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题画诗是诗画艺术融通的产物

第四章 题画诗是诗画艺术融通的产物

诗画融通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是题画诗。题画诗植根于诗画艺术繁荣昌盛的沃土中,经历了六朝时期的滥觞、唐五代的初具规模、宋元明清的鼎盛各个发展阶段,创作出数以千万计的题画诗,质优量高,异彩纷呈,真正成为能体现东方文化精神和华夏民族美学的独特的艺术形态。题画诗是诗画艺术不断映发、渗透、融通的产物,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生活美、画境美和诗艺美,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下面,我们将就它们的艺术特质、艺术功能和写作类型等相关问题,重点加以探讨,深入阐发题画诗不同于一般诗歌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质的界定

题画诗除了具备诗歌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质。并不是提及绘画艺术或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篇,都是题画诗。像唐代刘商的《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白社风霜惊暮年,铜瓶桑落慰秋天。怜君意厚留新画,不著松枝当酒钱。”诗篇抒发感叹年华易逝、感谢山翁厚意相访的情思,“画”,不过是赠给山翁的礼品。这是一首地道的抒情诗,不能算是题画诗。宋代苏庠的《平远堂》诗云:“柳外西风六幅蒲,野塘睡鸭对春锄。如何唤得王摩诘,画作江南烟雨图。”诗人着力描绘眼前自然界的优美景色,凭借丰富的遐想,欲请王维将这美景画下来。这是写景诗,不是题画诗。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误收郭祥正《寒芦飞雁》(卷九十五)、张籍《题故僧影堂》(卷五十四)等不是题画诗的诗;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误收徐凝《伤画松道芬上人》、徐铉《送写真成处士入京》等不是题画诗的诗,都是未加辨析的结果。

也不是说所有题在画上的诗,都是题画诗。像唐韩滉的《田家风俗图卷》,元柯九思于卷后用隶书体书写唐章孝标的《长安秋夜》诗:“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池塘烟未歇,桑柘雨初晴。岁晚香醪熟,村村自送迎。”诗的内容与《田家风俗图卷》的画艺无关。清罗聘画《指画仕女图》挂轴,上题一诗,乃是王昌龄著名的宫怨诗《长信秋词》,表明自己取王昌龄诗意作画。藏于上海博物院的金农《山水人物册》,第六开,画回汀曲渚,上题一诗:“回汀曲渚暖生烟,风柳风蒲绿涨无。我是钓师人识否?白鸥前导在春船。”读其短跋:“此予二十年前,泛萧家湖作,今追想昔游风景,漫画小幅,并录前诗。”方知这是一幅诗意画,诗乃是二十年前写的写景诗。

笔者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题画诗必须以绘画艺术作为题咏对象,由此感发兴会而写成诗,或摹写画面,描绘画面丰富多彩的具象、设色、构图、神彩和意境,再现绘画艺术品的线条美、色彩美、造型美;或抒写情怀,写出观画人的审美感受、主观情感,写出画家作画时的自我心态和主观情思;或品评画艺、称誉画家、阐发画理,用诗的形式,记述画幅的存藏流传,表述画家的审美体验、画法技巧和艺术渊源,揭示画家的画学理念和美学理想。总之,题画诗以画幅作为自己的审美客体,准确地表现出画幅的具象和神采,再现画境,传达出画意,抉出画家的艺术三昧和匠心,写出“画”的特征来,将画境美转化为诗境美,将图象、色彩、笔情、墨趣、画境和诗境融为一体,使诗画艺术互相映发、渗透、互补,达到融通的新境界,这便是题画诗区别于一般题材诗歌的艺术特质。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着重描绘画上苍鹰的具象、神采,栩栩如生,气韵俱出。王士祯很称赏这首诗,评曰:“命意精警,句句不脱画字。”(《带经堂诗话》卷三〇)充分揭示出杜甫题画诗“不脱画字”的艺术特质。

杜甫有两首诗,都写“感遇”的题材内容,一首为《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感叹李邕怀才不遇、被谪致死的不幸遭际,令人悲怆,诚为抒情佳作。一首为《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描写曹霸昔盛今衰的景况,感其不遇,诗意是“感遇”,但是此诗处处扣住曹霸的绘画艺术,“其盛其衰,总从画上见,故曰《丹青引》”(浦起龙《读杜心解》)。两首杜诗,同一题材内容,然而《丹青引》以曹霸的绘画艺术作为审美客体,映带他昔盛今衰的遭遇,是一首题画诗,“总从画上见”五字,将两首诗“质的界分”清楚地表现出来。

再用两首苏轼的题画诗加以说明。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李世南这幅《秋景图》,是一个横幅长卷,前轴为“寒林”,后轴为“平远”,苏轼第一首咏秋景平远,诗句纯从画面落笔,描绘了画面景物,疏林曲岸,水波澹荡,遥望远村的画面,再现画境之美。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此诗虽说只字未及画面具象,直接以绘事三昧举示读者,但东坡所揭示的艺术见解,都是从晁补之所藏文同墨竹图生发出来的,是从文同的画竹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宋代画竹名家文同的崇敬、钦佩的深情,是一首很典型的题画诗。

有两种关于题画诗的议论,笔者不敢苟用,提出来与大家商榷。其一,台湾学者郑文惠先生《诗情画意·自序》说:“自唐宋以来,题画诗是诗人藉以炫艺耀才、言志表意的一种创作样式。”郑先生的这部专著,我全文拜读过,很敬佩他对我国明代题画诗所作的深湛研究,取得可喜成绩。但是,他在自序中的这个论点,我不能赞同,因为提法欠妥当,也没有能全面反映中国题画诗的艺术特质及其功能。不可否认,少数诗人的少量作品中,有“炫艺耀才”的现象出现,然而绝大多数题画诗,都是有为而作,体现出题画诗独特的艺术特质。“炫艺耀才”只是少数诗人的个人行为,用它来表述、概括题画诗这种创作样式的特点,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二,有人认为,既有画,何用题诗?董纪《西郊笑端集》卷一《屏风画意二首》说:“诗意不过模画意,何须画里更题诗。”罗牧《题林壑萧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也说:“画中原有诗,何必再为题。”这种议论,将题画诗的艺术特质,囿局于模写画意一点上,没有全面考察题画诗多功能的艺术特质,必然得出偏颇的结论,不可取。

