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动之以情

拾壹 动之以情

1.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史记》曰:孙叔敖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必贫困,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优孟复来。王曰:“妇言何?”对曰:“妇言慎无为楚相。孙叔敖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以得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叔敖子,封寝丘侯四百户,以奉其祠。(《太平御览·人事部·谏诤一》)

——这个读来并不轻松的故事,昭显了春秋时楚国名相孙叔敖眼光过人、极具知人之明,优孟智慧过人、不负所望,通过模仿孙叔敖而进行讽谏,以及楚庄王闻过即改、分封孙叔敖后人的事迹。但无论结局如何,古代罕见的清官们的后人总是难以摆脱贫穷困顿,却不能不令人思绪万千。

2.燕人归故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垄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给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列子·周穆王》)

——故事中的燕国人因为一直居住在楚国而没有回过故国,因而很容易被人诳骗愚弄。经过这种善意的诳骗愚弄,心中的情感释放宣泄出来以后,回到燕国看见其先人之庐冢时,心情已经趋于平静,自然也就不那么悲切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是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劝谏艺术的经典之作,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之青眼有加,推崇再三。如今该文作为中学语文的必读课文,更是深入人心。该文固然包含了多方面的表达艺术、语言艺术,使用了多种劝谏手法,但是最为本质最为传神的,还是触龙劝说赵太后时的主格调——动之以情。

因为采用寻常的方式,比如晓之以理、晓以大义、高谈阔论等已经引起了赵太后的极度反感,甚至放出狠话:“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故而触龙只能因势利导,采用动之以情的方式,来进行艰难的劝说工作。

因为触龙觐见时没有像别的大臣那样径直触动她的逆鳞,而是首先拉家常,拐弯抹角地为儿子寻找差事,进而称赞赵太后最疼爱女儿,于是赵太后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地钻进了触龙精心设计好的圈套当中,进而轻而易举地被触龙所说服,一个极其艰难的政治问题就此迎刃而解。

触龙无疑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同时更是一位深谙女主人心理的心理学家。抓住赵太后过于疼爱儿子长安君的心理说事,通过情感上的共鸣使赵太后认识到既然疼爱长安君,既要为他的长远和未来着想,就要放手让他到齐国做人质,使他日后能够顺利地担当起领导赵国的重任。心理上的疑团一旦解开,政治上的燃眉之急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4.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

《说苑》曰:秦始皇帝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封以为长信侯,为生两子。毐专国事,浸益骄奢,与侍中左右贵臣俱博,饮酒,醉,争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抗。”所与斗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太怒。毐惧诛,因作乱,战咸阳宫,败。始皇乃取四支车裂之,取其两弟囊扑杀之,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矣。

齐客茅焦乃往,上谒曰:“齐客茅焦愿上谏皇帝。”皇帝使使者出问:“客得无以太后事谏也?”茅焦曰:“然。”使者还白曰:“果以太后事谏。”皇帝曰:“走往告之,若不见阙下积死人耶?”使者问茅焦,茅焦曰:“臣闻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来者,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人也。”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尽负其衣物行亡。使者入白之,皇帝大怒,曰:“是子故来犯吾禁,趋炊镬汤煮之,是安得积阙下乎?趋召之入!”皇帝按剑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不肯疾行,足趣相过耳。使者趋之,茅焦曰:“臣至前则死矣,君独不能忍吾须臾乎?”使者极哀之。

茅焦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不?”皇帝曰:“何谓也?”茅焦对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皇帝曰:“何等也,愿闻之。”茅焦对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棫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锧。”乃解衣伏锧。皇帝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衣,今愿受事。”乃立焦为仲父,爵之为上卿。

皇帝立驾千乘万骑,空左方,自行迎太后棫阳宫,归于咸阳。太后大喜,乃置酒待茅焦,及饮,太后曰:“抗枉令直,使败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复得相会者,尽茅君之力也。”(《太平御览·人事部·谏诤五》)

