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波数折,司马懿无奈出仕路

第一章 一波数折,司马懿无奈出仕路

“时下国运衰危,豪杰纷争。我不读经史,既无文才,更无武略,出去为官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倒不如闲在家中。请使君代我谢过曹司空,就说仲达才疏学浅,徒具虚名,实在不能赴任。”

司马懿心中害怕,又想天下事已明朗,有识之士,当归依曹操,建功立业,更何况人家屡次来请,不如先屈就之,然后再相机而动。

传说中的“狼顾之相”

公元179年。初秋,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西)。

一片庞大的建筑群。深宅大院内,亭台楼榭相连,异木繁花掩映,屋檐交叠,雕梁画栋,人影穿梭往来,弦乐此起彼伏。处处显露出豪门士族的气派与威严。

司马防(字建公)手握一册《汉书》,在书房里徘徊。他最喜欢批读史书,漫游在历史场景与人物之间,评说是非,评说功过。一阵秋风拂过,几片黄叶在窗前飘零而下。司马防紧了紧衣襟。

这时,婢女来报:“恭喜老爷,太太生了,是个公子。”

司马防精神一振,甩掉手中的书,兴冲冲地跑去看自己的儿子。

刚刚出世的儿子不停地挣扎,似乎想要挣脱母亲的怀抱。母亲深情地望着怀抱中的婴孩,又含羞地望望丈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司马防却面有忧色,悄然叹道:“时下,朝中宦官专权,软弱涣散,四野饥民流窜,豪杰相机而动,怕是汉朝气数已尽,天下将乱。生不逢时,焉知是福啊?!”

“太平之世,当思做治世之能臣;倘天下纷乱,岂非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机也?”

不知什么时候,长子司马朗跑到了门前,朗声说道。司马朗(字伯达)年方八岁,聪明清俊,一表人才,眉宇间透露出轩昂之气。

“小孩子家,妄谈什么国事功业,还不快去研读经书!”司马防训斥道,但他的心中却有了一些慰藉。

这时,似有雷鸣隆隆自远天响起,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母亲怀抱中的婴孩也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啼哭,仿佛与家人互为应答。全家上下无不感到诧异。

这是一个典型的儒教家庭。祖父司马儁(字元异),威武高大,官至颍川太守,身长八尺三寸,腰十围,常以报国为念,性情宽和仁爱,盛名远播乡里,亲族纷纷来投。司马防此时虽只是一个小吏,却胸怀大志,恪尽职守,后来官至京兆尹。父子二人,均颇有政声。

这个新生的婴孩即是司马懿。父亲以“懿”名之,是取德行美好之意,又依其兄“伯达”之字,为其取字“仲达”。后来,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相继出世,兄弟八人个个极富才学,成就非凡,时人并称“八达”,令人叹为观止。“八达”中最负史名的是仲达司马懿。他的一生,周旋于时事,盘桓于人海,历尽人事沧桑。半个世纪,杀伐战场,经天纬地,更可谓占尽了人杰风流。

司马懿生来聪明颖悟,多奇思妙语,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司马防对儿子寄予厚望,管教极严。司马懿刚刚咿呀学语,父亲就聘请了乡内知名的塾师,日日教习功课,并常常带他到自己的书房,检查提问,灌输经史。司马懿虽敏而好学,但孩子毕竟有调皮爱玩的天性,所以父亲的板子,时常会重重地落在他的屁股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稚嫩的童音从屋内传出,就像一串清脆的音符,那么悦耳动听。一丝自豪的微笑悄然滑过了司马防有些阴郁的脸庞。司马懿渐渐地成了他心中的骄傲。

一日,府第上下,张灯结彩,司马防高接远迎引来一位客人。叙礼已毕,分宾主坐定,仿佛正谈论什么大事。司马朗、司马懿兄弟躲在一边偷偷观望。见父亲待来客极为谨慎恭敬,便悄声议论那人必定是一个有来历的大人物。正在这时,门客来报:“老爷让两位公子过去,面见客人。”

“这可如何应付?”司马朗显得有些慌乱。司马懿冲他做了一个鬼脸。

时值早春,天气依然十分寒冷。父亲威严地望着他俩。客人无非问些读经史的见解、人生志向等问题。见司马朗虽然对答自如,却沁出了满头汗珠,于是问道:

“天气并非炎热,你何以满头大汗?”

“在您这样尊贵的客人面前,心中慌张,所以汗不能禁。”

客人笑了。又转首问司马懿:“你尚年幼,何以无汗?”

“在您面前,心里怯惧,故而汗不敢出。”

客人大笑起来,回头对司马防说道:

“常闻因惧怕紧张而生汗,却从不闻‘汗不敢出’的道理。两儿多才,必为大器。”

“孺子不识规矩,巧言狡辩,安可道哉!”司马防忙谦虚道。

客人走后,司马懿面露得意之色。父亲将他唤到身边,严肃地告诫他道:

“仲达,古语云‘大器无形,大象无声’,做人要心中常怀鸿鹄之志。然而人事纷纭,世间多劫,是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倘于人前,务必要谦虚谨慎,隐其形迹,藏其心志。”

这话语重心长。司马懿似懂非懂,却深深地点了点头,牢记于心。

这一年,司马懿不足四岁,司马朗年方十二。考试经学,司马朗得中童子郎。

温县地处中原腹地,濒临黄河。这里四季分明,河汊交错,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莽莽平原四季更替,日月星辰,昼夜变换。经史诗文,天地人物,时事变幻,英雄风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司马懿,雕塑着司马懿。