第二节 题画诗的两大基本形式

从题写的部位看,题画诗可以分为画外题诗和画面题诗两大类。

画外题诗,最先出现。从现存文物考察,直接题写在画面上的题画诗,始见于宋徽宗赵佶的画幅,在此之前,绘画艺术品的画面上,连题款和印章也很少见到,更不要说题诗和跋语,题画诗大都题写在画幅之外。最常见的是另纸书写,诗、画分离,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昔献书画图,新诗亦俱往。沧州动玉陛,寡鹤误一响。三绝自御题,四方尤所仰。”据李绰《尚书故实》记载:“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可见,郑虔所书的诗歌、绘画作品,是分开的。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程修己尝画竹障于文思殿:

文皇有歌云:“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临窗时乍睹,繁阴合再明。”当时在朝学士等皆奉诏继和。

文皇,即李昂。李昂诗和学士们的继和诗,都另纸书写,并不是题在竹障上的。宋王铚《追和周昉琴阮美人图序》追述黄庭坚为李亮工家藏唐代画家周昉《美人琴阮图》题诗的情事:

亮工官长沙,而黄鲁直谪宜州,过见之,叹爱弥日,大书一诗于黄素上,曰:“(略)。”此画后归禁中,胡马惊尘,流落何许?而诗亦世不传。

黄庭坚此诗题写在另一幅黄色绢上,画诗分开。后来,画归宫中,遭靖康之变,不知去向,而诗绢也不再传世。

唐宋人题画诗还写在诗板、屏风、墙壁上。诗板,主要解决题壁空间不足的问题。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故楞伽山亭凡留题诗板,近逾百首。”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九云:“名贤题咏,人爱重为设板,如道林寺宋、杜两公诗,初只题壁,后却易为板是也。”

题画诗书于屏风上,屡见不鲜,张九龄《题画山水障》、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刘禹锡《燕尔馆破屏风所画至精人多叹赏题之》。

题诗于墙壁上的,也很普遍。如岑参《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记载景焕与欧阳炯同游应天寺,睹孙位画天王图于寺门左壁,景焕遂于寺门右壁画天王图以相对应,欧阳炯作长歌《题应天寺壁天王画歌》称美之,用另纸书写,又请草书僧书于廊壁。

唐宋人(赵佶以前)题诗,也题在画幅的前、后、左、右,并不占据画面。米芾《画史》记载钱藻收藏张璪画松一株,云:“下有流水涧,松上有八分诗一首,断句云:‘近溪幽湿处,全藉墨烟浓。’”所谓“松上”,即画幅之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文懿张公第有《春江钓叟图》,并云:“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亦题在画幅之上。周密《云烟过眼录》记及周文矩画《韩熙载夜宴图》,前有苏国老题字,诗两句。又,记李伯时《天马图》,云:“有王晋卿、苏子瞻和诗在后。”“前有”,即画幅之前;“在后”,即画幅之后。

自赵佶首创画面题诗以后,画外题诗的风气依然很盛。宋李龙眠《醉休图卷》,“画后别纸书《题醉休图诗》,不署姓名”(载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五)。赵孟《秀石疏林图》,画幅上自题“子昂”二字,钤“赵子昂氏”印,后另纸自题一诗,还有柯九思、危素、方行等人的题诗。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九著录颜子怡《墨兰卷》,隔水绫上题二家诗,别纸题诗十八家。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元人谢楚芳为达善画《草虫图卷》,“拖尾”书写松华道人、陈深、陈植、冯勉、袁诚等五人的题画诗。

明清时,又流行一种对题的形式,即两幅册页,一幅画画,一幅题诗或跋。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沈周《两江名胜图册》,共十开,每开均有对题诗,有沈周自题诗,又有文嘉、王稚登、沈明臣、殷都、王世贞等人的题画诗。《艺苑掇英》第六〇期载张崟《夕庵墨妙册》,共十开,每开一幅画,一幅字,均有行书对题,或题诗,或题跋。

可见,题画诗并不都题在画面上,只要以绘画艺术作为题咏对象,体现出题画诗艺术特质的诗篇,不管是另纸书写或册页对题,还是题在画幅上下、前后,都是题画诗。

再说说画面题诗。

将题画诗直接题写在画面上,这是宋徽宗赵佶的创举。他将自己创作的题画诗,选择画面的恰当位置,用瘦金体题写于画面,第一次将诗、书、画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整体,富有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继赵佶之后,许多诗人、画家就逐渐在画面上题诗,入元后,其风尤盛,明、清两代,文人画家都喜欢在画面上题诗,蔚然成风。有画家自题,有诗人、画家为他人题;有一次性题写,也有重题或多次题写的,有许多人共题一画的,方式方法活泼多样,开创出画面题诗的新纪元。

画家自题诗,从中可以了解画幅的创作缘起、构思匠心、画境画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唐寅在《山路松声图》上自题一绝:“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画家通过诗句,将蕴含于画幅中的“禅境”揭示出来,写出自己观赏自然美景时的人生感悟,使诗画意境融彻地结合在一起。王武为友人“翔翁”画了一幅《白头三友图轴》(见图7),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幅用折枝法画松、竹、梅,松枝上站着一只白头翁,凝视远方。画幅左上方自题一绝:“雪尽亭皋松影寒,忽闻春信到阑干。胭脂冻蕊垂垂发,头白人须仔细看。”结句叩到画意上,“头白”,一语双关,既指画上的“白头翁”,也指“白头人”翔翁,请你仔细观看画中具象和画家匠心,我赠给你这幅《白头三友图》,希望与你共结“岁寒心”的盟约。题画诗借着诗画意象,告诉友人自己的创作意图,意含言外,情韵深长。