——秦始皇的生母既是一个传奇,又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先是和相国吕不韦长期通奸,而后又喜欢上了嫪毐并和他生了两个儿子,对秦王嬴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嬴政断然出手,诛除了嫪毐及其两个儿子,迁太后于棫阳宫。茅焦劝说嬴政迎回太后的故事就是在这一宫廷争斗一场惨烈的背景下发生的。细读《说苑》里的这篇文字,不难体会出,茅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劝说嬴政改变初衷,将已经放逐的太后迎回宫中,关键在于他敢于责备嬴政刻薄寡情。而正是“亲情”二字,最后打动了嬴政。

5.分我一杯羹

及相持成皋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墨子兼爱,爱有差等,推之于情感亦然。“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教人生死相许。三国枭雄刘备曾经说过:“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在他的眼里,妻子儿女在丈夫、父亲那里是不能和兄弟同日而语的。其实,在所有的血缘关系当中,最深厚的并不是兄弟之间的亲情,而是父子之间的骨肉亲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原初的意义上,对父母的骨肉亲情,是子女辈永远也无法报答的。于是,历史上的统治者们便经常抓住人们的骨肉亲情这个软肋借题发挥,进而无所不用其极,曹操抓了徐庶的母亲逼徐庶就范,项羽抓了王陵的母亲逼王陵投降,都是这样的事例。相形之下,项羽在楚汉两军阵前要“烹太公”,则更为典型。

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这场对话,堪称是用亲情做文章的最为短小精悍惊心动魄的对话。项羽自以为手中有刘太公这个活人质是一张厉害无比的底牌,企图通过“烹太公”这一招来彻底制服刘邦,孰知老流氓刘邦更是个中高手,压根就不把父亲的死活当回事,公然回答以“分我一杯羹”。新无赖遇上了老无赖,项羽只好愿赌服输,乖乖地将刘太公归还给了刘邦。

比较起来,刘邦比项羽更谙熟心理学,更懂得“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因而才可能在两军阵前惊心动魄的交锋中胜出。从权谋的视角出发看问题,自然会认可刘邦的选择和作法。

6.是伤生也。臣窃哀之

《楚汉春秋》曰:惠帝崩,吕太后欲为高坟,使从未央宫而见之。诸将谏,不许。东阳侯垂泣曰:“陛下见惠帝冢,悲哀流涕无已,是伤生也。臣窃哀之。”太后乃止。(《太平御览·人事部·谏诤七》)

——帝王家们一个个貌似强大。其实心理往往很脆弱,西汉女主太后吕雉即是如此。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悲伤莫名,便要为惠帝建一座让她在皇宫里能看见的高坟。面对这样一个荒唐的决定,文武大臣们纷纷劝阻,却因触犯了吕雉的逆鳞而被其断然否决;东阳侯张相如变了个戏法,一上来便跟着太后流泪,哭泣着说他理解太后的心情,“陛下见惠帝冢,悲哀流涕无已,是伤生也。臣窃哀之。”一逆一顺,效果立现,顺着劝说果然比逆着劝谏效果要好。看到东阳侯张相如如此善解人意,太后吕雉也就就坡下驴,收回了成命。由此可知,能否把握好对方的心理情感脉搏,是表达者一门必修功课。

7.缇萦救父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记·孝文本纪》

——缇萦救父的故事分别见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史记·孝文本纪》。缇萦救父的勇气感天动地,缇萦救父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缇萦上书汉文帝,没有替父亲喊冤,也没有讲更多的理由,所赖以打动汉文帝的,只有一个情字。正如汉代大文豪班固所云:“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由此可见,动之以情恰到好处,不仅可以感动高高在上的倾听者,甚至可以促成封建王朝重大司法制度的变革。

8.陛下已壮矣,宁尚须乳母而活耶?

