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古邑古迹多

辽南古邑古迹多

● 韩悦行

大连市甘井子区牧城驿有“辽南古邑”之称,历史悠久,古迹多多。在此择其要加以简介。

一、牧城驿释名

牧城驿地处甘井子区营城子镇东端,是一个农业大村。旅顺铁路和汽车北路贯通其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交通驿站和军事重地。1932年12月18日,即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农历壬申年冬月二十一,我生于前牧城驿村台底后地一个农家。

据传,唐代以前这里称“牧场堡”,又写作“木场(厂)堡”。古时牧城河两岸林木茂密,一直延伸到渤海边,想必这里是一个木材产地,所以称作“木场(厂)堡”,直到20世纪30年代牧城河两岸还有高大的杨树。“堡”字用作地名,大多与军事设施烽火台之类的建筑有关,如革镇堡、三十里堡都有烽火台。牧城驿东、西山上各有两座烽火台(或瞭望台),它们是与这里的石头船城同时修筑的。据老人说,唐朝盖苏文将军修城据守。乔德秀《南金乡土志》载:“牧城驿遗址尚存,皆高丽所置也。”但是,今天考古界一致认为船城是明代的遗址。明将毛文龙为抵御后金的入侵,筑城据险,因为西城墙长曲如船,故称“船城”。现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非常遗憾,十年动乱期间,船城被毁,只剩下残缺的北门了。

金州响水观留影

明代,“木场堡”易名“木场驿”,其时以辽阳为中心设有四条通道,其中南道直至旅顺口,设11个驿站,木场驿是第十站。过去在牧城驿城东的公路边,有三间草房,名叫“马站”,是明清两代传递公文的信差换马的“驿站”,这便是牧城驿的“驿”的由来。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牧城驿关帝庙的石碑上,刻有“木场驿”三个字,与明《辽东志》(1537年)图录相符。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关帝庙的石碑上刻有“木厂驿”三个字。至于今名“牧城驿”,大约是19世纪的事情。“场(厂)”变成“城”,是指该地的石头船城;“木”改为“牧”,音同字异,例如旅顺口的牧羊城,也写作“木羊城”。“牧”字显得文雅一些,还蕴含着浓浓的乡土味。

船城中央有关帝庙和娘娘庙,建于明代中期,两座硬山式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黑瓦。东院娘娘庙里供奉着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等,仪态雍容华贵、庄重典雅;西院关帝庙供奉关公大帝,东、西配殿供奉关公的坐骑,小马僮一手牵马,一手扬鞭,满脸稚气,憨态可爱。庙檐下挂着金州名人王永江题写的“天然正气”匾额。大庙前西侧有两棵粗大的古槐,郁郁苍苍掩蔽着关帝庙。在“文革”年代,这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庙连同古槐被认为是“四旧”而遭毁掉。

牧城驿自1912年始办公立小学堂,即普通学堂,20世纪50年代增建一所中学,即大连第二十九中学。

牧城驿是文翰之乡,人才辈出。这里有勇于担当、为民请命的韩道观,清代举人李贵昌,翰林李绪昌和佐领韩兆凤、韩兴杲、韩兴治,骁骑校韩有名等武官。到了近现代,有纺织机械专家韩冈芩,蔗农医院院长韩冈志,泰来油坊经理韩佐衡,沈阳名商韩冈蕴,《关东报》主笔、诗人韩篁洲。当代有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台湾名商韩浩然等。

二、牧城驿古代文化

牧城驿古代文化遗址有双坨子遗址、岗上青铜短剑墓地、楼上积石墓地、西汉砖墓、东汉壁画墓、明城遗址、瞭望台遗址、碑楼、明清碑刻,还有汉墓博物馆等等。

(一)双坨子遗址

双坨子古文化遗址位于后牧城驿村北海边双坨子山的阳坡上。双坨子山高约65米,大、小坨子相连,大坨子在西,小坨子在东,三面环海,只有南面通向陆地。大坨子南坡有较多的黑皮陶片、夹砂褐陶片,东坡有烧土层和灰层等;小坨子有少量黑皮陶片。1964年秋,大连考古工作者在大坨子南坡和东坡断层面发现了三迭压文化层,就其内涵分上、中、下三层文化,属于青铜时代。