幼小的司马懿恣意歆享着生命的欢乐,却也渐渐感受到人生的束缚与无奈,有时面对静夜苍穹,常常会有莫名的恐惧瞬间传遍身心。

他紧紧偎依在母亲或者奶妈温暖的怀抱,默默地听着大人的絮语,静静地等待“困神”来帮他忘掉害怕,进入梦乡。他也十分向往能够傍依着父亲那高大挺拔的身躯,但父亲的严厉、阴郁与忙碌,又常常使他望而生畏。

毕竟已是末世之秋,局势动荡,征战频仍,抓丁征粮,河内百姓的心头都覆盖了一层阴影。只有孩子们依旧每日奔跑玩耍,不知忧虑。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玩领兵打仗的游戏,而且渐渐地有了喜恶,形成帮派,各自推举出了自己的首领。于是,无名河边,田间垄上,小树林里,日日喊杀声起,征战不休。孩子们玩得投入而充满乐趣。

司马懿有时会悄悄溜出家门,逃避无休止的诵读经书。他性格温和沉静,极少言语,却又机警善变。独自往来于天地之间,观日出日落、看飞鸟鸣虫,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这常常让他内心感到充实、满足、愉悦。群童热火朝天的打闹游戏也深深吸引着他,只是他从不参战。这个出身士族的豪门公子,常让孩子们敬而远之。他们表面上疏远他、排斥他,心里却羡慕他、敬服他。当他们歇息无聊的时候,会因司马懿的几句坏话重新开战;当他们争战犹酣的时候,也会因司马懿的几句好话立即休战讲和。站在高坡之上,看他们奔跑喊杀,司马懿的嘴角常常会露出一丝莫名的微笑。

一次,群童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去找司马懿询问。

司马懿两手托腮,坐在河边,看河水夹带泥沙汩汩流走。正自出神,忽闻身后有人大呼“仲达”,他连忙回头去看。

群童急急跑来,忽然怔住了。他们看见司马懿身子并没有丝毫的转动,而双目已经向后正视了。大家甚以为奇,争相模仿,却个个任脖颈拧得生疼,也不能做到身体向前,而面目朝后。

“诸位兄弟,何事唤我?”司马懿全然不觉,站起身来问道。

群童面面相觑。其中一两个嗫嚅道:“刚才我们为一些问题争论不休,特来向仲达请教。试问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

司马懿答道:“当年,先师孔子率群徒出游,路遇小儿项橐,问过这些问题。项橐善辩,脱口而出:‘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

又问道:“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仲达答道:“贤为君子,愚为小人。”

“那么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女无夫?何城无戍?”

“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玉女无夫,空城无戍。”

群童仿佛豁然开朗,见年幼的司马懿竟有这么多学问,都赞叹不已,却也从此有了新的更具吸引力的话题。他们一窝蜂跑去请教最有学问、年龄最长的老人,七嘴八舌地询问司马懿何以能面向背后。老人也颇感惊奇,沉思良久才说:

“相书里对此好像有所提及,称此为‘狼顾’之相,人可以像狼一样,身体并无丝毫转动,蓦然回首之时,却左右顾看自如。但只是听说而已,极少有人亲见。据说有此相者,为野狼转世,秉性狡诈多疑,凶残忌刻。”

从此以后,群童再见司马懿,每个人心里都多了许多猜忌和恐惧,于是对他更加言听计从。私下里却开始把他唤作“司马狼”或者“狼司马”。

司马懿听说之后,非但不恼,反而笑道:“天地之间,生有万物,却是你争我夺,弱肉强食。虎吃狼,狼吃羊,羊吃草。仲达以为做人可以如狼,且万万不可做人如羊啊!”群童骇然。

众乡邻再见司马懿,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公元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巨鹿(今河北巨鹿)张角组织七州二十八郡三十六万人同时起事,全国响应,朝野震荡。

一个对司马懿未来政治生活影响很深的人物—曹操,此时正值英年,踌躇满志,执戟率兵,在颍川、汝南、济北、兖州(今河南禹县、平舆,山东长清、兖州等地)镇压起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氏,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少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恣意放荡。时有善识人者皆以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公元189年,董卓领兵进入京都洛阳,废少帝刘辩,立九岁的刘协为献帝,自为相国,把持中央大权。次年,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史称“关东军”。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司马朗曾被抓住送到董卓那里。董卓非常喜欢司马朗,久久注视着他,动情地说:

“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个头大小也极为相像。你就留在我身边吧。”

司马朗忙岔开话题,向前进曰:“大王,在连年战乱和灾祸的时代,您凭借超出世人的品德,清除邪恶之众,推举贤能之才,为成就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要恩威并施才能兴盛,只有功勋与事业吻合才能显耀。如今,州郡纷扰动乱,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我常常为此而忧郁。希望您能借鉴往事,三思而后行,您的名声就会与日月同辉,即使伊尹和周公也不能和您相比。”

董卓听了很高兴,连称有理。

司马朗知道董卓肯定败亡,赶紧贿赂董卓手下,偷偷回到乡里。

司马朗把全家召集起来,说:“董卓违命叛逆,天下仇恨。忠义之士正伺机而动。河内已经不是安居之地。”

“河内郡和京都洛阳的边境相接,洛阳东边有成皋,北边毗连黄河,讨伐董卓的义兵假如受阻,就一定会停留集结在这里,这里也就成了四分五裂、争战不休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赶快迁走。是不是这样呢,哥哥?”年少的司马懿试探着分析。

