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张光斗传》一书源于我的父亲张光斗先生撰写的《我的一生》电子版稿。张光斗先生自1998年6月起至2003年3月9日止,花费了近5年的时间,用计算机打字输入了这份按年代经历为序的自传体文稿,记录了他自己91年的主要经历。2001年6月4日,张光斗先生写道:

《我的一生》是按年月时程写的,未分章节,主要记述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写作时全凭记忆,所以前期较为简略,后期较为详细。我早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度过的,虽爱国爱人民,但在列强侵略和反动政府腐败统治之下,我报国无门。加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旧社会的影响,个人主义和家庭观念较重,不敢革命,转而埋头读书,力图工业救国。读书虽勤奋,但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重应用技术,基础科学理论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较弱。至于工业救国,当时根本是不现实的,只是为反动政府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正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好时机。我工作很努力,但由于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在党的教育下进行改造,但共产主义觉悟不高,工作中失误较多。

回顾过去,我总结教训和经验,如能重过一生,工作和思想可能会有所改进。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得少,深感惭愧和不安。我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矢志不移。决心遵照敬爱的周总理的教导:“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013年9月,中国工程院吴晓东同志来函,说为弘扬院士的科学精神,记录院士的丰功伟绩,传承院士的高尚品德,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邀请我负责《张光斗传》(《我的一生》修订后改为此名)的编撰工作,并说已得到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来函支持。父亲的身影伴随着1937年以来近代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我的一生》是一份具有史料性的文字资料,帮助父亲公开出版《我的一生》也是我多年的愿望,我感觉现在时机成熟,就欣然接下了这项工作。

父亲张光斗先生进入古稀之年后,拿笔写字手会颤抖,他就开始学习用计算机打字。他早年患有严重眼疾,动过数次手术,视力严重衰退,即使用特制放大镜,有时也看不清汉字输入法显示的同音字的各种字形,只好凭记忆去选择标识符以确定应该是哪个字。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凭着超强的记忆和坚强的毅力,在计算机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撰写了这份60多万字的电子版文稿。由于他年事已高,视力很差,计算机录入的文字难免有误,再加上时间跨度达91年之久,年代久远,难免在时间顺序,人员姓名和职务上,工程资料数据上,以及某些事情的过程等有不准确之处。《我的一生》文稿中,1912年5月1日至2000年11月25日的内容曾于200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书名为《我的人生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指出,鉴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编辑出版人员无法对《我的人生之路》进行全面核对,“只是在文字和标点符号上做了些微小的修改”。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对《我的一生》原书稿进行全面核对和做必要的修改,完善这份具有史料性的文字资料。

自2011年8月开始,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委托,由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王光纶教授主持的张光斗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先后组织42人次外出进行资料采集,采访过的地方和单位包括:张光斗先生的出生地,从小学到大学读书的学校,留学美国的学校,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1949年以后工作过的单位和其他有工作关系的单位,共计16个单位,采集到各类史料近百件。采集小组还对十位曾经和张光斗先生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同行和学生做了面对面的录音或录像采访。其中一些史料性资料的影印件被收录在王光纶等人执笔的《情系山河——张光斗传》一书中,该书于2014年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我荣幸地应邀参加了这项采集工作。除了收集整理父亲家中的各种稿件、工程笔记、信件、证书、照片以外,我还亲自赴父亲的出生地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现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及父亲早年读书的学校,江苏省南通中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哈佛大学等,采集到一批很有史料性的宝贵资料。下面列举的是我参与收集的三个典型资料:

资料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张光斗先生手书的个人经历回忆追记,共500多页。这份文稿是第一次被发现。

资料二:哈佛大学1937年5月27日校报上,校方公布了工学院1937—1938年度奖学金学生名单及奖学金金额,共22人,张光斗先生排名第三。这份资料是对张光斗先生1937年主动放弃优厚待遇,中断博士学业,坚决回国参加抗日救国行动的有力印证。

资料三:《南京党史》2002年第94期登载的施雅风院士的文章《1947—1949年南京科技界部分革命活动回忆》。施院士作为当时南京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在文中记录了1948年张光斗先生在地下党的帮助下,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的过去20年水力资源普查资料和三峡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等重要资料保存下来,并团结中高级技术人员迎接解放的过程,是对张光斗先生这段历史回忆的重要佐证。

基于张光斗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的采集资料、有关组织和机构的网页资料、报刊杂志文献、《张光斗院士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以及我的个人记录,我对《我的一生》电子版书稿进行了全面核对,对书中记载的各种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及国际学术会议的时间和名称,对书中记载的地名、水利工程名称、学校和单位名称、人名和职务等做了核对,对张光斗先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杂志名称和文字也做了核对。其间查阅的各类资料文献达数百份。由于我个人的专业知识所限,也由于工程资料来源所限,无法对工程资料进行一一查对。

父亲张光斗先生于2013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无法对我修订后的书稿进行审核。本着对父亲负责的原则,修订后的书稿改名为《张光斗传》,全书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基本上保留了《我的一生》电子版原稿的内容和文字、写作风格和写作格式,全书以年代为序,依照核对后的时间顺序做了调整,对少量查证的记忆误差做了订正,对部分文字和标点符号做了一些修改;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少数人名和文字做了删节。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增加了章标题和文中小标题,添加了书中提及的一些人物的职务。

《张光斗传》一书参考了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王光纶教授对于《我的一生》电子版书稿中2001—2003年部分的文字修改,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我的人生之路》一书中做的文字修改,在此对王光纶教授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宋成斌编审表示感谢。中国工程院葛能全秘书长对《我的人生之路》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宝贵的订正意见,也在此向葛秘书长表示感谢。感谢中国工程院吴晓东同志在书稿编辑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张光斗传》一书未能经张光斗先生本人审查,鉴于我个人的水平有限,希望了解情况的有关人士如对书中某些内容认为有不翔实之处,能够给予补充或更正。

1992年4月,张光斗先生与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六位院士联合起草了“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上书党中央,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中国工程院于1993年正式筹建,1994年宣告成立。在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张光斗传》一书,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美怡

2015年7月

(张美怡,张光斗先生之女,197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从事新药研发多年,退休前任某大型跨国生化医药公司主任科学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