上层(三期)文化距今大约3100年。

房址是圆角方形半地穴式,穴内四壁砌石墙,用木檩和椽搭成屋顶,四壁用草拌泥涂抹。门道有台阶。

中层(二期)文化距今大约3500年。

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镞等;陶器以轮制的泥质磨光黑陶和黑灰陶为主,器形有壶、豆、罐、盂、碗、三足器等,饰以弦纹和凸棱纹。

下层(一期)文化距今大约4000年。

房址为双室,门向南,为一面坡平房。地面是红烧土,梁上涂抹草拌泥。室内用陶壶口埋入地下做灶圈,屋内四面和中间立有木柱。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马、石镞、石矛、石网坠、石纺轮等;骨器有骨针、骨锥等;陶器有壶、罐、碗、盘等,大多为平底器,陶器以夹砂黑褐陶为主,胎壁厚,陶面有弦纹、乳点、划纹、镂空等,也有用红、白、黄色绘成的几何图案。

从双坨子遗址的文物来看,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便有人群居住,而且文明程度较高,后来外迁,现在只存一片废墟。它为研究大连地区居民变化和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可信的依据,1997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岗上青铜短剑墓地

岗上青铜短剑墓地,位于后牧城驿村东北方300米的土岗上,土岗呈椭圆形,东西长100米,高8米,因墓埋其上,故称“岗上墓地”。墓地是1964年发现的。

墓地是用黑土夹杂砾石封筑的,东西长28米,南北宽20米,高1.5米,分成大小不一的三个区域。东边墓区较大,中间用石墙围成一个直径8米的圆圈。圈中有3座大石板底墓,以其为中心,有8条放射状石墙,一直延伸到墓区边缘,共有16座小型墓。中间和西边两个墓区有7座墓。墓均为长方形,南北向,墓的砾石和石板被火烧过。

墓葬种类有石板底墓、石棺墓、烧土块墓、砾石墓、土坑墓。

在葬法上,23座墓大部分的尸骨被火烧过,而且尸骨叠压在一起一颠一倒火葬,大人和小孩合葬。火葬由上而下,每座墓尸骨数目不等,多者144具,少者仅有两具。

随葬品有曲刃青铜短剑、铜矛、铜铃、铜镞等;陶器有罐、壶、豆、碗等;装饰品有青铜钏、簪、环、玛瑙,还有骨器、铸铜斧、滑石范等。由出土文物可见,这一时期的冶铸工艺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岗上墓地从出土的宽叶曲刃青铜短剑来看,属于春秋时期的墓地,它对于研究青铜短剑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珍贵价值。墓地下面是双坨子上层文化类型的遗址,距今约有3000年。

1979年该墓地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汉墓壁画

东汉墓室壁画1931年发现于前牧城驿村西端,墓室为砖筑穹隆顶结构,外形侧看像“山”字。中间主室、套室较高,前室、东侧室和后室较低。墓室长17.5米,东西宽7.18米,由主室、前室、后室和东侧室组成。

主室居中,券顶内高3.15米,底边长2.87米,宽2.88米。外套室高5.7米,底边长4.68米,宽4.66米。套室与主室之间有一道回廊,间距0.5米至0.93米。主室南是前室,北接后室,前室南面有墓道。主室内有砖铺尸床,东侧室有砖筑冥器台。各室四壁均用灰色环状、羽状、菱形等花纹砖砌成,室内铺地砖。

