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

回忆父亲[1] ——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之际,不由得要为曾经生活在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的父亲张继宗书写一笔。

经过新中国的扫盲运动之后也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父亲不会讲多少大道理,他时不时跟我们讲的几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啊,也没有咱们这个家的今天!在旧社会,生活上缺吃少穿,政治上任人宰割,我挣扎了三十年,才过上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这都是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啊!咱们只能加倍努力工作、刻苦学习来报答党的恩情。”

父亲热爱祖国忠于党、献身本职工作的精神,我最早还是从一份《北京日报》上感受到的。1959年全国群英会召开之前,《北京日报》曾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父亲的事迹,题目为“十年如一日”。看了那篇报道,我禁不住想起了往事。

12岁之前,我一直随奶奶、母亲生活在家乡——河北省任丘县(今任丘市)。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在北京工作的父亲很忙,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在那个连电话都没有的年代,平时我们只能在相片上见到父亲,所以我一年到头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有新衣穿、有好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见到分别一年的父亲。只是见到父亲的时间太短暂,一年只有可怜的区区三天——节假三天加上周末共五天,还得减去往返路上两天。

那篇报道告诉我——父亲连续多年放弃每年三十天的探亲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想报答拯救他于苦海的共产党。工作之后,我更明白了,父亲是要用这三十天时间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们全家人的团聚是在1957年夏天。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这棵家庭大树的“根”——奶奶终于动摇了,她决定,率家人移居北京,与父亲团聚。经过三天的舟车劳顿,我们在傍晚到达了前门站。由于走得仓促,加上通信不便,父亲事先并不知道我们来京的事。陪同的姑父叫了两辆三轮车,把我们拉到父亲所在的工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所在地西直门后广平库。当晚,我们几个人分头住在父亲的工友家里。

次日,父亲的工厂给我们全家安排了一处临时住所,位于白塔寺附近。令我不解的是,在安置我们时,也没有见到父亲的身影。原来,父亲为了不耽误工作,把安置我们的事拜托给了一个上中班的工友。

青年时期,父亲很少生病,偶尔需要看病就用他免休的探亲假。就这样,父亲凭着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创造了连续十年不缺勤的纪录。父亲的事迹已经见诸报端,全国群英会也开过了,他仍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母亲去世之后的第二年,两岁多的小弟要上幼儿园了,父亲便把接送小弟的任务交给了排行老大的我。父亲这样做的理由是,学生耽误了功课可以补上,而工厂的流水作业生产缺了一个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再则,我们年轻人多锻炼锻炼,对健康成长也是有好处的。我当时正上初三,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周一是最紧张的,这天需要比平时早起床一个多小时,因为当时我们住在豁口外的小西天西,交通不便,需要步行45分钟才能把小弟送到幼儿园,然后我再乘车去豁口外的北师大二附中上学。有时我难免迟到,但从来没有怨恨过父亲,反而因自己能为他分忧而感到自豪。

只要是党的号召,父亲便不遗余力地执行,争当排头兵。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党号召“增产节约”和“大搞技术革新”,父亲就在工厂搞了个“百宝箱”,里面装的都是工友们扔掉的各种废旧金属片和管子等边角料。生产中,哪位工友缺什么零碎料,就到“百宝箱”里去找,十有八九能找到。

父亲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天津某铁工厂调到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的。父亲一进厂就在钻研,总是设法改革生产工序、改进生产工具,听到党的号召后更加用心。父亲进厂的前十年中,搞了几十项技术创新,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世纪50年代,第一通用机械厂连续数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父亲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同厂的工人师傅和父亲的徒弟都说,张师傅(指父亲)有使不完的劲儿和用不完的智慧。

因为父亲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他除了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之外,还出席了1959年10月的全国首次群英会,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同堂开会、合影留念,跟出席大会的先进生产者李瑞环、倪志福、张百发、时传祥等交流经验心得。他还同群英一起应邀出席周总理主持的宴会。对于这些荣誉,父亲始终持一种淡定态度。他说,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是他终生的追求。他不骄不躁,继续在工作中创造新的业绩。

父亲教育我们几个孩子的方式也颇具特色。在我们来京的当年,也就是父亲入党那一年的国庆节,父亲宁肯少睡几个小时觉,也要带我们去感受庆典的壮观。10月1日凌晨,父亲带我和大弟穿街走巷,来到西单路口附近的西长安街观看国庆游行。看到威武雄健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从面前走过,看到巨人般的远射程大炮和坚不可摧的庞大坦克从面前开过,看到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风驰电掣般从头顶飞过,我和大弟都深为有如此强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决心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父亲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为党分忧解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又满怀信心地设法克服和承受。

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吃不饱、营养缺失,我和奶奶都得了浮肿。父亲见状,一边鼓励我们说“要相信党。困难总会过去,好日子就在前头”,一边想方设法使家人度过饥荒。他照样干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把自家窗前那块约六平方米的空地开成了小菜园,种上扁豆、小白菜、韭菜等,还隔三岔五从工厂拣食堂扔掉的下脚料白菜帮子回来。这些菜帮子经过奶奶的巧手加工,就成了餐桌上香甜可口的菜团子或包子。虽然日子有些紧巴,但一家人在忙碌中,在说说笑笑中,最终渡过了难关。

父亲一生都践行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以他的实际行动高举着共产党员的旗帜。

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1]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老干部局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征文。

[2]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毛主席在外地,没有出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