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蚊谣

聚蚊谣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①闲堂:宽敞的堂屋。

②伺暗:趁着黑处。

③嘈然:形容蚊子成群的嗡嗡叫声。歘:忽。

④殷殷:形容雷鸣般的响声。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⑤昧者:糊涂人。聪者:聪明人。

⑥露花两句:意谓当月上中天下露水的时候,利嘴蚊子向人飞来是不容易看到的。

⑦尔:指蚊子。芒:小刺。

⑧设幄:装上帐子。潜:躲避。匡床:方床。

⑨清商:指秋风。潘岳《悼亡诗》之二:“清商应秋至。”

⑩羞:耻,可耻的。丹鸟: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萤火虫能吃蚊子。

这首诗作于任朗州司马期间。诗中伺暗出动、“利嘴迎人”的“飞蚊”,显然是那些迫害革新志士的权宦、藩镇的象征。诗人借描写“飞蚊”,对他们作了淋漓尽致的嘲讽:先故作惊人之笔,从听觉(“声如雷”)、视觉(“伺暗”)、感觉(“骇”)三方面刻画飞蚊的嚣张气焰,使读者隐约可见权宦藩镇们的耀武扬威之态。接着便描写飞蚊是如何喧腾于“昏黑”之际,暗喻权宦、藩镇曾暗相勾结,策划各种阴谋诡计,散布各种流言蜚语,以混淆人们的视听。“露花滴沥”两句寓意殊深,诗人绘就的这幅月悬中天、露花滴沥的图画,正是他所殷殷向往和孜孜以求的清平的政治局面的生动写照。然而,因为飞蚊的骚扰,它既不“可即”,亦不“可望”,这里,隐隐流露出诗人对飞蚊般飞扬跋扈的权宦、藩镇的愤恨。最后,诗人又以抑扬跌宕之笔,展示了终将战胜飞蚊的坚定信念:尽管眼前它们以“如芒”之喙来“虐人害物”,大逞凶狂,然而,一旦秋日来临,它们便将化为“丹鸟”的口腹之物,而曾遭叮咬的“我躯七尺”依然如故,最多只不过留下几点斑痕而已。这是暗示朝中的那些丑类虽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却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真正“笑到最后”的还将是眼前的被流放、被迫害者。诗人巧妙寄讽于“飞蚊”,深刻地揭露了权宦、藩镇们可笑复可鄙的本性,对他们投以极度的蔑视。诗的措意不可不谓犀利,但诗人出之以寓言诗的形式,看来纯系咏蚊,无干人事,又显得含蓄婉曲。被刺痛的权宦、藩镇明知诗人嘲讽的对象是自己,也无法堂而皇之地前来问罪。

刘禹锡的讽刺诗虽然用笔简洁,却能显现丑恶事物的可笑之处。如此诗中的“飞蚊”,明明渺小“如芒”,却偏要装出一副强大的模样,趁昏黑之际,“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自以为无敌于天下。然而,曾几何时,最终仍不免被丹鸟捕食殆尽。诗人将聚光的焦点对准“飞蚊”这一可笑之处,彻底暴露了它们不自量力的丑态。“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读到这里,谁能不和诗人一起发出幽默的笑声呢?飞蚊本来只能发出微弱的嗡嗡声,但在诗人笔下,它的声音却是殷殷如雷,“嘈然歘起”,人皆“骇听”,其夸张的程度不亚于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然而,却没有谁觉得这不合情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飞蚊所象征的权宦、藩镇的色厉内荏、虚张声势,使他们的“劣点”因被夸大而显得更加可笑。这飞蚊开始是“伺暗声如雷”,最后却“微形饲丹鸟”,通过前后两种不同状态的鲜明对比,读者自然会对它们起先的不可一世投以轻蔑的嘲笑,而对它们后来的可悲下场报以快慰的掌声。《聚蚊谣》一诗典型地体现了刘禹锡在朗州时所作讽刺诗的特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