汉墓出土陶器较多,有灯、屋、猪、灶、俑、盆、杯、勺等冥器。更为重要的是,在主室内东、南、北三壁和东、南两券门外的白灰墙面上有壁画,壁画以主室北壁上的《羽化升天图》为主。画面正中有一男性墓主人着长袍,佩长剑,头戴三山冠,脚踏云气,面向前方。前面有一戴方巾、持羽扇的方士迎接墓主人,是引导墓主人升天者。空中有一羽人,手持朱草乘云气迎向墓主人。墓主人身后立一侍儿,手捧一物。在左上方有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在右上方有一腾飞的青龙。这些祥瑞之物表示墓主人已经脱俗入仙。壁画下端有三人祭拜墓主人,一人在前伏地叩头,中间者跪膝挺身,后者肃然立拜。祭拜人前面置一方案,案上放着祭器。在祭拜人后面放着层层食器。上下图景一迎一送,合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其主题是生者祈求死者升天为仙。

营城子汉代壁画墓正门

南壁内门画一巨头、圆眼、大嘴、长臂的怪物,门两旁各立一门卒,左侧门卒长发执剑,面相张扬;右侧门卒长须戴冠,面相温和。南壁外门上方画有一头戴三剑冠的怪人,左手握蛇,右手持幡,张口怒目,右边一虎张牙舞爪。

营城子汉墓壁画

汉墓反映了东汉末期大连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情况。其壁画充满了迷信的色彩,反映了死者要升天为仙的愿望。壁画线条奔放,勾勒清楚,层次分明,神情逼真,是研究汉代墓葬习俗、绘画艺术和建筑工艺的宝贵材料,是大连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牧城驿“船城”

前牧城驿村有座驿站城堡,大连考古工作者认定是明城,因为它具有明城的特点:城墙石筑,中间夯土。但是当地人一直传说是唐城。其时高丽占据辽东,高丽将军盖苏文拥兵于此,筑城据险,扼守马石津(今旅顺口)和卑沙城(今金州大黑山)的交通要道。据1931年出版的乔德秀《南金乡土志》载:“牧城驿遗址尚存,皆高丽所置也。”所以,牧城驿何时建城说法有二,这个问题留待专家去裁断吧!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设立辽东驿站,金州卫设有石河驿、金州驿、木场驿(今牧城驿)、旅顺驿四个驿站,可见牧城驿地理位置之重要。明末东江总兵毛文龙为防御后金兵入侵,曾派兵驻守该城。如果从唐代算起已有1300多年,从明代算起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198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为什么叫作“船城”呢?因为它形状“长曲如船”,所以叫它“船城”。据《营城子镇志》载:“该城为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堡。东西最宽处为300米,南北长600米。”城墙高5米,城墙宽4.5米,城周长1548米。有南、北二门,城门高5米,门洞长7米,门洞宽5米,门楣上用大青砖砌成拱形,白灰抹缝。古城的东、北、南墙的东半部均用大方石砌成直线,中间夯土。而唯独西墙是一条曲线土墙,没有石头,这便是“长曲如船”的来由,即船城所指。为什么西墙没有石头?想必是采石困难,只好以土代石了。古城东墙有一个便门,那是20世纪初东墙里万年堂主韩兴万为了自家农耕劳作进出方便辟建的。据我爷爷说,原先南、北城门各有两扇大门板,后来被复州城拉走了。

古城东西两边是丘陵,其上各设两座瞭望台,是军防的哨所,如有敌情便会燃起狼烟传报。今天登上瞭望台,极目远眺,俯视全城,此地的重要性便一目了然,这里是通往大连市区、旅顺、金州的交通要冲。

在城外东侧的公路边,有一栋三间石砌草房,人称“马站”,即明清两代传递官府公文书信换马歇脚之处,这便是牧城驿驿站之所在。这栋百年老屋几易其主,几经修缮,而今踪迹全无,只留下一些乏味的故事了。

