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共愤

朝野共愤

秦桧的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的行径,为众多忠臣良将所不齿。

秦桧入朝不久,金使来,所提条件竟与秦桧平时所议吻合,识者益知秦桧与金人共谋,他们忧国家之辱,恐无尽时。丞相张浚推荐秦桧为副相,待到共事,方知秦桧为人卑劣,他向高宗请辞,高宗问道:“谁可代卿?”张浚不语,高宗问:“秦桧如何?”张浚如实以告。高宗说:“然则用赵鼎。”张浚赞同。高宗复用赵鼎为相。秦桧知后,立即挑拨离间,对赵鼎说道:“圣上早想用您,是张浚拖延。”在暗中,秦桧指使台谏,先论张浚,后打赵鼎,两人先后遭罢官。

国势日危,朝中忠直之士纷起进谏。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等人,反对金人提出的强权和议,也有人提出赵鼎应留任。司勋员外郎朱松等六人,联名启奏,吏部尚书张熹等九位重臣,同班上疏,后又有大臣接连上疏,在外的前线将帅岳飞、韩世忠等也纷纷上书,朝野共愤,提出为国家与百姓计,条件对等的和约可签,金人提出的无理割地、辱国、纳贡的和约不可签,要切责秦桧之罪。在宋金“和议”垂成之时,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高宗封事。封事,亦称密折。他在封事中怒斥王伦、秦桧、孙近迷惑圣上,屈膝丧国,言与此三人不共戴天,请斩三人之头。他说,对金作战,“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增。”“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可处小朝廷求活耶?”秦桧闻之,毫无忌惮,立即罢免胡铨,将其流放到穷乡僻壤,一贬再贬,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朝野闻之,心皆不平,人们刻版印刷胡铨的封事。凡读过之人,皆为胡铨的忠国之情和冒死谏言的精神所感动,愤而共言秦桧该杀。

一一三九年,金兀术取代挞懒主政,撕毁“和议”,又大举南下。

金兀术派人给秦桧送密信,提出要议和,必杀飞。秦桧依计而行。这时,金兵南下遇阻,连败。在前线,岳飞等六路将领分别连克六州,皆为军事重地,大军剑指中原,捷报频传。岳飞大破拐子马后,打到朱仙镇,离汴梁仅四十余里,直逼黄河渡口,而且岳家军西起洛阳、郑州,南至蔡州、陈州一带,对金兵形成一个弧形包围圈。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胜利在望,岳飞对部将们发下誓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如若收复故都汴梁,挥师北上,历史将可能被改写。秦桧迫不及待地与高宗密谋,立即连续撤韩世忠等诸将回朝,再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返京,军心大乱,致使战局反转。岳飞怒发冲冠,遥望中原,痛洒英雄泪,仰天长啸:“十年之战,废于一旦!社稷江山,恐再难中兴,恢复无日矣!”中国历史又拐了个大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