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读《增补燕京乡土记》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读《增补燕京乡土记》

邓云乡先生的《增补燕京乡土记》是我爱读的书。这不仅因为我是北京人,读起来十分亲切,更多的是被邓先生对北京乡土的一片深情所打动。在他笔下,连北京的风和雨,街巷旁常见的柳丝槐叶马缨花,院落里多有的湘竹帘绿纱窗葡萄架,都那么诱人。而说起来,邓先生还不算纯正的北京人,五十年代前后又去了上海定居,那么他为什么如此深地挚爱、眷恋着北京呢?

如果说,北京的景致特别迷人,怕也未必。江山各有胜境,比如江浙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塞外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蜀地有“巴山夜雨,荷池秋涨”。可尽管如此,对北京情有独钟的名人学者还是大有人在。只要读读书刊杂志上的文章,便可知各地人们对北京的赞美与怀念。生于南长于南的郁达夫,一篇《故国的秋》,更是把北京的秋风秋雨秋色秋声描绘得出神入化,令人沉醉。

因此我常常想,他们为什么如此喜爱北京?闲来细品邓先生的书,忽然茅塞大开,意识到了人们喜爱北京的缘故。

其实,人们爱的并不是地域概念上的北京,也不是民风乡俗上的北京,更不是偏爱燕辽蓟北的土著居民,而是喜爱这里因七百年帝都所形成的巨大包容性。北京正是借此在七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不断聚拢着天下各地的人才,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京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性。

北京的包容性可以由这句话体现:西装革履抿裆裤走在一起,也丝毫没人觉得奇怪。而这包容性的源头来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皇帝一旦建都后,便要开科取士,延揽天下人才为自己的统治尽力。于是各路英才纷纷进京、定居,由此带动富商巨贾入京寻商机,能工巧匠来此献技艺,以至贩夫走卒五行八作之人尽皆辐辏京师。

所以,从历史来说,北京人不会排外,也不可能排外,久而久之,便渐渐养成了它的包容性和亲和力,这才是北京最可爱的,也是北京人最值得自豪的。

由此说,北京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整体创造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北京这样包容了那么多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与习俗。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北京人在四面来风中拓宽了心胸,开阔了眼界。

所以,北京的文化,最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凸显与凝聚。正如一位著名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到北京时,写下他当时的印象:“火车到了东便门,车窗擦着城墙过。剥蚀的城砖布满岁月的风尘,城头长满了杂草,确是一幅破败的衰城景色。然而它仍然唤起我对这座古城的向往,心头蓦地升起崇敬之意。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皇家的威严,而是对于我们的历史、民族和文化的一种骄傲感。”

正是这种历史、民族和文化的骄傲感,使外地的人们对北京产生了尊崇和眷恋,而北京巨大的包容性,使外地的人们没有多少不适和陌生。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下,无论东南西北中来自何方的人们,都很容易爱上这座古城。因为,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全民族共同的创造培养,是民族大家庭的融会贯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