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6首) 李丽波、陈义海&Alfred Habegger

第二组(6首) 李丽波、陈义海&Alfred Habegger

F140B Bring me the sunset in a cup把日落用杯子端给我

Bring me the sunset in a cup,

Reckon the morning's fagons up

And say how many Dew,

Tell me how far the morning leaps-

Tell me what time the weaver sleeps

Who spun the breadth of blue!

Write me how many notes there be

In the new Robin's ecstasy

Among astonished boughs-

How many trips the Tortoise makes-

How many cups the Bee partakes,

The Debauchee of Dews!

Also,who laid the Rainbow's piers,

Also,who leads the docile spheres

By withes of supple blue?

Whose fngers string the stalactite -

Who counts the wampum of the night

To see that none is due?

Who built this little Alban House

And shut the windows down so close

My spirit cannot see?

Who'll let me out some gala day

With implements to fy away,

Passing Pomposity?

10 Tortoise] Mullet

把日落用杯子端给我,

测算清晨的酒壶

装着多少露珠,

告诉我,清晨能跳多远-

告诉我,那织工何时入眠

是它织出了巨幅蔚蓝!

请写信告诉我有多少音符

在新来的知更鸟的迷醉里

在那惊讶的树枝间-

乌龟究竟跋涉了多远-

蜜蜂究竟啜饮了多少杯

那品尝露珠的一族!

是谁,安放了彩虹的基座,

是谁,用柔韧的蓝色柳条

把温顺的星球引导?

是谁的手指串起了钟乳石-

是谁将夜空的珠贝细数

却发现,没有一颗到期未付?

是谁建造了阿尔班小屋

却又把窗户关得紧紧

让我的精神无法得见?

是谁在欢庆的日子放我出去

让我借装备飞远,

越过凡尘的盛典?

10乌龟]鲱鱼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0年初。现存两份手稿:一份(A版)赠给苏珊·狄金森,有抬头“Sue”和落款“Emily”;另一份(B版)收入“诗笺”(Fascicle 6)。两份手稿的文本几乎一致,除了第十行有一处异文。这里选用了B版。

② fagons:手稿作fagon's,笔误,经富兰克林修订。

③ morning leaps:“清晨跳跃”,比喻清晨突然来临的情景,与《金光里燃烧,紫光里焠熄》(F321-Blazing in Gold and quenching in Purple)形容夕阳“如豹子般跃向天空”的比喻异曲同工。

④ Debauchee of Dews:字面意思为“露珠的饮者和品尝者”。诗人在另一首诗《我品尝从未酿造过的美酒-》(F207-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中也用了这一短语,形容自己陶醉于春天的美景,就像蜜蜂啜饮露珠。

⑤ wampum:本意为贝壳中取出的珠子,多为圆形,北美印第安土著用于货币或装饰,此处译为“珠贝”,暗示钱币,与后文的“支付”照应,这里也可能指闪亮的“银河”里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⑥ Alban House:隐喻人的肉体,很可能典出圣徒阿尔班的故事。阿尔班是罗马统治英国时期的一名基督教护教者,为了保护一名躲藏在自己家里的基督教牧师,罗马士兵来搜查他的小屋,他穿着牧师的衣服走出来,声称自己就是那名牧师。这里转译为“阿尔班小屋”。

⑦ Pomposity:多义词:A.指大型游行,尤其是穿盛装的庆典游行,有时引申为死亡或尘世间的存在。B.傲慢、自负、虚荣、自私。这里或许一语双关,既有超越尘世和死亡,也有超越傲慢虚荣之意,权且译作“凡尘的盛典”。

【解读】

诗人用大胆奇特的比喻表达她一边陶醉于瑰丽神奇的大自然,一边试图探寻自然的奥秘。诗人似乎以“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像个孩子似的说出一些“傻话”,提出一连串“可笑”的问题。从表面看,诗人似乎是在探寻自然,但我们不难看出,诗行间隐藏着诗人对世界的不安感,也在思考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这首诗一问到底,以问号结束。到底是“谁”创造了禁锢精神的肉体?是造物主,还是别的?是否只有等到肉体消逝,才能了解精神的秘密?重要的不是把这些答案考证出来,重要的是要去追问,诗人为什么要这样不断地追问。

