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2017年1月1日-2月28日)

独白
(2017年1月1日-2月28日)

独白

你若想我

在每一天太阳下山时

静静地等候

等黑笼罩

等夜降临

等月如钩

等星出头

等我慢慢走在你身后

白莲开了

玫瑰黑了

悄悄地迷漫

迷漫

从此无忧

从此无愁


你若想我

在每一天白色消失时

静静地等候

等心如星

等情似月

等苦如昨

等泪洒过

等我慢慢走在你身后

百合开了

柳絮黑了

悄悄地迷漫

迷漫

温馨入喉

甜蜜在口


你若想我

便在黑夜中尽情地

尽情地去游

在每一朵云边走

在每一个黑夜游

记住有我

《独白》之痴

写出一种痴情。没有构思就没有诗,没有好的构思就没有好诗。《独白》一诗是情痴之思,其构思可谓智慧,巧妙,自说自话,却动人心魄。

《独白》的主角是夜,是夜对追随它、等待它、热爱它的人或物所说的话。第一段说的是等待的时间,诗人用了四个三字短语来说这种等待:黑笼罩、夜降临、月如钩、星出头,而且交代了时间。第二段说的是等待的心情,同样用了四个三字短语:心如星、情似月、苦如昨、泪洒过。诗人许诺了一种幸福,先是无愁,无忧,然后是温馨、甜蜜,诗人是那么自恋,又是那么自信。在写作中,诗人与他爱恋的夜浑然一体,他就是夜,夜就是他。

在《独白》中,诗句的想象力、空间感、距离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的独白,就是诗人对众人的感染和召唤。诗人在《独白》中创设了一种新颖、奇特、绚丽的情境,由这种情境催发想象,与外物拉开审美距离,营造一种独立自足的诗意空间。

《独白》,几分机智,几分情痴。诗人,痴啊,痴才有意思,痴才有诗意。

然而,给了时间,给了心情,诗人还不肯放过,又火上浇油,来了最后一发情感的催泪弹,又鼓动人“尽情地,尽情地去游”,大有你放过夜,夜不肯放过你之意。结尾处,诗人自己走出来安慰众生:“在每一朵云边走/在每一个黑夜游/记住有我”,这时候,已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一首《独白》,构思集中、凝聚,小中见大,出人意料,款款情深,单纯而又丰饶。《独白》,我听到了,“你若想我”,是啊,我若想你,我若想你,我若想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夜啊

真想叫你兄弟

却不能

真想叫你姐姐妹妹

却不能

真想叫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却不能

叫爱人吧

更不能

叫朋友或叫什么都无以伦比

还是不能

我的夜啊

你为什么吝啬如此

为什么吝啬得无理

叫什么都不能

我们却互为知己

永远不能拥有你

黑色的一面旗

当天空

当大地

一片黑漆漆

那是你对我的吞噬

永远不能溶为一体

黑色的一粒粒

当前方

当距离

一片黑漆漆

那是你对我的道喜

这魔样的黑夜

这永远脱不下去的黑色的衣

视夜为知己

视夜为生之唯一

精准定位一种关系

写出一种关系。诗是什么?诗有时需要朦朦胧胧,有时也需要精准定位,而在情感和关系定位的过程中,诗人把自己的内心和盘托出,诗意袭来,诗情就把读者包裹起来了,这种袭击和包裹让读者心甘情愿束手就擒。

《情》就是这样一首诗,整首诗中,诗人只干一件事,定位自己与黑夜的关系。

王旭明的诗中已经写了无数次黑夜,已经翻来覆去恋它千百遍,往下进行的写作,很难。舟行此处,水流急,诗人忽然峰回路转,再次寻找和定位他与黑夜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这种《情》到底是什么。诗情至此,大有一种“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的闲趣和淡定。

有了《情》,便有了《情》之问,诗人语速是那么急切,心情是那么急迫!以至于有人感慨此诗大有郭沫若早年现代诗的味道。读诗,可以看到诗人感叹中有疑问,有探试,又不断否定着自我。兄弟,不。姐妹,不。长辈,不。爱人,不。朋友,还是不。诗人一步步把自己逼到墙角,为难着自己。然后,诗人第一次表白与夜“互为知己”。知己,超越所有关系,是更高层次的情感关系,是心灵之友。写到此处,诗人的诗意没有弱化,而是继续推进,一步三叹。

诗中,我们看到了夜之独立、高贵、固执,正因为诗人有了这份对黑的理解和尊重,才有资格最后向世界告白:“视夜为知己,视夜为生之唯一”,诗人的这份不忍之心,这份呵护之意,是《情》之动人之处。

保护

总想保护你

怕你被正月的鞭炮

被眩目的烟花

被哭嚎

被狂笑

被所有无来由的音响

所有画面的莫名其妙

总想保护你

保护你的静谧如诗

保护你的美如处子

保护你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高

黑之高


保护你情深似康桥

情深似康桥到老

黑之老

啊,真的总想保护你

虽然你从未邀

虽然你不需要

以数百亿年黑色生命之骄

以数百亿个黑色粒子之傲

黑色的燃烧

黑色的光照

依然

依然总想保护你

不接受太阳的烧烤

选择出逃

投入黑色怀抱

可贵的保护欲

写出一种英雄气。在黑夜派诗人王旭明写的一系列有关夜的诗歌中,他不停的在定位自己与黑和夜的关系:爱人、兄弟、追随者、仰慕者、把玩者……等等。这一次,在《保护》中,诗歌的主角也成为了诗人要保护的对象,在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可贵的保护欲,从而也激发了读者关于英雄的想象。

《保护》第一层意思写保护夜的形态不受破坏;第二层写保护夜的气质和追求;第三层写夜的骄傲和高洁,夜本不需要保护,结尾处点出《保护》的内涵是一种向往和投入,是自己的需求,而并非夜的所求和需要。

诗人一层层递进,饱满的情绪中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支撑,让人感到热烈,急迫,多情。

诗人最擅长的是情景交融,整首诗没有歌颂夜的美,只是通过自己的向往之情和保护欲显示夜的美,意境深沉。但就意会而言,每个的感受又有不一样。我想,最高级的品味大约是跟诗人当时的所处环境、心境遥相呼应,产生超越时空的共振共鸣,冥冥之中仿佛遇到一个知音。

《保护》很有力量,它让人看到,爱慕者对于爱慕的事物如同英雄面对美人,不能隐藏,不能自持,美丽多情又牵魂动魄。能用这么少这么美的语言,带来情感雪崩的,恐怕只有诗歌了,因此,诗歌的功效真可谓强烈。