司马朗欣喜地点头称是。他说:“我们要趁着道路还畅通,举家向东迁往黎阳。黎阳统领兵马的赵威孙是家族故交,可以投靠。倘若事情有变,再想办法也不迟。”

兄弟几个又去动员父老乡亲,却任凭磨破了嘴皮,他们就是不听从劝说,不肯离开故土。

几个月后,关东军数十万人,全部集结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一带)和河内,由于众将领不能统一行动,就放纵军队攻杀劫掠,百姓死亡近半。

数年后,关东军四散而去,司马朗、司马懿携家眷返回温县,又恰逢灾荒之年,百姓因饥饿和疾病而死的人无数。天灾人祸,迁徙动荡,使少年司马懿愈加早熟起来。他一面与哥哥一道奔波忙碌,收留抚恤宗族父老和乡邻,一面对弟弟们严加教导,要他们切不可因为世道衰败而放松学业。司马懿自己也更加坚定了建功立业、抚国济民的信念,日夜读书习武,更勤奋了。

有人天生奇谋善略

人生苦短。然而人生之中也有相对漫长的时光,那就是童年时光,单纯、充实、美好、难忘。

司马懿已经十七岁了。他就像自己的父兄一样,生得魁梧高大,英气勃勃。童年、少年时光一去不复返,却带给了他满腹经纶和奇谋,也带给了他远大的志向和成功的基础。司马懿已经以“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而享盛名于遐迩。

当时有叫作崔琰、杨俊的两个人,喜欢品评人物,素有伯乐之誉,和司马朗极为要好。一天,两人专程约见司马懿,坐而论经,探听虚实。

时值仲夏,房后花园曲径通幽,繁花似锦。池塘之中,游鱼戏水,莲荷飘香。葡萄架上,翠色欲滴;葡萄架下,几只竹凳,数盏香茗,谈道论经,识才荐才,德与花同馨,志与天比高,此情此景,真应该写诗作赋加以咏叹!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曾在军阀袁绍军中任骑都尉,后来被曹操征用为别驾从事。他声音洪亮,两眉舒展,须长四尺,持重威严,深通易理,颇具才学,崔琰首先问司马懿道:

“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深明神明之道。然而,神秘幽深的事理何以能为常人所见?所以圣人制作了八卦,后来发展为六十四卦,依极数立爻。就大义而言,已经包罗万象。而夏代为《连山》,殷代有《归藏》,周代却称《周易》,这是什么缘故呢?”

司马懿从容答道:“包羲在燧皇之图的基础上制作八卦,神农氏发展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都通其变化。三代因时制宜,繁简各由其事,之所以称为‘易’,就是指变易;称作‘连山’,就是好像高山一样吐纳云气,连接天地;‘归藏’是指万物全部归宿包藏在其中。”

“《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然而在包羲、神农的时代,还没有人穿着衣裳,天下依然能够大治。圣人教化天下,何以有如此区别呢?”

司马懿答道:“三皇的时代,人少而禽兽多,所以取禽兽的羽毛、兽皮天下人就够用了。到黄帝时,人多而禽兽少,所以就制作衣裳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崔琰又问:“乾代表天,但又代表金、代表玉、代表老马,天地怎么能与这些琐屑的事物并提呢?”

司马懿答道:“圣人在进行比喻时,或远或近,近时取身边诸物,远时则比拟天地。”

崔琰与司马懿论完《易经》,杨俊又紧接着提问《尚书》。杨俊淳朴善良、正直宽厚,河内郡获嘉县人,曾任丞相掾属、南阳太守,后来因为得罪魏文帝曹丕而自杀。

杨俊问道:“郑玄说:‘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说:‘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两人注释不同,究竟谁对?”

司马懿道:“孔子说:‘天是世间最大的,尧是以天为法。’尧最大的美德,在于他法天行事,因而,应当是郑玄的注释为对。”

杨俊说道:“古代圣明的大人,德合天地,明并日月,思无不周,明无不照,真是让人永世仰慕尊崇啊!”

“即使弘大如圣人,也会有所不足。大禹说:‘连尧也以知人善任为难。所以尧对于四凶,周公对于二叔,孔子对于宰予都犯过错误。’圣人的圣明就在于他们善于自察自省,并能够满怀愉悦地加以改正。”

司马懿理解如此深奥的典籍不拘形式,不泥古人,融会贯通,变化自如,所以才能对答如流、轻松自然,崔琰、杨俊不住地颔首称许。

接下来又讲《礼记》。崔琰狡黠地笑笑,问道:“《礼记》中说:‘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如何教化、施政,才能达到建立德行、施而不报的境界呢?”

司马懿道:“太上贵德,是指三皇五帝时期以德行教化百姓;其次务施报,是指夏、商、周三代以礼教治理国家。”

杨俊说:“这两者达到教化的境界有高低深浅不同,是因为君主有优劣之分呢,还是时势使然呢?”