《史记》曰:武帝少时,东武侯母尝养帝,帝壮时,号之曰大乳母。所言未尝不听。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乳母家子孙奴从者横暴长安中,当道掣顿人车马,夺人衣服。闻于中,上不忍致之法。有司徙乳母于边,奏可。乳母当入至前,面见辞。乳母先见郭舍人,为下泣。舍人曰:“即入见辞去,疾步数还顾。”乳母如其言,谢去,步疾数顾。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壮矣,宁尚须乳母而活耶?尚何还顾?”于是人主怜悲之,乃下诏止,无徙乳母。(《太平御览·人事部·谏诤一》)

——利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动之以情,委婉地进行劝谏,历来是身份卑微的人对地位崇高者表达心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9.班超乞归表

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

“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遣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衰,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后汉书·班梁列传》)

——班超上疏乞归,突出了一个情字,又赖其妹帮忙,终于打动了君主。品味斯文,固然伤感于为官之不易,旅途之艰难,更为一个情字所困,始知文字何以能够打动人心。

10.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憙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量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后汉书·赵咨列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读《后汉书·赵咨列传》,不能不联想起这句老话。为官清廉的赵咨辞官还乡之后遭遇盗贼,因担心盗贼的光顾会惊扰了老母亲,赵咨便主动开门迎盗——相信此举会让盗贼大吃一惊;在盗贼要求赵咨为他们准备饭食时,赵咨坦然说出了自家的窘迫,并“乞少量衣粮”。于是,盗贼为之感动愧疚,“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赵咨敢于和盗贼坦诚沟通,竟然能产生这样神奇的效果,大概是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吧!

11.曹操焚书

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曹操智慧过人,如此处理属下众多人士与袁绍暗通书信事件,目的显而易见,乃是出于安定人心的考量。如此表白,自然是大政治家的口吻;“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更凸显大政治家的智慧胸襟。无怪乎史家将其收入史书,小说家将之写进小说当中。曹操所言,是讲给身边人听的,也是讲给当事人听的,更是讲给天下人听的。“一石二鸟”,已见高明,更何况一举多得,收拾无数人心乎!

12.刘备摔阿斗

云纵马过桥,行二十余里,见玄德与众人憩于树下。云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后人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刘备摔孩子,做给赵云看。这是乡间百姓尽人皆知的常识。饶是如此,刘备的这一手绝活,寻常等闲之辈确却做不出来。“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特定的情形之下,有些肢体动作往往比言语更能传达人的心声。

13.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在关羽忠义双全的词典里,华容道义释曹操不可或缺。而仔细品味《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情节,却又觉得单单说是关羽义释曹操,似乎并不全面,在关羽仗义释放曹操之前,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不能忽略。这个情节就是:曹操在华容道上对关羽动之以情。

在关羽拒绝了曹操“以昔日之情为重”的请求以后,曹操没有死心,接着又说道:“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正是这几句话,在重情重义的关羽身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效用。春秋时期,庾公之斯和子濯孺子都是神箭手,子濯孺子教授尹公之他箭术,尹公之他又传授庾公之斯箭术。当庾公之斯奉卫国国君之命追击逃亡的子濯孺子时,子濯孺子因病不能射箭。庾公之斯念及旧情,便把箭头敲掉,向子濯孺子射了几支没有箭头的箭就回去了。机智过人的曹操对关羽讲述这个历史典故,无疑对关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让重情重义的关羽在感叹之中释放了他们一行。

14.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

《会稽典录》曰: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吴夫人》裴注)

——东吴孙策的母亲吴夫人是一位有见识的女人。儿子孙策性情急躁,吴夫人心知肚明,故而在孙策冲动起来不听劝阻要斩杀功曹魏腾时,吴夫人见状,便要跳井自杀,并在井口前对孙策提出了最后的告诫。母亲以死相劝,骨肉情深,终于使得孙策幡然悔悟。吴夫人打出的这张亲情牌,不能不令人击节赞赏。

15.刘备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将离开人世的君主们大多怀有和刘备一样的心思,却鲜有能将身后之事托付与值得信赖的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的。刘备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固多,但和他在托孤之时诚恳地动之以情是分不开的。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观念业已深入骨髓的诸葛亮那里,刘备临终前推心置腹的一番话,已经感动得他只能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仔细推敲品味刘备的临终遗言,始知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谋略之深:明知儿子阿斗近乎白痴而和诸葛亮说那番话,目的无他,显然是想获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刘备居然如愿以偿,达到了他的目的。

16.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世说新语·德行》)