在第一节中,前3句的3个意象串联得非常巧妙。第一句中装落日的“杯子”,到了第二句中成了“酒壶”,读者期待第三句会出现“酒”的意象,不料,诗人突然要我们猜猜里面装了多少“露珠”。这些诗句似乎不符合生活逻辑,但比散文语言更具张力,更具表现力。

诗歌的第二节把视角转向动物世界,第三节转向星际空间,但全诗一以贯之的、“天真的”探寻还在继续。诗歌的第四节是全诗的落脚点,前3节“天真的”探寻,似乎都是源自灵魂深处的迷惘。我们可以联系狄金森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她内心的苦闷来理解这最后一节。一方面是“阿尔班小屋”,一方面是渴望自由的灵魂,在封闭与开放之间,在保守与激进之间,在近和远之间,总有许多冲突,而自然界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成为诗人表达上述主题的意象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跟《旧约·约伯记》第38-42章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上帝突然从旋风里发出声音,训斥约伯和他周围的人试图质疑上帝为什么让义人受难。上帝问道:“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是谁用道道门关闭了海水……你能引导北斗和随它的众星吗?……谁能用智慧数算云彩呢?……你岂能用套绳将野牛笼在犁沟之间……”虽然狄金森这首诗与《约伯记》的核心主题无关,但二者都用酣畅淋漓的语言一再申明,人类的理解力是多么有限。狄金森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也像旋风一样,使用了一连串意象、隐喻和提问,让人晕头转向。

全诗4个诗节,每节6行,采用比较整齐的aab、ccd式韵脚,朗朗上口,中译本也尝试运用一定的韵脚,但未能一一对应。(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李丽波;参考Alfred Habegger意见)

F180 In Ebon Box,when years have fown岁月流逝后,在黑檀木盒子里

In Ebon Box,when years have fown

To reverently peer-

Wiping away the velvet dust

Summers have sprinkled there!

To hold a letter to the light-

Grown Tawny-now-with time-

To con the faded syllables

That quickened us like Wine!

Perhaps a Flower's shrivelled cheek

Among its stores to fnd -

Plucked far away,some morning-

By gallant-mouldering hand!

A curl,perhaps,from foreheads

Our Constancy forgot-

Perhaps,an antique trinket-

In vanished fashions set!

And then to lay them quiet back-

And go about its care-

As if the little Ebon Box

Were none of our affair!

岁月流逝后,在黑檀木盒子里

用一颗虔敬的心凝视-

拂去天鹅绒般的尘埃

夏日洒落在那里的印迹!

凑近灯光读信上的字行-

现已-随时光-泛黄-

辨认那模糊的字迹

曾让我们心跳加快如酒浆!

在那黑檀木盒子里或许你会发现

一片花瓣那干瘪的面颊-

想当初,在远方,某个清晨-

一只勇敢-现已僵硬的手曾将她摘下!

一缕鬈发,或许,来自额头

我们的坚贞曾把它遗忘-

或许还有,一件古老的首饰-

如今早已过时的式样!

默默地,把它们放回去-

从此不再眷顾-

就好像这小小的黑檀木盒子

与我们毫无关系!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0年夏。现存一份手稿,收入“诗笺”(Fascicle 8)。

② mouldering:僵硬的,腐烂的,消散的。这里暗示这只手当时多么勇敢,如今已埋在地下或已苍老僵硬,正在死去。

③ 把“坚贞”(constancy)和“遗忘”并列,含有反讽的意味。

【解读】

这首诗描绘的情景与狄金森诗歌被发现的情景颇为类似。据说狄金森临终前嘱咐妹妹拉维尼亚烧毁自己的所有信件,并未提及如何处置自己的诗歌,拉维尼亚在姐姐卧室抽屉的紫檀木盒里发现了一千多首诗笺,从此拉开了狄金森诗歌编辑出版的序幕。

狄金森曾创作过许多关于记忆的诗歌,不同的记忆总是被封存在某个地方,也许是在橱柜里、地窖里或是一个盒子里,我们和回忆之间隔着一扇门,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与通常的怀旧情绪不同,此诗带有反讽的语气,当我们合上这个充满回忆的盒子,回到现实,似乎刚才的一切和我们又全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狄金森创作这首诗时只有30岁,诗中前几个小节中的讲话者却似乎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追忆往事,看着旧式样的首饰,回忆摘下鲜花的那只现已死去或正在死去的手。是否诗人在想象自己将来如何追忆现在和从前?最后一小节中讲话者是复数形式的“我们”,也许诗人想表明这是人们的共同感受和经历。