“时势有淳朴与文教之分,所以教化才有高深与低浅的不同啊!”司马懿回答。

如此经史子集、地理天文,倾心而论,娓娓而谈,每有奇思妙语,酣畅淋漓,不觉日已西斜,晚风渐起。司马懿之才,令崔琰、杨俊二人十分惊喜,对司马朗说道:“令弟聪慧睿哲,明智亮允,刚健果断,英俊卓越,实在不是一般的人呀,您恐怕也是比不上他的。国有这般栋梁,实为幸事。”一直在旁边默默倾听的司马朗,此时也异常兴奋,不住地添茶。

夜幕降临,四个人转到了屋里。婢女掌上了灯烛。大家一边饮酒,一边长谈。不知不觉间,话题转向了时事,室内气氛顿时有些黯然。

这一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用荀彧的建议,奉迎穷途末路、饥寒交迫的汉献帝定都于许昌,任命自己为大将军,后来转为司空。曹操自此挟天子而令诸侯,并开始在许下屯田,夯实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势力逐渐强大。当时,在曹操的北面有袁绍;南面有南阳张绣、荆州刘表;东南面的扬州有袁术;在东面徐州先有吕布,后有刘备;在西面关陇地区,有韩遂、马腾。封建割据,军阀混战,朝廷暗弱,国运衰危,天下已经分崩离析。

虽然被认为是旷世之才,却苦于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满腹才学无处施展,满腔热情无法倾诉,司马懿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禁不住慨然长叹。

四个人禁不住惆怅万分,时势至此,又有谁能够挽回呢?唯有举杯痛饮,以酒解忧。

乱世乱象

许昌宫中,汉献帝刘协闷闷不乐,怨叹不已。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他的头上却仿佛始终笼罩着一团阴影。

刘协常常独自来到太庙,在功臣阁徘徊。每次都在中间高祖刘邦画像前久久驻足。刘邦姿态英武,仪容端肃,眼看着这些不争气的子孙,眉宇间似乎蕴含着怒意。

“昔日高祖皇帝,从泗上亭长起家,提三尺剑,斩蛇起义,三年亡秦,五年灭楚,纵横海内,君临天下,打下了万里江山,立下了万世基业!可是,祖宗英雄,子孙软弱,想我刘协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吃尽了苦头。后来得遇曹操,本以为他是社稷之臣,不承想,这人更是专国弄权,作威作福,每次见了他,朕都不免心中发怵。谁又能知曹操不会有谋篡之心啊。”刘协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暗自垂泪。

刘协越想越气,越想越怕。一天,他含泪对伏皇后说道:“如此下去,我们二人还不知道要死于谁手、葬于何地?”

伏皇后哭道:“满朝文武,都食汉朝俸禄,没事时都自恃功高,如今国难当头,却没人挺身而出,不知朝中还有没有忠臣良将?”

话音未落,忽然一个人影闪了进来。刘协与伏皇后都大吃一惊。细细一看,才知是伏皇后的父亲伏完。伏完说道:“满朝上下,不是曹操的宗亲,就是曹操的门下;宫廷之内,陛下左右,也都是曹操的心腹。曹操,实在是国之奸贼啊,应当尽早把他除掉。”

刘协用长袖擦了擦眼泪,深叹了一口气:“倘若没有曹操,朕不知道死了几回了。想想曹操率兵日夜杀伐战场,平定叛乱,除董卓,败袁绍,杀吕布,国家才不至于分崩离析,对国家、对朕倒也有些功劳。只是从来不把朕放在眼里,恐怕早晚会生出反叛之心啊。”

伏完说道:“眼下,陛下势力远远不如曹操强大,如果不是宗族、国戚,谁又肯尽忠陛下,讨伐贼寇?老臣以为不如立即宣国舅董承入宫,秘密颁布诏书,命令他想办法组织兵力灭了曹贼。”

“即使灭了曹贼,天下盗贼之中,不知又会有几个董卓、几个曹操。”刘协又长叹道。

想想先祖,想想自己,本应有天子之至尊,现在却苟安于别人的股掌之中,避难于他人的威权之下。越想越气恼,越想越羞愧,他觉得再也不能这么软弱窝囊下去,于是咬破手指,血书密诏: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刘协将血诏藏到玉带之中,然后宣董承入宫。趁左右随从不注意时,刘协眼含热泪,悄悄对董承说道:“昔日,高祖身边有张良、萧何,卿应当像这两人一样伴随朕的身边。”一边用手指指腰间的玉带,双手解下,使个眼色,赐予董承。董承会意,将玉带系在腰间,迅速出宫。

哪知早就有人禀报了曹操。董承才出宫门,就遇到了匆匆赶来的曹操。

曹操命令左右将董承穿的锦袍玉带全部解下,并穿在自己身上反复试看,又脱下来对着阳光仔细观望,竟未发现丝毫破绽,只好作罢。

董承恐怕事情泄露,吓得浑身瑟瑟发抖。

回到家中,董承拆开玉带,看到血诏,不禁痛哭失声。他带着血诏,日夜秘密奔走,结连党羽,共商灭曹大计。

不多日,已经有七位英雄人物在诏书上签字画押,发誓齐心协力共杀曹贼。七位英雄分别是:车骑将军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境内)人,西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支系疏远,家世早已没落。朝廷之上,刘协查看宗族世谱,认定玄德为叔辈,把他唤作皇叔,极为信赖。

刘备签字之后,担心日久有变,匆匆辞别曹操门下,径直去了徐州。因为边关危急,马腾也飞马回了西凉。

刘备为了抵御曹操,出谋划策,促使袁绍大军出战。袁绍与文武官员反复磋商,动用马、步兵各十五万,浩浩荡荡,进发黎阳。

袁绍想道:“今大举攻伐曹操,必须草拟征讨檄文,列数曹操罪恶,发至沿途各郡,方才名正言顺,大事可成。”于是命令当代才子、书记官陈琳草制檄文。

陈琳领命,洋洋千言,挥笔立就。文中写道: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狡锋协,好乱乐祸。

