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诗画融通的表现形态

第三章 诗画融通的表现形态

诗画艺术的融通,在北宋以前,许多艺术家都在创作实践上进行探索,但是,还没有人对之作出理论阐述。东坡出,就改变了这种局面,是他第一次从理论上精辟地论述王维融通诗画的成就,肯定了诗人兼画家的王维融通诗画艺术的历史贡献。这种诗画融通观,不仅在宋代为大家所公认,长期以来,还成为历代诗论家、画论家的共识,深远地影响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诗画艺术的发展。

诗画融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的话,论述了诗画融通的两种表现形态,即“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除此以外,还有以诗入画、以诗索画、据画题诗、画意诗境的反复转化、画论诗化等五种表现形态,下面逐一加以讨论。

第一节 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说诗歌中有画意,诗美中蕴含着绘画美。

什么样的诗,才叫“诗中有画”?且看古人对此的理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

这是苏轼为王维“诗中有画”举出的实例。《宣和画谱》卷一〇论王维时说:

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由是知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故“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又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明李贽《焚书·诗画》:

杜子美云:“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此诗中画也,可以作画本矣。

王世贞说(引自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诗评”):

王右丞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从前代诗画论家所标举的“诗中有画”的名人诗句看,诗人对具体物象的细致描绘,景物的位置布局,景物色彩光影的把握,意境的营造诸方面,都富有变化,具有绘画美的审美特征,可以当作绘画的样本。由于这些诗人思致高远,性情幽雅,有画家的审美眼光和情趣,借助绘画的质素,能有效地将诗情画意和谐地统一起来,所以写出“诗中有画”的诗句来。明人孙鑛说:“然诗中画非善画者莫能拈出。”(《书画题跋·跋陆叔平画王世贞游洞庭诗十六帧》)明刘士说:“余谓右丞精于画,故诗态转工。”(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诗评”)董其昌也说:“非右丞工于画道,不能得此语(按此指王维《田园乐》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两句诗)。”(《画禅室随笔》)他们都论说了工于画道的人才能写出诗中画的道理。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能从客观物象中有效地捕捉其色彩、线条、造型之美,将它们的色彩美、线条美、造型美很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歌中,使诗境蕴含着绘画美。前代诗论家非常注意王维“诗中有画”的诗句。《须溪先生校本王右丞集》评《鹿柴》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无言而有画意。”富寿荪评《鹿柴》曰:“摩诘夙擅丹青,深解画理,故一时幽景,为其妙笔绘出。”(《千首唐人绝句》)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五评《使至塞上》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景如画,工力相敌。”刘拜山评《萍池》曰:“写绿萍之屡开屡合,不特为春池点景,尤能为待舟者传悠然静伫之神,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千首唐人绝句》)

“诗中有画”,不是王维所独擅,我国历代诗人写出过许多精彩的、富有绘画美的诗篇。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金绍城《画学讲义》评曰:“孟浩然诗‘绿树村边合’,一‘合’字写尽夏树之状。(略)诗画一贯,此皆从真景领略得来,非漫然落笔以为创作也。”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评曰:“通首层层布景,色彩明丽,一结以烟雨楼台映衬,尤见笔致灵妙。”“真一幅绝妙青绿山水图也。”宋人郭熙以画家的眼睛去观察、审视前人诗篇,从富有绘画美的诗中选取“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郭熙《林泉高致》)。郭思记录父亲所诵道和自己搜集的诗句,如下: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野望》:“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羊士谔《望女几山》:“女几山头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

窦巩《寄南海兄弟》:“独立衡门秋水涧,寒鸦飞去日沉山。”

姚合《句》:“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

郑谷《别同志》:“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

例句尚多,不一一胪列。这些实例,反映出郭熙、郭思父子的诗美融合的基本观念。

明代黄凤池雅爱诗、书、画,他很欣赏苏轼评论王维的话,便以“诗中有画”作为选诗标准,遴选唐人绝句诗,得一百五十余首,请人绘画、书写各诗,编成《唐诗画谱》。《画谱》充分体现了编者的选诗宗旨,例如项斯《江村夜归》:“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几家深树里,点火夜渔归。”月落夜深,江路昏暗,渔翁提着灯笼,彳亍夜归,诗境直如一幅《江村夜归图》。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评本诗“光景如见”,极有见地。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清人乔亿撷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质,评此诗“宜入宋人团扇小景”(《大历诗略》),评论极中肯綮。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曰:“读之如身入图画,此等真率语,非学步所能,兴趣笔墨,脱尽凡俗矣。”言之成理。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雪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诗句描写雨霁后云雾绕山的景象,空灵隽妙,真得山川之神,今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曰:“读此诗,如展《秋山晚霁图》。”黄凤池正是看中这些诗富有画意的审美特征,才将它们选入《画谱》中,让书画家发挥书画艺术的长处,将可以入画的诗意描绘成图,将诗境转换成画境,创造出“画中有诗”的优秀绘画作品来。

