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建构的前提和基础(1)

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建构的前提和基础(1)

高福进(2)

【摘要】 国家形象建构需要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构建国家形象工程具有现实意义,国家形象也是拥有文化自信的公民形象、政府形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国家的文化强盛必然导致国家形象的全面提升,这种提升同样也不断地推进国家的文化繁荣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

当下是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稳步且依然较为强劲地发展,然而,文化建设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此直接相关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摆在面前。当今及未来,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怎样建构,是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问题。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全新的战略目标,也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进行了引领和指导。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不断丰富,有关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建设、国家形象建构等议题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研究视角也不尽相同。通过历史考察和纵向比较的衡量,国内外学者在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早已有理论的阐述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最近十几年来,关于中国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的论著更是日渐丰富。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三个关键性的议题,由此探讨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它们是塑造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及全面提升与文化软实力有何重要关系?

稳步而全面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进行文化强国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国家形象建构同样也与文化软实力的逐步增强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的内在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它的稳步增强是国家形象建构以及最终提升的关键。与此同时,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国家形象的稳步提升促进、增加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的内在所需;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必定为国家形象的全面升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厘清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重中之重:文化软实力提升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关键,二者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主题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唯有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稳步而全面地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和提升才有了底气和动力,从而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战略提供了理论、制度、精神及文化的支撑。因此,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推进着国家形象的建构工程,进而推动着文化强国建设,最终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等长远目标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二,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面临的国际社会的环境和语境如何?

对全面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基础上的时代背景考察,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为之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国家形象最终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认同、尊敬。如此,我们的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形象全面提升如何加以验证?通过研究,我们将阐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个巩固”“两手都要硬”等举措使得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形象全面提升,它最终为我们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明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好中国声音”、注重“新闻舆论和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举措,在全面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在国际社会树立、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第三,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如何借鉴其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问题,十九大至今,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更是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中国主要的大城市都将提升城市形象和发展文化服务业作为未来的主要举措。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借鉴方面,差距甚远。为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面吸取其中的营养元素,是研究此议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借鉴和吸收,最终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国家形象建构与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形象建构需要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构建国家形象工程具有现实意义:国家形象也是拥有文化自信的公民形象、政府形象;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国家文化强盛必然导致国家的形象高大,国家形象的提升同样也体现了国家的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构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关联: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国家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又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在需要,此与国家形象的提升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建构与升位的“根”和“魂”,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以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国家形象建构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时代特色文化密不可分,后者对前者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有历史渊源,它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基于数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底气和自信;从文化角度而言,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数千年积累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华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基础和精神动力。当然,文化自信离不开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近一个世纪积累起来的革命文化,更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新时代特色文化——此为议题之重点,而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坚持传统与新时代特色思想。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国家形象建构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它们与中华传统文化同样也是密切相连:传统文化为核心,也是基础,它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而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和新时代特色文化也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同样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基石,当前及未来国家形象建构和升位也同样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支撑。

简而言之,我们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有底气的——它首先来自我们五千多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的积淀,来自数千年日渐丰富、完善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从历史角度而言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的论述引发海内外媒体、学者的强烈反响,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直接意义:一是可以持续激发和彰显全体国民的文化自信;二是可以加强中国在文化领域同世界各国的深入交流,因而具有现实意义。文化自信的另一原动力(也是立足点)则是中国国力的稳步增长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其中又以我们自身的先进文化亦即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核心,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我们也尊重别人及他国的价值观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防火墙”。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稳步增强,这方面早已有目共睹。

何谓文化自信?不同视角的解读、不同领域专家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文化自信是国民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其中主要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肯定和传承;文化自信也来自对当前文化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又产生于对近百年逐步建立的革命文化的坚持和信念;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性”,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性的”;而文化自信还来自中华传统文化“内在超越”特征,这并不妨碍其自身发展民主和科学,也不妨碍中国发展大规模的市场经济。如果我们能够在当下将那些积淀已久的优秀文化(包括优秀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充分继承和弘扬,再经过有效地再造、转化,那么,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及自信就会得到全面的发挥和提升。“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各民族文化即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就传统文化而言,二者并非共同拥有上述诸特征。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但并非说传统文化所有内容均具有这种普世价值。至于民族文化,它既具有时代性包括现代性特征,亦具有普世性和传承性,而其中突出者则为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性和传承性这两大特征。