……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

一篇檄文,洋洋洒洒,酣畅淋漓,文锋犀利,文采斐然。

檄文传到曹操手上,他看过之后,盛怒之下,还禁不住赞叹陈琳的文采。

后来,袁绍大败,陈琳归附了曹操。曹操对陈琳说道:“诛伐罪恶不能超出这个人本身。你写檄文骂我,只列举我的罪状也就罢了,我之功过任人评说。可是你却骂及我的父亲和祖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陈琳慌忙叩头谢罪。曹操非但没有杀他,还加以任用,一时传为佳话。由此可见曹操胸怀之博大,爱才之心切。然而,一份渗透血泪的血书玉带诏,一纸尖利的讨曹檄文,却让当时天下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曹操乃是国之奸贼,世之公敌。

这时的司马懿被郡府察举为上计掾,身为郡府一名小小的属官。司马懿心中清楚,世道纷乱,参与上层,更会犹如浮萍漂浮不定,犹如蝼蚁朝夕不保。所以他只是日日恪尽职守,安心做着小吏。但他毕竟不是寻常之人,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智,又促使他热切地遥遥关注着时事,关注着家国兴衰,也寻找着上升的机会。对于曹操的传闻越来越多,司马懿听了,既愤恨曹操弄权,又常常苦苦思索:朝廷如何才能走出暗弱,走向强大呢?

董承等人想要诛灭曹操的计谋,很快败坏在自家奴婢手中。董承的家奴,偶尔偷听得此事,迅速投奔了曹操,泄露了机密。曹操闻听大怒,将董承等五人和他们的全家老小共七百多人,押送到各城门处斩。京城四周阴森恐怖,护城河水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这又是曹操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凶暴残忍的一面。曹操仍然怒气未消,他又带剑入宫,叱命左右武士将怀有身孕的董承之妹董妃当着刘协的面勒死。

病遁计成

月白风清,树影摇曳。处理完日常烦琐事务,又读了几篇兵书,做了一些批注和笔记,不知不觉夜已深沉,司马懿颇感倦怠。他于是放下毛笔,合上书卷,舒展一下筋骨,随手捡起一本闲书,半卧床头,胡乱翻着,心飞神驰,想着心事儿。

辽阔的黄河流域,烽火硝烟,连绵不绝,军阀混战,相互吞并,饥疫流行,民不聊生。正所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其中一支军阀势力正日益强大。

公元197年,曹操大败袁术于蕲县(今安徽宿县)。

公元198年,曹操攻徐州,杀吕布。打败张绣、刘表联军。次年张绣投降。

公元200年,曹操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击溃刘备,并稳定了关中势力。

同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曹操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消灭了袁绍主力。

曹操统一北方已势在必得。

征战之中,曹操力图矫正汉末弊政,打击豪强大族,抑制其势力发展,缓和阶级矛盾。他下令逮捕贵族,押解游街,没收家产,有的甚至被斩首示众。豪强大族无不对他切齿痛恨。

司马懿出身豪强大族,他听说之后,也十分痛恨曹操,禁不住添上几句臭骂。

曹操正任司空之职,为政治、军事所需,他开始广纳贤士,并且摒弃门第观念,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身边有不少大臣经常议论起司马懿,说此人不但志向高远,而且极善谋略。曹操于是派遣使者火速赶到河内,召司马懿到府中就职。

使者来见司马懿,说道:“司空曹操仰慕仲达之才,特派我等前来,请您到曹司空府中任职。”

司马懿料知汉朝将终,心怀忧愤,无心出来为官。更兼对曹操了无好感,甚至非常瞧不起这个长在异姓人家,于乱军中起家的曹阿瞒(曹操小字),哪里肯就职在他的手下?于是婉转推辞道:“时下国运衰危,豪杰纷争。我不读经史,既无文才,更无武略,出去为官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倒不如闲在家中。请使君代我谢过曹司空,就说仲达才疏学浅,徒具虚名,实在不能赴任。”

使者并不就此离开,又极力争取道:“天下虽然纷乱,然而能安天下者,除了曹司空,更无他人。司空法令所到之处,选拔敦厚朴实之士,举用清正济世之才,弘扬廉洁自律之风,抑制阿谀浮伪之众,使得吏洁于上,俗移于下,气象俨然,天下有目共睹。仲达前往归附,难道还怕辱没了清名吗?!”

“仲达身患风痹之症已经一年多了,坐卧起居,极为不便,心中十分苦恼,又怎么能够前去就职,侍奉司空呢?”司马懿实在不愿就任,又怕得罪了曹操,只好诈称身患风痹之症(风痹,即中医所指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疾病)。司马懿边说,边做出“不信,你瞧”的架势,假装试图将右手举过头顶,却不管怎么努力,终究没能抬起来,一脸的痛苦不堪。

“既然如此,仲达就悉心养病,我们将如实回复司空。”

