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萃英优学子博文志向高

萃英志学

许金元的中学时代大部分是在苏州萃英中学度过的,时值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那是一个民众觉醒,思想激荡的时代。由于辛亥革命的冲击,加上帝国主义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国上下普遍兴办学校,废除读经,提倡男女同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共和、议会、选举等新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与专制、尊孔与复古,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并企图以此来改造国民性,提倡新道德,发展新文学。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1919年1月,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然而和会的操纵列强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自5月4日起,一场由学生、知识分子、商人、工人等社会各阶层成员组成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在全国迅速展开。苏州各界也迅速响应,《苏州日报》《平江日报》等报刊进行报道宣传,苏州人民纷纷以通电声讨、示威游行、宣传演说、罢课罢市、抵制日货等方式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9日,苏州各校学生在体育场集会,声援五四运动。

苏州学生首起响应,就读于萃英中学的许金元也深受影响,积极参加。5月6日,苏州学界吴研因等向北京总统府、广州军政府、各省教育会、全国学生及上海报界通电,怒斥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5月9日,是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国耻纪念日,苏州各大中小学将国耻纪念活动和声援五四运动结合起来。当天下午,萃英中学与东吴大学,省立二中,桃坞、晏成、英华等校学生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大会。会后,学生手持写有“人心未死”“国民速起”“力争青岛”“勿忘国耻”等字样的标语旗帜在城内游行。随后几天,各校学生相继于课后上街游行,“随地演说,沿途听者甚众,颇能令人油然而生爱国之心”。5月18日,苏州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从此,苏州学生运动由学校自发行动进入到统一组织罢课斗争的新阶段。5月24日,苏州学联组织2500多名学生集会,通电全国,表示“愿联络全国学界共策进行”。5月27日,苏州学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次日起,全市中等以上学校一律罢课。罢课决议被印成通告广为散发和张贴。通告指出:“外交失败,内政日紊,学生等呼吁无效,杞忧难已,忘绝路穷,痛深虑切。谨于5月28日起一律罢课。“28日当天,全市20多所学校一万多名学生列队前往观前街、阊门等闹市区游行。沿街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争回山东权利”“抵制日货”“拒绝巴黎和约签字”等口号。学生的罢课斗争和爱国热情深得苏州各界群众的同情和支持,许多学校校长和教职员工通电北洋政府和南京督军,表示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6月1日,北洋政府下令取缔学生一切爱国行动,并公然表彰被民众斥之为卖国贼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激起了全国学生及其他一切爱国群众的愤怒。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游行演讲,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800多名学生。6月5日,上海六七万人举行罢工,声援北京爱国学生,五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苏州各界爱国群众的声援活动随之掀起新的高潮,学界、商界纷纷发出通电,强烈要求罢免卖国贼的职务,并立即释放被捕学生。萃英中学与东吴、晏成、桃坞等教会学校校方下令学生限期复课,并威胁如不复课,将一律出校,不准停留。6月6日,全市19所学校的代表针对教育当局提前放假、破坏罢课的阴谋,决定各校学生在放假后,都得在本籍组织学生联合会支会,互通声气,并派代表去上海同全国学联取得联系。6月8日,吴县教育会发动小学总罢课,已经宣布罢课的苏州中等学校数千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

在学生运动的促动下,苏州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也迅速发展起来,融汇成一股洪流,与全国的爱国运动相互呼应。最终,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获得了初步胜利。6月下旬,斗争胜利的消息传到苏州各地,城乡一片欢腾。许金元也在这场运动中目睹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增强了爱国情怀,他幼小的心里渐渐埋下了救国救民、立志革命的种子。

萃英中学迁至上津桥后辟建的校门

许金元所就读的萃英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1892年,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海依士博士创办,初名萃英书院,1911年改名为萃英中学。萃英书院初创于葑门十全街彭宅,当时仅有教员3人、学生3人,后几经易址,规模愈大。1904年,校址迁往阊门外上津桥石排巷,1923年于校园东南处购民房改为通道,新辟校门于阊门义慈巷。