深情

别总问

为什么对夜如此情深

别总问

为什么对夜这样认真

你是白天

怎么可能理解黑夜的深沉

你是阳光

怎么可能理解月亮的泪痕

是的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

从五千年文明中过来的人

就请拥有

拥有一颗热爱黑色

热爱黑色的心

别问

只需在黑色中狂奔


别总问

为什么总把夜当自己的根

别总问

为什么总把夜当自己的坟

你是快乐

怎么可能打开悲哀之门

你是永生

怎么可能回答死亡之问

是的

如果你是一个智慧的

从愚昧和浑沌中走出来的人

就请拥有

拥有一颗理解黑色的心

理解黑色的心

别问

只需在黑色中狂奔


朋友呵,亲爱的朋友

每个夜晚

每个夜晚时分

让我们一起

夜吻

吻夜

让我们一起

夜奔

奔夜

在这寂静而永恒的黑色里

一起奔向美丽而深

夜之坟

夜之坟

难解那份深情

写出一种召唤。《深情》一诗的召唤从质疑和藐视开始,太多的疑问和误解,让诗人不愿意也不想再去一一辩解。诗人用诗意提问代替世俗的对黑夜的看法,然后,他写出了一个无法推翻的高度“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从五千年文明中过来的人”,就应该和他一样有一颗热爱黑色的心。诗人以文明来说服,诗人之语不容置疑,让人无可反驳。

到了第二节,诗人的情感像潮水,不但没有退却,反而瞬间涨潮,宣布“如果你是一个智慧的/从愚昧和浑沌中走出来的人”,应该有一颗理解黑色的心。从热爱黑色到理解黑色,诗人从普遍到深入,开始用文化的眼睛来筛选他人。也就是说,在诗人看来,每个人都应该热爱黑色,但能理解黑色就需要有深层的底蕴,而这正是文化的召唤。

但凡对于一个事物,你够不到的时候,需要努力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一种向往之情。

我们可以把诗歌看成是一种努力,诗人通过此种努力完成一种召唤,水一样渗透自己对世界的爱恨。不想,最后一节,诗人又来了,他号召人们夜吻,吻夜;夜奔,奔夜……尽管这完全是诗人的一厢情愿。最不可思议的是,收尾处,诗人以一种幸福的情绪要拉着众人和他一起奔向“夜之坟”,这种召唤到最后已经变成一种痴迷,一种不能自拔的恋。诗人情感的高峰以这样一种宣言结束,真令人目瞪口呆,又瞠目结舌。

春节情

不喜欢春节

因为它有太多太多的注解

翻了几十页

翻过几千年

还是那读不懂的一章章

还是那参不透的一节节

不喜欢春节


不喜欢春节

因为它有太多太多的重叠

看了几百个台阶

看过几万人模样

还是那重复自己的一个个

还是那没完没了的一贴贴

不喜欢春节


不喜欢春节

因为它有太多太多的感谢

排了一列列

排成数不清

还是那单调乏味的一行行

还是那永远不变的一撇撇


不喜欢这个叫春的节

不喜欢春节

真的不喜欢

不能恋

却又不能别

不能爱

却又不能灭

为什么选择如此艰难

又如此挣扎

如此痛苦

又如此坚持

只因为

只因为这树生在田野

根于斯

长于斯

死于斯

越不了这地界

越不了这田野


一切

一切

隆重烘托出的一份情怀

写出一种大爱。在《春节情》中,诗人直舒看法“不喜欢春节”,前三段以王氏独有的语言风格讲述了自己不喜欢春节的原因,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情感色彩的传达,也使得诗人不喜欢的情感得以强化。诗人的感受,诗人罗列出的原因,都是独特的,不容置疑,也没有置疑的余地。

然而,到了诗歌的第三段,真正的有质感和哲理性的语言忽然席卷而来。“不能恋/却又不能别/不能爱/却又不能灭”,对于春节,很多人尤其是地道的北京人,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无奈之情跃然笔尖。写到此处,开掘出春节情的深刻主题,诗人不喜欢春节,因此衍生出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而诗歌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要给心灵画像。读诗,不能被打动,不能被说破、击穿、看透、读诗何用?诗人王旭明的这首诗,一改往常对夜与黑的甜软、缠绵、酥麻,《春节情》很强势,也很真诚。

有了前三段的“不喜欢”,又有了后面的无奈情感,诗人在艰难、挣扎、痛苦、坚持之后,道出了原委“根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前三节铺垫完毕,到了第四节点题:这才是真正的春节情!大情怀,大感受,终于找到血脉的原点。著名朗诵艺术家詹泽老师评价说:“王社长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深沉的挚爱才写了这篇作品。王社长是大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敬仰,尊重和挚爱。那么厚重,那么痴情,浓重!”此解读真是一语中的。

第五节虽只一词“一切,一切”却深不可测也!既道破了自己的无奈,又接受了无奈,并给出一份热爱,烘托出一份情怀,让《春节情》有了归处。

情人节

这个节

让心有点野

这个节

让许多行为都跨了界

这个节哟

让人的脚步不能停歇

这个节哟

让玫瑰排成了一列列

别,别,别

别让这个节

如此的狂野

如此的失节

别让这个节

配上不着调的冰箱贴

将本色溶解


这个节

唯一挡不住的

是一望无边的黑色的夜

如约

如月

像一条漫长漫长的街

我在这头

你在那头

发现一种浪漫

写出一种保守。诗人在《情人节》写到:“这个节/让心有点野”。然而,诗人往下的推进,并不赞赏这种“野”,诗人连用三个别,别,别,表达自己的不接受和拒绝。诗人保守、庄重、老派、但这份保守、庄重、老派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态度,不猎奇,也不勉强。也许,这样的写法让人感觉有点不过瘾,甚至失望,诗人一点不鼓动浪漫,不赞赏跨界,还满心的担忧。

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诗人,其任务之一只是在于把他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的诗性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我们作为读者,通过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有着诗性之美的思维方式。

其实,在保守的诗人心中,真正的浪漫是“一望无边的黑色的夜”,这是唯一挡不住的,这种美妙的感觉并不狂野,也不失节。诗人的这份婉约,还有这份优雅而含蓄,是浪漫主义思想下的古典美。《情人节》中,保守是必要的,也是可贵的,尽管它显得平淡无奇,但在“漫长漫长的街”的两头,有你有我,这背后有无限遐想的空间,我想,这就够了。

情人节晚上,看看《情人节》,收收心。保守的力量让人心安,您说呢?

