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作为中华文学的杰出代表,我们炎黄子孙理应自觉地去学习楚辞,接受楚辞,研究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出现在楚国地区的一种新兴文体。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楚辞的世界,博大精深;楚辞的世界,色彩斑斓;楚辞的世界,令人神往。”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学史上,楚辞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里的一枝奇葩,有如连绵起伏的山脉上的一座高峰,有如熠熠生辉的星河中的一颗巨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真可谓“千山之巅,万水之源”。
作为一种新兴文体,楚辞虽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屈原以其杰出的艺术才能和悲壮的政治理想写出的光辉灿烂的作品,奠定了楚辞的典型形式。概括起来,楚辞主要有如下几大特征:
一是语气词“兮”。《诗经》中虽有“兮”字,但不如楚辞中运用得普遍和有规律。“兮”字或是在上下两句的上句之末,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或是在上下两句的下句之末,如“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橘颂》);或是在上下两句的各句之中,如“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湘君》)。
二是六言、五言句式。《诗经》基本上是四言句式,而《楚辞》除了四言句式外,主要采用六言或五言句式(不算语气词“兮”字)。六言句式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五言句式如“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河伯》)。
三是地方色彩。与《诗经》相比,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色彩。黄伯思《新校楚辞序》:“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黄氏此说虽深具识见,但就楚辞中的植物而言,又不免所指范围过于狭小。其实,楚辞中的植物又何止兰、茝、荃、药(留夷)、蕙、蘅为楚物?其余如江离、芷、茝、揭车、椒、薜荔、、菉、葹、茹、藑茅、筳篿、茅、等,均为楚地所产的植物。除了植物外,楚辞中的动物、器物等也同样体现出浓厚的楚地特征。
四是寓意深婉。焦竑《楚辞集解序》:“《离骚》惊采绝艳,独步古今,其奥雅宏深,有难遽测。”在楚辞中,许多名物虽以“物象”的形式显现,但绝不是某种名物的简单代称,而是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国家、人生的思考和探求,或揭露和批判楚国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或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品德操守,其内在意蕴绝不是一语可以道破,一眼可以望穿。若我们只停留在名物的表面,而不细看名物的背后,又岂能知道屈原的无限深情、无尽旨趣?
五是语言雅丽。《诗经》的语言较为平实,而楚辞的语言则更为雅丽。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的确,楚辞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语言极富文采。我们在阅读楚辞时,仿佛进入了一个芳馥扑鼻、缤纷绚丽、繁复奇幻的世界。
作为楚辞的创始者和代表者,屈原既有高尚伟大之文章,又有高尚伟大之人格。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他是楚王室的同姓。屈原在《离骚》中也说自己是古帝高阳颛顼(相传颛顼是楚王的远祖)的后裔。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已经没落。他在《九章·惜诵》中就说:“思君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在《离骚》中,他一再把自己比作傅说、吕望、甯戚、伊尹等出身卑贱的贤臣,就十分符合他那时的身份。
屈原主要生活在楚怀王、楚襄王两个时期。楚怀王执政时期,楚国已经积弱不振太久,虽仍为大国,但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局面,一方面是来自秦国侵略的外患,另一方面是来自昏君佞臣的内忧。对于楚国深陷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屈原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他那深厚的宗族观念,更使他萌生了强烈的从政愿望,希望自己做个振兴楚国、名垂青史的中兴重臣。起初,他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参与朝廷重大事件的决策,培养人才,发布号令,并负责外交事务,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然而,好景不长,春风得意的屈原很快因其才能高、权力大而引起同朝党人的嫉妒。随后,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到处网罗屈原莫须有的罪名,使屈原逐步失去楚怀王的信任而被疏离。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357年),秦昭王提出与楚通婚,并邀请楚怀王赴秦见面。屈原劝楚怀王不要到秦国去,但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力劝楚怀王入秦。结果,楚怀王一入秦就被扣留,被勒令割地。后来,楚怀王乘机逃到赵国,但没被赵国接纳,最终只能身死于秦而归葬于楚。楚怀王长子楚襄王继位后,子兰做了令尹。由于子兰等奸佞小人嫉妒屈原,故在楚襄王面前一再谣诼诬陷屈原。于是,昏庸无能的楚襄王将屈原流放到楚国的江南地区长达十余年。最后,屈原眼看楚国日益式微,国土沦陷,内心极度悲愤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屈原之死,其在此乎!屈原虽死,然其存君兴国之心犹存,其独立不迁之志犹在。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今流传于世署名屈原的作品,大体与此相当。尽管学术界对部分作品的真伪还存在争议,但我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以及《九章》,都应当是屈原的作品。