——一件微不足道的细事,一句发自内心的大实话,因为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而竟然得到对方长期的回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17.李密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自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损首,死当结草。(《晋书·孝友列传·李密》)

——不愿做官的李密为了得到晋武帝的允准,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陈情表》。李密以年迈的祖母需要和自己相依为命为由,请求皇帝允准他不应征入朝为官。“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到深处感天动地,晋武帝看后也为之动容,便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表达者倾诉的是一个情字,倾听者为之打动的也是一个情字。

18.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世说新语·德行》)

——上述掌故的主人公谢安是东晋时的著名政治家。《世说新语》的编者将这个故事编入《德行篇》中,意在褒扬小谢安的善良品行,从表达和倾听的角度来看,弟弟谢安之所以能够说服兄长谢奕,乃是他的言辞中充满对老人家的同情。

19.侯景答高澄

或告东魏大将军澄云:“侯景有北归之志。”会景将蔡道遵北归,言“景颇知悔过”。景母及妻子皆在邺,澄乃以书谕之,语以阖门无恙,若还,许以豫州刺史终其身,还其宠妻、爱子,所部文武,更不追摄。景使王伟复书曰:“今已引二邦,扬旌北讨,熊豹齐奋,克复中原,幸自取之,何劳恩赐!昔王陵附汉,母在不归,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脱谓诛之有益,欲止不能,杀之无损,徒复坑戮,家累在君,何关仆也!”(《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

——这是发生在南朝梁和东魏之间的一桩诱降故事。东魏大将军高澄在获悉南朝梁的大将军侯景有北归之意后,立即对之进行诱降。而侯景却效仿楚汉相争时王陵、刘邦应对项羽的故事,全然不以老母妻子的生死为念。侯景其人历史污点颇多,他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固然明确而坚定,给人留下的印象却远不如王陵、刘邦那般深刻。

20.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寻为高祖镇军、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安成相,中书侍郎,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

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遣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励,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宋书·谢瞻列传》)

——弟弟谢晦少年得志,回到家乡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兄长谢瞻立刻从中看出了潜在的危险性,于是当面训斥乃弟:“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并用篱笆将兄弟的门庭隔离开来,以此促使乃弟醒悟;回到京城后,谢瞻又上书南宋高祖刘裕,“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而在自己病情加剧之后,面对闻讯前来探视的谢晦,谢瞻首先提醒他此行会招致诽谤;自己临终前给弟弟谢晦的遗书,更是将兄弟情演绎到了极致:“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励,为国为家。”情之为物,一至于斯,令人读来泪满衣襟。

21.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

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淹狱中上书曰:

“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此也。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谓徒语,乃今知之。伏愿大王暂停左右,少加怜鉴。

“下官本蓬户桑枢之民,布衣韦带之士,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华之殿,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窃慕大王之义,为门下之宾,备鸣盗浅术之余,豫三五贱伎之末。大王惠以恩光,眄以颜色。实佩荆卿黄金之赐,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常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不图小人固陋,坐贻谤缺,迹坠昭宪,身限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下官闻亏名为辱,亏形次之,是以每一念来,忽若有遗。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沉阴,左右无色。身非木石,与狱吏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搥心,泣尽而继之以血者也。下官虽乏乡曲之誉,然尝闻君子之行矣。其上则隐于帘肆之间,卧于岩石之下;次则结绶金马之庭,高议云台之上;次则虏南越之君,系单于之颈:俱启丹册,并图青史。宁当争分寸之末,竞刀锥之利哉!然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糜骨。古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彼之二才,犹或如此;况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将之耻,绛侯幽狱;名臣之羞,史迁下室,如下官尚何言哉!夫鲁连之智,辞禄而不反;接舆之贤,行歌而忘归。子陵闭关于东越,仲蔚杜门于西秦,亦良可知也。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何以见齐鲁奇节之人,燕赵悲歌之士乎?