清代林纾善画,他用画家的眼睛观照宋人词,提出“词中亦有画”的主张,他在《春觉斋论画》中说道:

余谓词中亦有画。南宋词可采以为画者甚多,如玉田之“因甚春深,片红不到,绿水人家”(《柳梢青》),“淡色分山晓气浮。疏林犹剩叶,不多秋”(《小重山》),“星散白鸥三数点,数笔横塘秋意”(《壶中天》)……皆可画也。

其理与“诗中有画”相同,不赘述。

正因为词中有画意,才为画家采词入画提供了构思立意的客观基础。名家、名画,不乏其例。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有画意,清人罗聘取其意境作《晓风残月图》。陈与义《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最为人称道,周慕桥取以为《临江仙雨意图》。吴文英《拜星月慢》:“雾盎浅障青罗,洗湘娥春腻。”句中有画意,吴湖帆乃取以为《雾障青罗图》。

第二节 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是说画幅中有丰富的诗情,画境中有动人的诗意美。

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才叫“画中有诗”?且看前人对此的理解。李贽《焚书·诗画》:

唐人画《桃源图》,舒元舆为之记云:“烟岚草木,如带香气。孰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镜中。”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

董其昌《画旨》曾说:

画中诗,惟右丞得之,兼工者自古寥寥。余雅意六法,而气韵生动,吾莫犹人,独所心醉大痴山水此册,皆有其意矣。

“大痴山水此册”,指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卷》,因此卷中有诗意,与其昌“诗在大痴画前”的妙意相合。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水村图》,画家自题跋语云:“赵千里多作江乡水村,花木萦回,令观者萧然有出尘之想,所谓画中诗者耶!乙丑嘉平王翚题。”

傅抱石画过一幅《张鹤野诗意图》,以张鹤野题写石涛画的诗意,绘成一幅水墨着色山水图,郭沫若为之题写二诗:

画中诗意费吟哦,借古抒怀以鉴今。

犹有山川犹有树,莫因零落便灰心。

 

凝将心血未成空,画在诗中诗画中。

纵令衣冠古今异,吾侪依旧主人翁。

郭诗中的“画中诗”意,正是指傅抱石寓于画幅中深沉的国家兴亡的感慨。石涛的画,画中有诗,张鹤野看透画家的心,便用题画诗点出,傅抱石复以张鹤野的诗意入画,郭沫若再来题诗,所以用一句“画在诗中诗画中”,概括诸人为山河破碎而忧伤的真感情,也揭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通的艺术真谛。

画中有诗,要求画家在画幅中表达深切的、幽远的诗情,自觉地追求画境的诗意美,画家们将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统一起来,既含蓄又准确,他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悟,待境而生诗意,得趣而成画境,或则巧妙地融化他人的诗意入画,不能把诗的内容硬拼生凑出画幅来。石涛说:“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影,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大涤子题画诗跋》)说得很深刻。

郑思肖身处宋、元王朝易代之际,目睹宋室之崩亡,宋臣纷纷变节而仕元,遥想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不胜悲恸,因而和泪写下花叶萧疏的墨兰,寄托自己的幽怨心意。他蕴含于画中的诗意,被倪瓒读出来了。虽然二人时隔百年,然而他们有着相同的处境,相似的感慨,云林深为思肖的墨兰所感动,挥毫写下《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题诗不仅点明郑思肖的画心,“画中诗”,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强烈的民族意识。

倪瓒画过一幅《新雁题诗图》,可惜画已失传,但是题在画上的诗,却被存留下来,描绘出绝妙的画境,令人依稀可以见到此画的原貌。诗云:

十月江南未陨霜,春枫欲赤碧梧黄。

停桡坐对寒山晚,新雁题诗小著行。

画中人停桡坐对寒山,观赏晚景,他被明净秋空中飞翔的一行行新雁迷住了,仿佛进入到诗样的境界,感到新雁不是在空中飞行,却在题写赞美秋光的新诗。这种审美体验,这种画境,前人从未道出过,但是,画境中却蕴含着前人的诗意,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有“江涵秋影雁初飞”句,《寄扬州韩绰判官》有“秋尽江南草未凋”句,《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句。倪瓒擅诗,特别钟情牧之诗,自觉地运化不少杜牧诗意入画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画中有诗”的境界。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曲港归舟图》(见图1),也是一幅很出色的“画中有诗”的绘画艺术品。画幅上部为远山,山坳间一道飞泉,直泻深壑。中部,云烟浮动,氤氲空蒙,与上部山岩相接,山色若有若无。下部位置坡石、溪流、杂树,茅舍掩映在树丛里,远处树梢隐没于云雾中,真有“葱茏春树白烟浮”(彭年题本画诗语)的意趣。衡山此画,融入杨维桢《题雨后云林图》“浮云载山山欲行”的意境,也运化王维《山居秋暝》“莲动下渔舟”的句意入画,使自己的画幅深寓诗意,凸显“画中有诗”的特质。画家再题上一绝:“雨绝树如沐,云空山影浮。草分波动处,曲港有归舟。”题诗又将自己的匠心和意蕴发露出来,诗画意蕴反复融合、渗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明人孙鑛提出了一个工诗者始识画中诗的问题,他说:“画中诗,亦非工诗者莫能点破。”(《书画题跋·跋陆叔平画王世贞游洞庭诗十六帧》)下面,我们读一读苏轼题郭熙画的诗,便能明白孙鑛的识见很深刻。郭熙善画平远山水,他的《秋山平远图》,意境深邃,蕴含着诗意,别人或许看不出来,工于诗的苏轼一看就明白,用题画诗点破郭熙“画中有诗”的品格,《题郭熙秋山平远二首》: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间有句无人识,送与襄阳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他对大自然的审察,具有独特的能力,他说:“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弥清。”(《和张明府登鹿门山》)“愁同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秋登万山寄张五》)郭熙的《平远秋山图》恰恰具有“清远”的画境,与孟浩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苏轼认为让孟浩然来欣赏这幅画,必然能深入到画境中,领悟、体识出画家的诗意追求。这说明苏轼真正懂得孟浩然的审美情趣、襄阳诗的风格特征和郭熙画的诗情画意,才能点破郭熙的画意,写出这样传神的诗句来。

与“画中有诗”相似,画中也有词意。画家创作词意画时,择取词中最富有“图画性”的词句作画,因而在画中含有词意,形成“画中有词”的特征。饶宗颐先生曾有《词与画——论艺术的换位问题》(载《画——国画史论集》),讨论过这个问题。清代人物画家王素,画过一幅《梧桐仕女图》(见图2),今藏南京博物院,在画幅右下部湖石边空隙处,题上一词,识云:“李易安词,素。”此乃李清照《醉花阴》。王素依据李清照词意,画成这幅画,试看画幅上仕女倚窗凝望菊花,形象地表现漱玉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意。画幅上还画有一枝梧桐,占着很大的篇幅,词题也作“梧桐仕女图”,但这个意象在《醉花阴》词里是没有的,它是画家挪移李清照另一首《声声慢》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词意,表达愁思,拓展并丰富了这幅词意画的画意。应该说这是画家王素艺术创造中的独特处,是他熟谙“画中有词”的艺术特质而特意作出的艺术处理。近代画家周慕桥作《周晋点绛唇词意图》(载《大雅楼画宝》),他择取周晋词中两个场景,一是“自对黄鹂语”,一是“春在无人处,移舟去”,画成这幅词意图。绘画艺术是不能同时展现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的动作的,所以周慕桥把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成两个人:一位女子在楼上倚槛与黄鹂对话,对话的内容应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词)一位女子驾舟离去,到无人处去寻访春天。画面上两位女子的动作,共同体现出惜春、寻春、留春的主题。画家如此处理,使画境中充满了感人的词意,造就了“画中有词”的独特品格。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逐渐进入文人化的轨迹,文人化,就是诗(词)化,将诗人的气质、精神、意韵和诗歌的气韵、意境,融注进绘画作品中,丰富并提升“画中有诗”的品格,绘画的诗化,正是诗画艺术融通的重要标识。

第三节 以诗入画

画家将前代诗人、同时代诗人或则自己的诗意、诗境,转化成画意、画境,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融入自己的画意、画境中。画家这种艺术再创造的实践,充分体现出诗画融通的艺术思维规律。以词入画,实同此例。

