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自传式回忆录。

我伴随这本自传回忆录写作的全过程。作者一提笔便一发不可收,一天几千、上万的文字从笔端流出,没有任何修饰、雕琢甚至构思,好像它们早就存在于作者的心胸深处。

普通人写自传,不为传世、扬名。也许是那些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由无数经历积淀、过滤、凝结而成的情感,那些不经意间已渗透到血液骨髓里的信念,怂恿、驱动着正步入古稀之年的他,要将其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不为别的,他说,只为给自己的一生,给家人,也给社会一个“交代”。

因为我负责将他写好的纸质文稿输入电脑存储,便自然成了这本自传书的第一个读者。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开篇便立即深深吸引了我。随着敲击键盘的手指的舞动,我走进了一个似乎有点熟悉但更为陌生、新奇的时空……

作者朴实无华的叙事记人,多数情况下是由一个个生动的、颇具画面感的小故事串起来的。这些故事虽然有的让人震惊,有的让人诧异,有的让人潸然泪下或唏嘘不已,但竟无一例外地让你对它们高度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因为只有真实的亲历、真实的记忆、真实的情感,才能在如此朴素、自然、单纯的文字面前显示出这般感人的力量。

传记作者经历过的种种境遇,有着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其中有我们的民族、国家和时代变迁的踪迹,也有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命运的投射。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的自传多少能给人一些更为宏观的认识、感知与启迪、思考,此意义自不待言。我也不讳言这本自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人公生存、发展、成长经历本身蕴含的诸多的特殊性、传奇性甚至戏剧性的因子。那是生活本身赋予的。无数的磨难、坎坷、隐忍和奋斗,累积成了一笔人生的宝贵财富,也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作者本人。窃以为,正是这一特点使本书又具有了普通人的自传难得有的“可读性”。

作者从提笔到封笔,相当于在记忆中又做了一次人生的长途跋涉。作者十分注意并小心翼翼地要保存记忆中跋涉的原生状态和粗糙形态。但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加上作者驾驭语言、叙事行文的“散文式”风格,又让该自传读起来丝毫不觉冗赘,且有文学赏读之畅快。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作为作者的妻子,我与他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我认为我一直没有太读懂他,更确切地说,尚未真正窥见他的心路历程。一直以来,我们各有自己的专业,各忙各的工作,退休后两人又都分别担任了些社会工作,平时闲聊时只是偶尔听他说起过他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是这本自传回忆录,让我真正开始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我不奢望我就此能读懂他,但我感到了安慰、感到了幸福。

世事纷繁莫测,人生五味杂陈。置身其中,本书作者始终不趋时俗、宠辱不惊、淡泊自守而保有节操,又能崇尚功业、痴心不改、甘为孺子且小有建树。这样的人生,应属难能可贵;于国于民于己,亦堪称善事、幸事!

当我们说起活泼可爱的小外孙最喜欢的是外公时,“外公”总是喜不自胜。他说,假如然然(小外孙的乳名)将来读这本自传,一定会视为“天书”。我笑答:不懂或不理解所述时代、人事不打紧,只要能领悟其中点滴的人生真谛,能触摸到作者内在的某些精神的“正能量”就OK啦!

这大概也是作者决定将此书面世的另一个美好愿望吧。蒙作者不弃,将以上读后粗浅感言草就,忝列为序,

甚为惶恐。

王萍涛2014年10月

于宜春学院北校区自家书房

(王萍涛,大学教授。退休前为宜春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