把这黑色的毛巾拧干

还是有水

把这黑色的服装撕烂

还是光辉

把天看穿

依然黑色一片

把夜悟透

还是星海斑斓

把命搭上吧

虽然命贱

仍然鲜艳

即便烧成灰

成炭

还是溶入黑色的夜晚

从此永生


痴不变

痴不改

天地

无言

可爱的偏执

写出一种偏执。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痴心人、痴情汉的形象出现,不可思议的是,诗人痴迷的对象是“黑”。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如果把小说(或生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诗歌就是一根枝条,一朵花心,一个截面,或一段影子——诗不可全,全则废,全则俗。”此语甚是有理,是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全部的意象和笔力都用于描绘“痴”的程度和“痴”的决心,甚至感慨“把命搭上吧”。

诗歌中的“痴”,非生活中的“痴”,是可爱的,美好的,甚至让诗人自己产生一种自我满足之感。

到底何为痴?《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傻,愚蠢”“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度迷恋某人或者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精神失常”。在所有汉字中,痴字醉人,贬中带褒,特有趣。诗人诗中所写到的《痴》,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妄想”,诗人却还义无反顾,不改初心,并以此来示众。诗人在这种痴情中,只求“融入”“永生”,并不计较自己的“失去”,而且做好了失去一切包括生命的准备。可以这样说,也只有在诗歌的原野上,所有文字的“痴”、情感的“痴”,天地的“痴”,才能够奔弛起来,才能够沸腾起来,冬天化作一片雪野纯粹动人,春天化作一池碧绿暗影怡人,自得其乐。诗歌化境,裸露内心,一痴一醉,一醉一痴。诗歌的偏执,被这首《痴》给演绎得淋漓尽致。

春雪(三首)

(之一)

没有如约

这本该冬天来的

竟然

竟然如此决绝

决绝地别了冬

成了春雪

真正的春天里的雪


知道你什么都不缺

天宫里应有尽有

知道你擅长跨越

从严冬可到暖春

没上过大学

却改变人间万象

看上去柔媚

固执的容不得一点商榷

这一片片

这一堆堆

这白色的铺洒

这无尽的灰

竟然扑向了黑夜

黑夜


黑夜依然

尽管有看上去洁白

看上去美丽

好像一点邪念都没有的

春雪

(之二)

展示你的洁白

如纸

表现你的舞蹈

炫技

在天空中飞扬

在大地上护泥

了不起

了不起啊

看上去的了不起

短暂的一时


乍一看你多诱人

美丽

瞟一眼你更多情

如戏

在天空中浪漫

在大地上写诗

了不起

了不起啊

看上去的了不起

虚伪的无敌


哼哼

太阳把你化掉

慢慢地

哼哼

黑夜把你包容

悄悄地

(之三)

一天

仅仅一天

当阳光还未消失完全

当黑色还未笼罩铺满

春雪已没了白

蒸腾

已没了舞

化为水


一天

仅仅一天

当温暖已经开始出现

当夜色已经陆续斑斓

春雪已没了美

消失

已没了情

死亡


绝不拥有雪之白鲜

依存于温度的升降

绝不拥有雪之美颜

凭仗着感官的好恶

一切

如前

一切

如前

手撕春雪

写出一种清醒。诗人王旭明用一组三首诗来写春雪,诗人冷静、从容,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绝不拥有雪之白鲜/依存于温度的升降/绝不拥有雪之美颜/凭仗着感官的好恶”——《春雪三》中诗人振聋发聩,对世人呐喊,希望能够让更多人认清春雪的本来面目,不要被她所迷惑。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感慨春雪“固执”,说它是“无尽的灰”,在《之二》中,诗人嘲讽春雪“炫技”,说它“虚伪的无敌”。在《之三》中,诗人像笑到最后的智者,再次告诉世人“仅仅一天”,春雪就已没了白,没了舞;已没了美,没了情。

面对春雪,也许很多不能接受诗人的《春雪三首》,但是,诗人说出了真相,诗人所具有的洞穿力和宝贵的逆向思维,令人惊叹。

诗是什么?诗就是思,反过来,思就是诗。思的诗化这一本质维护着存在的真理的统辖,成为真理思的诗化。诗人的《春雪(三首)》系列就像一根刺,扎入到那些矫情者的心上。普通人对于春雪的爱没有错,对于春雪的赞美也尚可,诗人手撕春雪就是无时不刻提醒我们真理的存在,揭示事情的真相。从思的角度说,诗人的确区别于普通人……

忽然想到俄罗斯天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写过的四句诗:“我冻得直哆嗦/我想缄口无言/而黄金在天空舞蹈/命令我歌唱”,诗人的写作和冲动,有时是在外的一种推动,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就比如春雪,和那许多对于春雪的痴迷,谢谢啦,是你们促使诗人发声,写诗!

微笑

忽然觉得

今晚的夜在微笑

那深情的

娇好

神秘

而不可言说

今晚的夜

分明是路灯的光照

分明是遥远的康桥

那浓郁的

爱潮

悠远

而难以触碰

今晚的夜哟

一辈子没有见过的

这样的微笑

瞧,瞧,瞧

今晚的夜在微笑

爱的驱使

写出一种柔软。谁也没有见过夜晚微笑,走在黑夜中,夜本身其实是不易察觉,不易区分的,然而诗人却把心中的“夜”从夜的本体中硬生生的分割出来,并把它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人。在爱的驱使下,诗人居然看到“夜在微笑”,这样的微笑把诗人给迷倒了,让诗人的情感瞬间丰富起来,诗人的心也变得柔软起来。

《微笑》是诗人内心的美好向外的释放,诗人面对自己热爱的黑夜,忽而看到了那样一个特别的表情,“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王家新),《微笑》是诗人顺从自己的内心,写出的那样一种愉悦,好像沉浸在爱情的晚风中一样,让人微醺。

逆生长

白天的阳光多迷人

像少女的腰

不,像眼神

像春天的柳树

婀娜多姿

像唇

让你无边界地联想

让你无止息地荡漾

像唇


夜色中的月光多迷人

像湖里的水

不,像幽魂

像湖面上漂浮着的影

时有时无

像魂

让你跨阴阳地猜测

让你飞上下地驰骋

像魂


不对,不对,不对

不为阳光

不为美唇

不为月色

不为幽魂

为在一片黑中的升

为在一片黑中的沉

逆生长

令人惊叹的逆生长

写出一种新潮。诗人的诗歌写作才是真正的逆生长,越写心态越年轻,越写手法越新潮,短短一年的时间,诗人以逆生长的姿态进入诗歌内部,开始一种类似喷薄似的写作,滚烫的诗情如岩浆一样不可收拾,巨大的诗意遮盖了自己年轮的天空。

在这首《逆生长》中,白天的阳光迷人,夜色中的月光迷人,诗人用尽自己的笔墨来夸赞,最后不过是一场铺垫,“为在一片黑中的升/为在一片黑中的沉”,诗中这两句才是诗人要歌咏的重点,到此时,遇到黑才有真正的青春才有真正的活,也就是所谓的逆生长。《逆生长》中充满直觉和潜意识,还有各种象征手法的纯熟使用,也许这种舒心而坚砺的感觉才是诗人所追求的吧。