使者走后,司马懿心中常常感到不安。

夜越来越深了。月光洒在床前,窗影映在屋内墙壁上,几片树叶的黑影在那里自顾闪动。天地间万籁俱寂,连狗吠都听不到一声。

司马懿依旧半卧在床,翻着闲书,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献帝软弱,曹操僭越,天下崩溃。国事、家事萦绕脑际,纷乱而模糊。可曹操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司马懿反复回味着使者的话,不自觉地吟诵起了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司马懿感到这首诗颇有些合于自己的心志,竟然泛起“两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他一边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之中,一边又仿佛看到曹操正挥槊狂呼,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疯狂坑杀袁绍降军七万多人,看到宫廷之上,曹操吆三喝四,失乱纲常,听到曹操在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果真是诗人的情怀、政治家的抱负?果真是忧国伤时、胸襟宽广、求贤若渴?到底是匡世英才还是狂暴之徒?是国家栋梁还是祸国奸臣?一向听说此人残暴多疑,他会不会猜到我假装身患风痹之症欺骗他,从而加罪于我?司马懿翻来覆去,胡乱想着,困倦已极,不觉沉沉睡去。

忽然仿佛有阴森的鬼影从梦寐中闪出,庞然大物,凶狠残暴,站在眼前。司马懿一激灵,猛不丁半坐起身子,手中紧握的书卷陡然滑落。随着“嚓”“噌”几声轻轻的怪响,一个轻捷的黑影已从屋顶上飘然而下,蹿到了窗前。紧绷的神经和多思多疑的性格,让司马懿凭借第六感觉在睡梦中就感知到了不速之客的到来。

司马懿紧张地瞪大了双眼,几个念头在脑海中倏忽闪过。盗贼?不。定是曹操怀疑我假装有病,派人来探听虚实。我必须将计就计,仍然假装有病瞒过刺探,否则,装病的事一旦败露,曹操必然大怒,我的命也就完了。想到这里,司马懿立刻作风痹病重的样子,只见他腰背僵直,四肢颤抖,口中嘶哑有声,似乎在高叫“抓贼啊”,却又喑然无力。他惊慌失措、满脸焦急,试图用力跳下床来抽剑防卫,却不想浑身上下哆哆嗦嗦,向前踉跄几步,竟然跌坐在地。

一把佩剑划破了窗纸,不速之客把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

家兵听到动静,喧喧嚷嚷,纷纷起来捉贼。那人乘乱顺着屋前梧桐跃上房顶,急急离去。

司马懿翻身站起,快步跨出屋门,呵斥家兵不要声张,快快回去休息,却独自在院子里散起步来。

月已西斜。远天有几片低垂的黑云。清冷的月光透过梧桐树叶洒落得斑斑点点。司马懿长长舒了一口气。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他忍不住打了几个寒噤。

有一种无奈是出仕

那夜造访司马懿的轻捷人影,的确是司空曹操派去探听虚实的刺探。那探子回来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曹操。曹操微微颔首,沉吟良久,又轻轻摇了摇头。

曹操无暇多顾,仍率兵加紧征战在北方战场上。

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忧愤而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位,相互火并。到公元205年,曹操杀死了袁谭和并州刺史高干,袁尚投奔乌桓。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三郡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

当时有甄氏之女,黑色的头发长及膝盖,美艳绝代,被袁绍的二儿子袁熙迎娶为妻。曹丕,字子桓,年方十八,跟随父亲曹操攻破冀州时,在袁府中一见甄氏,为之倾倒。曹操见了,也惊讶道:“此女美艳端庄,天下罕见,真是苍天为我选送来的好儿媳啊!”于是命令曹丕将她纳为妻室。等到后来曹丕称帝,甄氏被立为皇后,生魏明帝曹叡。后来,自小号称“女王”的郭贵妃奸诈嫉忌,设计谋害,甄后被文帝曹丕赐死。曹丕之弟曹植,字子建,也极其仰慕甄氏,并写下了千古美文《洛神赋》歌之、咏之。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还想乘胜一举统一天下,又担心朝中群臣从中作梗,于是启奏献帝刘协,罢黜了三公的官职,自己担任丞相,选拔崔琰为丞相西曹掾、毛玠为东曹掾、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为主簿。从此,曹操的威权已经达到了极点。

一天,使者又来到司马懿家中,对司马懿说道:“丞相久慕您的才华,想要征用您为文学掾,请速随我前往就职。”

司马懿仍想用计托词。使者喝道:“丞相有令,您要再次拒绝就职,就拘捕回去,收入大牢,以重罪论处。武士安在?”

十几名兵丁手持刀枪,应声破门而入。

司马懿心中害怕,又想天下事已明朗,有识之士,当归依曹操,建功立业,更何况人家屡次来请,不如先屈就之,然后再相机而动。于是即刻转换脸色,佯装十分爽快地答道:“使君休怒,刚才某假装托词,不过与君玩笑耳。某愿随同前往。”

司马懿见了曹操,连忙表示谢罪:“某因久患风痹之症,而违背丞相,还望丞相恕罪。”

曹操一笑置之。

“仲达高大英武,行走如风,这哪里是有病之人呢,无非是信不过老夫罢了。”

“丞相雄才伟略,胸怀宽广,某实在景仰已久。”

司马懿想不到曹操会如此宽容大度,心里颇觉感动。

是年,曹操已五十四岁,却正如他在诗中所咏叹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后,曹操屡屡问计于司马懿,以试其才。司马懿每次应答,都令曹操在心中默然称许。

一次,曹操将司马懿唤入书房,倾谈良久,从天文地理到诗赋歌舞,从时事征伐到世事人情。

谈兴正浓时,曹操忽然站起身来,轻叹一声,说道:“时下,因我位高权重,常常招致朝野谤议。想我始举孝廉之时,尚且年轻,无甚声名,常恐被人看作平庸愚昧之辈。任济南相时,我努力革新,除残去秽,平心选举,颇有作为,却得罪了豪强士族和皇帝的侍从近臣。为避免给家族招来祸害,就称病辞官,回了家乡。本想避居僻远之所,断绝宾客往来,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待天下清平,再复出建功立业。事情却往往不遂人愿。二十余年,我引兵打仗,出生入死,征战南北,平定叛乱,统一北方。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理想和愿望。设若国家没有我,不知已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我以忠心对国家,奈何仍有不少人以主观臆测来评议我,胡说我有做皇帝的野心!”