许金元就读萃英中学期间,有两任校长先后任职,一是学校创始人海依士,另一是白本立。海依士治校期间,以“振兴萃英、施行健全”为治校之策。他一方面利用北长老会的拨款和社会的捐款购买土地、兴建校舍,如兴建了首幢欧式风格的教学楼“思米堂”,并入了原中西学堂校园与萃英中学组成一体,相继建造了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厨房、操场、门房等,这些建筑具有典型的西方欧式风格。还将学校通往思米堂的通道命名为思米路;又建造一个融中西风格的拱门,称为“云门”,在校园中心位置建造一砖砌门楼,命名为“入德之门”,寓意学生进校就要接受道德熏陶,向成为有德之文明人迈进。在海依士的精心营造下,学校环境沟通中西,优美异常。另一方面,海依士按照美国的学校机制加强管理,设立教务、训育、事务等管理机构,制定了“修道为教”“以布道而造就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归主”的办学宗旨,学校课程中西兼备,与美国大学预科相当,除国文一科外,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制图、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美国历史和美术课本,甚至全部采用美国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

萃英中学全景(1925年)

1921年,美国长老会任命美国人白本立为萃英继任校长。白本立推行学制改革,将学校体制改为初中、高中两级中学,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新学制为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时,白本立校长既突出英语教学,又重视中国传统教育,将学生分为中文和英文两种班级。中文班课程以古典文学教学为主,科目有:诸子、诗歌、古文、书牍、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法制、经济、珠算、书法、图画等;英文班课程以英文教学为主,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制图、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学生必须轮换参加中文、英文两个班的学习。因为是教会学校,学生还必须完成听布道、早祷、主日学、默祷、唱诗等宗教教育。所有课程修业期满,取得两张结业文凭,才能正式毕业。由此可窥见许金元就读萃英时每日学习之情况。

1922年,萃英中学建校30周年时师生合影

海依士

白本立

许金元就读萃英时的教职员有:海依士(兼宗教教学)、白本立(兼文学商科教学)、杨倬云(庶校长兼算学教学)、蒋文达(教务长)、卫女士(历史教学)、海依士夫人(英文教学)、白本立夫人(历史教学)、支吟棠、诸辛生、沈子勃、李仲芬、邬萝楼、王庆云、严健沧、许凤声、邓伯明、李惕庵、冯子祯、张落英、王介山等。基于萃英中学现代的课程设置,以及中外教师的多元培养,许金元中西兼学、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为培养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许金元的记述,他在萃英读书时成绩多是八九十分,成绩报告单上操行等第列入甲等。他尤爱文学,作文上佳,经常受到老师及邻居的称赞。这使得含辛茹苦的母亲深感欣慰,对他寄予厚望。

转学博文

许金元并不是一个只顾埋头学习、墨守成规的学生,他学而生疑,渐渐对萃英的教育产生了质疑。最终在1923年初转学至博文中学,并因转学一事写信给共产党员、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对苏州教育界的怪事评论了一番:

力子:

我本是苏州V中学底一个学生,现在已肄业博文中学了。我觉得在我转学的当儿,有两件事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于我,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最良,请你登入觉悟栏,给大家看看:

许金元《教育界的怪事》一文

本学期初,我去投考本埠Y中学。不料V校校长竟用了不使我转学Y校的口气通函V校。自然,我不能肄业Y校了,我当下便很希奇:我既不是V校的开除生,成绩也有得八九十分(我本是不为了分数做奴隶的,只是尽我底力做学问便了,所以我底分数观是很淡泊的。但多数学校是以分数做学问标准,所以这里也讲分数了),并不算得坏;且V校成绩报告单上,我底操行又是列入甲等的。今V学竟有这种通函,实在莫明其妙。入了V后便该永远肄业V校而不准转入他校了吗?还是教育界中有这种通例呢?

听说还有一位在V校高二级肄业的同学,去投考本埠Y校,行李都挑进了S(Y)校了,只是V校校长不肯与以转学证书,行李只好挑回。此外遭得同样境遇的,V校同学还有好几位。唉!教育界中竟有这样的事发现。

前日我和几位同学到V校去,不料门房上早已高贴以上诸生,不准入内的字样。所谓以上诸生,都是本学期不肄业V校的同学;我呢,不用说,当然是取得以上诸生的资格的了。我们不肄业V校,便连V校校门都不能进了。这怕又是这贵校底创例吧!唉!教育界中竟有这种事发现。力子,请你批评吧!