这首诗在狄金森的所有诗歌中也颇具代表性:狭窄的生活空间,诗人的高度敏感;这空间的任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能激发她的灵感,令她浮想联翩,或陷入玄想。概要地说,这首诗就是由狭窄的生活空间里的一连串的动作和细节组成。“灯光下”的端详,“如今”的遐想,“或许”引发一段猜测,“默默地”回到现实。对诗人的形象虽未着一字,但她的形象却在字里行间浮现。(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李丽波;参考Alfred Habegger意见)

F317 Delight is as the fight -欣喜正如飞逝-

Delight is as the fight -

Or in the Ratio of it,

As the Schools would say-

The Rainbow's way-

A Skein

Flung colored,after Rain,

Would suit as bright,

Except that fight

Were Aliment-

"If it would last"

I asked the East,

When that Bent Stripe

Struck up my childish

Firmament-

And I,for glee,

Took Rainbows,as the common way,

And empty Skies

The Eccentricity-

And so with Lives-

And so with Butterfies-

Seen magic-through the fright

That they will cheat the sight-

And Dower latitudes far on-

Some sudden morn-

Our portion-in the fashion-

Done-

欣喜正如飞逝-

或者比率相似,

就像学堂里所说-

彩虹的方式-

一抹

彩色缤纷抛撒,在雨后,

将以明丽为宜

除了那飞逝

是一种滋养-

“它能否久长”

我叩问东方,

当那弧形的彩纹

突现于我儿时的

苍穹-

而我,因为欢乐,

视彩虹,如常,

空旷的天宇

反而怪异-

生活也如此-

蝴蝶也如此-

看清魔术-透过惊惧

原来它们会蒙蔽视力-

也赋予远方的纬度-

某个未曾料到的清晨-

属于我们的那部分-也随潮流-

结束-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初。现存一份手稿,收入“诗笺”(Fascicle 13),如图(一页半)。

② 第一行:delight和flight二词押行内韵,译文处理为“欣喜正如飞逝”,后文中还有一系列同韵词:fright、butterflies、sight。译者尝试选择一些谐韵的中文词对译,比如“欣喜”、“飞逝”、“惊惧”、“视力”,但仍达不到原诗的音韵效果,特别是“蝴蝶”一词。

③ Ratio:数学术语,比例或比率。欣喜和转瞬即逝之间的关系成正比。狄金森诗歌善于使用各种来自学堂和课本的名词术语,如数学、天文学、植物学等术语。

④ 第五至六行:形容雨后彩虹,而“彩虹的方式”就是一抹七彩的颜色好像被突然抛撒(Flung)出来。

⑤ Dower latitudes far on:dower是个多义词,通常指“嫁妆”,这里指“赋予”(详见第一组F348注释③);latitudes far on:远方的纬度范围,可以引申为遥远的天堂,这里可能接续了上文的“蝴蝶”意象。北美有一种蝴蝶,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习性有如候鸟,每年在南方和北方之间迁徙飞翔,而南北方向恰好是纬线方向,从北方人的视角来看,蝴蝶消失在远方的纬度,也就是热带,或许暗示着天堂。⑥ 此处暗示死亡,也许我们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清晨走向自己的宿命。

【解读】

这首诗开篇即点题“欣喜正如飞逝”,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比如彩虹,比如蝴蝶。短暂的美好与长久的平凡生活之间的比率即是如此,但是这些短暂的美好却能滋养人们的灵魂,让人能够在不美好的人世间继续活下去。天真的孩子看到美丽的彩虹,会认为它将持续永恒,并且相信这是寻常的风景,空荡荡的天空反而有些不同寻常。孩子会欣喜于魔术的魅力,但是成年人有时却看穿魔术,感到惊异甚至惊惧,原来亲眼所见并非都是真实,它们会蒙蔽视力。人们看到彩虹消失,蝴蝶飞走,有时也许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看见过这些美丽的东西。彩虹消失,蝴蝶翩然飞远,是否已飞往天堂?最后一小节中,诗人暗示了自己最终的宿命,死亡,是像蝴蝶那样飞往天堂吗?(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李丽波;参考Alfred Habegger意见)

F450 The Outer-from the Inner外在-从内在

The Outer-from the Inner

Derives its Magnitude-

'Tis Duke,or Dwarf,according

As is the Central Mood-

The fne - unvarying Axis

That regulates the Wheel-

Though Spokes-spin-more conspicuous

And fing a dust - the while.