“方今圣历钦明,天下乐业,青云浮雒,荣光塞河。西洎临洮、狄道,北距飞狐、阳原,莫不浸仁沐义,照景饮醴。而下官抱痛圜门,含愤狱户,一物之微,有足悲者。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则梧丘之魂,不愧于沉首;鹄亭之鬼,无恨于灰骨。不任肝胆之切,敬因执事以闻。此心既照,死且不朽。”

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梁书·江淹列传》)

——官场风云变幻莫测,置身其间,不知道何时何地因何原由变生肘腋祸起萧墙,南朝刘宋时的官员江淹便经历了这样一次惊险。因为无辜受到牵连而锒铛入狱的江淹在命悬一线之际,上书建平王景素,通过委婉凄恻的语言动之以情,最终感动了建平王景素,得以离开牢狱,重回官场。在这里,改变江淹命运的,竟然是一纸为自己辩解的狱中上建平王书。

22.真卿以舌舐乃父面血,今相公忍不相容乎!

卢杞恶太子太师颜真卿,欲出之于外。真卿谓杞曰:“先中丞传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面血。今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起拜,然恨之益甚。(《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

——卢杞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面相丑陋心肠歹毒的大奸臣。在唐朝德宗年间做了宰相。据说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门生故吏满天下,对卢杞其人却心存顾忌,认为此人心肠歹毒无比,谁若是开罪了他,日后此人得志,必遭灭族之祸。卢杞得势以后,与他父亲交情甚笃的太子太师颜真卿便栽倒在了他的手上。

颜真卿在获悉卢杞企图将他排挤出朝廷之后,气得无以复加,试图动之以情,便对卢杞讲起了当年的一段往事。闻听颜真卿曾经亲自为卢杞被乱贼安禄山杀害的父亲舔干脸上的血迹,卢杞马上向颜真卿叩首拜谢,态度颇为诚恳。为人忠厚的颜真卿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心里恨死了他的权臣卢杞很快便假手乱贼李希烈杀害了他。可见,动之以情的前提是对方必须有一颗常人之心,而不是一个歹毒无比的冷血动物。

23.雀鼠尚知人意,况人乎?

丙寅,参知政事寇准,罢为给事中。先是,郊祀行庆,中外官吏皆进秩,准遂率意轻重,其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秩;所恶者及不知者,即序进焉。广州左通判、左正言冯拯转虞部员外郎,右通判、太常博士彭惟节乃转屯田员外郎。拯尝与准有隙,故准抑之。惟节自以素居拯下,章奏列衔皆如旧不易,准怒,以中书札子升惟节于拯上。切责拯,仍特免勘罪。拯忿曰:“上日阅万机,宁察见此细事?盖寇准弄权尔。”因上疏极言,并及岭南官吏除拜不均凡数事,又封中书札子以进。而岭南东路转运使康戬亦具奏,且言:“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准所引,端心德之,洎曲奉准,昌龄畏懦,皆不敢与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乱经制,皆准所为也。”上大怒,准适祀太庙摄行事,召端等责之。端曰:“臣等皆陛下擢用,待罪相府,至于除拜专恣,实准所为也。准性刚强自任,臣等忝备大臣,不欲忿争,虑伤国体。”因再拜请罪。上又曰:“前代中书有堂帖指挥公事,乃是权臣假此名以威服天下。太祖朝,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于敕命,寻亦令削去,今何为却置札子,札子与堂帖乃大同小异尔。”张洎对曰:“札子盖中书行遣小事,亦犹京百司有符帖、关刺,若废之,则别无公式文字可以指挥。”上曰:“自今大事,须降敕命。合用札子,亦当奏裁,方可施行也。”既而准入对前殿,上语及冯拯所诉事,准抗言与端等同议除拜。上曰:“若廷辩是非,又深失执政之体矣。”准犹力争不已,上先已厌准,因叹曰:“雀鼠尚知人意,况人乎?”翌日,准又抱中书簿领,论曲直于上前,上益不悦,遂罢之,寻出知邓州。(《续资治通鉴》卷四十)

——对于性情刚褊和同事们合不来的寇准,宋太宗赵匡义可谓是偏爱有加,总想通过劝导来感化他改正缺点,而年轻好胜的寇准却意识不到这一层,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收敛,经常和大臣们在朝堂上争执不休。宋太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雀鼠尚知人意,况人乎?”准确地道出了他对寇准已经心生厌倦。于是,寇准只能远离朝廷中枢,到地方上任职去了。

24.言太直,得无累举者乎?