诗人、画家为他人画作题诗,如果他们与画幅作者是知己、诗友、画朋,志同道合,声气相类,看到画幅后,意有所会,提笔写诗,必有佳作。像倪瓒画《六君子图》(见图8),黄公望题写《题云林六君子图》:“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黄公望完全理解画家“比物以德”的匠心,所以发其微,剔其旨,写成本诗。明代沈周善画吴中山水,他的学生文徵明熟知老师的艺术渊源、画艺特征,作《题吴嗣业藏石田先生画四首》(其一):“石丈高情点笔间,胸次悠然白云闲。凭君莫作元晖看,自写吴门雨后山。”后二句说,沈周的山水传承米元晖的笔意,常画吴中山水,论述鞭辟入里,精警深刻。如果诗人、画家与画幅作者并不认识,或则并非同时代人,因欣赏其画艺,效学其技法而忆念斯人,题诗画上,表达自己钦慕的情愫。高士奇收藏过王冕的《墨梅图轴》,鉴赏之余,题诗云:“不分村野与溪桥,乱写横枝一两条。酒醒只疑疏影落,朦胧烟月伴寒宵。”题诗再现“朦胧烟月”、“疏影落”的画境,用“乱写横枝”点出画家随手拈来、若不经意的作画心态,对王冕的画艺称赞不已。唐寅细读倪瓒《夕阳山色图》,很有感慨,便题写一诗《题倪云林夕阳山色图》:“不见倪迂今百年,故山乔木锁苍烟。晴窗展轴观图画,淡墨依然见古贤。”唐寅展卷观看,诗思由人及画,又由画及人,诗脉清晰,观画而兴起怀想倪瓒的情思,感人至深。

画家自题诗、诗画家题写他人画幅,比较常见的是一次性题上诗和跋,但也有重题和多次题写的,其间隔时间,或长或短,少则一日,昨日刚题,今日又重题;长则数日、数月,甚至数十年。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吴历《听泉图轴》,画成于乙卯清和八日,有款;次日,又题一诗。清高凤翰画《四季花卉轴》,画成于丁巳年,五年后题诗二首,跋云:“乾隆丁巳春,右手画。五年后左手题款,并拈旧诗书左方。”清恽寿平于康熙十九年三月,客居虞山桃源涧,为王抃画《柳图》,并题诗十一首。寿平卒后二十年,王翚览其遗墨,感喟良多,遂题长跋与诗,记其事,前后凡三十一年。事见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六的记载。

诗画家还喜欢多人共赏一画,同题一画,或同时题写,或先后题写。明代女画家薛素素画《兰石图》,轻笔淡墨撇兰叶,潇洒自然、神采飞扬。画幅上有汪元范、米云卿、方向孝等人的题诗。清唐炗为祝贺王翚四十岁华诞,画《红莲图轴》,时在康熙十年辛亥,画幅上有恽寿平、笪重光的题诗,王鉴加上题跋。第二年,王时敏也加上题跋。清代“金陵八家”之一的樊圻,画《柳村渔乐图》长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曹尔堪题《满江红》词于画上,此外还有冯金伯、顾贞观等二十余人题写的诗词。可见,文人雅集赏画,多人共题一画,从不同的审美视角,用不同的体式和书体,同声称赞画家的画艺,非常有助人们对画幅的鉴赏,同时也提升了画幅的品位。

题画诗题写在画面上,书写的总体原则是:不侵画位、不伤画局,字距、行距要紧凑、策应,切忌松散拖沓。邹一桂《小山画谱》:“画有一定落款处,失其所则有伤画局。”孔衍栻《石村画诀》也说:“字行须有法,字体勿苟简。”书写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竖写式、横写式、因势题写式、多处题写式,大要是选取画幅空白处,使诗画相映成趣,起着互融、互补的艺术作用。多种多样的书写方式,出现不同的审美效果,形成多样化的审美形态:齐整美、平衡美、参差美、灵动美、书画融合美,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

第三节 题画诗的两大对应关系

题画诗既然以绘画艺术品为题咏对象,那画幅的画面具象、画境,与题画诗的意象、诗境,必然形成对应关系,依据两者的疏密程度考察,其对应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第一类,紧密型,诗画对应关系非常紧密。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摹写画面具象,再现画境,具有“重摹状”的特征,题诗与画象有着类近的性格。台湾学者郑文惠先生在他的《诗情画意》一书中,称这种对应方式为“封闭式”。那些纯写画面的,或则先写画面再发感慨和议论的题画诗,都属于这种类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钱选《秋江待渡图》,自题七绝云:

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浸澈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题诗纯写画面景象,首句写画面上山色空蒙,翠光欲流;次句写画上江水,江水清澈,江天空阔,满天秋色;第三句写渡头景色,寒烟外,几家茅屋,一轮落日,景色幽美;结句还是写画面上行人伫立渡头,久立凝望。全诗着意表现秋江空阔清幽之美以及行人等待渡舟时的焦急心情,将画境转化为诗境,题诗与画面的对应关系,非常紧密。

沈周画《旷野骑驴图》(见图9),为《沈文合璧册》六幅之第五幅,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自题诗于左上方:

碧树沉沉绿未齐,钓舟闲倚霅川西。

行人岸上空回首,各自车轮与马蹄。

题诗用白描手法,句句写画,具体描绘画面景物,再现画境清旷之美,诗歌意象与画面具象,题诗意境与画面诗趣,一一对应,完全吻合。

对于紧密型的题画诗,读画人可以运用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观照、寻绎诗歌、绘画的外在形象和深层意蕴相互渗透、补充的内在联系,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内涵,获得沁人心田的审美享受。读画人一面读画,一面咏诗,反复体味,自然会获得更多的心灵、情感和审美的领悟。

第二类,开放型。这类题诗,呈现出对应关系不紧密或者不甚紧密的特点,那些发表观画感慨、纯发议论,或则画议结合的题诗模式,都属于这一类。郑文惠先生称这种对应方式为“开放式”,笔者借用他的说法,命之为“开放型”。