The Inner-paints the Outer-

The Brush without the Hand-

Its Picture publishes-precise-

As is the inner Brand-

On fne - Arterial Canvas -

A Cheek-perchance a Brow-

The Star's whole Secret-in the Lake-

Eyes were not meant to know.

外在-从内在

获得分量-

是公爵,还是侏儒,取决于

中心的气场-

精良的-稳固的车轴

掌控着车轮-

尽管辐条-旋转-格外威风

扬起灰尘-一阵。

内在-描画出外在-

不见其手,但见其笔-

那画作-精确地展现-

内在的烙印-

在精细的-脉管的画布上-

一个面颊-或许一个额头-

湖水中-星星所有的秘密-

又岂是眼睛所能探究。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现存一份手稿,收入“诗笺”(Fascicle 21)。

② while和wheel构成斜韵,这样的韵脚安排,让the while(一阵)这个副词格外突出,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③ Brand:按照1844年《韦伯斯特词典》,brand是“烧红的烙铁留下的烙印”,后引申出“标记”、“商标”、“形象”、“象征符号”等词义,这里的译文取其本意,以暗示某种痛苦的内在体验,如同烙印一般,难以磨灭。狄金森在其他诗作里提到的scar(伤疤)、seal(封印),比如F320和F1466,与这里的brand(烙印)相互呼应。

④ Arterial:artery的形容词,字面意思为“动脉”,这里暗示布满血脉的皮肤,将面容比作油画布,布上的纹理就好比是皮肤上的血脉。

【解读】

这首诗由整齐的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比较直白:内在精神决定着外在形貌,是高贵如公爵还是猥琐如侏儒完全取决于内在的力量,正如车轮旋转取决于车轴的稳固。第二部分诗意进一步扩展:外在面容是内在精神的画布,有一只内在的看不见的画笔在脸颊或额头上自动画出了图画。不过,到了结尾两句,诗人似乎意识到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是透明的,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张力:“湖水中的星星”或许暗示眼里的泪水,透漏出内心的秘密(secrets),诗人是否在暗示,就算我们能够看出他人内心的痛苦,也未必能了解其中更深的秘密?

在另外一首诗作里,狄金森说,“我喜欢痛苦(agony)的表情,因为我知道那是真的”,那种“剧痛”(throe)让人的额头上布满汗珠,无法伪装和掩藏(F339)。可是,另一方面,就算这样的痛苦无法伪装和掩藏,他人能看到的也仅此而已,那剧痛里所包含的更为内在的秘密,或许是他人的眼睛永远无法探知的,就像狄金森本人的内在生活和诗歌中的秘密一样。进一步说,即使狄金森写下如此多的诗篇,而且最终全部发表(publish),也未必充分“展现”(publish)诗人内心的秘密,遑论被读者的眼睛所“探知”。

(翻译:陈义海;注释和解说:王柏华;参考Alfred Habegger意见)

F560 Did Our Best Moment last-假如最美的时光能够久长-

Did Our Best Moment last-

'Twould supersede the Heaven-

A few-and they by Risk-procure-

So this Sort-are not given-

Except as stimulants-in

Cases of Despair-

Or Stupor-The Reserve-

These Heavenly Moments are-

A Grant of the Divine-

That Certain as it Comes-

Withdraws-and leaves the dazzled Soul

In her unfurnished Rooms

假如最美的时光能够久长-

那必将取代天堂-

极少数-冒险-获得-

因此这种-就不能给予-

除非作为烈酒-遇到

绝望的瞬间-

或神智昏迷-几许-

天堂般的时刻-就是储备金-

一种神圣的恩赐-

会如期而至-

也会撤回-将茫然的灵魂

遗弃在她空空荡荡的房间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3年夏。现存一份手稿,收入“诗笺”(Fascicle 27)。如图。

② stimulants:在现代语境中,经常指刺激性较强的药剂,如兴奋剂;在狄金森生活的时代,通常指含酒精的饮料,这里译为“烈酒”。

③ Reserve:这里很可能指银行家或保险公司储存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狄金森的亲属中有不少商人,她对商业、银行、法律词语毫不陌生,常常顺手拈来,化用到诗作中。第八行的句法有歧义,一种读法是跟上一行的reserve合为一句:These Heavenly moments are the reserve(那些天堂般的时刻就是储备);另一种读法是跟下一行合为一句:These Heavenly moments are a grant of the divine(那些天堂般的时刻是一种神圣的恩赐)。值得注意的是:grant(恩赐)和上文的are given(给予)跟The Reserve(储备金)隼合在一起,相互呼应,似乎暗示:某种神圣的基金或财富一点一点地分发给我们这些失意的凡人。