马默,字处厚,单州成武人。家贫,徒步诣徂徕从石介学。诸生时以百数,一旦出其上。既而将归,介语诸生曰:“马君他日必为名臣,宜送之山下。”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曹佾守郓,心不善也,默亦不为屈。后守张方平素贵,掾属来前,多闭目不与语。见默白事,忽开目熟视久之,尽行其言,自是诿以事。治平中,方平还翰林,荐为监察御史裹行,遇事辄言无顾。方平间遣所亲儆之曰:“言太直,得无累举者乎?”默谢曰:“辱知之深,不敢为身谋,所以报也。”(《宋史·马默列传》)

——张方平举荐马默做了监察御史,马默遂“遇事辄言无顾”。马默如此尽职尽责,引起了张方平的担忧,于是派人前来委婉地劝告马默,言词太过刚直,会伤害人,难道就不怕让举荐你的人受到连累吗?按说张方平的良苦用心马默不会不明白,然而他的回答却别开生面:“辱知之深,不敢为身谋,所以报也。”原来,马默是想通过恪尽一位言官的职守来报答张方平的知遇之恩。听了马默的回答,张方平又该如何面对呢?

25.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癸酉,诏曰:“大行皇太后保佑冲人,十有二年,恩勤至矣。而言者罔识大体,务诋讦一时之事,非所以慰朕孝思也。其垂帘日诏命,中外毋辄以言。”始,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皆有节。柴氏、李氏大长公主入见,犹服髲瘪,太后曰:“姑老矣。”命左右赐以珠玑帕首。时陈王元份妇安国夫人李氏老,发且落,见太后,亦请帕首,太后曰:“大长公主,太宗皇帝女,先帝诸妹也,若赵家老妇,宁可比邪?”旧赐大臣茶,有龙凤饰,太后曰:“此岂人臣可得?”命有司别制入香京挺以赐之。赐族人御食,必易以铅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常服絁襦练裙,侍者见上左右簪珥珍丽,欲效之,太后戒曰:“彼皇帝嫔御饰也,汝安可学?”晚稍进外家,任内官罗崇勋、江德明等访外事,崇勋等以此势倾中外。又以刘从德故黜曹修古等。然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帝所以奉太后亦甚备。太后常命工为帝结珠鞍,帝心不欲之,然不敢毁,以寘真宗神御殿,其恐伤太后意如此。及太后崩,言者多追斥垂帘时事,右司谏范仲淹言于帝曰:“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矣,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帝大感悟,乃降是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二)

——太后和皇帝之间的是是非非,往往是最为敏感最令人臣头疼的事体,北宋章献太后和仁宗赵祯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范仲淹当年曾经因为上书请求太后归政于仁宗而被贬徙,章献太后死后,朝中迅速掀起一股攻击太后之风。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之下,识大局顾大体的范仲淹又上书仁宗,动之以情,劝告他牢记太后十余年的保佑之恩,“掩其小故以全大德”。仁宗被范仲淹所感动,遂下诏平息了朝中关于章献太后的议论。

26.马皇后力救宋濂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明史·宋濂列传》)

惟庸辞连李善长,群臣请罪之。上曰:“此吾初起时股肱心腹,吾不忍罪之,其勿问。”宋濂、孙慎坐党逆被刑,籍其家,械濂至京,上欲并诛之,皇后谏曰:“民间请一先生尚有始终,不忘待师之礼;宋濂亲教太子、诸王,岂宜若是恝?况且宋濂致仕在家,当不知情!”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明鉴易知录》卷二)

——宋濂作为一代大儒,怎么可能参与胡惟庸谋逆案?朱元璋硬要把宋濂罗织进去治罪诛杀,当有其说不出口的原由。马皇后营救宋濂,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对夫君朱元璋动之以情。因为宋濂被牵涉进了胡惟庸谋反案当中,兹事体大,马皇后不能多说,便以宋濂是太子、诸王的师傅为由,劝说朱元璋手下留情。这样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竟然说动了心如铁石的朱元璋,让他饶了宋濂一条性命。人是感情动物,故而,动之以情在许多时候往往能够收到令人惊讶的效果。

27.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明史·隐逸列传·沈周》)

——品味上述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了李密的《陈情表》。

28.主纵不自计,独不念老亲幼子乎?