有些诗,并不直接地、正面表现画面具象,却采用侧面着笔的手法,元管道升《自题墨竹》:“罢宴归来未夕阳,锁衣犹带御炉香。侍儿不用频挥扇,修竹萧萧生嫩凉。”诗人不写墨竹本面,只字不提墨竹的形态、风神,却用竹画生凉的艺术效果暗示墨竹之美,这正是采用侧面着笔之法。元黄玠《题玉渊牡丹图卷》:“锦砌雕阑绣毂车,问花富贵欲何如?澹然水墨图中意,看到子孙犹有余。”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画面上牡丹花的色泽、形态和风神,却先说牡丹花用“锦砌雕阑”养护着,用“绣毂车”运送此花,再用一个反诘句,说没有一种花卉比得上它的“富贵”,极意形容玉渊所画的牡丹花华艳富贵气象。以上两首用侧面着笔法写成的题画诗,诗画关系呈现出不甚紧密的状况。

有些诗,以题画为由头,托物寓意,或宕开画面,借题发挥,题外生情,咏怀写志,甚至阐发画理。清金农《题湘阴女郎画竹三首》(其一):“妆阁流风洗黛痕,管夫人法卷中存。生来不画红花树,怕见倡桃笑倚门。”金农并未具体描写湘阴女郎画竹的形象,却由画面生发称赞她继承了管夫人画竹的技法和风格,更颂扬她的凛然节操和高尚人品。明孙克弘画过一幅《雨景山水图》,今藏广东省博物馆,画幅右上方自题一绝:“僧房十日掩柴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诗人不去描写画面景物,却先从悠闲自得的生活着笔,写出自己的审美感悟,他从“浮云自往还”中悟得无限天机,也就是云山的美感特征,于是画家挥毫作画,仿学高克恭的笔意,画成此图。全诗用叙事、议论的笔调,写出自己创作此画的动机和审美体验,只有第二句点到画面的云山景物,诗与画的对应关系不甚紧密。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明姚绶《墨松图》,自题七绝云:“难将老干凌韦偃,欲向三峰访隐居。看画忽闻松子落,山人石室近何如?”题诗不写画上墨松具象,却先发议论:“难将老干凌韦偃。”说自己的画松难以超越唐代画松名家韦偃。次句更由画面宕开,说是画松逗起我寻访隐居在深山三峰的友人的情思。第三句,绕回到画面上,仍自画松落想,说我观赏墨松卷,似乎听到松子坠落的声音,艺术想象超忽,出人意想。尾句用诘问句收束,拍合第三句,说松子落地声触发我对友人的怀念,不知他近来生活得怎么样?全诗虽然对画面着笔不多,但诗思都由“墨松”引发,诗笔刚刚落到画面上,突然又宕开,用虚笔抒写怀人的情思,与画面的对应关系不甚紧密。

对于开放型的题画诗,读画人更应该运用诗画对读的审美方法,观其画,读其诗,细致深入地读出它们各自的深层意蕴,品出它们各自的艺术三昧,悟出诗画家的创作匠心,将画幅的绘画美、画境美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和诗情画意逐一比照,细细寻绎题诗与画题、画面具象、画境的内在联系,寻绎出它们相互渗透、融合、互补的精微处,整体地把握这件艺术品的美感特征。

第四节 题画诗的六种基本模式

题画诗因其艺术思维、表现形态、诗体形制、题材内容、表现技巧的差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格局和类型,约而言之,可以分成六种基本模式:一、描写式,纯写画面;二、议论式,纯发议论;三、观感式,先写画面,后发感慨;四、画议式,既写画面,又发议论;五、画情式,画情交融;六、综合式。将题画诗分为六种基本写作模式,既是适应科学分类的需要,便于概括、归纳各类题画诗的基本特色和创作经验;也便于向学习写作题画诗的诗人和画家提供样本,有助于创作实践。

一、描写式

诗人观看画幅后,意有所会,兴有所发,他采用白描手法,摹写画面景物,描述它们的形态、色泽、神情、部位,描述人物的瞬间举动,故事发生的场景,再现绘画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不着议论,不抒写主观情思,也不赞扬画家、画幅,让自己的情感、体验蕴含于客观描写之中。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上市,正值农历二月的节令,这时,桃花始发,春江乍暖,芦荻生芽,岸柳飞花,蒌蒿满地,惠崇便将这些江南春日风物绘于一图。钱锺书说:“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芦、鸭等物,故诗中遂遍及之。”(《谈艺录》)苏轼诗,生动地描绘了画面景物,是一首纯粹的描写式题画诗。

元高克恭《种笔亭题画》:

积雨暗林屋,晚峰晴霞巅。

扁舟入渚,浮动一溪烟。

四句诗,纯写画面景象,描绘画幅上雨后初霁时暮霭沉沉的景色,写出诗人对画幅精微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优美的画境,被诗人成功地转化为多层面的、富有色彩感和动态美的诗境。陆游的《观小孤山图》也是这样的诗: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粲如花。

游人徙倚栏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

江平如镜,远舟如点,大小孤山,重楼邃殿,游人倚栏,俊鹘横江,这些都是画面上的实景,诗人完全使用白描手法,从画面的审美形态着笔,着力表现画象整体与局部,主景与客景的辩证关系,而诗人深爱这迷人境界的情趣和审美体验,自然而然地从景物描写中透出,不费一点笔墨。宋黄庭坚《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阮图》:

周昉富贵女,衣饰新旧兼。

髻重发根急,薄妆无意添。

琴阮相与娱,听弦不观手。

敷腴竹马郎,跨马要折柳。

全诗纯写画面景物,句句写画,或则整体描绘,或则局部刻画,或则化静为动,或则点明画意,而诗人对此画“弥爱终日”的审美态度和情趣,他对画家画艺的赞誉,都暗寓于诗句中。