夏天东城墙上,树木和杂草泛着青绿,浓郁苍翠,蝉鸣,蝈叫,震耳欲聋,灰白色的城墙甚是雄伟、壮观,是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拆除古城东墙和南、北两城门,石头用来砌了生产队的猪圈,城泥垫了猪圈沤肥。现今前牧城驿村正在进行民居改造,余下的残城也在清除中。甘井子区文物保护部门十分关注此事,明令禁止拆城,并在此城门里竖起一面保护牧城驿旧址的标示铁牌,文字如下:

牧城驿遗址是大连地区明代军事设施遗存中的一处,对了解明代大连地区军事设施遗存分布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碑楼

碑楼是清代形成的,位于前牧村东岭荒无人烟的旷野上,那里是远离喧闹的村镇,正是立碑的好地方。为何叫作“碑楼”呢?原来在树立第一座贞节碑时,出于保护碑石的目的,在碑外砌了一个方亭,在亭子檐头两端的青砖上,刻有“碑楼”二字,由此这里便被叫作“碑楼”。在有清一代,此地便成为树立贞节碑之地。过去这里曾是旅顺北路必经之地,20世纪30年代因岭高坡陡,车行困难,日本殖民者便另寻新路,这里成了荒原。

这里除了有为丧夫的寡妇立的贞节碑以外,还有一座处女贞节碑,雕工精细,制作讲究。这位沙岗子刘氏处女在未婚夫韩昆密死后,遵从父母之命,恪守封建道统,手持未婚夫牌位拜了天地,做了“望门寡”,不久就凄惨地死去。

还有一座贞节碑。当时韩道广病得不能起炕,父母硬要以娶亲“冲喜”的办法治儿子的病。新娘抱着公鸡拜了天地,没过多久丈夫便死了。道广便是我的旁支曾祖父。

碑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了。一夜之间,附近的生产队赶着马车、带着民兵把50余座贞节碑抢回生产队,做了建筑材料。

三、千年永兴寺

千年永兴寺位于营城子村中央,相传唐朝初年尉迟敬德为庆祝作战得胜,报答神佛的保佑,修庙祝贺,庙名“永兴”。《东三省古迹遗闻》称:“永兴寺……考其碑志系唐时尉迟敬德饬工建筑……”尉迟敬德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大将军,距今已有1300多年。永兴寺经过不断地增修,才有今天的规模。

1945年光复前,永兴寺是金州西占地最广、规模最大、佛殿最多、塑工最好的佛寺,寺院内有钟楼、鼓楼、如来殿、弥勒殿、观音殿、关帝庙、娘娘庙、阎王庙、灵神庙、土地庙等,占地面积10228平方米,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寺庙砖瓦全为青色,白灰勾缝,硬山建筑的砖木结构,檐下有楹柱,天井有甬道。院内松柏苍翠,古碑林立,佛事兴旺,香客云集,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寺院。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庙会的日子,届时大连市区、旅顺、金州的商贾云集,市场热闹,香客涌动,远近闻名。

永兴寺有两副对联很有名,一直流传至今。大雄宝殿的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环宇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弥勒佛殿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1926年,在寺前的广场上,修建了一座戏楼,每逢庙会唱大戏必贴戏联。对联有: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引笑;

看今人,看古人,看今看古人看人。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会听晚点去,好结果总在后头。

由古史,演时曲,莫愁观者无知己;

借今人,传古事,只愿世上学好人。

不大一块地,可家可国可天下;

就这几个人,也父也子也君臣。

载治乱,知兴衰,历代帝王若睹目;

寓褒贬,别善恶,一部春秋全在兹。

唱是两个曰,曰喜曰怒曰哀惧,曰出于口;

戏(戯)是半边虚,虚功虚名虚富贵,虚动干戈。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是假局,装模作样,唯吾踏实脚跟看。

