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教研互动 真情育人

薪火相传 教研互动 真情育人

——记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

人物名片: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团队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洪来教授领衔,成员来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一线,这是一个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特色、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其中包括宝钢优秀教师奖4人,张江树教学名师奖1人,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人。

由中科院院士胡英、田禾担任顾问,国家级教学名师黑恩成教授带教,刘洪来教授带队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日前光荣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这个团队由9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他们是刘洪来、张文清、彭昌军、徐志珍、伍新燕、胡坪、徐首红、刘劲刚、尚亚卓和罗千福,其中,获张江树教学名师奖1名,宝钢优秀教师奖4名。他们同时还“传、帮、带”着一批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团队成员全都拥有博士学位,摘得过不少科研与教学方面的奖项,是一支与时俱进的高水平教育团队。

教授坚守教学一线

每年完成96学时以上的本科课堂教学,多年来,团队负责人刘洪来以及团队成员们传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例如,刘洪来每周都花费整整两天时间在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张文清承担了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彭昌军2017年完成了192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徐志珍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在学院排名前3……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努力,目前,团队已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慕课课程,建设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团队重视教学规律的研究,近5年来共完成国家级、市级与校级教改项目30余项,获2008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参考书目50余部,发表教学论文80余篇。

教学科研强强联合

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这已是团队建设根深蒂固的理念了。徐首红说,刘洪来老师十分鼓励教师们从事科研工作。而她自己在坚持做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人也更加自信了。原来觉得在课堂上讲抽象的化学势有点枯燥难懂,但与企业合作搞研发后,再在课堂上讲化学势时,她就自然而然地将香水研发的案例引入课堂,能够生动地将概念介绍给学生了。多年坚持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彭昌军介绍,科研能够为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他说,团队已将一些较为新颖与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了本科教学。

张文清表示,团队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一起抓,承担了包括“973”“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此基础上,团队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引入实验室。比如,在编撰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时,便结合前沿科研成果,增加了涉及环境、材料、能源和纳米科学的实例,如反渗透、量子纠缠、密度泛函理论等。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如新版《物理化学》教材中出现了LB膜、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计算机模拟等新概念。同时,他们还从科研项目中提炼了10余个特色专业实验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

创新教育倾心倾力

学生在校期间做的研发项目最终得到产业化并在社会上得到成功应用,获得了近300万元/年的利润,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华理毕业生的真实经历。

目前就读于华理的研究生吴梦琪介绍,她的师兄曾在张文清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一项创新实践项目并真正实现了造福社会。而吴梦琪也于大学二年级时便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张文清的指导下,一路经由学校的“奋进杯”赛挺进了上海市的“挑战杯”赛,最终斩获上海市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吴梦琪表示:“在竞赛中,我们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除了技术创新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进行商业策划,如何进行宣传展示,如何做PPT,如何进行答辩,等等。最终,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团队建设的又一大亮点。通过校校、校地、校企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团队设计了基于两校区办学的“五位二体”“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创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大型仪器培训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平台以及创业实战平台组成。在学院教师的配合下,近3年来,共有1500余人次参加了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就有近200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参与论文60余篇,获得专利5项,荣获市级以上竞赛奖项30余项。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经常面向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常年为附近的中学提供支持,积极出谋划策,协助中学完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徐首红老师领衔与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为中心的中小学生科创活动提供指导,每年接收上海市世外中学学生前来进行科研活动,每年为社区中小学生开设化学系列知识讲座2次,带领小朋友进行趣味化学小实验、小竞赛等活动,以一颗赤诚的心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无论是新生入学时、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上,还是课后答疑、创新实践,抑或学术交流中,都能见到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各位教授们的身影,他们或是披星戴月地奔波于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之中,或是夜半时分仍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或是埋首于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中,或是悉心栽培与指导青年教师……教育事业永远离不开“奉献”二字,如今,他们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着。

(本文原载于2018年2月9日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心语思】

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以名师的影响力带动团队建设,将教学经验与奉献精神薪火相传。团队成员均活跃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以四大基础化学课程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善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团队注重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承担了多项包括“973”“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团队始终胸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黄大年、钟扬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为榜样,将全部精力投身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奉献给新时代的教育事业。

  1. 记者石翎采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