我国早已出现以诗入画的事实,汉代刘褒将《诗经》中的《北风》、《云汉》诗意,画入画幅中,东晋时顾恺之画嵇康诗意。这些创作实践,年代过于久远,姑且不论。这里从唐宋以来的创作情况加以考察。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荆浩据大愚和尚的诗意,画成一幅山水图,赠给他,说详下节“以诗索画”。《全唐文拾遗》卷三二载温宪《唐集贤直院官荣王府长史程公(程修己)墓志铭》:“宪尝为咏蛱蝶诗,公称其句,因作竹映杏花,画三蝶相从,以写其思。”画家程修己以温宪之诗意,作“竹映杏花飞三蝶”之花竹草虫图。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一则关于《雪诗图》的创作本事:

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之。段赞善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萧洒之思,持以赠谷。

诗人郑谷在观察自然景物时,发见渔人披蓑夜归的景象,乃为“堪画处”,便以之入诗,诗中有画意。画家段赞善读郑谷诗,从中发现了画意,便以之入画,画中有诗意,正如郑谷所说:“爱余风雪句,幽绝写渔蓑。”(《予尝有雪景一绝为人所讽吟段赞善小笔精微忽为图画以诗谢之》)这一则诗与画的创作本事,形象地说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诗入画”的融通规律。

名家诗篇富有画意,往往被许多画家看中,便出现同一首诗被众多画家采入画幅中的现象。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自画》:

杜樊川诗,时堪入画。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高楼。陆瑾、赵千里皆图之。余家有吴兴小册,故临于此。

杜牧的诗,题名《南陵道中》。董其昌的画,名《江山秋思图》。明人文嘉亦有《山水人物图》,藏于李一氓处(《中国民间秘藏绘画珍品》第三集),同样以杜牧此诗入画。

以诗入画的艺术举措,可以是整首诗入画,比如董其昌的《林和靖诗意图》,以林逋《书孤山隐居壁》“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天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的诗意入画,他深深锲入林逋超然尘外的诗境中,抓住“溪流上”、“独木桥”、“小结庐”等诗歌意象,将它们转化为画象,构成幽深恬淡的画境,有效地演绎着诗画艺术的融通。然而,更多的是撷取诗中的精要部分(一句或数句),即富有画意的诗句。宋代画博士院考试画工,所取之题,皆为唐人名句,很能说明问题。邓椿《画继》卷六“山水林石”载:

战德淳,本画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题(按此乃崔涂《春夕》诗中句),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

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

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得其“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

历代画家运化前代诗人的部分诗意入画的例子也很多。唐寅画《湖山一览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很有特色,与唐寅山水画尚“密”的风格迥然异趣。远景物象疏朗,色墨轻淡,中间大块空白,状湖水之浩渺,意境空灵杳远,深得太湖风光之真趣。唐寅将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吸纳入画,他的自题诗的首二句逗出此中消息。唐寅的《落霞孤鹜图》(见图3),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家自题跋语云:“晋昌唐寅为德辅兄先生作诗意图。”可知本图取意于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意和《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诗意。邵弥画《贻鹤寄书图》,将谢朓的名句如“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云中辨江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诗意蕴含于画中。文柟看破了画家的匠心,题诗说:“云山多少玄晖句,不道毫端画得成。”玄晖,谢朓之字。

前代画家以诗入画的创作,有“明”与“暗”的区别。“明”,画家将自己所取诗意的来源,明明白白地写在画题里,读画人一看就明白。藏在上海博物馆的赵葵《杜甫诗意画》,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谢时臣《杜陵诗意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栖霞寺诗意图》(栖霞寺诗,指唐代权德舆的《栖霞寺云居室》诗),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陈祼《画王维诗意图》,藏于苏州博物馆的任熊《孙道绚南乡子词意图轴》,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任颐《蜀王衍词意图》,载于《中国名画家全集·陆俨少》中的陆俨少《辛弃疾〈太常引〉词意图》、陆俨少《毛泽东〈减字木兰花〉词意图》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暗”,指画家将自己所取的诗意、词意,藏于画境中,画题上并不标明,读画人要熟悉古典诗词并细细揣摩,才能知晓。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钱选《梨花图》,画幅淡黄而略带绿色的叶子,衬托出湿润的白色梨花,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意入画,很难看出,幸赖钱选的题诗“寂寞阑干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才让我们理解了画中的诗意。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金礼嬴《杨柳鸣禽图》(见图4),端详画幅,很难看出画家的取意。其实,女画家在描绘啼鸣的黄莺时,就将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打入画境中,并用题诗“鸣禽唤醒春闺梦”点明自己的画意。