下一站

开始变脸

阴沉

浑噩

还有几分失颜

几分凶险

曾经多空灵通透的晨

怎么说翻就翻

说变就变

这样一个清晨


谁也不能预言

几乎所有预言从末应验

谁也不敢高喊

几乎所有高喊很快腐烂

曾经多美妙无比的晨

怎么说完就完

说散就散

这样一个清晨


黑夜才是下一站

下一站的终点

再见

再见了清晨

拟人拟出了神

写出一种复杂。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取去写清晨,这个清晨在他笔端“说翻就翻”“说变就变”“说完就完”“说散就散”,清晨像一个不可靠的恋人,忽然就变脸、失颜、腐烂,原来的美好都不见了。诗人写出了这种情绪上的复杂,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可谓拟人拟出了神。

到了诗歌的最后一段,诗人忽然又抛出了诗歌的主题,“黑夜才是下一站”,由此不难看出,诗人对待清晨的情绪虽然复杂,但结局并不一定凄惨。一首小诗,情感蜿蜿蜒蜒,结局忽明忽暗,心情忽冷忽暖,让人虐心之后,获得一种情绪上的舒缓。看,诗歌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可真大啊。

迷茫

是云

是雾

是霾

是空气

是全世界一半的早晨

是全世界一半的黑暗

说再见

人已经上天

说永别

天色依然

无数风扑面

许多雨乍暖还寒

好像有个人

站在中间

爱上迷茫

写出一种怪诞。诗人的《迷茫》是真的迷茫,诗歌写到最后也没有明确的指向,而是以一系列怪诞意象的叠加来展开,但有趣的是,似乎每个读过诗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似乎都会会心一笑,明白诗人诗中所指。

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周瑟瑟曾这样评论:旭明先生是一个温暖的有生命顿悟力的抒情加意象诗人。

这句概括精准到位。

《迷茫》虽短,但回味无穷。写诗,作为一种创造力的劳动,就是需要不断的向内心向储存的语言抓取意象,谁抓取的精准、到位、震慑人心,谁的诗就更有嚼头,也更有趣。在“无数风扑面,许多雨乍暖还寒”后,诗人以“好像有个人,站在中间”收尾,是多么怪诞!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语言比具体描摹生活事件和简单控诉现实那一类的表达更传神,情感也更强烈。在这种语句背后,生命体验中最晦涩的部分一跃而起,化身为诗,即所谓周瑟瑟所说的“生命顿悟力”。

《迷茫》中,有语言本身的紧张追逐,让我们心中的疑问凝固在一个怪诞到极点的意象里,“好像有个人,现在中间”,这个人是谁,又掌控了什么,无解……之所以爱上《迷茫》,还因为我特害怕读那种走走写写见什么写什么给生活照相的“白水诗”,实在却无味,一点不撩人。在我看来,怪诞甚至荒谬,有可能是诗歌才能实现的特殊功能,也许,通过它能够帮我们去挽留那个神秘而不可知的世界。

麻木

见了阳光

见了云

风一丝丝

树一行行

见到了呼吸

见到了空气

以及

所有的新鲜

所有的美丽

唯独

唯独没有见到你

踏遍了所有足迹

用目光盯住远方

盯住左右两边每一个角落

还是没有你

还是没有你


从此

永远和风丽日

永远微风波起

只是

丢失

丢失了你

寻找悬念

写出一种悬念。《麻木》一诗的悬念,大有“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意境。诗人功夫了得,无风起浪,感慨“丢失,丢失了你”,人问了,你到底是谁,美人?美梦?还是伤痛?其实,都不是,是丢失了他的所爱:黑与夜。“永远和风丽日”貌似好事,而诗人寄情的黑却不见了,因此,诗人在他人不理解的地方,在所有人春风得意处,黯然神伤,独自抒怀。

《麻木》写得余味悠长,引发人的深层思考。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洞察诗人的内心,但诗人的爱与恨是一成不变的,也是难以掩饰的。我坚信这一点。清晨够美,透彻的清晨更美,而它们在诗人眼中的黯然失色,更加反衬出他一颗心的纯粹,爱是疯狂,是不顾一切,也是违背常理。我们不能被诗人文字表面的通晓顺畅和诗意所蒙蔽,而是要看出他的偏执,理解他的偏执,顺从他的偏执。只有如此,才会懂得,才会接纳,才会跟着诗人的步伐去云游。

吻夜

经历了许多亲密

惟有吻夜


那美丽的星光

斑斓

瞟都不瞟她一眼

那优雅的明月

高悬

却从未与其相恋

还有许多时候的

五彩缤纷

还有几年几十年几百年

才出现一次的

昙花一现

全都不是

不是中意的

那一款

惟有吻夜


不必舌尖

也不必扑面

用不着情意缠绵

也用不着讨对方喜欢

还有中西式情人节

土洋一体的玫瑰

以及打扮

装点

所有做出来的鲜艳

不,不,不

只要你置身其中

每一天

每一个夜晚

每一块黑色的空间

每一池荡漾着墨似的波澜

看吧,亲爱的朋友

那才是你的

属于你的吻

吻夜的开端

像爱的小船

像神圣的冰川


经历了许多亲密

惟有吻夜

不可复制之吻

写出一种瘾。“吻夜”这一诗中的意象,或者说这个诗意的行为,诗人并没有交代原因、动机,以及结果,只写了“吻夜”的心理和形态,以及自己沉沦其中美好的内在感受。

然而,诗人的《吻夜》并不唐突,黑夜派诗人王旭明之前写过数量巨大且令人瞠目结舌应接不暇的黑夜诗,“恋你如雷/惊险又刺激”(《恋夜》),“今晚/夜披一袭黑衣/来到我身边”(《黑衣人》),“生长了几亿几十亿年/你怎么不老”(《不老夜》)。可见,诗人(《吻夜》)是有基础的,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也并非忽然来电,而是情到深处的一种释放,诗人甜蜜并满足着。

诗歌有一种强大的自我疗伤,或者说自我满足功能。爱,在本质上首先让自己更幸福,释放出的爱不管对方是否接受,获得更大幸福感的,首先是施爱者。

再说《吻夜》,关于吻,谁都懂得私人场合的吻是极度亲密的爱人间才会有的行为。有科学家说,接吻的根本目的在于像麻药一样传递使人生瘾的物质,从而使对方以化学形式的自然结合。而所谓“爱”,就是一种上瘾的迷恋。回到诗中,诗人不恋星、不看月、“也用不着讨对方喜欢”,诗人吻夜的路径很简单:“只要你置身其中”。诗人用自己的美好传递美好,以自己的迷恋播撒迷恋,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对夜没有感情的人,对诗情没有体察的人,不会吻夜,也不会有获得感。

