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关键词 眼界

第二个关键词 眼界

Outlook

6th 做你觉得伟大的事

我的室友大多数时间,都要加班到凌晨以后。她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觉得七千块的薪资丢了实在可惜。我虽然看不过去,但还是尊重她的个人选择。后来有一天,她因为一点儿私事在周五下午请了假,结果周末我们在静安香格里拉喝下午茶的时候,她的HR打电话让她周一提前去上班,并说老板想跟她讨论一下“在公司人人都在加班唯独她周五下午请了假,周末还在香格里拉喝下午茶”这件事。我们猜她老板大概是通过她的朋友圈知道了她的行踪。社交网络发达的坏处之一就是任何时候你都好像处在被全世界窥视的状况中。

她的老板后来在周一的时候斥责了她,说公司希望招那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为了公司奋斗的员工。她觉得太可怕了,最后还是决定辞职。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无休止地工作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无休止工作后所带来的身心疲惫感,延续到了下班后的生活,慢慢在吞噬掉他们工作之余的日子。而造成这个情况的当事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他觉得他给你钱,你为了钱卖命是应该的—真的是“卖命”。

不管政府、企业家乃至学者多么不愿意承认都好,但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就跟十几岁时我们在政治书上读到的那样:每一个企业,其实都不在乎你的远大理想,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尽量多点榨取你的剩余价值而已。“不要假惺惺地跟我谈什么梦想、理想,其实每个人这么拼,都是为了钱。”一个真人秀节目的冠军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其实不偏激,随着你在职场摸爬滚打越来越久之后,你会发现90%的人都在这么活着—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

对于成为钱的奴隶这件事,其实人们已经麻木了。因此也就常常像我的室友一样,为了钱忍气吞声,对不喜欢的一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凑合地过着各自的日子。我母亲,把一辈子都献给了一个国企,她并不算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我小的时候,有时候她工作不顺心,还会把怨气带回家。但她从未想过离开这一份工作,因为对她来说这就是她的“铁饭碗”,可能离开她就什么也不会做了,抑或她已经赌上了自己的青春,现在离开,对于人生来说成本太高了。

但对我个人而言,如果做什么都为了钱,我虽然不会觉得这样子有什么不对,但会觉得这样活着其实很可悲。

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有选择、如果你有理想、如果你有天赋、有自己所规划的未来,我并不希望你为了几千块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不要觉得我写到这里,又要变成所谓的心灵鸡汤。我不是单纯地想告诉你要努力要加油,我是理性跟你分析,如果你真的不喜欢现在的生活,趁早离开比拖着所耗费的青春成本更低。除非你实在是活在最底层,丢了这个饭碗活不下来,不然我希望你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等到你四十岁你才想过自己的人生,那可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成就伟大的唯一途径,就是做你所热爱做的事。”这是苹果公司在加州创立工作室时的口号。如今他们已经成为IT市场上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但他们依旧遵循着这最初的宗旨。也因为如此,他们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产品。

热爱你所热爱的,不是指假装或者学着热爱你现在所做的事,而是从这一刻开始去做你喜欢的、与生俱来便热爱的东西—哪怕是歌唱、画画,抑或是写作。先别想着赚多少钱这码子事,如果你的出发点一直是所做的事情赚多少钱,那么你的人生便永远都被金钱牵着鼻子走,自然不一定能做自己喜欢或者想做的事,你也没有办法把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做到“伟大”(除非你热爱的就是赚钱,但我觉得一个人如果除了爱钱,这辈子什么爱好都没有了,那真可是无趣的一生)。到了四十岁再明白你为了所谓的社保和安稳晚年,竟然消耗了半辈子的人生,恐怕也已经回不了头。

做喜欢做的事,想做的事,热爱的事,你才会从心底觉得开心,才会觉得人生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觉得在生活中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记得我一直在重复说的话:要认清楚,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真的只是获取物质回报的一个手段,它不是你的生活,它也不应该侵略你的生活。常常问问自己:“我工作是为了什么?”“我现在的生活有变得更好吗?”“我现在过得开心吗?”“我希望现在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吗?”没有人有资格对你说他的公司比你的一辈子还重要,这不是封建时代,你没有义务为了一个体系“卖命”。

生活永远排在“工作”的前面,因为只有生活,是完全属于你自己且由你所掌控的。

7th 你应该知道另一块蛋糕是什么味道

我在大理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穷游的驴友们。有些大概是学生,趁着假期出来旅行,不希望花父母的钱,所以用自己省下来的并不多的积蓄支撑这次旅行;有一些则是天生就喜欢穷游,喜欢住在四人间中,与素未谋面的上铺住客打成一片,在客栈的院子里谈天说地。

我骨子里是不排斥穷游的,而且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做过一模一样的事情:和三个同学,从广州出发,坐了十三个小时的硬座到厦门;然后在凌晨六点抵达厦门火车站的那一刻,拖着已经累散架的身体,顶着油腻腻的头发,还不忘在火车站拍照纪念自己的第一次旅行。那一次旅行,全程由其中一个同学做攻略,怎么省怎么来。

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我住在国际青年旅社,一周的时间,认识了来自欧亚十几个国家的朋友。直到现在我们都还邮件往来(他们常常问我为什么没有Facebook),我极力邀请他们来上海,住在我家,让我带他们去探索这个位于中国的魅力大都市。

