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常博士

二、太常博士

汴河边的杨柳忽地绿了,油亮亮的灼疼汴京人的双眼。

墨黑的燕子成群地飞来飞去,在荷花上与蜻蜓争看风景;百鸟在汴河柳烟中翔集,啾啾叫得人兴奋。

四野中有成群的孩子望着天空,歌喉如小铜锣在铮铮作响,他们用尽气力喊着,唱着:

汴河响,

柳花儿开,

黄鹠儿来,

抽蒜苔!

燕子来,

割韭菜!

麦稔花儿,

我发财!

王安石望着这情景,随口说道:“汴京只有在春夏天,才是繁华天下无双之处。”

母亲吴氏和王雱在一旁坐着,有些昏昏入睡。夫人也姓吴,她是母亲的亲侄女,此时撩了撩发髻,悄声说道:“夫君,汴京再繁华,也不如江宁家。哪一天到了江宁,给父亲坟头添一把土,你我才算平稳心境。唉,孩子们的命,真苦啊……”

说着,不禁潸然泪下。她心里其实是在埋怨丈夫,整日漂泊。别的人家得了馆职之类的官,高兴还来不及,丈夫却一再要求到远离京师的地方,她感到委屈,却又无奈。王安石明白夫人的心思。几年来,孩子或病或亡,两个哥哥、一个嫂子相继病死,至今还未殡葬,家中仅靠自己朝廷中微薄的俸禄生活,实在太拮据了。

他摇了摇头,用手轻轻抚摸着妻子的发丝,无比疼爱地说道:“别难过了,阿娇。孩儿来到世上,合该就是来受罪的,若一生下来就受尽荣华富贵,那就是造孽啊。”

夫人越发抽搐不已,索性趴在王安石怀中放声痛哭起来。

王安石抚摸着妻子的头发,将眼光重向轿窗外扫去。满眼的绿,盘桓着一群白鹤,优雅地飞来飞去,头顶上的红冠,把王安石的思绪拉向远方。漂泊,从曾祖父辈起,王家自从得了官位,就开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漂泊。父亲辈多在江南做官。祖上曾在山西太原,不知何年月,来到了临川;曾祖父王明,祖父王用之,父亲王益,父辈兄弟五人,除父亲和小叔,其他都早卒。王家的兴盛,始自叔祖父王贯之,他是真宗时的进士,做过大理寺丞、真定府通判、滁州知府等职。当年,这位叔祖父任提点淮南刑狱,劝农兴修水利,有五万顷农田因而受益,受到官家奖谕。父亲在世时常讲起这些。王家居于临川,是旺族,却不是豪门,如那秀美的灵谷峰,虽占尽山色,却一身潇洒,如白练映日,清秀、脱俗。父亲最爱灵谷峰,曾留下《灵谷》一诗,他们弟兄几人都能背诵;每当父亲的忌日,就是父亲因病卒于江宁通判任上的二月二十三,兄弟们都要大声朗诵《灵谷》:“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世俗棋争劫,人心海变尘。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闲身。”可怜父亲走得太早,才四十六岁。十八年了!父亲若还活着,也只有六十四岁。父亲有子七人,有女三人。父亲的前妻是永安县君,生下安仁、安道两位兄长;父亲娶了母亲吴氏之后,有自己和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兄弟五人。三个妹妹都聪颖出众,一个嫁尚书虞部员外郎张奎,一个嫁给西安县令朱明之,一个嫁扬州沈季长;姐妹三人都作得一手好诗,大妹曾有“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诗句,为人传诵。母亲教子,持德持才,才有兄弟姐妹的今天。想当年安仁、安道两兄长,虽非母亲吴氏所生,但却视同己出,有衣有饭,先供着他们两位。父亲不止一次在人前夸奖母亲,赞她才情出众。母亲看不得别人困窘,日子无论多难,都要接济那些急需之人。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