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与创作间存在较大隔膜。网络文学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二十年历程,期间网络文学迭代频出,新类型、新写手层出不穷,网文爆款数量极多。与此同时,网络小说自身的野蛮生长、资本介入并对其规训、社会重大事件在作品中的及时展现、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变化对网络作家及作品的影响等,很多都未能在研究者那里进行深入的研究,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研究者无法真正把握网络小说的精神实质和气质类型,所参考的作品仍然以早期网络小说为主,无法对多变的网络小说进行有效发声。如果细细梳理网络文学评论文章就会发现,研究者的视阈大多集中在安妮宝贝、蔡志恒、李寻欢、邢育森、慕容雪村、少君、六六、唐家三少、流潋紫等几个作家身上,参考作品也多是《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告别薇安》《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等,关注的作家及作品选样过于集中且多属于网络文学早期作品。事实上,早期网络小说很多是属“玩票”性质的,因为受到文学作品发表诸多限制而在网络上实现自己文学理想的“寻梦者”,其创作心态、作品表达与后期专职写手相差甚远,早已无法代表当下的网络小说场阈。网络大神月关曾说:“我其实挺不理解现在年轻网络作家的写作逻辑和道德逻辑,他们的生命体验与我完全不同。”随着手机读屏时代的到来,读者对于网文的要求出现显著变化,月关“日更三千”也只是为了了解年轻作者和读者,“不使自己掉队而已”。对于已经达到大神级别的月关来说,网络小说写作尚且如此风起云涌、变相频生,稍不注意就有掉队之虞,对于研究者来说,把握好网络文学的脉搏显然更为不易。
(2)宏观研究较多,作品研究较少。纵观近20年网络文学评论文章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即网络文学研究多着重在网络文学现象方面,对具体作品研究较少。网络文学以其无可匹敌的发展速度、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远弗届的文化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化中肆意生长,已然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并将继续发展下去。
由于网络文学作品整体质量较传统精英文学作品稍差,研究者也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浩如烟海的网文世界里挑拣优质作品,再加上发表方式的制约,如果不是现象级网文,刊物编辑有可能对此作品认同度较低,也会影响论文的发表,导致作品研究整体数量偏少且集中在部分作品上,而且涵盖面太少。
(3)研究较为滞后,研究深度欠缺。当下网络文学评论的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滞后。关于网络文学的特征、表现、传播、营销、受众等宏观考察的文章数量较多,出现了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产生很多重复研究,浪费科研力量。一些宏观研究只是表层现象的分析展示,更多的是将之作为一种全民化的文学现象和技术引领的文化潮流,研究者更关注这种现象,而非作品。作者的能力水平不足以解释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网络文学样式。从后现代性、快餐化等来分析网络文学的作品也较多,但是由于其与网络文学创作现场的隔膜,导致很多宏观研究显得生硬,有为赋新词而强说之感,评述生硬,导致论文观点比较脆弱。由于网络文学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众多研究者使用的“理论武器”也并不称手,有传统文学理论、后现代理论、传播学理论等,虽然能部分解释网络文学的特点,但并不能达到真正的通达,兼之理论文章相对晦涩,人们接受度普遍不高。二是作品研究滞后。研究者的落脚点很少会放在较新的网文中,即使是新的现象级作品也较少受研究者青睐,而网络文学的变化恰恰就是内蕴于这些新的作品中,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改变来修正自身的创作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如果缺少长期追踪观察,很难把握网文的内在发展路线。虽然国内现在有马季、夏烈等人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长期追踪观察,但从总体而言,研究人员及研究成果还显得太过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