“暗”的手法,画题中不标明出处,画家却将自己据以作画的诗句,题在画幅上,又不加说明,往往被后人误解为此诗即为画家所题。宋苏轼曾为王诜题画,作《题王晋卿画后》一绝。画已佚,苏诗尚存。元代画家朱德润读诗后,很有领悟,便据东坡诗意画成一幅《松溪放艇图》,他随手将苏诗题在画上,仅署“朱泽民”三字,未标明此诗的出处,致使后人误以为此诗为朱德润作。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赵苏娜《历代绘画题诗存》,均同此误。明代董其昌常常吸收前人诗意作画,他的《建溪山水图》便是一例。他将唐代诗人方干的《题画建溪图》诗,径直题在画上,具己名,以致单国强便以为这是董其昌的自题诗(见《海外中国名画精选·明代卷》)。李鱓《西瓜茄子图》上,题诗云:“忆昔昆陵爱写生,瓜茄任我笔纵横。而今老去翻成拙,学圃今犹学不成。”署上自己的名字。按此诗实乃元代钱选作,题名《题秋茄图》,见《元诗选二集·习懒斋稿》。画家以他人诗意入画,并随手题其诗于画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以致造成误将前人诗当作画家自题诗的现象,历代都有出现,很普遍,这是题画诗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因此,审慎地辨别题诗的作者,便成为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以词入画与以诗入画一样,它们的艺术创造是绝无二致的,画家根据前人的词意构思立意,或取前人整首词意作画,或取前人一句、数句词意作画,汲取“词中的画意”,将词意、词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画出一幅富有意蕴的绘画艺术品。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王翚《杏花春雨江南图》,将明人文彭《江南春》的整首词意画入画幅中。王翚努力使绘画的具象和文彭词中的意象群相互融合,画境充分体现文彭的词境,真正做到“词中的画意”与“画中的词意”有机地统一起来,出色地完成了这幅词意画的创造任务。

词意画比较多见的是画家撷取前人词中一句或数句词意,构思作画,尤其是选取开端、换头处和前后阕歇拍处的词句,从而形成词意画艺术构思最为别致的美学特征。石涛的《杏花图》(见图5),画意取宋祁《玉楼春》词上阕歇拍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意,画家跋云:“‘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人怜之至今,予因写照于纸。”生动勃发的神韵,词情与画意融合无垠,进入化境,给人以沁人心田的审美享受。费丹旭《仕女图册》(七),取皇甫松《望江南》“夜船吹笛雨潇潇”句意入画,用江南水乡芦荻萧萧、烟雨蒙蒙的画境,表现女子吹笛的神情,充溢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陆俨少《辛弃疾〈水龙吟〉词意图》,取辛弃疾《水龙吟》词开端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句意作画,画面以大片空白,状浩渺之秋江,江天空阔,远渚隐约,极有远势,画境与词境甚相吻合。

第四节 以诗索画

向画家索画,是文士间的雅举,常常见之于吟诵。徐贲为友人画《溪山图》,高启据画意题上一诗,云:“满壑春阴满涧苔,茶烟起处薜帷开。山童频报敲门客,总为催诗索画来。”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有过这样一则以诗索画的记载:

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于浩,寄诗以达其意,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大愚和尚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大体构想了画面具象和画境,写成诗,寄给画家荆浩,以诗乞画。荆浩便依据他的诗意,也参照了自己的审美理想,画成一幅山水图赠给大愚,并题诗一首,阐发自己的构思立意、运笔用墨的匠心,以回答大愚,《画山水图答大愚》(载《五代名画补遗》)云: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首联,荆浩告诉大愚,我满足你的请求,手执画笔,恣意挥扫,顷刻间便画成无数峰峦。次联,写出自己用笔、用墨的技法。画家用尖笔画树木,形如古篆字,细瘦而生寒意,用淡墨晕染野云,显得轻盈多姿。颈联形容画面岩石喷泉的形状,“窄”,指岩泉细小湍急,回应大愚的“不求千涧水”的艺术要求;“平”,指岩石到水边呈阔平之状,回应大愚的“近岩幽湿处”的诗意。最后两句,点明赠画心意,意谓我画这幅山水图赠给你,让你在禅房里不时展玩,你可以在画境里领悟到清空闲适的情思,这与你苦修参禅、四大皆空的心情,完全是一致的。诗的结穴处,仍然落在诗题“答”字上,回应大愚乞画的心意。刘道醇记载大愚乞画的本事,生动地叙述了诗人和画家的心灵和艺术的交流,尤其是画家荆浩,不仅用“画意”回应了大愚的请求,更用“诗情”补出自己作画的匠心和赠画的良好愿望,与大愚进行了一次充分的对话,也生动地体现出诗画融合、渗透的艺术规律。