永兴寺庙产可观,有土地240亩,寺中的花费与和尚的吃用都从这里出。

永兴寺东院是僧人的斋舍,心桐、悦孔和尚在此住持。

1949年末,在反封建迷信运动中,永兴寺被毁,戏楼被拆,不知僧人何处去了。

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1994年,营城子村委会应各界要求,经各级政府批准,成立了大连营城子永兴寺文物保管所,决定在永兴寺原址西侧重建永兴寺。经过四年的努力,一期工程初具规模。

(1)山门殿

山门殿三楹,单檐硬山式屋顶。门前有一对石狮。正门的楹联是:“中华奋起千秋永,宝刹重兴百世昌。”后门的楹联是:“一代祥光占地运,四时喜气契天和。”山门殿是永兴寺文物保管所办公室所在地。

山门殿东侧是钟楼,内挂大钟,门联是:“先敲一生晨钟,唤醒苦海中人。”西侧是鼓楼,内挂大鼓,门联是:“大振三通暮鼓,惊动灵山外客。”两楼均为双檐歇山式建筑。

(2)天王殿

由山门殿来到佛寺大院,迎面便是仿唐式的三座大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三座大殿在一个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古朴雄伟,是大连地区著名佛寺建筑之一。

天王殿是三楹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前置一铁铸大香炉,檐下高悬“天王殿”横匾。弥勒菩萨居中,满面笑容,双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口大开,正如殿前的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弥勒是佛教大乘菩萨,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我国寺庙多供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塑像。他是唐末五代后梁浙江奉化和尚契比的化身。他常年吊着一只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众生,人称“布袋和尚”。他在圆寂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众人,世人不自识。”后人为其造像作为弥勒供奉。

在弥勒菩萨座后是韦驮菩萨,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以来被安置在寺院中,穿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佛像之后。

天王殿还供奉四大天王,这也是“天王殿”名称的由来。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神。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保护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旺”,“持国”就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身白色,是位主乐神,手持琵琶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名叫“毗琉璃”,就是“增长”,使众生增长善根,保护佛法,他手持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中缠蛇,名叫“毗留博叉”,“广目”就是观察世界,保护众生,手握龙蛇,敦促众生皈依佛门;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执宝伞,左手握神鼠,名叫“比沙门”,“多闻”就是福德闻于四方,用宝剑制服众魔,保护众生财富。

四大天王各持一物,以行风调雨顺之职。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又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便是百姓的美好愿望。

(3)观音殿

观音殿是五楹重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挂着“观音殿”横匾。殿前点着长明灯,殿前楹联是“慧目常悬震旦,祥云卫护永兴”。殿后楹联是“宝树交辉香不断,祥轮常转法无边”。

观音菩萨同普通百姓缘分最大,深受人们的尊敬,同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影响十分深远,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称。在观音殿里供奉着千手观音、海岛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托塔天王、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伽蓝神。

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眼千臂观音”“千手观音”。千手表示护持一切众生,千眼表示观察一切众生,有大慈大悲、法力无边之意。相传菩萨在听讲《大悲咒》后,发愿要保护众生,于是全身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观音除本具两手两眼外,左右各有20只手,每只手上各有1眼,两边共有40只手和眼,以此乘25,即千手千眼。

海岛观音俗称“望海观音”,观音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她以鳌为坐骑,赤脚立在鳌头上,手持杨枝净水瓶,内装神厅甘露水,救人百病,普度众生。左侍是双手捧宝珠的龙女,右侍是合十参拜的善财童子。

送子观音。相传从前福建有一座小道观住着一个道士,炼了一粒不死丹,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但是缺少100颗小儿心做药引。道士连夜下山盗来100个男孩,准备取心做药引。这天夜里,观音菩萨路过这座小道观,忽闻孩子哭声,看见桌上一粒丹丸,她明白了,把丹药弹到地上,道士去拾,丹丸滚到门外,被风吹跑了。道士回到屋里,100个小孩子不见了。原来观音菩萨把小孩子救走了,交给一个无子的官员。官员很高兴,自己留下四个,其余的卖掉了。但是不料这100个孩子被一个女子带走了,还说谁想要孩子请到南海普陀。官员夫妻一听大吃一惊,这莫不是观音菩萨来了?官员夫妻吓得心跳不止死掉了。