许金元

一二·三·二八·于博文·苏州

邵力子

V校在此应指萃英中学。究竟许金元为什么要转学,原因已无从得知,但从许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对苏州教育界尤其是萃英中学的教育管理颇有批判之词。纵不论萃英中学的管理是否得当,单就许金元的敢于发现问题、勇于著文发声的精神,也是一般中学生所不具备的。其文章能被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也见其文学功底所在。力子,即邵力子,1916年和叶楚伧创办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辟副刊《觉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尤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要特色。许金元读书期间深受上海《民国日报》的影响,思想进步、觉悟渐开,其对苏州教育界的批判意识也来源于此,为其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博文中学位于苏州景德路黄鹂坊桥北的赛尔巷,许金元在这里学习了半年。虽然学程很短,但博文中学却是他认真读书、精研治学、发表社会评论的重要场所。许金元不但自己嗜书如命、认真研读,还向经济困难的同学建议如何能够经济实惠地读到又多又好的书。他说:“我对经济困难的智识饥饿者,有个介绍。就是向上海通信图书馆里借书,可以只出寄书的邮费,不出租费。他们所有的读物,大半是新出版的。他们有书目可以函索。通信处是:上海天津路四十四号胡静秋先生收。我也是个经济困难的智识饥饿者。去年从《觉悟》上得了这个消息后,快活的几乎跳起来。我很愿意同志们知道这消息,并希望各地多有这种图书馆发现。”

在博文中学,许金元视野越来越宽广,更加关注时下的教育问题。他不仅发表了《教育界的怪事》一文,还精研自学问题,写就《自学问题杂论》一文,发表于《学生杂志》上。在《自学问题杂论》一文中,许金元首先针对当时学校教育腐败、死板和效率低下的现状,提出了“为什么要自学”:

我自入学校以来,无时不在苦恼中。学科底不调剂,课程表底死板,使我头昏脑涨。讲教材罢,大半是陈旧的,形式的,不适用的;读国文止读些“古先王之治天下也……”一类的文章;读物理止读些“牛顿三律”……相对论便没有了。讲教授法罢,多半是注入式的,重死记的。专制式的教员,止晓得要学生服从。虽然挂着博士学士的招牌,但一些不会教书的也有。混饭主义的滑头教员,则时常缺课。不知教育原理的胡涂教员,则信口乱道。好教员虽不是没有,但是太少了。还有,一本用二三星期便可看完的书,学校放在课程里,要用到半年或一年。且因为“一曝十寒”,所得的反而很少。这种学生生活,非但不能有益于学生,实有断送学生生活的可能。诸君啊,我们是学生,并不是学死。处此腐败的教育环境中,还想专靠教师的诱导(?)而读书吗?牛顿、林肯、富兰克林……谁不从自学而成功?

黄维荣君说得好:“学校中所教的,只是几本死书……所以能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才可算是学问……受了学校这种被动的教育,最多不过得到一些普通智识罢了,学问二字是谈不到的。”诸君啊,我们不欲读书也罢;若欲读书,那末非自学不可。

其次,许金元对读书的步骤和增强记忆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读书的步骤方面,他认为:读书要有兴趣、要寻出要点、要深究内容,要学会批评、表解和摘录、默忆和运用;在记忆的方法方面,他认为:“难记的不必强记,可用笔代”“记忆重要的部分,零星的小部分可不记”“用脑以清晨为最宜”“应该研究脑系的卫生”“宁可朗诵不可默读”“集精会神”“前后联想”等。

最后,许金元阐明自学的方法,尤其是分别论述了国文、诗、英文、理科、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育九门不同学科的自学方法,取法中外,论述精当。他认为自学应该注意:

1.勿迷信

a.勿迷信分数主义不要为了多得分数,致将研究真学问的时间占去。请睁大些眼,看看到底什么是世界上的真学问。

b.勿迷信教师和圣贤我们于教师和圣贤固当尊重;但从尊重而至迷信,那便不对了。亚里士多德说:“我爱夫子,我更爱真理。”

c.勿迷信教本我国今日的教育界还是牢守着几本教科书,强迫全班学生诵读。其实比之从前的读四书五经,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真要研究学问,须得留心课外书报。

