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史之才陈寿

良史之才陈寿

我国古代史籍中最负盛名的佳作是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四川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由于《三国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陈寿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家。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自幼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他“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对于《尚书》《春秋》和三传、《史记》《汉书》等史籍钻研尤精,谯周认为他“必以才学成名”。陈寿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蜀汉时期度过的,他曾担任过蜀汉政府的一些官职。当时,“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西晋平蜀之后,司空张华赏识他的才能,举荐他到朝廷做官,前后担任过多种官职,也受过几次排挤打击,最后官治书侍御史,卒于洛阳。《华阳国志》卷十一对他的评定是“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陈寿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编撰了几部著名的史书:根据郑廑、赵谦、陈术等人所作的几种巴蜀《耆旧传》而写成四川地区的古代史《益部耆旧传》十卷,此书已佚,现有辑本二卷;根据当时的各种资料编成的《蜀相诸葛亮集》二十四卷,此书也不存;《古国志》五十卷,也已不存。最著名的,是他前后历时十五年才编成的《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国志》的成书时间早于《后汉书》,陈寿用条理清楚、笔法简洁的一部史书,全面叙述了风云变幻的三个同时存在的政权的历史,保存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例如诸葛亮的《草庐对》《出师表》等著名的文章、华佗杰出的医术等都是靠《三国志》方能流传至今。这本书不仅反映了陈寿作为一个史学家高超的组织、裁剪功夫,而且还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高超的写作技巧。所以,这部书刚一问世就受到普遍的赞扬,“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称他为“马班之亚”,即只比司马迁、班固略次一点。夏侯湛正在撰写《魏书》,见到刚写成的《三国志》以后,自认不及,便将自己的书稿毁掉。张华则认为可以把编撰晋代的国史《晋书》的任务交给陈寿完成。距陈寿不远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称赞“陈寿三志,文质辨洽”。宋明以来,《三国志》所叙历史,发展为家喻户晓的《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乎无人不说三国故事。这应视为庶民百姓对《三国志》的最高评价。

当然,《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主要缺点是叙事过于简洁,文字不够生动。清代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

承祚固称良史,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当时人物,不减秦汉之际,乃子长(司马迁字子长)作《史记》,声色百倍,承祚此书,暗然无华,范蔚宗(范晔字蔚宗)《后汉书》较为胜矣。

这种评价是比较允妥的。

本来,在陈寿的家乡南充西山,从唐代起就建有纪念陈寿的甘露寺和万卷楼。万卷楼二十多年以前还完整保存着,共三层,倚岩势而叠建,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第一层陈列各种咏赞陈寿与《三国志》的石碑,第二层珍藏有关的文物与书籍,第三层则是陈寿挥笔写作的塑像。万卷楼是家乡人们怀念陈寿的主要纪念地,可惜因年久失修,已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20世纪90年代政府另择新址修建万卷楼,形成万卷楼景区,由安汉城楼、谯公祠、紫云阁、陈寿读书台、陈寿旧居、万卷楼等主体建筑构成,布局如初,保存了汉晋以来大量的珍贵史料、文物等供各地游人瞻仰前贤,“三月三,朝西山”的盛况又重现在陈寿的家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