以诗索画的艺术举措,在诗坛、画苑里是屡见不鲜的。唐代有一位画家“崔山人”,善画浙江天台山百丈崖瀑布。李白闻名后,欣然作《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求崔山人赠画,诗云: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

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这首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就百丈崖瀑布的景观着笔,写真瀑布。中四句,写崔山人的瀑布图,由“闻君写真图”句推断,知李白并未见过此图真迹,只是听别人描述、称道过崔山人的瀑布图,引发诗人极大的兴趣,动了求画的念头,写下本诗,以诗代柬,请求崔山人赠画。本诗艺术构思的基本特征是,由真瀑布而及于瀑布图,又由瀑布图而引出求画的意念。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评本诗:“先是描写瀑布图绘画之妙,最后提出自己求图之意。”这个说法,还可以商讨。

晚唐有位画家,叫“温处士”,不知其名,善画鹭鸶。郑谷闻其名,寄诗以求画,《温处士能画鹭鹚以四韵换之》:

昔年吟醉绕江蓠,爱把渔竿伴鹭鹚。

闻说小毫能纵逸,敢凭轻素写幽奇。

涓涓浪溅残菱蔓,戛戛风搜折苇枝。

得向晓窗闲挂玩,雪蓑烟艇恨无遗。

诗人告诉画家,昔年自己喜爱伴着鹭鸶钓鱼,现今听说你的花鸟画风格纵逸,敢请你在绢素上画一幅幽奇的景色。颈联,诗人提出了鹭鸶图的背景要求:细细的水波飞溅在已经枯萎的菱蔓上,戛戛的微风吹折了芦苇的枝干。最后二句说,如果能将你的花鸟图挂在晓窗赏玩,那么,我的穿雪蓑、坐烟艇的隐士生活便没有遗憾了。言外之意,求你作画,说得很婉曲。

宋代辛弃疾作《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词,上阕盛赞女画家善画墨梅的艺术成就;下阕,词人向她提出了画作“三友图”的请求:“松篁佳韵,倩君添做三友。”辛弃疾现在欣赏的是墨梅图,但他不满足于此,希望画家再添上“松”、“竹”,画出一幅“岁寒三友图”。

查为仁《莲坡诗话》记载一则越僧以诗向沈周索画的故事(顾元庆《夷白斋诗话》、宋长白《柳亭诗话》亦有相似的记载):

越僧索画于沈石田,寄诗云:“寄将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画几层。笔到断崖泉落处,石边添个看云僧。”石田欣然,画其诗意答之。

从诗意看,越僧是个懂画的人,他的索画诗,向画家提示了构思意图,包括立意、取势、经营位置、画象的形神气韵等,甚至连自己的情思、审美意趣也显示给画家,以便石田挥毫。诗句中又隐含着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意境。沈周看诗后很高兴,“画其诗意”,他的艺术再创造活动中,包含着诗情与画象互相融通、诗艺美与绘画美互相转换的审美特征。

康熙十九年庚申暮春,清代画家恽寿平到常熟访老友王翚,得遇张天涯。张因作小词一首,索南田画《桃花鱼藻图》,南田为作此图,并题诗、跋以赠之:

庚申暮春,偶过虞山,访石谷王山人,因得晤天涯张先生,倾盖如平生,甚快也。暇日,戏拈小词,索予画桃花,再作荇藻游鱼,以志庄惠之知云尔。

照水红霞动,欹风翠带长。

偶然逢惠子,相与话濠梁。

张天涯的小词虽已佚失,但从恽寿平的诗、跋中,还约略可见张天涯向画家提出过立意、构图方面的要求。

以诗求画的文坛雅举,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记载蔡肇以诗索画的本事,最具代表性:

蔡肇天启久官京师,日有薮泽之思,常于尺素作平冈老木,极有清思。因授李伯时,令于余地加远水归雁,扁舟以载。天启及题小诗曰:“鸿雁归时水拍天,平冈老木尚寒烟。付君余地安渔艇,乞我寒江听雨眠。”伯时懒不能竟。他日,王涣之彦舟取去,以示宗子令戬,即取笔点染,如诗中意。天启见之,极爱其佳。后天启泛舟,宿横塘,遇雨,闭篷而卧,夜分不寐,闻归雁声,因复为诗云:“平野风烟入梦思,殷勤作画更题诗。扁舟卧听横塘雨,恰遇江南归雁时。”