二、议论式

唐诗重兴象,追求委婉含蓄的艺术风貌,唐代的题画诗以描写式为主要的表现模式,很少有纯发议论的作品出现,间或也在题画诗里夹进几句画论,如方干《项洙处士画水墨钓台》:“虽云智惠生灵府,要且功夫在笔端。”诗不甚佳,但他提出的绘画理论却非常值得重视,方干认为绘画艺术的构思,虽说出于人的心灵,而绘画艺术的高下,还是取决于笔头功夫,他强调了画家研练笔墨功夫的重要意义。这种艺术主张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

宋诗重意,诗歌创作中出现了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反映了宋代文人艺术思维重理性的共性。宋代题画诗出现偏重理性思考、全篇进行论说的表现形态,恰恰是宋诗艺术思维共性的真实体现。诗人观看画幅后,既不具体描绘绘画艺术品的本体,也不抒写主观情思,却将视角投向审美理性的层面,对画作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发表艺术见解,阐发画学理论。

纯议论式的题画诗,尽管可以不描写画幅,但所发议论则从画幅生成。宋刘延世的《自题墨竹》:

酷爱此君心,常将墨写真。

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只用二十字,便写出自己的创作体验。画家酷爱翠竹“虚心”、“坚韧”的品格,常常画竹,为竹“写真”,但是自感难以写出翠竹淡泊的精神。全诗纯发议论,这种议论是完全扣住画上的“墨竹”发出的。清郑燮《题画兰竹》:“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板桥诗纯写画理,阐述书画相通的理论,他说这幅画上的兰竹,便是用草书、隶书的笔法画出来的。

有些诗,并非都写画理,间或也对画幅的题材内容,发表史论式、政论式的议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七有一则论诗的文字,云:

晁以道《明皇打球图诗》:“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又《张果洞诗》云:“怪底君王惭汉武,不诛方士守轮台。”皆伟论也。

晁说之从画面形象生出奇想,提出了玄宗耽于游乐,为什么无人规劝谏诤的疑问。诗的三、四句,诗人自问自答,原来玄宗的贤相张九龄、韩休,一老一死,再也无人敢上“谏疏”,诗篇深刻地揭示了唐玄宗晚年疏远贤能、拒绝谏讽的本质,难怪陆游要称道晁诗是“伟论”。晁说之的“史论”,是针对《明皇打球图》发出的。

元代程钜夫《题韩滉牧牛图》:“农为天下本,万世此心同。晴日开图画,方知宰相功。”这是一首政论式的题画诗,诗人由韩滉的《牧牛图》兴起深沉的感慨,点出“农为民本、牛为农本”的题旨,赞颂韩滉画牛劝农的功绩,所发议论以韩滉绘画作品为母体,充分体现出议论式题画诗的艺术特征。

三、观感式

诗人观看画幅后,生出许多感慨,他便将它们写入小诗中,先写画面,再由画面引出观画感受。观感有多种多样,有写生活感受的,有写审美体验的,有感叹时事的,有表达愿望的。观感式是题画诗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表现模式。元邓文原《题王朋梅金明池图》:

溶溶春水戏群龙,画鼓兰桡竞奏功。

得失等闲成愠喜,人生万事奕棋中。

诗人观画后,先写画面上金明池内龙舟竞渡的景象,三、四句转入感叹,说得与失、愠与喜,不过是一时乘兴而生的感受,都应等闲视之,人生万事,不过是奕棋而已,不必较真。由画面而发出人生感慨,正是这类题画诗最习见的写作形式。明文徵明画《山水图扇》,题诗云:

溪外青山坐下庐,松岩竹坞胜仙居。

幽人不逐寻春侣,静倚南窗读道书。

题诗先写画面景物,说屋后溪外有青山,画中人安处的是茅庐,岩上生松,坞上有竹,这样的生活环境,胜过仙人的居处。后半首便由此生发感慨,说幽人有了理想的住所,所以不愿跟随友人到外地去寻访春天,甘愿静心地倚着南窗,阅读道书,表达出静心养身、长久安居的意愿。清刘彦冲《山水图》题诗云:

群峰积幽翠,止水澄天镜。

丛木生秋凉,飞云变朝暝。

波深荇藻静,地远衣冠胜。

意惬遂忘机,神闲足怡境。

此中无尘坌,漠漠棹烟艇。

诗的前六句写画面景物,分写画面上的山和水、树和云,形容此山僻静,连水波里的荇藻也安静,人们文明礼貌,没有俗气。后四句,由画生发,写出自己的观感,说心意欢惬,也就忘掉机心,神情悠闲,我摇动烟艇,渡过漠漠湖水,怡情养性于画境中。这也是一首很典型的观感式题画诗。

四、画议式

题画诗除了纯发议论的模式外,还有一种模式是:既写画面,又发议论,阐发画理,先由画面具象的描述导入;或则先发议论,再扣画面具象,与之印证,呈现出画议结合的体式特征。

黄庭坚《姨母李夫人墨竹》:

小竹扶疏大竹枯,笔端真有造化炉。

人间俗气一点无,健妇果胜大丈夫。

本诗结句,出古乐府《陇西行》:“健妇持门户,胜一大丈夫。”山谷括其语成诗。“姨母李夫人”,即李公择之妹,适朝议大夫王之才,能画松竹木石。黄庭坚为李公择之甥,故称李夫人为姨母。米芾《画史》:“朝议大夫王之才妻,南昌县君李尚书公择之妹,能临松竹木石画,见本即为之,难卒辨。”山谷诗先从画幅上“小竹”、“大竹”的形象描绘导入,然后发议论,评论姨母李夫人画竹极高雅,绝无俗气,胜过男画家。清石涛《黄山图》自题诗云:

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

纵是王维称画手,清奇难向笔头分。

用泼墨法画黄山云雾,水墨淋漓,这是画面实景。后二句,发表议论,说纵使像王维这样的画手,也难将黄山清奇的风神展示在画幅上。言下之意,是说这幅《黄山图》,能将黄山清秀雄奇的气概充分表露出来。画论亦是先由画面形象的描述导夫先路。

有时,题诗先阐发画论,再以画面形象印证,这可以举晁补之的《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为例:

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我今岂见画,观诗雁真在。

尚想高邮间,湖寒沙璀璀。

冰霜已凌厉,藻荇良琐碎。

衡阳渺何处,中沚若烟海。

诗人晁补之借题画的机会,发挥诗画艺术的象外学说。他首先论说绘画艺术品要表达物外形,意外趣,题画诗要传达画外意。再以李甲的雁画作为例证,证明上述的艺术主张。李甲的画雁,富有“画外意”,晁补之用题诗将它们申补出来。“我今岂见画”以下八句,用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描绘画上的物象,并想象鸿雁不断迁徙,随处漂泊的画外意,具体体现并印证前四句所阐述的画理。清郑燮的《墨竹轴》题诗云:

信手拈来都是竹,乱叶交枝戛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诗的前六句,主要论说自己画竹时艺术思维活动的特征,“胸有成竹”的传统,正是从宋代画竹名家文同那里接受来的。晁补之论文同画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最后两句,才描绘这幅墨竹图的画面形象,枝如龙,叶如凤,一片新绿映云霞。全诗先议论,后描述,议论为主,描述为副,描述画面形象,印证画论,为画论服务。

五、画情式

题画诗既写画,又抒情,或则先抒情,再扣画面,或则先写画面,再抒写情感,呈现出画情交融的体式特征。

元黄公望有《题曹云西画卷》,是一首观画而怀想画家曹知白的题画诗,诗云:

十载相逢正忆君,忽从纸上见寒云。

空江漠漠渔歌度,一片疏林带夕曛。

画上还有题识:“云西与余有交从之旧,别来四年,心悬念之。一日,子章以长卷见示,不啻见云西也,展阅不已,既题而复识之。”大痴不从画面景物描写着笔,却以直接抒情发其端,“十载相逢”,叙自己与云西相交十年,分别已有四年,正在忆念,忽然见到子章出示的画卷,见画如见人,不胜欣喜,因而提笔写诗,摅写思友之深情。三、四句,转入画面景物的描绘和画境的再现。画面景物“空江”,即吴淞江,曹知白的家乡在吴淞江畔,水乡特有的“漠漠”景色和画幅中透露出“渔歌度”的隐逸情趣,真让诗人陶醉其中,也更逗起他怀念故人的情思,画情交融,很有艺术感染力。清倪仁吉《题宫意图》,是一幅表现宫怨的画,画上题诗云:

调入苍梧斑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思。

听来记得华清夜,疏雨银灯独坐时。

题诗抓住宫女愁思的“思”字立意,从题外写来,在悠悠的琴瑟声中,传达出潇湘二妃的哀思。“潇湘渺渺水云思”,这不是画上实景,诗人用环境氛围烘托二妃哀怨的情思,强化前半首的抒情性,为后半首描写画面上宫女之怨思蓄势。第三、四句,诗笔转到画面上,画中宫女独坐银灯,夜不成寐,哀思满怀。全诗先抒情,再扣到画面上,扣到画题“宫意图”上,写画面又能做到情景交融,表现宫女的凄寂哀怨之情,凄婉动人。

六、综合式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将描述、论说、感叹结合在一首诗里,将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性诸层融会起来,这便是综合式题画诗。一般来说,长篇题画诗较多运用这种模式。

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是一首很典型的综合式题画诗:

老夫清晨梳白头,玄都道士来相访。

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

障子松林静杳冥,凭轩忽若无丹青。

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

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

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

松下丈人巾履同,偶坐似是商山翁。

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淡来悲风。

这首题画诗四次转韵,分成四层诗意,运用四种表现形态。首四句,押平声七阳韵,记述玄都道士提画来访索题诗句的事;次四句,押平声九青韵,描述松树障子图的景物;第三层四句,押上声七麌韵,论说此画奇古以及画工良苦的匠心;最后四句,押平声一东韵,又从画上人物“松下老人”着笔,结合“时危”的现实状况,抒写观画感叹。杨伦《杜诗镜铨》引张上若语云:“画中所有,作两层写(按,指四句写松,二句写松下丈人)。末说到感时思隐,寓意甚深,方不是拘拘题画。”一首题画诗,融进四种表现形态,老杜真不愧是我国创作题画诗的圣手。

宋刘挚《易元吉画猿》,各种表现形式具备,也是一首地道的综合式题画诗:

槲林秋叶青玉繁,枝间倒挂秋山猿。

古面睢盱露瘦月,氄毛匀腻舒玄云。

老猿顾子稍留滞,小猿引臂劳攀援。

坐疑跳掷避人去,仿佛悲啸生壁间。

巴山楚峡几千里,寒岩数丈移秋轩。

渺然独起林壑志,平生愿得与彼群。

吾知画者古有说,神鬼为易犬马难。

物之有象众所识,难以伪笔淆其真。

传闻易生近已死,此笔遂绝无几存。

安得千金买遗纸,真伪常与识者论。

这首长诗二十句,一韵(近韵通押)到底,四句一意,分成五个层次。第一、二层,描述画面景物,着力形容画上老猿、小猿的形貌、神态和动作,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诗的第三层是审美情感层,抒写诗人由画幅“寒岩数丈”生起“林壑志”的情思。第四层,诗意推进到审美理性,论说画猿为难的问题。最后一层发表诗人观感,感叹画家易元吉已经死亡,遗迹难买的事实。全诗或描述,或论说,或感叹,各式俱备。

也有少量短篇题画诗采用综合式的类型。唐方干《题陈式水墨山水》:“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首联,论说陈式画笔有巧夺天工之妙;二联,通过视、听觉效果来描写、赞美陈式山水画;三联,描写陈式艺术构思时的情状,论说绘画创作的难辛;四联,发感慨,赞美画家。一首短诗里,论、描、感,面面俱到。徐贲《题高房山画》:“风流一代房山老,胸中丘壑蕴天巧。有时意匠稍经营,万叠云山笔端扫。呜呼斯人往矣不可攀,图画千载遗人间。”这是一首短古诗,一、二句,阐发画理,高房山胸中有丘壑,故能画出精妙的山水画来;三、四句,论说中带出描述,笔下的“万叠云山”便是画上的景色;五、六句,观看画面而忆念斯人,抒发主观情思。由此可见,写作短篇题画诗,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

