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小荷初露尖尖角

序言 小荷初露尖尖角

老友张育新17岁的儿子写了一堆诗,老张打电话让我帮忙看看。在玄幻穿越盛行的时代,中学生写诗的已经不多,带着一份好奇,我答应了老张,权算是对中学生的一次了解吧。

中午,老张把稿子发了过来,特别强调,这天是孩子17岁的生日。我拿过孩子的诗,读着读着就忘了时间。甚至像老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一些久远的画面穿插而入,不经剪辑,不经拼接,仿佛几十年前,秋水微波,小船抵岸,一群年轻的身影,以文学名义,在细雨的小街漫步。那时,我认识了老张,一个戴着眼镜、高高大大、书卷气十足的年轻男子。后来,他一部部出书,一部部获奖;由省作协会员到中国作协会员,不仅是冰城著名的记者,更是出色的作家、满族史学研究者。人到中年,作品所呈现的厚重与才华成为我们这一茬文友中的佼佼者。今天,他的儿子小张,后来居上,几百首诗歌摆在眼前,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其实,除了从诗歌中认识小张,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但作为他父辈的同道人,我又非常庆幸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

面对小张珍珠一样安静发光的诗行,我真怕我被时光过滤得粗糙的心不能感受领略其全部的才华风采。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种久违的感动在心灵轻轻漫溢,仿佛看到年少的我们,那般感性,那般纯净,那般真诚。不同的是,小张的诗歌,远远超越了我们认为的他这个年纪所具有的对现实的洞察力,对于诗歌写作的内在张力。

记得年轻时,一位老诗人对我说过,一首好诗重点体现为内在张力,就是能接通读者心灵的一切关乎外延和内涵的完整有机体。直到今天,我忘记了许多教导,却记住了这些话。毕竟年代不同,见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个人阅历与成长环境不同,小张诗中运用了很多现代网络语言、网络作品典故,以及他在阅读、音乐、影视、绘画等艺术欣赏中获得的专有词汇,让我们这代人有些陌生,有些懵懂。好在这些年在网络媒体中工作,还能看懂,至少不会影响我对诗歌的欣赏。再有一点,就是从诗中可以看到小张“读书旅行”所积累的庞大的知识量与融入骨子里的独特气质。如“玉环没过得去马嵬驿”“眄庭柯都无法怡颜”“撑入那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的深沉,“年少兜鍪”等等,说真的,凭我可怜的、狭窄的阅读量,还真拿不准其准确意思,必须借助百度才明白具体的含义。这些知识点在小张诗歌中自然地融入,不仅把他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这本诗集的名字叫《失乐园》,虽然与名著同名,但此“失乐”非彼“失乐”,这是一颗童心的失落,一段爱情的失落,一段青葱时光的失落。最后一辑中,小张已经有了沉实的笔触、独立的思考,诗歌开始走出童年,走出校园,触及社会及更宽广的人文环境。像《什么也不想说》《霾》《面具》,这些诗,读了有点令人心悸,真的感受到“小张”们已经不可避免地转入“失乐”时代。被动也好,主动也好,坚强也好,脆弱也好,现实就摆在他们面前,需要他们付诸思考、付诸行动,需要他们自己决定挥手的姿态,是微笑还是忧伤,是牵绊还是释然,是沉重还是洒脱……

我曾在给老张的回复中说到,读了这些诗歌,我也有小小遗憾,就是孩子太“屈就”于诗歌的“韵律”了,这样一来,导致他的有些表达不能够自由自在,不能尽情发挥,这样精雕细刻的写作太累了。我相信,用不了三五年,他的诗歌创作就会自觉地避开这些,进入一个新的表现空间,更加富有弹性,富有深度;他的笔端也将触及更加广泛的社会现实、生活现实,获得更加立体的、多视角、多层面的洞察与体验,实现他以思想和知识作为储备的诗歌创作。

我愿与老张一起,与我们青春时代的老哥儿们老姐妹们一起,见证小张的非凡、小张的卓越!用一句老话祝贺亲爱的小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左远红

2016/12/7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