爱,是一种瘾,上瘾,不易,戒更难。《吻夜》,不可复制,唯痴心,有瘾。

清晨随想

坠落

在一个清的晨

醉卧

在一个清的晨

像云

这样一天天地过

像气

这样仿佛没有地活


昨天你还迷之雾

令人闪转腾挪

今天你又清之晨

少妇般充满诱惑

那风

那树

那来来往往

那人影绰绰

坠落

醉卧


清晨都开始惹祸

无人诉说

欣赏语言之魅

写出一种语感。读过这首诗,诗中的意思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被淡忘,但诗中的两个词会始终在你脑际萦绕,那种美妙的滋味一时间挥之不去。一个词是“坠落”,一个词是“醉卧”。我甚至都怀疑,两个词语先是自己从头脑中跑出来,缠住了诗人,然后才派生出那些诗句,诗人完全是被那两个词语所迷惑了,想赶紧抓住它们,生怕它们一闪又不见了。“坠落”“醉卧”,仄仄,仄仄,读来似乎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语感却很好,有一种美滋滋、怡然自得之意。

诗人王旭明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有评者曾惊讶于他良好的语感和节奏感的控制。

《清晨随想》不深刻,也没有大境界,就是随手一写,偶尔一得。但诗人很幸运,得到了两个很有味道的词语:“坠落”“醉卧”,诗人很聪明,把这两个词用了两次,而文字上的排兵布阵,也按照这两个词产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来进行,如像云,像风。在这首诗中,最成功的就是对词语的使用,最令人回味的也是词语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语感常常被现代诗的写作者抛弃和忽略,过于口语化、口水化的表达,让很多诗歌毫无雅意,《清晨随想》值得一些人反思。

清晨随想二

不想醒来

想穿过清晨

走进黑海

想背上清晨

一同掩埋

看见了看不见的

天边泛白

看见了看不见的

关外边塞

妈妈,求求您

求求您别让我醒来

求求您把我同清晨一起掩埋

海之涯

天之外


从此绝晨

也绝了晨一样的爱

偏执之美

写出一种坚定。北京今天的朝霞真美,一块硕大的云从东方的天空放肆铺开,空气也久违的透亮。在这种情境中,诗人写诗,本不用大惊小怪。但诗人的思维和笔法却异于常人,一上来就宣布“不想醒来,想穿过清晨,走进黑海”,诗人的偏执令人费解,引人思索。诗人越说越玄乎,“想背上清晨,一同掩埋”,诗人态度决绝、坚定,似乎对清晨之美视而不见,他要干什么?

诗人何郁评论说:“这个人内心里有什么?怎么那么绝望、黑暗?难道是要像鲁迅一样,关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何老师看懂了,较真了。张梅英老师打趣说:“不想醒来,就别这么明白。”还有不少朋友都在点赞中疑惑,或者在疑惑中点赞。

其实,长期关注诗人创作的就会知道,诗人对清晨的态度是烘托或者是反证,因而显得偏执和极端。作为黑夜派诗人,他热爱的是黑之纯粹,他恋的是黑夜之美,谁破坏黑,他就跟谁“绝”。因此,当美好的清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诗人一反常态,把情感的脚步放慢放轻,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反衬自己的内心,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有。

清晨随想三

抱起清晨

方知她的绵软

绵软得几乎没有形状

无根

方知她的媚态

媚得几乎完全不像

失真


抱起清晨

难抵诱惑

强吻

抱起清晨

复杂情感

泪莽


抱起清晨

跳入黑夜

从此青春无痕

从此生命无恨

和解之诗

写出一种解脱。诗人在经历了《麻木》和“绝晨”种种之后,今天终于想通了,《清晨随想三》是和解之诗,诗人用超美的想象和调皮的笔法化解了矛盾。“抱起清晨,跳入黑夜”,诗人不再痛苦了,并当众宣布“从此青春无痕,从此生命无恨”。

我还是想说那句话,有时是诗人写诗,有时是诗写诗人。

在之前的写作中,诗人与清晨是一种不协调的关系,对于清晨的美丽,清晨的澄澈视而不见,还诅咒发誓说要“绝晨”。诗人以偏执的形象出现,刻意制造出矛盾和“不协调”,因为他最爱黑夜,所以生命中“无”晨。不过这种“无”并非真无,诗人是柔软的,而且是雄性的,对于清晨的妩媚和多情,他最终发出了生命的震颤。

诗歌中,诗人把清晨比喻为美人,用三次“抱起清晨”来逐步强化感情。第一抱是感受清晨,它的绵软,媚态,失真;第二抱,强吻,泪奔;第三抱,跳。从观察到接触,从抗拒到被诱惑,最后选择抱着清晨跳入黑夜,诗人用一首几十个字的小诗,讲述自己如何走向解脱,可谓痛苦挣扎,又可谓幸福至极!

《清晨随想三》写作手法纯熟,读来令人过目不忘。诗歌就是写诗人对自我情感的生命关照,《清晨随想三》中诗人用对美好的一次顺从和接纳点亮了生命之光。诗人在逐步接近浪漫,走进浪漫,祝贺诗人。

清晨随想四

欢迎你

凯旋归来

欢迎你

风采还在

这雾霾密布的清晨

这雾霾笼罩的清晨

哦,那边可好

休息得可好

在深海

在天外


谢谢你

终于又来

谢谢你

勤奋不怠

这雾霾密布的清晨

这雾霾笼罩的清晨

哦,你告诉人们如何成才

学会悲哀

懂得忧患

别显摆

别贱卖


你是一个怪胎

你是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存在

礼貌而善意的寒暄

写出一种问候。诗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看待事物,比如这首《清晨随想四》。在这首诗里面,诗人遇到“清晨”,先把自己的喜欢与否放在了一边,而是礼貌的说“欢迎你,凯旋归来”,尽管是“这雾霾密布的清晨”,然后,还试探着问候清晨是否休息好等等。接着诗人又有礼貌的说“谢谢你,终于又来”,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反正,这份寒暄还是有的。

诗歌为我们提供一种机会,得以表达自己和万物的关系。在此诗中,诗人充满善意地提醒“清晨”,要“学会悲哀,懂得忧患,别显摆,别贱卖”。诗人始终把清晨当作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老朋友来看待,才会有这份礼貌的问候,必要的寒暄和善意的提醒。诗人最后说清晨是怪胎,伟大而深刻,似乎是自相矛盾,但也有一种可能是他接受了清晨,看透了清晨,这才是一份尊重。

清晨随想五

春节近了

你远了

你远了

清晨近了

清晨近了

黑夜远了

黑夜远了

衰老近了

衰老近了

渐渐我也远了


看见一条河

过河

这一次,我看到了痛

写出一种疼痛。诗人以春节起笔,写清晨,写黑夜,最后定格在衰老,近了;远了,远了;近了,近了;远了,远了;近了,近了;远了——在这抑扬顿挫,远近交替的拉扯中,诗人描摹着,也袒露着自己的心境,把自己对衰老的感怀以一种轻盈的口气说出,看似洒脱,实则哀伤。