词主情性,题画词很少发议论,常见题画词的艺术境界是,画境的词意化,情景交融,情景双绘,写出词人的多维情思和审美情趣,较多抒情性的词句,富有神韵。也有的词人,利用词分前后阕的结构特征,先在前阕描写画面具象和画境,再在后阕感发兴会,拓展、补充画意,这是题画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写法。元张翥《疏影·题王元章墨梅图》却是个例外,词云:

山阴赋客。怪几番睡起,窗影生白。缥缈仙姝,飞下瑶台,淡伫东风颜色。微霜恰护朦胧月,更漠漠、暝烟低隔。恨翠禽,啼处惊残,一夜梦云无迹。

惟有龙煤解染,数枝入画里,如印溪碧。老树枯苔,玉晕冰围,满幅寒香狼藉。墨池雪岭春长好,悄不管、小楼横笛。怕有人,误认真花,欲点晓来妆额。

词的前阕以人喻梅,写出墨梅秀逸的神韵和丰姿,给静态的画面增添了美感和活力。后阕先以议论笔调,点出画梅,赞美王冕画技高超和为人高洁。全词清空含蓄,词情与画意,词趣与画理,巧妙融合,极富审美意味。

第五节 题画诗的艺术功能

题画诗既然是诗画融通的产物,它们的艺术功能,必然体现出诗歌和绘画共同的认识功能、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题画诗自身的艺术特质,又决定它具有申补画意的功能。为了帮助读者充分认识题画诗这四种艺术功能,我们将在本节作详细的探讨。

一、认识功能

诗歌和绘画艺术品,通过诗画具象、诗意画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情景、习俗风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人生。《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则进而论曰:“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陆机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前贤论说诗画之认识功能,很明白。

诗与画的认识功能,体现在题画诗里,非常显明。宋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诗云: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黄庭坚观画后,联系到自身的政治生涯,深切地感到激烈的、无休止的派别争斗,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因此借着题画的机会,借画中老牛、竹石的普通物象,赋予它们以深刻的社会意蕴,形象地摅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慨,喻象深婉,反映了北宋熙宁时代党争误国的现实,很有认识价值。

宋王叔简《题李伯时飞骑习射图》:

飞球饮羽柳如截,马气横生人更杰。

不作游观御宝津,骑战还应一当百。

天家行乐少人知,龙眠属从天上归。(节录)

这首题画诗详尽细致地描绘画面上飞骑习射的情景,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有宝津楼,楼南有射殿,皇帝驾登宝津楼,则诸军献演百戏、习射于前。李公麟的画,记录他的亲身经历、见闻,“公麟元丰初点检南宫试卷毕,陪预集英殿门应奉廷试,因得至卫士班。见飞骑习射,拖球杨枝戏,人伟马骏,妙天下选。时乘舆幸宝津有日,督课胜负,穷景不休,故颇遂纵观。今追图大概,以奉雌堂清玩”(《吴礼部诗话》引)。人们通过李公麟的画,王叔简的题画诗,得以认知“少为人知”的天子行乐的秘事。

明沈周的《光福图卷》,诗与画都生动地描绘苏州太湖之滨的山水景色和风俗民情,表现出典型的江南风光和浓郁的水乡情调。清刘大櫆《题巴船出峡图》,题诗再现巴船出峡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反映出船夫在风浪中搏击抗争的艰辛。陈曾寿《甲辰岁日本观油画庚子之役感近事作》,表现清军抗御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迹。陈少香《题林昌彝射鹰驱狼图》,反映画家反抗英法侵略者的雄心壮志。总之,历代题画诗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

历代题画诗还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绘画史原始资料和可靠信息,如画家作画过程的真实描写,著名画作的流传状况,画家的师承渊源,不同画派的兴衰,画风的继承创新等等,都有重要的认识功能和学术价值。

二、教育功能

诗歌和绘画都具有教育功能,使人从中接受思想教育和道德感化,历代诗画论家多所论述。《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大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历代的诗歌和绘画创作,都继承着重教化的传统,题画诗当然也不例外。清代诗论家宋长白在《柳亭诗话》卷一中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画家有《张果老倒骑驴图》,或题曰:“多少世间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真醒世语。

宋氏没有说明题诗人的姓名,按此诗实乃明代僧人果庵作,诗载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六十一。果庵将仙佛界的禅悟世俗化,分明教育世人凡事要回头看看,接受经验教训。宋长白看透了果庵的诗意,所以作出“真醒世语”的评判。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骑牛诗”条云:

姚镛为吉州判官,以平寇论功,不数年擢守章贡。为人疏隽,喜作诗,自号雪蓬。尝令画工肖其像,骑牛于涧谷之间。索郡人赵东野题诗,东野题云:“骑牛无笠又无蓑,断陇横冈到处过。暖日暄风不常有,前村雨暗却如何?”盖规切之也。居无何,忤帅臣,以贪劾之。时端平更化之初,施行特重,贬衡阳,人皆服东野之先见。

元王恽《滕王蝶蚁图》:“槐壤纷纷事暂欢,枕中栩栩伴周闲。丹青欲识滕王意,须着人间比梦间。”告诫人们切莫贪图荣华富贵。明徐渭《画蟹》:“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题诗借用董卓死后肚脐燃灯的典故,揭露横行者的可悲下场,极具警世作用。清李鱓《题秋柳雄鸡图》:“凉叶飘萧处士林,霜花不畏早寒侵。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为善心。”题诗申补画意,表达出劝人为善的匠心。题画诗人让人们从诗画艺术中得到教益和启迪,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

三、审美功能

我国早期的诗歌理论,强调教化,忽视了诗歌的审美功能,自从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钟嵘《诗品》提出“真美”、“诗味”,又经唐、宋两代诗人、诗论家的不断探索,王昌龄首倡“诗境”说,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追求诗境的“醇美”,严羽高倡“趣味”说,重视诗歌的审美功能,才获得应有的地位。