白衣观音又名“大白衣”,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中,故称。宋代出现了盖白头巾、穿白长袍、慈眉善目、清秀柔美的白衣观音。

托塔天王就是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在释迦牟尼入灭、弥勒还未降生世间时,主管众生的教化。为此他一直现身于人间的地狱中,并发誓为众生担负艰难,满足众生的需要,让大地五谷丰登,花果茂盛,清除众生的疾病,解救地狱众生。他宣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他以“大愿”著称,是人们心目中信奉最多的大菩萨。我国把地藏菩萨中国化了,名叫“金乔觉”,在九华山参禅修道数十年,活到99岁。唐朝开元年间七月三十日是他圆寂的日子,又是他转世的日子。

大势至菩萨辅助阿弥陀佛。大势至的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得名“大势至菩萨”。他与阿弥陀佛、观音二圣有极深的因缘。在阿弥陀成佛之前,他就与观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侍者。在未来世,他将在观音成佛之后成佛,名为“善住功德宝王佛”。他坚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的思想,认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形象相似,身着菩萨装,头戴宝冠,慈祥端坐。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

伽蓝神是寺院的护法神,专门负责维护寺院安宁和佛事活动。伽蓝原为古印度神话传说的诸神之一。我国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关羽也被收进了伽蓝护法神队伍中来。这里供奉的伽蓝神即是关羽的化身,是护法神,又是财神爷。

(4)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永兴寺正殿,亦称“大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大智大勇,镇伏妖魔”。大雄宝殿在各殿中最高、最大、最宏伟。

大雄宝殿是重檐五楹歇山式大殿,外廊楹柱26根,石阶12级。宝殿外廊有汉白玉栏杆环绕。“大雄宝殿”和“佛光普照”横匾分别悬挂在上檐和下檐。楹联是“天道昭明,扶直推正;神灵显赫,佑朴庇诚”“如来低眉,慈悲众生归极乐;金刚怒目,降伏群魔离永兴”。大殿前置宝塔香鼎、铁铸香炉和长明灯。

佛祖释迦牟尼坐像居中,他是佛教的创始人(约公元前565年—前486年),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婆罗门神权统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静思成道,初始传于印度北部和中部,信徒很多,尊之为佛陀,80岁入灭,弟子将其一生言行整理成经、律、论“三藏”。

迦叶与阿难分立前侧,左边是东方净土药师佛和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大殿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

迦叶意为“饮光”,为富家子弟,从小就厌离世俗,父母死后,他辞别妻子妙贤,外出寻师访道。他听佛陀说法最合本意,于是就跟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妻子妙贤接到女僧团中修行。他独自一人在深山中修行,择空地而住,托钵乞食,日食一餐,乞食不择贫富,严守三衣钵具,常在树下思维,常在露地静坐。他苦行修炼,从不懈怠,有“头陀第一”之称。佛陀很信任他,并把衣钵传给他。他在年老时,把佛法传给了阿难。

阿难陀简称“阿难”,意为“欢喜”,他是斛饭王之子,是佛陀之弟,年轻聪明,被举为佛陀的侍从。他专心侍奉佛陀,形影不离,跟从他25年之久。他擅长记忆,凡是佛陀说过的话,他都能铭记不忘。在佛陀弟子中,他闻法最多,被称“多闻第一”。他才华出众,佛学渊博,人品高尚,性情温和,待人谦和。他活到120岁,涅槃时为了避免日后摩揭陀与毗舍离两国争分他的舍利,将身体化为两半,两国分别供奉。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他能除生死之病,故称“药师”。药师佛发过十二大愿:愿自身光明炽然、愿佛德开化众生、愿众生得到满足、愿众生修大乘之法、愿众生为如法清净、愿六根不全众生完美、愿众生身心安乐、愿女身转男身、愿众生解脱魔道、愿众生脱离横祸、愿饥饿众生得到温饱。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双耳垂肩,身着佛衣,袒胸露臂,右手执诃子果枝,左手捧佛钵,双足在莲花宝座中,身后是光环祥云。