蔡肇,字天启,宋代画家兼诗人。他先画半幅画,画上平冈老木,题一绝授李公麟。前半首,描写自己的画面景物,后半首,为画家提出了整幅画的构思设想,包括立意、取势、布局、形神、气韵等。他希望李公麟能按照诗意,添上渔艇,续完这幅《寒江听雨图》。李公麟并没有完成这幅画,而王令戬按照蔡肇的诗意,补画成图,很符合蔡肇的诗意和审美要求,蔡肇很满意。这说明诗人与画家的对话很成功,他们的心灵很能契合。日后,蔡肇从京城回南方,夜宿横塘,卧听风雨打篷声,眼前景、眼前声、往日事、往日情,凑泊一起,怎能令诗人不感慨系之呢?《泛舟横塘遇雨》诗的首句,说自己任职京华,萦念家乡的水泽风烟。次句,说自己欣然命笔,作画题诗(即《题画授李伯时》)。第三句,说今朝夜卧横塘扁舟上,听风雨声、归雁声,此情此景,恰与王令戬的画意相吻合。蔡肇的《泛舟横塘遇雨》诗,比《题画授李伯时》更深进一层,前者,仅仅是诗人与画家的对话,后者则是画家对诗人、诗人对画家的往复回环的对话,诗情与画意的反复融通,恰当地抒写自己的江湖之思和怀乡之情。

综观所有的索画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欲求画的诗人,都在自己的索画诗里,为画家提出了构图的种种设想和要求,蕴含着自己的审美理想。不要将这种“以诗索画”的创作活动,仅仅看作是诗坛、画苑的趣闻,它们与普通的“以诗入画”相比,是更高一层次的艺术创作活动。诗人先构想好所求画作的题材内容、具象和画境,再写出索画诗,画家根据诗意作画,实现了画境到诗境、诗境到画境的多次融合和转化,形成一系列融通诗画的独特审美活动,艺术家将带领大家进入更为精妙的审美世界中去。

第五节 据画题诗

据画题诗,即题画诗。以作者来区分,无非两类,一类是画家自己写的题画诗,画家作画后,意犹未尽,挥毫题诗,自白构思匠心,自述作画心得,自补画外之意,自抒主观情思,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一类是他人写的题画诗,诗人读画后,触发兴会,以绘画艺术品为题吟对象,据画题诗,它们或则描绘画面景物,再现画境,将绘画美转化成诗艺美;或则品评画作,赞美画家,抉出画艺三昧,揭出构思匠心,表述画幅题意;或则记述画幅之存藏传流,画家之艺术渊源,阐发画学理念和美学思想;或则发表观画感慨,借题发挥,抒写诗人多方面的感受和情思。总之,画上题诗,可以发挥诗歌的长处,申发补凑画意,在艺术上互相融合、渗透,是诗画融通最为直接的表现形态。从自然美到绘画美,画家首次完成艺术创造任务;从绘画美到诗艺美,题画诗人则完成艺术的二度创造任务。题画词的写作,实同此理。

元代高克恭《种笔亭题画》,是一首画家自题诗。画已不存,诗载顾嗣立《元诗选二集·房山集》。诗云:

积雨暗林屋,晚峰晴露巅。

扁舟入渚,浮动一溪烟。

四句诗,全写画面景物,首句写积雨,次句写云雾,三、四句写扁舟浮动。诗人摹写画面景物,再现画境,着力捕捉并表现画幅明与暗、动与静的美感。题诗的意象和画面的具象,有着类近的性格,诗与画的对应关系,非常紧密,诗画交融,创造出清幽深远的境界。元王冕画《墨梅图卷》(见图6),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幅左上方,画家自题一绝: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的写法,与高克恭《种笔亭题画》绝然不同。诗的前二句,采用“以画作真”的写法,描写墨色清淡的梅花图,将它说成是自家洗砚池边的梅树,渗吸池中的墨水,开放出淡墨痕的花,构思奇巧生动。第三、四句,将梅花拟人化,说出一番惊人的言论,我不要人家夸我颜色鲜艳,只求让我的清香流播出去,布满天地。梅花何能言志?王冕趁题画的机会,托物言志,摅写自己的清思,写出自我的博大胸怀、清正品格和高尚情操。艺术形象的魅力和人格精神的魅力,交相辉映,成为诗画融通的范例。

张炎为苏州朋友陆处梅画了一幅墨水仙,自题《临江仙》一阕,云:

翦翦春冰出万壑,和春带出芳丛。谁分弱水洗尘红。低回金叵罗,约略玉玲珑。 昨夜洞庭云一片,朗吟飞过天风。戏将绿草散虚空。灵根何处觅,只在此山中。

词的前阕从画面形象切入,着意描绘墨水仙花洁净的形貌和绰约的风神,再现画境。后阕却跳出画面,词人因花名“水仙”,词意便从“仙”字落想。不说自己纸上画花,却说神仙将水仙花散落在空中,落到洞庭山中陆处梅家,立意奇妙,笔墨灵动。全词题咏墨水仙画,不落俗套,不说洛浦、湘皋,不说蛾眉、凌波,脱出前人描写水仙花的窠臼,画上的和词里的水仙形象互为照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词与画融彻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玉洁冰清、清高孤贞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类是他人写的题画诗,画家的亲朋好友、后代的仰慕者读画后,据画意题诗,发表观画感慨。元曹知白晚年画《疏松幽岫图轴》,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颇受画坛友人推崇。元本于画幅右上方题七绝一首:

八十云西骨已仙,独看山水复凄然。

不知此日贞溪上,亦有当时书画船。

首二句云曹知白八十岁时作此图,现已逝世,今天赏玩他的山水画轴,令人凄然神伤。三、四句说,今日画家家乡的贞溪上,还有没有满载书画的船呢?全诗不描绘画面景象,不评论画幅的艺术造诣,诗人借题诗深情地表达怀念前辈的情思,委婉含蓄,语止而意不尽,感人至深。

梅尧臣集子里有一首题画诗,题咏由王原叔内翰所收藏的荆浩画山水图,画已不存,但是通过梅诗,可以约略见到荆浩此画的原貌,以及此画在宋代的传流、保存的状况。梅尧臣《王原叔内翰宅观山水图》:

石苍苍,连峭峰,大山嵯峨云雾中。

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古绢脆裂再粘续,气象一似高高嵩。

上有荆浩字,持归翰林公。

愿换廷珪一丸墨,谁言卖钱须青铜。

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

黄金白璧未为宝,文人师臣无不通。

诗的前四句写画面景色,画上山峰连绵横亘,险峻巍峨,直插云雾中,气象森然,如高高的嵩山。山中的老松苍劲,笔墨自然浑成,巧夺造化,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这四句是称颂荆浩画艺高超。次四句,说这幅山水画原为著名山水大师荆浩所作,画上有他题的名字,现在归翰林公王原叔收藏。因为年代久远,古绢已经破裂,再粘补接续,保存完好。这一层诗意述说此画传流保存的情况。最后六句,三用反衬法,极言荆浩此画的珍贵。先用贵重的李廷珪墨一衬,再用范宽、李成的画艺反衬,凸显荆浩笔墨俱佳,画艺全面精湛,三用“黄金白璧未为宝”一衬,形容荆浩的画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全诗从不同层面、用不同艺术手段,称美荆浩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题画诗的艺术功能。

清王翚用黄公望笔意描绘家乡虞山的深秋景色,画成一幅设色山水画《虞山枫林图》。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图画层峦叠嶂,气势恢宏,苍松杂树间,夹着红枫,层林尽染,景色明丽。农舍掩映于苍润华滋的树木中,溪泉、平湖、板桥、行人,点缀其间,意境深远,深得大痴之气韵。吴伟业题诗其上:

初冬景物未萧条,红叶青山色尚娇。

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

诗的前二句,写画面景物,先从物候着笔,说刚入秋冬,草木尚未萧条,枫叶红透,满山青翠,交相辉映,景色分外娇美,带着浓郁的江南秋色的特征,再现画境美,与杜牧“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同一机杼。三、四句转写画外意,称赞石谷此画与天然景色相仿佛,还写到虞山破山桥边的兴福禅寺。画上原无寺院,诗人扣住“虞山”画题,补凑出破山寺这一虞山名胜,为画幅凑上佛禅的光圈,提升了画幅的艺术品位。

综观画家自题和他人题写的两类题画诗,它们采用多种技法,表现多种艺术功能,全方位地展现丰富多采的人生画卷和生活美、绘画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诗画艺术的融合和渗透。

以上五节,详细讨论了诗画融通的五种表现形态。第六种表现形态为画意诗境的反复转化,第七种表现形态为画论诗化,这两种表现形态可以阐论的问题较多,本书为它们立了专章,见下面第十五章“意境转换”、第二十四章“画论诗化”,为避免文字重复,这里从略,请读者分别参看相关章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