绘画理论的发展,与诗论有相似的情况,到刘宋时代的宗炳,方始谈到绘画的“畅神”(《画山水序》)功能,陈姚最主张“悦情”、“自娱”(《续画品》)。唐张彦远教化与审美并提:“鉴戒贤愚,怡悦情性。”(《历代名画记》)宋郭熙则提出“快人意”(《林泉高致》)。至此,绘画艺术真正进入重视审美功能的境界。

题画诗人秉承理论家重审美的意向,以高度自觉的审美态度,追寻诗画艺术中的“趣味”、“韵外之致”、“怡悦情性”、“快人意”等审美功能,并将这些审美功能归结到诗画作品“娱人”和“自娱”两个基点上。宋田如鳌《题司马端衡米元晖诗意卷》:“端衡写作无声诗,留与拙堂伴幽独。”司马端衡留下这幅仿米元晖诗意的山水卷,让它陪伴我这幽独的人。就画家司马言,是以图“娱人”;就题画诗人田如鳌言,则是以图“自娱”。元王绂画小幅山水,自题一绝:“溪水涵秋鹤影孤,草堂云冷树模糊。相看未遂还山约,空复年来写画图。”表达了隐于山林以自娱的心愿。

有些诗人,还径直将题画诗“娱人”、“自娱”的作用写入诗句中。宋范成大《题赵昌四季花图·葵花萱草》:“卫足保明哲,忘忧助欢娱。”又,《梅花山茶》:“同时不同调,聊以慰衰年。”“助欢娱”、“慰衰年”,都揭示出花卉画“娱人”的功能。元倪瓒《题赵孟谢幼舆丘壑图》:“虎头痴绝无人知,把笔临池每自娱。”云林的诗句将顾恺之临池作画,借山水以自娱的痴绝心态,充分表现出来。明唐寅《古木竹石图》题诗云:“翠竹并奇石,苍松留古柯。明窗坐相对,试问兴如何?”画家自言明窗坐对画幅,兴致无穷。龚贤《题樊圻岁寒三友图》:“山中虽寂寞,独赖此三君。”(见图10)诗说独赖这三种具有“岁寒心”的花卉,足以慰藉画家孤寂的心。读读以上这些题画诗,可以深切领悟其审美功能。

四、申补功能

绘画受到自身艺术特质的制约,难以表现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感觉,持续性的动作和超越视觉范围的事物,非“图画性”的事物。然而,题画诗可以发挥诗歌的长处,通过“通感”等艺术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多种感觉向视觉挪移,超越时空间的限制,将遥远空间和不同时间的事物描绘在一起,将难以入画的生活体验和审美体验,恰当地表现出来,将寄寓于画境中的意念、情感揭示出来,融通诗情画意,这便形成了题画诗申发、补凑画意的独特功能。蔡絛《西清诗话》说得好:“丹青吟咏,处处相资。”相资,就是互相渗透、补凑。晁补之《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诗传画外意。”题画诗要传达出画外的含意。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方薰《山静居画论》:“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诗、画论家的种种论述,都充分肯定了题画诗申补画意的艺术功能。

宋代画家王诜画过一幅松溪放艇图,画面扁舟上有两人对话。他们讲些什么呢?绘画难表达。苏轼《题王晋卿(即王诜)画后》诗,补出了画意:“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宋代孔宗翰任虔州知州时,画了一幅《八境图》,苏轼为之题诗,共八首,其四云:“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诗句描写画中人从朱楼(居处)到螺亭(游赏处),写出了空间的变换;诗句描写画中人“日微明”外出,到“薄暮”方始归来,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诗句描写画中人出游、饮酒、观赏自然美景,写出了人物的连续性动作。诗人超越时空间限制,弥补了绘画的短处,申发、丰富了画意,帮助读画人领悟孔宗翰《八境图》的艺术匠心和闲适情趣。

金代元好问有一首《题商孟卿家明皇合曲图》。用绘画表现诉诸听觉的音乐艺术,确实很困难。元好问却用诗歌弥补了绘画“画声难”的短处,生动地表现出唐明皇和李宪、黄幡绰全神贯注地合奏优雅动听的曲子,形容乐声回荡在皇宫空间的景象,诗云:

三郎搦管仰面吹,天公大笑嗔不得。

宁王天人玉不如,番绰乐句不可无。

宫腰不按羽衣谱,疾舞底用牧猪奴?

风声水声清都,梦中令人羡华胥。

商孟卿家藏的《明皇合乐图》,是以音乐艺术为描画对象,它只能“描绘出一片景象在空间里的铺展”,而元好问的题诗却能“描绘出一串活动在时间里的发展”,使静止景象转化为动态景象,无声景象转化为有声景象,确是一首融通音乐、绘画、诗歌三种艺术的绝妙好诗。

明唐寅与老友“西洲”相别三十年,一旦来访,画家喜出望外,因作《西洲话旧图》(见图11)。画幅中心画两人(当即画家与西洲)对坐话旧在茅屋中,而“话旧”的内容是什么呢?画面上根本无法表达。唐寅在画上题写一首律诗: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不损胸前一片天。

全诗抒写了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际,旷达傲岸的精神和满腔愤懑的心情,补出了绘画艺术无法表现的时空间转移、持续性的人物活动和人物的深层心态,补出了“话旧”的题意。

清初髡残《浅绛山水轴》题诗云:“云蒸泽未知,隐见独多姿。浮气须臾变,群峰幻出奇。”题诗化静为动,将云雾叆叇迷蒙,群峰时隐时现的画面写活了,补出“须臾变”、“幻出奇”的画意,申补了画境的动态美感。李方膺自题《潇湘风竹图轴》:“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萧萧竹,满耳丁东万玉空。”画面上只有潇湘竹迎风摇动的态势,而题画诗却补出了“满耳丁东”的音响。

题画诗人将自己品赏绘画艺术品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和艺术见解,写入题诗中,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生活美、诗境美、画境美,引导读画人深入理解、领悟绘画艺术美。题画诗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弥足珍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