何遵,字孟循,江宁人。家贫,父命之贾,不愿也,去为儒。举正德九年进士。吏部尚书陆完闻其名,使子弟从学。及选台谏,遵引疾曰:“不可因人进也。”授工部主事,榷木荆州。下令税自百金以下减三之一,风涛败赀者勿算。入算者手实其数自识之,藏于郡帑,数日一会所入。比去,不私一钱。

帝将南巡,以进香东岳为词。遵抗言:“淫祠无福。万一宗藩中借口奉迎,潜怀不轨,则福未降而祸已随。”盖指宸濠也。诸权幸见疏,遏勿进。时黄巩等已得罪,遵复与同官林大辂、蒋山卿上疏乞罢南巡,极言江彬怙权倡乱。巩等无罪,愿特宽宥,毋使后世有杀谏臣名。帝怒,下诏狱,廷杖四十。创甚,肢体俱裂,越二日遂卒,年三十四。家贫,僚友助而殓之。

当遵草疏时,家僮前,抱持哭曰:“主纵不自计,独不念老亲幼子乎?”遵执笔从容曰:“为我谢大人,儿子勿令废学足矣。”死之日,其父方与家人祭墓归,有鸟悲鸣,心异之。或传工部有以言获罪者,父长号曰:“遵死矣!”已而果然。(《明史·何遵列传》)

——当明代官员何遵决心用自己的性命相抗争、进而唤醒君主觉悟的时候,家僮对他动之以情的劝告便不起作用了。

29.尼克松和切克尔斯小狗

1952年,39岁的尼克松成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挑选他做竞选的搭档的是艾森豪威尔。尼克松一夜间疯狂走俏,成为一名肖像挂满全国的人。竞选列车刚刚开出,危机便降临了。《纽约邮报》以“尼克松的竞选基金”为题,揭露他曾接受18000美元贿赂基金。顿时,新闻界一片哗然,艾森豪威尔本人也打算放弃尼克松做自己的总统候选人搭档。

不抱什么希望的尼克松反而解放了自己,断然决定出手反击!在电视讲话中,尼克松公布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这只相当于美国一个中等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一个靠工资生活的、干干净净、挺招美国人喜爱的家庭,尼克松一点不富裕也一点不隐瞒。接着,尼克松说了一段极为富有人情味的话:“还有一件事情,或者也应该告诉你们,因为如果我不说出来,他们也要说我的一些闲话。在提名之前,我们确实拿到了一件礼物。得克萨斯州有一个人在无线电中听到帕特提到我们两个孩子很希望要一只小狗,不管你们信不信,就在我们这次出发作竞选旅行的前一天,从巴尔的摩市的联邦车站送来了一个通知说,他们那有一件包裹给我们。我们就前去领取。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这是一只西班牙长耳小狗,用柳条篓装着,是他们从得克萨斯州运来的——带有黑、白两色斑点。我们六岁的小女儿特利西亚给它起名叫‘切克尔斯’。你们知道,这些小孩,像所有的小孩一样,喜爱那只小狗。现在我只要说这一点,不管他们说些什么,我们就是要把它留下来。”

这段动人的话语让尼克松立刻拥有了大批的同情者。不仅为尼克松自己洗清了污点,走出了困境,还让他以一个忠诚、充满爱心的形象感染了无数选民,进而和艾森豪威尔一起赢得了那次竞选。

——尼克松是美国政坛上的著名政客,1950年代初被艾森豪威尔选中做助手参加总统副总统竞选期间发生的这则轶事,不惟可圈可点,而且成了一个经典故事。帮助尼克松绝地反击成功的,无疑是那只切克尔斯小狗。而成功地将切克尔斯小狗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则是他对美国观众动之以情的一番演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