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读”到自己的书

让人“读”到自己的书

——《读不尽的人生》序

人生是一部人人在写,人人在读的大书。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去写它,不管你有没有读懂,不管你写得辉煌或者黯淡,不管你觉得美丽或者悲凉……人生永远无法重复,神秘而又庄严,熟悉而又陌生。

面对着这部神秘而又庄严的大书,你有什么话可说?“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谁敢说自己摸到了人生的底牌?谁敢为他人的人生描画一张可以按部就班进行施工的图纸?历史上有多少人一夜成为富翁又一夜沦为乞丐?它把伟大的亚力山大的后裔变为罗马的木匠,把史西利的暴君送进哥林多的课室,而半个世界的霸王到头来却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真实的人生状态从来就是这样在必然中充满偶然的转折,不能推理,无法规范,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命运和人生际遇,各人有各人欲望与能力之间的距离。所以,我常常对诸如人生格言、警句、哲理之类的东西抱着既恭敬而又不敢照搬的矛盾态度。恭敬,是因为许多书的确写得好,充满人类的智慧和情趣,能使我产生由衷的尊敬;不敢照搬,是由于再明澈的道理也常常无补于每个具体人生难题的解答。

人生的问题更多不是一个接受理念、树立样板的问题,而是展开实践、不断领悟的问题。好在叫我写序的这本《读不尽的人生》并不是一本自以为把握了人生真谛,因而觉得自己有资格坐在太师椅上谈玄说机,教导你如何如何的书,而是立足于自己与自己对话,和昨天、和灵魂、和命运、和逝去的青春与未来的年华对话,从对话中产生某种感悟,汲取继续前行的动力。自我与自我对话,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对于神秘庄严的人生,作者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去谈论它,而是以学徒的谦恭、探寻者的执著、当事者的困惑,去梳理自己的真实感受:悲哀与欢乐、失去与获得、荣耀与耻辱、尴尬与欣慰等等。作者道的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苦乐的感受,他似乎已经领悟到,人生是博大丰富的,读不完、悟不尽,且充满着悖论色彩,即使头发熬到白、黄土埋到顶,也不敢自诩踏进了它的堂奥之门。因此,他自愿放弃了寻求人生终极结论的企图,把着眼点放在自我生命历程的阅读上,放在个人感受与领悟的复现上,放在自己有限人生遭际的回味与反刍上,通过坦诚的内心独白呼唤读者的共鸣与应和,让你通过他有限的感受与领悟,产生自我人生经历的回忆与想象,从而去省思与展望自己的人生。

并不一定要对某个问题提供了全新认识的书才是好书,更何况是谈论各有不同答案的人生问题的书。如果能诱发人们的经验与记忆、联想与憧憬,从而隐入名副其实的省思,就是一本有意义、有价值的书。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个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年代,连这样融进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灵历程的书也越来越少。一些作者已不把写作当成生命、情感、思想的寄托方式和表达方式,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生存方略和谋求功利的手段;一些读者买书也不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思考人生,而是为了消愁解闷与寻求感官刺激。文化快餐的消费者也影响了文化生产者的素质,面对书店的日益萧条和地摊读物的暴涨之势,更让人产生对文化前途的焦虑感。我几乎不能设想,那些捧着“情书大全”和“人际关系大全”谈恋爱、交朋友的人,生命中究竟有多少个人的情愫和本真的东西。本真的生命存在于这个非本真的世界,它的生存向度本应是寻求敞开和超越,而不是为了功利去认同世俗,甘心蒙受遮蔽的命运。

因此对于人生,主要不是一个谈论与寻求参照指数的问题,而是沿着生命敞开与寻求自我超越的向度不断实践的问题。任何道理和方法都代替不了个体生命的实践过程,最重要的是追求本真的生存姿态和真诚坚韧的实践品格。

(1991年8月)

(林公翔著《读不尽的人生》,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