我们此处所言的“文化自信”具有三层内涵:其一是每一位国民对自身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的理解与自豪感;其二是我们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其三是我们对于文化方向上灵活自如的把握和掌控。就中国而言,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自信源自我们对自己漫长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的自立和自重,它源自历史深处,来自我们悠久的历史积淀: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巍巍宋元……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后世的则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长期积淀起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国民文化自觉、提升其文化自信的根基。当然,若要最终实现这种自觉和自信,其前提有二:其一是经济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是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发挥以及民族文化活力的提升。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其观点如下。

1. 日益增强的国民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形象的一大路径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传统拥有深厚而牢固的根基——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精髓;今日文化之根即为传统文化,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传统的积淀,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延续的精神动力。文化传统在持续传承、变革,同时也必须进行创新;当代文化的建设、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传统这一根基,而唯有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公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最终才能够得以实现。

文化自信在当下稳步增强对国家形象建构具有直接意义。基于文化软实力稳步提升的国民文化自信是未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数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终使我们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而文化强国的建设正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只有全体国民不断地增强这种自信,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才有更为坚强的民众基础。此外,由于我们拥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各民族文化,基于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保障,这也是最终全面提升国家形象建构的一条路径。

2. 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特色、增强民族文化活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和国民形象的另一路径选择

在此,我们所言的“民族文化”是华夏各个民族文化的统称,综观华夏各族的文化发展史,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开始,中原地区就存在着民族(或部族、部落)的逐渐融合,当时具有一定贬义乃至蔑视的“蛮夷戎狄”实际上就在所谓的“中原地带”附近,即便秦汉时期也有明显的民族融合,尤其是文化的一统趋势,如在长江流域的所谓“南蛮”地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真正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以拓跋氏为代表的北魏是融入中央王朝的典型,这种融入主要就是文化的融入或曰被征服。隋唐的统治者本身也拥有所谓“戎狄”血液,真正的融合则是文化的交融,而宋、元时期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与文化的融合。蒙古族征服了宋朝的赵氏王朝,从而所谓“外族(鞑虏)人”建立了统一王朝,然而,在文化方面,蒙古族认同和融入了汉族文化,因而它率先大规模地获得文化上的“反哺”。明、清尤其是清朝是第三次大规模的融合,满族在这方面比蒙古族走得更远——它们被公认为汉化最彻底的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所谓“中华文化”或曰中国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大融汇。综上,文化是民族之血脉,民族精神则是该民族之灵魂,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在于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我们更好地团结起来从而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增强这种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提升那种精神密切契合的民族文化之活力,将其中优秀的文化加以发扬光大,使之走进民众,走向世界。

3. 民众的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具有基础性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和血脉,是该民族所有民众的精神家园,放眼全球,近代以前尤其是上古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宗教信仰,近现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文化已不用宗教形式来展现,其主要内容适应于现代文明进程。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也感受到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并非经济和物质生活方面的自信,而是来自于文化的自信。“中国学”“中国梦”、儒学在海外、孔子学院、“天人合一”、太极与气功、道家学说等,已非国内学界之专论,而是国外诸多学者参与讨论的热点话题和专题,甚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国外各种会议场所。“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建设天长日久,需要日积月累,只有如此才能水到渠成,而“任何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都有悖于文化发展的规律,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得以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而且还表现在民众生活领域。当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于文化的消费需要也大大提升。数十年来改革开放成就可谓引人注目,不过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还存在诸多问题,公众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总体较低,民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有限的,在此背景和条件下,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及时的。只有对我们自身文化深入了解,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认知,才能进行反思,才能取长补短,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乃至推进世界和平——据说,此为费孝通最大的心愿。文化自觉的反面是文化的不自觉,亦即自己对民族文化没有“知觉”,“人们往往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体会、去认识、去解释,那是不自觉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对于自身的文化尤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没有感觉和理解,那么这个民族无异于愚昧落后的民族;若是长期处于这种不自觉的状态,那么,整个民族几乎无药可救!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所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念今日依然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只有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才有能力、有资格、有底气享受文化——此即软实力提升的真正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经济成就使得国人逐渐有条件、有能力出国旅游,有资格与西方人交流文化,才能够挺直腰板地大谈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温饱问题的解决及经济生活的水准继续提升是民众真正接触乃至融入文化生活大潮的前提。