司马懿听了,不住地点头,赞叹道:“诚哉斯言。倘若没有主公,如此形势,真不知已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昔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侍周室。秦二世胡亥欲杀大将蒙恬,蒙恬说:‘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而我自己明知必然被杀,而遵守君臣之义,是不敢辱没了先人的教诲啊。’他们迄今仍然被人们广为称颂。《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今丞相以大事小,一心为了汉朝,德可谓崇高到极点了,主公您不就是当朝的周文王吗?!”

曹操说:“仲达之言,正合我意。我多年来所思、所想、所遵循的正是周文王之义啊!”

渐渐地,司马懿对曹操的看法开始有所转变,他为得遇明主而暗自庆幸,并决心倾尽聪明才智,以报丞相识拔之恩。但是,两个月后,曹操怒诛孔融,却让司马懿首次领略了官场环境的险恶。

这天,曹操召集文武百官同庆胜利。大家纷纷向曹操表示祝贺,称颂他多年来的丰功伟绩。曹操说:“诸位对我过奖了,我是靠大家的力量取胜的,功劳当属于在座诸位。古人说:‘闻过则喜,善莫大焉。’又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现在还是说说我的不足之处吧,不然我做错了还不知道呢。”

曹操态度之恳切,令司马懿怦然心动。自己又初至丞相府,有意要显露才华,品评一下丞相的是非成败。他刚想站起来,就听有人拖着长腔,夸张地说:“先圣孔子有言:‘闻过则喜,善莫大焉。’但愿主公真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主公的错误实在太多了。”

司马懿一看,原来是少府孔融。孔融说:“别的暂且不提,就拿禁酒来说吧,主公分明是错了。”

曹操说:“近来各地发生饥荒,不少百姓因饥饿而死,禁酒可以节省粮食,赈济灾民,难道这也有什么不对吗?”

孔融道:“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有爱酒之性。先圣痛饮百杯而不醉,并说‘仁者爱人’,你向民间颁布禁酒令,压抑人之性情,岂非不仁?桀纣以女色亡国,主公何不下令禁止男女结婚呢?”

司马懿久仰孔融之名。孔融四岁让梨成为美谈,闻名遐迩。今日一见,却不想此人竟如此酸腐做作。

对孔融的侮谩讥讽,曹操回敬道:“既然饮酒可以成圣人,那就传令多做些酒缸酒桶,每人都多喝几杯,天下岂不尽是圣人了吗!”

满堂哄然大笑。太尉杨彪忙站起来为孔融帮场:“主公今日广开言路,鄙人亦进一言,以表愚诚。名门世族是国勋功臣之后,贤达之士是社稷栋梁。主公占取冀州之后,对社会贤达多方打击,名门世族家破人亡。凡此种种,实在是有悖先贤之道,有违千载人伦,伤天害理,毁灭精英啊!万望主公监察。”

曹操怒道:“我惩治豪强,是为伸张公理,以平民愤。你杨彪曾里通敌人,现在又为豪强和反动儒生叫屈,辱骂于我,还不快把他拉下去关押起来。”

孔融大惊,他自恃有些虚名,双手左右乱挥,要挟道:“杨太尉四世清德,倘若如此贤良之士都无辜受戮,那么我孔融堂堂鲁国男子,明日便将拂袖而去。”

曹操用力一拍几案:“孔少府,你现在就可以走了。”

孔融环顾左右,竟无一人出来求情,着慌了,连忙跪倒乞求道:“主公德比天高,好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能在您手下做事,实在三生有幸,我孔融怎么舍得离开主公呢?还望主公您君子成人之美。”

曹操轻蔑地笑笑:“你‘堂堂鲁国男子’,怎么没长骨头?贵先圣的学说我还没来得及研究,所以不懂得‘成人之美’。作为人臣,我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但是抚养战士,杀身为国,整治浮华交会之徒,惩处阴谋复辟之辈,却还是有些办法和成绩的。”

孔融见事态已经无法挽回,立即从地上爬起来破口大骂道:“曹操逆贼,你欺君罔上,窃国弄权,奸诈残忍,不仁不义,若不改辕易辙,必死无葬身之地。”

曹操喝道:“无耻腐儒,冥顽不化,不识时务,拉出去斩首。”

须臾,兵丁拿孔融人头来报。

司马懿倒吸一口凉气,暗暗庆幸没有来得及多说什么。他虽然对虚伪迂腐的孔融并无好感,但是一代名士,在这样本来是欢聚庆功的场合,因酸腐卖弄的一番话而遭非命,哪能不叫人胆战心寒。为人、为官之道远比想象之中凶险艰难得多。司马懿想起了儿时父亲的教导,暗暗告诫自己以后要时时谨慎谦让,忍辱含垢。

得陇望蜀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难以把握,无法挽回。几年光阴倏忽而过,司马懿已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在丞相府,司马懿人缘最好。他虽然年纪较轻,却言语小心,处事谨慎,待人谦辞退让,而且每出奇策,常有良谋。

