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不绝 心情不老

风景不绝 心情不老

旅行的意义有很多种,与之相关的书也五花八门,以至于很难给它一个定义。翻看历史,人们出行的原因很简单:读书、经商、逃难、行军、朝圣,等等。在这些原因里,旅行并不是“旅行”本身。那些被世人铭记的伟大行者,诸如玄奘、徐霞客,他们即使不算旅行,也看到了不同的世界,留下的文字也成了历史文献。他们留下的诗篇和字画,蕴含了那时候人们的旅行观。

旅行是一个法语词,本意为“劳苦”,所以旅行最初的意义并不像现在这般轻松自在、逍遥人生。起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旅行这件事并不热衷,直到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开始懂得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所谓生活,我的理解是生存和活着。工作都是为了生存且生存得更好,努力搭建丰富的物质基础,让闲暇时光得到精神的愉悦。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现代人大多是隐蔽的工作狂,即使在旅游时也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每到一地便拍照。”在《游客凝视》一书中,约翰·乌里把旅游彻底视为一种消费形态,游客只不过是在消费“物品的符号意义”,去往著名的地方,看著名的景点,留下著名的V字手造型。这也是我们的传统出游方式,在经济基础和视野局限的前提下,最无奈的选择。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寻找旅行的本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游记、攻略、感悟可以不再是其他人留在电子屏幕上的专属。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出行方式和目的地,不需要很多钱,就可以开始一次让人兴奋的旅行。

离开自己生活之所,去往他人生活之所。去探索未知的不毛之地,寻找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慢慢地,走出去的时间越多,旅游就变成了旅行,走马观花的游变成了细细品味的行。于是就有了户外运动,通过自驾、徒步等方式跋山涉水看风景。

我曾在欧洲逗留数月,也曾感慨历史文明的辉煌,自然景观的壮美。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当老外在我的手机照片里看到中国的美景时,那不可思议的表情。于是我决定停下来,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国度,用行走弥补曾经的无知,用影像记录走过的风景,把这个东方古国所孕育出来的山水、文明看清楚。当我再次走出国门时,既可以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国度,也会更加懂得如何感知他国的山水、文明。或许这样,才能不虚此行,毕竟时间总是有限的。正所谓,风景不绝,心情不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