【解读】

人世间最美的时光简直可以取代天堂,可惜转瞬即逝,只有极少数人冒险获得。这种极致时刻不会轻易给予我们,除非像兴奋剂般的烈酒,在我们绝望或者昏迷时刺激我们一下而已。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失落感:世间的欢乐总是太短暂。她把天堂的希望寄托在神圣的恩赐上,但还是以失望告终。

为了更好地理解此诗的主题,最好先阅读另外几首诗作,比如F246-The sun just touched the morning和F630-The Soul's Superior instants描绘灵魂中那些美妙的时刻;而F388-It would never be common more-I said则展现从极乐瞬间跌落到沮丧的情景;此外,F283-I should have been too glad,I see试图解释狂喜的瞬间为何不可能持久。跟以上诗作相比,这一首《假如最美的时光能够久长-》更为凝练,也更为抽象。(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和解读:陈义海;注释:王柏华;参考Alfred Habegger意见)

F1466 The healed Heart shows its shallow scar愈合的心显示它浅浅的伤痕

The healed Heart shows its shallow scar

With confdential moan -

Not mended by Mortality

Are Fabrics truly torn-

To go its convalescent way

So shameless is to see

More genuine were Perfdy

Than such Fidelity.

愈合的心显示它浅浅的伤痕

伴着密不示人的呻吟-

那已然撕碎的布

岂能缝合,在尘世-

亮出来,多么不知羞耻,

那伤口已近乎痊愈

背叛反倒是真实可信

跟这样的忠诚相比。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78年。现存一份手稿(铅笔),属于“散页”。曾寄给苏珊,但没有抬头和落款。

② 第一行的show和第二行的confidential构成了一个反讽式对比:亮出伤痕给别人看,然后又假装不让自己的呻吟声被更多的人听到。

③ Fabric:字面意义“布”,第三至四行以“撕碎的布”比喻“受伤的心”,在尘世不可能缝合。这里直接译作“布”,以传达比喻的质感和力度。

④ 第三至四行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这是狄金森诗歌的常用句法。把Not mended放在句首加以强调,一方面可以增强声音上的气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整齐的音步(4-3-4-3),以torn这个单音节词来收尾,跟moan押韵(这里是不完全韵)。中译本在语义和声音两方面权衡之下,调整了句子的结构,但仍有缺憾。

⑤ To go:读起来比较别扭,从好的方面看,是一种高度凝缩的表达,从坏的方面看,则属于技术上的失当。

⑥ Perfidy(背叛)和Fidelity(忠诚)二词来自同一个拉丁语词源faith(忠实),而且押韵,构成对比。可惜中文找不到押韵词对译。

⑦ 最后4行的句法由于省略和凝缩,读起来比较晦涩,若转写为散文,大致如下:To observe the healed heart make an open and shameless display of its recovery is to realize that perfdy would be more honest and true than this cheap fdelity。看到愈合的心公开而无耻地展示它的发现,让人意识到:背叛或许反倒比这种廉价的忠诚更为诚实可信。

【解读】

此诗和另外一首创作于1864年的诗作《他们说时间会抚平-》(F861-They say that Time assuages-)探讨同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伤痛?我们如何面对伤痛?在F861那首诗里,狄金森表达得十分直白:“人们常说时间会抚平,但时间从不抚平真正的伤痛,如果伤痛真的被治愈了,那说明它本来就不曾受伤。”多年之后(1878年),在这首诗里,以一种反讽的语气和毫不留情的态度,狄金森再次强调,伤痛无法愈合。她说,有人把浅浅的伤疤亮出来,告诉我们伤痛可以愈合,这未免太无耻。跟这种廉价而无耻的“忠诚”相比,真正的背叛反而显得更为真实。最后4句,由于句法过于省略和凝缩,初读起来有些费解和别扭,但细读之后,始觉辛辣有力。此诗寄给嫂子苏珊,或许还具有某种私下交流的性质。(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陈义海;注释和解读:王柏华;参考Alfred Habegger意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