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意为“妙吉祥”。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以智慧见长,并以此辅佐佛祖,位居各大菩萨之首,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神通广大,济世无穷,活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时空。他的智慧超群,有“大智文殊”之美誉。他倡导“不二法门”,就是不着空、不着有,为宣传大乘佛教做出巨大贡献。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婆罗门家族,从母亲右胁出生,全身紫金色,生下就能说话,不久就出家。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智慧光佛”。他在成佛之前是一个王子,他听了自在王佛的说法,深感人生无常,痛苦不堪,只有佛法才能解除,于是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法名“法藏”。他立下四十八愿,最终如愿,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由金银构成,法堂金碧辉煌,到处是鲜花,没有苦恼,没有饥饿,寿命无限。如何登入呢?有三个条件:一信,要信仰阿弥陀佛;二愿,要愿往西方极乐世界;三持名,就是要持阿弥陀佛之名。此三条缺一不可。

普贤菩萨又称“普贤大士”,他行愿广大,深不可测,有“大行普贤菩萨”之称,“普贤”就是将贤德普施于一切众生之意。他与文殊菩萨相对应,专管如来的“理德”,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主张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永兴寺的佛像、菩萨、观音、罗汉由泥塑彩绘而成。佛祖拯救众生,观音慈眉善目,菩萨大慈大悲,天王怒目护法,罗汉专意修行,皆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各有特色。殿堂高深幽静,塑像庞大壮健,令神佛增添了威严与震慑之力。

永兴寺的壁画有佛法故事图、山寺风景图、佛传经变图、水陆法会图、僧人生活图等等,色调和谐,仙境奇幻。

永兴寺殿堂檐下的木梁枋上画满了二方连缀的彩画,以靛蓝为主色的装饰,显得清秀、雅丽,给人以祥和、舒畅的快感。

永兴寺四大殿和钟鼓楼的正脊两端都装有吻兽,斜脊、戗脊都饰以垂兽、蹲兽,蹲兽少者四个,大雄宝殿七个,这些装饰给大殿增添了威严、美观。殿堂檐角挂风铃,风吹来叮当作响,别有一番韵致,更加显得佛殿肃穆清寂。殿堂檐头的瓦当和滴水都烧制成独特的花纹式样,巧妙玲珑,可谓匠心独运。

(5)银杏树

在永兴寺大殿后面,有一棵雄性银杏树,经测量树高28.91米,树干直径1.95米,周长6.12米,树冠直径28.5米。银杏树枝叶茂盛,苍翠挺拔,树根丛生出许多小银杏树,据专家测定已有1300多年,正是唐代贞观年间所种。从远处山顶望去,银杏树突出高耸在众树之上,极为壮观,被誉为“东北树王”。

农历四月十五是永兴寺庙会的日子,南来北往的香客和商贾都要进香拜佛,祈求平安,还要给银杏树挂红。村民十分敬重这棵老银杏,把它看成了神树。距离这棵老银杏东边百米处,有一棵雌性的小银杏,树高10米,直径0.8米,周长2.5米,这棵小银杏也有140多年了。

永兴寺千年银杏树

1999年5月,老银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牧城驿现已成为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大连汉墓博物馆及永兴寺等景点对外开放,欢迎八方游客前来参观。

(2016年4月修改)

【 作者简介】

韩悦行,男,1932年12月出生,大连甘井子前牧城驿村人。195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著作有《大连掌故》《辽东古邑——牧城驿》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