我。他的谈话,有时嗤笑我,使我惘然如失;有时顺应我要作大事业的心理而诱进我,使我心悦诚服。我崇拜之极,尊之为郭师,课暇就去请教,记录他的谈话订成一巨册,题曰:‘郭师语录。’一般同学多半讥笑我们,号为‘梁贤人,郭圣人’。”

“自与郭君接近后,我一向狭隘底功利见解为之打破,对于哲学始知尊重;在我的思想上,实为一大转进。”“从十五六岁起,常到北京图书馆看佛书。”注19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