应该指出,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抒情态度是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清晨随想五》是一首抒情诗,真诚,真实,真情。它让我们知道,抒情不等于喊叫,不等于大声喊疼,或者直言感受,抒情也可以优雅,也可以一摇三叹,也可以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生命态度。

“距离7月离职(退休)只余5个月!”清晨收到诗人的微信,一时间,语塞,泪奔。

那一刻读诗,体会那一句“衰老近了/衰老近了/渐渐我也远了”,真让人触景生情,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感,一时间,难以回过神来。诗人刻意选用的两句重复的语句,那种顿挫的节奏,像一列缓缓行驶过来的绿皮火车,缓慢却坚定地向着时光深处开过去,把过往甩到一旁。诗人最后说“看到一条河/过河”,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面对衰老,诗人自己解脱了,自己不但说服自己,而且还要向读者委婉地传达这份感觉。

因此,尽管诗人已经很轻很轻地说出衰老这件事,我,还是不能接受。只希望春节别来,岁月倒退着行走,诗歌之痛,我之痛,你们呢?

清晨随想六

在一个挂满星星的夜晚

我一点都不希望早晨

想想看

如果太阳能将所有人温暖

为什么还要火炉

如果河流能载动所有帆船

为什么还要用电

是的,请相信

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温暖依然

在河流载不动的拐弯

就让它成为口岸

何必早餐


这样过了千年

才回到那个没有早晨的夜晚

驰骋起来的想象

写出一种孩子气儿。有人说,诗人就是孩子气儿的神,这是境界。年龄不小了,却还保有一份童心,年龄不小了,却还敢胡思乱想,值得一赞!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所有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他在诗歌中的逻辑,在现实世界中都不符合逻辑。然而,诗人就想了,还自己想出了答案,“才回到那个没有早晨的夜晚”,很显然,这种胡思乱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读来却是那么有看头,有想头。

《清晨随想六》是不管不顾孩子般的胆大妄想,天马行空,肆意而为,它符合诗歌的要求,符合诗人的心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迎合读者,没有迎合科学道理,而是牵引着读者,漫无边际的信马由缰游走一番。好在,诗人很节制,只胡思乱想了两个意象,一是太阳,一是河流。这样的安排使得诗歌内在的纹理很紧致,也很有张力,《清晨随想六》让我们懂得,胡思乱想,也是必要的,在任何年纪都可以肆意去驰骋去想象。

不老夜

我很奇怪

夜为什么不老

生长了几亿几十亿年

你怎么不老

腰依然笔直

胸依然坚挺

黑发满头

没有一根白毛

那高悬的月

是燃烧着的生命之灯在照

那满天的星

是不灭的青春之火在烧

你用一袭黑衣

将所有最美的爱情笼罩

你用一缕夜的光华

向所有最帅的情人撒娇

你怎么会老

有这么多

无穷的美妙

你怎么会老

有这么大

无边的妖娆


哦,求你

求你带上我吧

黑之多情的鹊桥

求你带上我吧

夜之灿灿的鹊桥

溶进你的心潮

化入你的怀抱

不老

不老

我很奇怪

夜为什么不老

诗人就是那不老的夜

写出一种心声。这美妙的《不老夜》像一首一听就喜欢上的旋律,不妨听一遍,再听一遍。《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一首诗,即便写的是“夜”,也肯定在冥冥中袒露出诗人自己的心性、态度和喜好,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袒露越真诚、越热烈、越忠诚、就越诱惑、媚人,引人陶醉。

诗人所爱慕的“不老”,首先是身体不老,更重要的还有青春之火,爱情笼罩,居然还有光华,还会撒娇……诗人最后以祈求的口吻说:“求你带上我吧”,他想“溶进你的心潮/化入你的怀抱”,从赞叹,描摹,向往到与夜一体,诗人面对“不老夜”彻底醉了,化了……那是对爱的向往,对美好的赞颂。看,我们的诗人啊,他毫无保留,情感饱满,全情投入。其实,不老夜所具有的一切美好、散发的光芒、具有的力量,不也正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吗?我说,诗人就是那不老的夜!诗人,用一首诗,既是寻找,也是表白,让我们都成为爱上了美好的不老夜。

新年将近,诗人的诗情如炉上热茶,杯中美酒,越发炙热!诗人,你那不老夜的神话,不要停歇!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脚步,一路前行……

中午随想(组诗)

(之一)

不能不说

你实在诱惑

这样温暖的阳光

这样通透的空气

在冬日里

在北京的冬日里

炫目

动情

多一步都不愿移挪

少一分都像犯了大错

少女的娇羞

少男的帅气

都在阳光里集中

丰硕

知道你短暂

却是我一段挺长的生命经过

(之二)

又是这阳光

这阳光的中午

看不见一点阴

一点雾

还有霾

看不见一切

一切的迷糊

只有这阳光的中午

我看到了一棵树

枯了的树

在阳光中跳起了舞

在温暖中莫名的哭

没有叶

也没有水珠

那舞动和哭声另有出路

别清除

也别忙着清理出户


为什么那么苦

这样一棵

阳光下温暖中的老树

(之三)

来自远古

走进当代

还是那么诱人

那么迷媚

媚俗

常常想把你装进兜里

让你从此没替补

常常想把你含在口中

让你从此绝了户

贴在心旁看你还乱

挂在眼前凭我惩处

是你无辜

还是我自负

因此痛苦

因此哭


其实,只是一个中午

一个普通的中午

可这火样的太阳

可这冬日里的温暖

几乎断了我下一段路

(之四)

把所有的中午剁碎

温暖

像肉沫样的在心中成堆

把所有的中午剁碎

温暖

像酒香样的把人迷醉

中午啊

你为什么这样妩媚

这样迷人

让心不再如死灰

让情从寒冷中回

中午啊

你再长一点,长一点

让我慢慢把你剁碎

让夜慢慢把你吞噬

那温暖呢

温暖啊

明天回归

有所保留的去爱

写出一种温暖。写了无数次黑夜和清晨,写过夏雨与黄昏之后,诗人王旭明又开始写中午。别人的中午是中午,为何诗人的中午就是诗呢?对了,真正的诗人最擅长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抓住熟悉的事物。有人说问,写诗是应该关注霹雳霓虹、闪电惊雷,让想象驰骋,还是应该去关注和挖掘生活中那些温暖着我们的寻常事物呢?其实,后者的写作更需要功力,也更需要灵性的眼睛。

