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北京,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都,自西周初年,燕国建都于此,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故而北京又有燕京之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方土地孕育滋养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医名家。

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陈莲舫、刘渡舟、蒲辅周、孔伯华、冉雪峰、岳美中、叶心清……这些曾经悬壶于燕赵大地的仁医已经故去,本书的写作出版,正是希望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在医学史的长卷中镌刻下他们的名字。

中医学古称“岐黄”,被誉为国之瑰宝。而我们的国之瑰宝不仅于此,诗词歌赋、丝桐对弈、笔墨丹青、骑射习武……传统文化触类旁通,这个“通”植根于文化底蕴、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是一脉相承的精神生命与文明灵魂的延续,也是纵然路漫漫其修远,青灯黄卷,先人大德终其一生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的根源。“医者,意也。”“医乃仁术”,中医精神是哲学,是人生态度,是人心。《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难经》《脉经》……这些古代中医药典籍,无论是“君臣佐使”的用药配伍,还是“五行”的生克制化,甚至看似玄乎其玄的“五运六气”……讲的不仅仅是养生治病,更阐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道德精神、哲学思想、人生境界。

诗词歌赋起源于上古时代,《尚书·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承载丰富深厚幽微的内心情感,诗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有节奏,和音韵,富乐律,五言七言,三行两阙,内涵典故,提炼传达众多信息。中医与诗歌有着不言而喻的灵犀相通。这灵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内核。著名诗人彭俐老师匠心别裁,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表达了对燕京名医先贤们的敬仰之情,他从文学角度,以诗歌的形式记录这些杏林医者的仁心仁术;著名民俗画家杨信老师,以手绘北京民俗风情画的形式,或配以名老中医肖像画,或配以民俗场景画,铭记着燕京名医们为民解忧的场景,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做出了有益尝试。他们的作品精心雅致,朴实隽永,让我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怀先贤,兼济后学。

康佳

2014年3月

——黄竹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