司马懿深深明了,丞相府乃是非之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祸及全家。“隐其形迹,藏其心志”,父亲的话如黄钟大吕时时响在耳侧。

这个时期在司马懿的内心,有两条基本的处事原则:一是绝不树敌;二是努力寻求支撑点和保护伞。前者是容易刻意做到的,后者却需要机遇和策略。所以他常常笑对他人,少言少语,有时甚至随和到了显得窝囊的地步。

曹操广为笼络人才,下了求贤令,令属下唯才是举,推荐人才。于是各色人等,纷纷来投,不但才情各异,品性更是不同。用句现代的俗语,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浮浪轻狂之徒,常自以为才华远在司马懿之上,所以百般讥讽侮辱,找碴儿挑衅,司马懿却像是并不生气,总是能够巧于周旋,让其自行退却,口服心服。

曹操一次对司马懿说:“仲达形貌伟岸,才思敏捷,为何待人如此谦卑也?”

司马懿忙垂手而立,曰:“仲达以为华夏之大,人才辈出。丞相下令求贤,唯才是举,丞相府中更是群贤毕至,远在仲达之上者,不可胜数。更何况先师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仲达实在不敢故作谦卑啊!”

“嗯,仲达之言是也……”曹操颔首称是,却又若有所思。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遂掉转马头,挥师南下,意欲鲸吞荆州与江东,进而统一全国。想不到鏖兵赤壁,却被孙、刘联军以火攻之计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曹操回兵,改变了短期内统一全国的计划,开始致力于内部整顿,进一步招贤纳士,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

这里所说的孙、刘联军,孙是指江东孙权,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曾随朱俊镇压黄巾起义。长子孙策渡江向江东发展,得到江南、江北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打败了扬州的割据势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孙策死后,其弟孙权,年仅十九岁,承继父兄基业。刘是指刘备,此时正带领关羽、张飞两员大将屯居新野小县。为寻求发展,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

赤壁战后几年中,曹操十分欣赏司马懿,司马懿也屡屡献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大至治国方略,小至丞相家事。而其中最为突出者,还是军事上的谋略。

一日,司马懿径直来到曹操书房,禀告曰:“丞相,多年来,战争频仍,壮丁劳力多在军中,致使田地耕作荒疏,军需严重不足,必须早早采取措施。”

曹操问道:“我亦知之矣。仲达有何良谋啊?”

司马懿忙道:“夏侯将军为陈留、济阴二郡太守,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力,谷帛丰足。丞相可下令建制,令守军秋冬习战事,春夏修农桑,且耕且守,使其不但可以自给,而且还能交赋纳税。”

曹操道:“正合我意。”

司马懿建议:“在军屯土地上劳动的是士兵和他们的家属,称为‘士家’,士家另立军籍,在指定地区聚居。称士兵的子弟为‘士息’,要世代当兵,父死子继,兄死弟代。士女必须嫁给士,寡妇也要官府做主再行配士。士家子弟不能做官,不能免除军籍。”

曹操连连点头称道:“如此甚善。既保证了军队给养,又牢固控制了军队,稳定了兵源。”于是号令天下,实行军屯。

但是后来司马懿在丞相府却突然失去了他原有的光环。

公元215年,曹操征讨张鲁,让司马懿随军。司马懿向曹操献计曰:“刘备用欺诈手段夺取了刘璋的地盘,蜀人尚未归心。刘备无知,此刻不安抚蜀中,却远征江陵。丞相,如今我们攻克汉中,益州全境震动。倘若趁机进军攻蜀,势必土崩瓦解,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不想曹操只是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司马懿又急忙进曰:“丞相,圣人不能违背天时行事,但也绝不应该失掉时机啊!”

曹操斜睨司马懿良久,含怒叹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这段故事,后来形成一个成语,即“得陇望蜀”。聪敏的司马懿立刻从丞相的目光中读到了什么,自己在丞相面前失宠了,而且还有可能已经招致祸端,于是他缄口不言,相时而动。

原来,司马懿虽然谨小慎微,处处与人为善,但有人出于嫉妒,总想置他于死地。机会终于来了。丞相府中渐渐有人传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善做文章者,立即将这事告知曹操,并引经据典,添油加醋,说:“丞相,某连夜翻查相书,并求教于有经验的老者,得知有狼顾之相者,慈善于面,而恶毒于心,迟早会行凶险之事。司马懿常伴丞相左右,为避不测,亦早除之,万望丞相明察。”

曹操生性多疑,又兼平时也以为司马懿大才,非久居人下者,必会得寸进尺,没有厌足,所以颇以所听谗言为是。近几日,正欲对证此事,对司马懿自然心怀恼恨。

一次,与众谋士商议完军情,大家正欲散去,忽然,曹操大呼曰:“仲达,留步!”众人皆惊。司马懿下意识地猛然回头应道:“某在!”

曹操细看,但见司马懿脸面正向着自己应答,而身体依旧背对自己,作离开之势。曹操大惊,自语道:

“果然是狼顾之相—”

急下令曰:“速将司马懿推出斩首!”

大家尚未回过神来,忽有一人急忙站出为司马懿求情。仔细看时,却原来是曹操世子曹丕。

曹丕在以后多年都充当了司马懿的保护伞的角色,司马懿当然也为曹丕倾尽了才智。

有曹丕在那里力争,虽然小人依然在旁边叫嚣,虽然曹操也确实气恼不轻,但司马懿也终究没有被杀。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