一般人对普通的事物熟悉的景致,不会有特别的感受,内心当然也燃烧不起来,诗人则不。

作为黑夜派诗人,诗人衷情于黑夜,诅咒和冷眼最多的是清晨,对于中午是有保留的爱,这一切只因为“温暖”,在这一组诗中,出现了四次“温暖”,每首诗中出现一次,因而,温暖也成为《中午随想组诗》中的底蕴。这样的一组诗中没有训诫、没有道德观,也没有大道理,诗人所流泻出来的,全部都是日常生命的真实状态。也许,这种执着于个体生命经验的诗歌,才达到了一种境界,就是诗人本体与生存现状的合一,他为大多数人亮出内心,给予了真诚的情感关照。

一首诗,如中午的阳光,忽然就把人的内心照亮,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写熟悉的景物,能够写出一种亲人般感觉,这是诗人用诗歌的眼睛关照世界,努力挖掘的结果。

最后,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在王旭明老旧的办公楼窗外,真的有一棵“老树”,时常有乌鸦或喜鹊啼鸣,这次它真实的出现在《之三》当中,提供温暖的呵护。我想,那棵老树也一定深爱着诗人,眷恋着傍晚时他房间的灯光。

与夜握手

握出一丝担忧

与夜同走

走出几多乡愁

夜呵

你的家呢

你怎么每天都这样游

不回家

是呵,夜的家呢

呵护之情担忧之意

写出一种担心。这首诗中有一种故作的平淡感,夜在他的笔下好像送别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作为长辈或者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好心的询问:“夜呵,你的家呢”?诗人自言自语,情感没有大的波澜,很理性,很平静,但充满了怜爱和同情心。

诗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放弃了以往的繁丽的意象的叠加,句式长短的规整和考究,而是把诗歌写成像呼吸那样自然,像聊天那样平常,没有任何文采的过分修饰。然而,这样的呵护之情担忧之意却具备了强烈的情感色调,吸引了读者,也占据了读者的心。

一团棉

一团棉花承载起全世界的重量,却不觉苦

也没有呻吟

有人说棉花坚强

有人说棉花能忍

这时,有人扎了它一针

没流血,却有泪痕

有伤

棉花渴望温存

棉花失去自尊

棉花之痛美在小而微

写出一种隐忍。百度问答中有一个特奇葩的问题,题目是:人选择做一团棉花还是一块石头好? 更有趣的是,这个题目居然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回答:做棉花是给人当夜衣服,石头硬,不怕被人踩,长得漂亮还被人收藏。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提问,更不会注意到这个回答。看到诗人王旭明的《一团棉》,我心中棉花和石头的问题忽然就有解了。是的,选择做棉花。

《一团棉》写棉花,写出了棉花的坚强和隐忍,写对棉花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把一种细微到极致的情感,挥散到极致。

诗人注定是人群中的敏感者,能够体会世间万物并和他们去对话,去沟通,并在这种主动进行的对话和沟通中注入情感,融进生命。这首《一团棉》最动人的之处是那“一针”,没有这“一针”,棉花之痛,棉花的忍,就不会那么动人。扎在棉花身上的“这一针”,棉花无感,是诗人以自己的情去代替棉花的情,是诗人以自己的痛去体会棉花之痛,分明是诗人自己“有伤”、“渴望温存”、“失去自尊”。诗人的通感来得迅速,多情,又温暖。

短而精,情有味,尽精微,致广大,一首小诗丰富着我们的内心。最后一句,这首小诗写法上有了转变,不那么华和丽,却多了几分朴实,棉花之痛,美在小而微。

原谅

请原谅

我对你的冷落

是清晨的透明

透明得令人心旷神怡

充满诱惑

是中午的温暖

温暖得令人想入非非

充满诱惑

是心

总不能太多

是情

总不能放妥

诱惑

诱惑

我知道

对夜犯下了大错

不怪清晨

不怪中午


当黑夜再把我包裹

当黑夜再听我诉说

一切如昨

表白,还是表白

写出一种痴情。这首《原谅》,是诗人向黑夜进行的道歉,也可以说是爱情的忏悔。诗人自称没有经受住两个诱惑,一个是清晨的透明,一个是中午的温暖。因此,他把黑夜冷落了,并因此乞求原谅。

在诗人王旭明这一时段的诗歌写作中,清晨、中午和夜成为他比较集中的写作主题,在这个话语体系里面,他有情感的倾斜,也有体悟的不同,有的时候,还会制造矛盾,他很善于自己在自己制造的诗歌话语体系里面“玩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得现有的诗歌写作主题的维度更多样,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情感经验”更多一些。在阅读中,我们常常无意识地有这样的心理需求:他人的生命经验能够注入到我们内心的深处,这些经验越深入越好,越清醒越好,越独特越好,越神奇越好。我想,面对莫须有的黑夜恋人,《原谅》一定能够进入我们的生命个体经验中,并与之发生碰撞,产生不一样的情愫。

短章(四首)

我在夜里看星

星在夜里看我

明月引着视线

我装点着月情

黑色的美丽在天上

黑色的声音在四周

天地之间

我见到了黑色的走

广场

见到了风

海上黑色的浪

在每天都到来的

黑色生命中

一定有血

鲜红鲜红

一定有心

不停地跳动

看见没

那血

那心

无需挥手

眼泪

转身

我知道前方仍然是夜

选择前方的黑

留下身后的夜

别回头

短而魅

写出一种魅惑。在短章四首中,诗人王旭明重新构筑着自我、黑与夜三者的关系。他感受着黑,揣测着黑“黑色的美丽在天上,黑色的声音在四周”,有一种不对外人道出的自足。

在诗歌中,诗人王旭明向外释放的是自己心头过滤之后解读之后理解之后的“黑”,此黑不是彼黑。

木心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颂赞的诗歌,虔敬的奉献,都不是上帝最喜悦。”对于写作来讲,诗人王旭明总是以一种蜿蜒曲折的方式来通向他要表达的黑,以及黑的外在夜,他不苛求,不焦虑,不高调,这种守住,也蛮不容易的。

短章好,像美人的裙子,短而魅……

玷污

被强暴了的少妇

被糟蹋了的姑娘

被过量的农药喷洒的茶叶哟

被甲醇勾兑的酒

黑夜就这样

被侮辱

被屠戳

被污

被染

风没有一丝

雨没有一粒

黑夜已经没了哭

没了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泪

只因为我知道这黑夜之苦

这次我理解黑夜的苦

写出一种苦难。这次读诗,眼中有泪,因为,我理解黑夜。黑夜是苦的,它的生命充满了苦难,是被强暴了的少妇,被糟蹋了的姑娘,这还不够,还成为被过量农药喷洒的茶叶,被甲醇勾兑的酒,这些磨难和苦楚是黑夜这个本体无法拒绝,且无法掌控的。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层次简单勾勒,再次渲染,旗帜鲜明地指出,黑夜——被侮辱,被屠戮,被污,被染,最后,风没有一丝,雨没有了一粒。没风,没雨,黑夜已经没了哭,绝望,极致。

没了哭。三个字,引人泪奔。

写诗,本质上就是煽动感情的翅膀,引发你的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谁会在诗歌中煽动感情,谁能驾驭丰富的感情,带着同情写作,谁就能够更接近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的内核。

诗人以充满同情的笔法写黑夜,我们可以理解为被雾霾包裹的黑夜已经备受摧残,它几乎被摧残致死,又不能且无力反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遭遇凌辱,被外界戕害,却无计可施,黑夜的处境像极了某种镜像中的自己。最后诗人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泪/只因为我知道这黑夜之苦”来收场。诗人艾青眼含泪水是因为“对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王旭明眼里常常含泪,是因为对黑夜的懂得和理解。

浓烈的情感到最后让他与黑夜融为一体,黑夜就是他,他就是苦难的黑夜,他承受着黑夜之苦。生活也是如此,总有人想把你变成黑夜,遭受黑夜之苦!