屈原逝世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唐勒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楚辞》中的《大招》,王逸既说是屈原所作,又说是景差所作,但苦无其他证据,无从断定。可以确定的是,《楚辞》中的《九辩》乃宋玉所作。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生于屈原之后,主要生活在楚襄王时期。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宋玉的作品有十六篇。今流传于世署名宋玉的作品,除了《九辩》以外,还有《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尽管宋玉难以与屈原相媲美,但他仍然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文学家,并深刻影响着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
本教材选文,既注重作品的艺术成就,又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所选的作品,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选取《湘君》《湘夫人》《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六篇),《天问》,《九章》(选取《涉江》《哀郢》《惜往日》《橘颂》四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文坛的精英。可以说,屈原的伟大,使《离骚》成为经典之作;《离骚》的经典,反过来又使屈原成了不朽之人。在《离骚》中,屈原一再强调自己没有知音,当时楚国政治极为黑暗,那些奸佞小人嫉妒他的才能,并在楚怀王面前不断造谣诬陷他,致使他的美政理想化为泡影。最终,他在不愿离开楚国的情况下,打算投河自杀。
《湘君》以湘夫人为第一人称。湘夫人是女神。全篇由女巫扮湘夫人独唱,表达了湘夫人因湘君未能如约前来而产生的失望、怀疑、哀伤、埋怨的感情。
《湘夫人》以湘君为第一人称。湘君是男神。全篇由男觋扮湘君独唱,表达了湘君因未能与湘夫人相见而产生的失望、幻想、绝望的感情。
《少司命》是祭祀主子嗣之神的乐歌。少司命是女神,即民间所谓的“送子娘娘”。全篇由男觋扮祭祀者独唱,由女巫扮少司命登场,表达了对少司命的思念、追慕、赞颂。
《河伯》是祭祀黄河之神的乐歌。河伯是黄河之神。此篇由男觋扮河伯独唱,由女巫扮洛嫔登场,抒写了河伯与洛嫔的爱情故事。
《山鬼》以山鬼为第一人称。山鬼是巫山神女,是一位含情脉脉、笑容可掬、身材窈窕的美女。此篇由女巫扮山鬼独唱,表达了山鬼对意中人的思念和哀怨。
《国殇》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的乐歌。此篇由女巫扮祭祀者独唱,由男觋扮为国牺牲的将士登场,描写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既是一篇悼亡歌,又是一篇颂赞歌。
《天问》是一篇体式独特、规模宏大的奇文。全篇以“曰”字开头,接连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它是屈原关于天地山川、夏商周三代兴亡、楚国存废等事的总疑问。
《涉江》是楚襄王初年屈原被流放到楚国江南地区时所作,既是一篇纪行之作,也是一篇言志之作。
《哀郢》是屈原被楚襄王放逐江南九年时所作。全篇紧扣一个“哀”字,通过追忆当年离开郢都的情景,来抒发自己思乡恋国之情。
《惜往日》是屈原临渊自沉汨罗江前所作。此篇痛惜自己往日曾深得楚怀王的信任,而今却遭到楚襄王的鄙弃、放逐的悲苦心境,并道出自己的法治思想。
《橘颂》是屈原早年遭受谗言时所作。在屈原笔下,橘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显然,屈原借赞美橘的秉质来寄托自己的情志,既是咏物之作,也是言志之作。
在编排体例上,本教材除了概述外,所选作品均根据行文旨意来分节,全篇包括“注释”“译文”“前人点评”“赏析”“思考讨论”“文史链接”等六个板块。在“注释”板块,对所选作品进行必要的注释,力求扫除阅读障碍。在“译文”板块,对所选作品的文意进行疏通,力求译文流畅文雅。在“前人点评”板块,节选前人对相关作品的点评,力求加深学生对所选作品的理解。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人点评”板块没有按照前人点评的时代先后顺序进行编排,而是按照原文相应的语句顺序摘引前人相应的点评,以免前人的点评与原文的语句顺序无法对应。在“赏析”板块,对所选作品进行简略的赏析,力求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有所把握。在“思考讨论”板块,将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吸收到教材中,力求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在“文史链接”板块,增加一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史知识,力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楚辞原文适当的位置穿插古代名家所画的近100张楚辞图,力求增强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