文化软实力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进程中极为重要的路径选择。就国家形象建构而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项奠基性的事业,它对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其文化自信具有直接意义,事实上,这也是国家形象提升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文化软实力是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而建设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尽快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必须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精神支撑,这种文化软实力必须具备两大特征:其一,是当今文化的先进性;其二,这种文化是“取之于传统用之于民众”的全新的大众文化。先进性与大众化均是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体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也离不开这些标志性的特征。

(一)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特征是未来国家形象建构的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这种文化先进性的前提条件,而这种需要被全民认同、被世界接受的“文化先进性”的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强大的且被认同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我们迈向文化强国的一大重要标志,当代中华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若要引领社会风尚,若要服众,甚至让其他人、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认同和赞赏,就必须具备一个特征,那就是当今文化的先进性。首先,是理论导向。立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这种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其中的实事求是精神是被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其次,先进性体现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创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顺应时代而变。这种改革既有体制上的改革,又有内容上的创新——譬如,不能固守一切传统的东西,不能全部是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推陈出新和横向联系。只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才能既可以承接过去,又能够昭示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因此,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离不开这种先进性特征,其中坚持推陈出新和国际交流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坚持对外开放的体现,也是必然之路径。

(二)大众化特征体现了文化软实力的厚度,此为未来国家形象建构的群众性基础

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是什么?当然是全国人民,是普普通通的公众百姓。而“取之于传统用之于民众”的全新的大众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体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群众性。这种文化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只有全民或最起码大多数民众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能够享受到文化所带来的成就和成果,才能最终在引领社会风尚和提升道德水准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群众基础,重点是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同时也应该是价廉物美)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如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街道社区所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以及媒体所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项目等。再者,文化的群众性决定了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参与文化活动。我们所言的“广大人民群众”,类属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类属于各个复杂的阶层,其受教育程度不同,不过他们都应该有机会、也更应当有权利参与到当地的文化活动中来,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来。为此,“当代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是雅俗共赏的文化:既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又有文情并茂或内涵深刻的内容;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也要满足部分观众(有一定艺术熏陶和文化背景者)更加深刻或特定的需求。

(三)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新战略”,它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系统总结论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基本进程历经坎坷,1840—1949年百余年间志士仁人努力追求自强、独立,却因长期的积贫积弱而无法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也经历数十年的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才逐步拥有了追求乃至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在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够探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文化软实力正是制定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基础和条件。文化强国建设的提出基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的背景,而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实施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文化软实力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进程中极为重要的路径选择。具体如下。

第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的提升密切相连,这两个方面的提升皆为大势所趋,亦为历史之必然。国家形象逐步为世界所接受、认同甚至尊敬,此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相辅相成,二者相互提升及补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强国建设成功的体现,此为更高的目标,也是具体目标之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密切相连,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

第二,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国家形象的未来。21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将会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将要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国文化的转变和突破绝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事情,它必然与世界的未来息息相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势在必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逐步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也会日渐增强,文化的传播、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正是国家形象逐步提升的关键所在。

第三,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国家形象建构的中国发展道路是相辅相成的。这方面,国际华裔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这一观点,西方学者承认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对成就原因是什么却讳莫如深。因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以西方的价值标准得来的,这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少数人难以理解,而没有总结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必将大大推进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发展文化软实力,可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大推进,在此基础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家形象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科学中国人,2003(4):9~11.

[2] 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求是,2011(7):60~61.

[3]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13.


(1) 本文主要内容已发表在《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

(2) 高福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