《玷污》是苦难之诗,理解之诗,情感之诗,我感谢它。

心情

一首情歌

悄悄地爬进黑色的窗户

像调皮的星星

骑着粉红色的童车

像那道神秘的月亮河

像云舞着

像虹跳着

像见到先哲

第一次对天象人情

如此透彻

一瞥就有了

写出一种灵动。小诗《心情》很灵动,很多情,也很偶然,它的出现总让我想起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人曾好奇地询问诗人:“此诗是有感昨晚的金星合月吗?”诗人没有作答。也许,诗人创作瞬间所拥有的,就是一个小小的感觉,一份不不经意的冲动,一瞥就有了。所谓“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样的小诗没有过度解读的必要,也许有朗读的必要,微笑的必要,跟随的必要,想象的必要。

2017元旦

突然想哭

为一个又一个的过去

这么快速的

作古

突然想哭

为一个又一个的到来

如此被矫情的

欢呼

当大地开始复苏

却停止了生长的植物

当天空终于有了路

人们却不知从哪里逃出

这个夜晚

是如此漫长

如此寒冷

如此到太阳也对月亮说

不,不,不

如此到月亮也只会

哭,哭,哭

生长了这么长时间的太阳哟

早该成熟

不再倾诉

生长了这么长时间的月亮哟

读了很多书

更不该哭


天地间有一个去处

至今没有太阳

没有月光

也因此没有哭诉

没有苦

那是一个叫心灵的湖

哭得像夕阳一样迷人

写出一种震撼。毫不夸张的说,谁也没有我看到过的王诗人的眼泪多,讲课时、主持中、甚至是饭桌上,情到深处,他总是泪湿眼眶。那泪光闪闪又拼命压抑自己的样子,真像个孩子。当然,我的多也并不完全指的是他真正的哭泣,我还见过他心灵的歌哭,那些受到的伤害,那些无处倾诉的委屈,甚至是被小人重伤遭人背叛,还有时他的哭就是看到好人落难或者坏人逍遥法外,他哭得很多,有小情感,也有大情怀。哭的时候,你会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敏感,真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脆弱。哭,在诗中震撼人心。

新年到来,本以欣喜之情接纳,元旦第一天,说雾霾锁京城,诗中一哭,像海上的夕阳那般迷人,像雾霾中的清晨,那般忧伤……

《2017元旦》是反思之诗,冷静之诗,因此带来震撼,引人共情。

诗人第一层“想哭”是不愿“去”。时光的流逝,过去“作古”,令人难受,我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如此。接着,诗人第二层“想哭”,是不屑“来”。新的事物到来,但是却如此不堪,大地、植物停止生长,人没有出路。现实并不理想,人们却还矫情的欢呼,诗人由己及人,由人到物,诗中流淌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夜,漫长,寒,成熟的太阳也无奈,读书很多的月亮也难以控制。太阳是天地之王,有权,月亮是知识分子,有思想,虽然知道不该哭,面对这寒这天空却没办法,只能哭。现实惊人如此沮丧,诗人连用三个“不,不,不”,和三个“哭,哭,哭”这种叠词来强调自己的情感,把它推向高潮。

由自身到外物,再到大自然的矛盾,种种情境交织之后,最后诗人心如止水,想寻找一个人生的终极所在,那里没有哭诉,也没有苦,而那个地方叫“心灵的湖”。诗歌在一个美好而苦涩的向往里终结。

一个温暖的带有想象意味的乌托邦,读者与诗人的共情在那一瞬间电流接通,达到情感的共振。北京据说元旦当日再发雾霾橙色警报,现实如此沮丧,难道不该在狂欢时一哭?诗人警示之诗,心忧现实,不忘初心,难道不该惹人情动?这一哭,真诚、动情、震撼,好!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会哭,谁就不值得热爱,谁就不值得尊敬。人啊,要学会哭,学会柔软学会悲悯,如果都不成,您就好好读读诗人王旭明的诗。《2017元旦》我感动了,我融化了,我授受了,你呢?你们呢?

不傍月

也不沾星

不依附街边的灯

也不靠着电闪雷鸣

漫无边际的夜哟

像一块永不融化的冰

黑色的

黑色的

每天傍晚

一个人悄悄地来

每天清晨

一个人静静地走

身后留下

留下你们

你们喜欢的

光明


不上色

也没风景

不去想五彩缤纷的炫目

也不去夺火热太阳的天命

漫无边际的夜哟

像一只挂了亿万年的风铃

黑色的

黑色的

每天傍晚

一个人默默地响

每天清晨

一个人沉沉地离

身后仍然留下

留下你们

你们喜欢的

光明


独来

独行

独往

独归

独之韵

独之情

夜之独白

写出一种不争。《独》是诗人王旭明黑夜诗当中动人的一首,诗歌不是写给他人,而恰恰是黑夜自己的内心独白。


一般来说,诗歌中的“他我”与诗人的“本我”可以说并不相同,黑夜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化身。第一部分中,黑夜的“独”是选择孤独,“不傍月/也不沾星”;第二部分,黑夜的“独”是理想的孤独“不去想五彩缤纷的炫目/也不去夺火热太阳的天命”。诗人两次强调“自己”的冷和硬,独说那份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一个人静静的走/身后留下/留下你们/你们喜欢的/光明。诗人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精神纠缠中选择,和盘托出自己的观察和感悟,为自己没有说出的忧思和愁苦舔舐伤口,完成自我疗伤。有道是,你若懂黑就会明白,黑夜足够强大、纯粹和美好,不屑于去争,也不必去争。


“独来,独行,独往,独归”诗人用四个独来定义黑夜的行径和感受,并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独的赞赏,那就是“独之韵,独之情”。在《独》一诗中,黑夜有自己的处事观,价值观,人生观,诗歌中固执的自我坚守和认同则是亮点,读来有一种励志和铭志的功能。读完全诗,诗人的“本我”与文中的“他我”已经完全融为一体,须臾不可分离。


《独》之美,美在赤诚,美在坦荡,美在不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