2.发问

a.不论对于师长对于同学,非至必要时,不该求助。

b.发问最好经过相当的思索。那末,对于答复也可格外明白些。

c.既经相当的思索,若真遇疑难,立即发问,不可以发问为羞耻。

3.求学之工效,不在乎日夜乱忙,在乎时间支配的适当而营有统系的生活。我们要认定一个时间来用功,每日不移;不可有例外的变更。时间既到,不可留滞延迟。且要认定每天读若干页数,用若干量的时间,将这书读完。

4.常有许多学生,把学问分为中外,因而生出偏视。这是大错,大错。要知道学问是没有国界的。政治上虽属敌国,论学时,却不分畛域。若先存了国界的心来论学,那末,外国文字亦不用读了。学问没有什么中外,只要彼此有价值,对于我们研究的目标认为需要,便该加以注意。要研究真学问须把国界观念打破,把任何狭义的观念,一齐打破。罗素说:“我爱真理,甚于爱英国。”听啊,这是世界学者的声音。

5.逻辑(即伦理学)能教我们寻出真理的方法,能指示我们思想的错误。故要证明思想的正确,就不能不学逻辑。有许多教会学校里的学生(据我在苏州所知道的。不知别处的教会学生是不是这样),连逻辑二字都没有见面过。这亦许是他们的不行罢!

6.一书未完,勿看他书。否则如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拉拉,反致一无所得。

7.书中或篇中紧要的句子,可用笔——最好用红墨水笔——圈出,以便下次阅看。

8.言论的有价值与否,须把言论的本身作标准来评定。杜威、罗素、杜里舒……的言论固然比较的有价值,但我们不可说他们的言论绝对有价值。我们也不可说平常人的言论,绝对没有价值。我们看杂志和报章也要这样;我们不能断定常有著作的人的文章,一定不行。我望大家不要“以人废言”。

9.世界是所大学校,我们都是这学校里的学生。我们感官所接触的,都是供给我们研究的材料。

10.我们要温故知新,读新书的不要忘却旧书。研究新思想的,不要把旧的看得一文不值;须将许多旧思想用科学的方法去批评一下,用公平的眼光去研究一下。

11.应把研究学问做唯一的目的,勿怀挟他种目的(如金钱、权利……)而以研究学问做手段。

12.一番剧力用功后或科目变换的中间,应有适量的时间供休息,或静坐,或呼吸,或散步之用。在这休息时间内,应完全将所事忘却。

13.有许多人们太自负了。闲时看了几本杂志后,便摇头摆尾地自命为新人物。这种,不过是自欺罢了,不配谈学问。

14.吃饭前后十五分钟内,不可用脑。

15.勿懒查字典。

16.不可虎头蛇尾而当持之以恒。

17.认定一所地方来用功。

18.教育的目的在使个人完全发达。所以我们不应偏重智育或体育,我们要同时注意到德育(广义的)、智育、体育、群育和美育。

19.许多用功的学生,虽在暑假期内,也不肯离书一步。这种克(刻)苦的精神,实在可佩的很。但在体育方面讲,最好也请他们实行六小时工作制;六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十小时游息(暑假期内太热,所以行六小时制;在寒假期内,可行八小时制)。

《自学问题杂论》一文写就于1923年4月,洋洋洒洒五千余言,许金元当时才17岁,很难想象这是一名中学生写出来的。许金元这种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其本身的努力自学分不开。同样,也和其在萃英中学、博文中学接受中西兼备的教育是分不开的。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已根植于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去追求民主、科学、博爱,反对专制、愚昧、盲从。在他们的心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反传统倾向,也正是他们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许金元就是这一代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他更是以激扬文字、启他人所思的形式,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而不仅仅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1923年夏,许金元从苏州博文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州的之江大学。从博文中学发的通讯中可知,和许金元一同毕业的博文学生共有14人,除考入之江大学外,还有“考圣约翰者、有考唐山者、亦有服务小学者”。学校还特意出《毕业》一本书,分赠各地。可见学校对许金元等毕业生的器重之情。

进入大学,也预示着一个更广大的舞台在等待着他,等待着许金元去抒写更为精彩的人生篇章:精研学术、志向革命。

博文中学近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