我认为,穷游的意义在于有趣的人和事,并不在于“省钱”。但国内的很多旅游,把“在旅行中花最少的钱”或者说“如何不花一分钱去旅行”作为旅行的标杆,不仅会给别人带来负担,也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我不太能理解这些不顾人身安危声称自己是“彻底的穷游族”、“只爱穷游”的人。

有女孩子在穷游时沿路拦车最后差点儿被强奸,也有女孩子选择逃票路线穿行西藏墨脱结果直接“人间蒸发”。为了省钱,拼上性命和人身安全做赌注,真的值得吗?这种趋势在病态地增长,丝毫没有人意识到这已经偏离旅行原本探索的意义。

旅行是应该多样化的,在我们资金有限的前提下,穷游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但当我们可以支付得起更好的选择时(比如那个穿行西藏失踪的女孩根本就可以支付得起门票钱),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种铤而走险的逃票方式呢?就为了最后竞争谁在这次旅行中花了更少的钱?

我自认是一个“客栈控”,跟客栈里的人很容易打成一片。但我也是不折不扣的“酒店控”,我热爱城市中富丽堂皇的酒店,并不认为在旅行中竞争谁花了更少的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可不要觉得我拜金,我只是觉得从这种观点上出发的穷游反而让人错失了很多东西。这些酒店,大多数占据了一个城市或旅游区最好的位置、最方便的交通,乃至最好的客房卫浴和餐饮,在经济条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何一定要拒绝一个更舒适的旅行?

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身处宁波的香格里拉酒店,在这里的豪华阁,我第一次感觉到旅行可以如此地惬意和自在—这里提供免费的自助早餐和傍晚时光的happy hour、全天候免费的网络和软饮畅饮,还有免费熨烫衣物,这一切都让旅行变得更加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你当然还是可以一样握着单反走街串巷去感受宁波三江口的海港风情,并且,清晨七点,站在三十层高处望着卧室外边的三江口时,我觉得这一切美得不像话。

想象自己身处千岛湖的滨江希尔顿酒店,独自一人面对空旷的千岛湖,或是漂浮泳池感受自己融入到整个湖里,光是想象就足以让人觉得这样的旅行实在令人陶醉。穷游大概是热闹非凡、认识五湖四海好朋友的旅行方式;但总有一些时候,你会想好好安静下来,感受一个人的旅行,在告别喧嚣之后一个人坐在窗边或海边,感受天人合一的极致和不可思议。住在酒店里,并不意味着将“旅行”变成“度假”;事实上有非常多的酒店,就是一个城市里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静安香格里拉,占据“海派文化”发源地的中心,或是外滩旁的和平饭店,几乎有着与这个城市齐名的历史;探寻着过往人留下的足迹,去发现这个城市中隐藏的文化私密,未必不是一种旅行中的享受。

Lana Del Rey演唱的《Young And Beautiful(年轻貌美)》里有这样一句歌词:“I've seen the world,done it all,had my cake now.(我已看尽世界,做够傻事,也尝过甜头了。)”旅行如此,人生也一样,在吃下另一块蛋糕前,别这么着急确定手上这块就是你的最爱。

你应该知道另一块蛋糕是什么味道,再做决定。

8th 但愿有一天,你能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时间

我跟Eric约在三里屯见面。

在大城市约见,似乎总是要选到饭点,大部分人都只有这时候的时间才属于自己,并且除了在饭席间聊天,我们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项。所以,我们原本的打算是去三里屯的新元素吃饭。但见面后,他问我“饿吗”,我回答不是很饿,于是他跟我提议干脆找个地方喝两杯。

我们选的酒吧在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名字叫一藏,似乎知道的人也不多。这家酒吧的老板是日本人,但是中文讲得还可以。酒吧其实很小,只有两三个包间,我们最终选择坐在吧台。Eric最近打算辞职,我们这次聊天的话题也就围绕着这件事展开。坦白讲,Eric的工作会令不少同行羡慕,在一家4A,手上的客户是知名的航空公司,并且职位也还不错。从表面来看,一切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他对我说:“太累了,我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常常需要加班到十点甚至十二点,下班后就直接回家哪儿也不去,有时候想想,这么活着挺没劲的,都没有一丁点儿的时间是留给自己的。”

他跟我说,自己不仅要辞职,而且打算转行。在这一行待了五年后,终究还是觉得自己并不喜欢这一行的工作模式。有时候,工作与爱情出奇相似,比如现实中的爱情根本不像电视剧里渲染得那么浪漫和煽情,现实中的工作也根本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光鲜且富有创造力。即便是很多标榜着“创意”、“创新”的工作,也在试图将人变成流水线一样的机器。“创意”在这里不是巧夺天工或神来之笔,只是一个流水线产品里固有的量产添加剂。这样的工作确实令人沮丧,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像Eric一样决绝;他们忍了下来,继续为这种工作出卖自己的时间。

我曾经说,“工作”其实不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身,“工作”只是便于“自我实现”的前提或物质保障而已,但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事实上,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工作其实就是贩卖自己的时间,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卖掉,换取物质回报和潜在利益;从这一点来讲,工作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即便是职场新人也应该得到更高物质回报的原因,因为新人们所贩卖的恰恰是人一辈子生命中最黄金最宝贵的大好青春。而我们本身也应该明白,如果你随随便便接了一份收入糟糕或回报低廉的工作,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时间和价值的践踏。这一点上,高收入者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便显得无可厚非。

到达这个高度的Eric选择辞职,对很多人而言会有一点可惜;但人并不能在高度的层面上去量化我们的时间,简单来说,不管是一小时八块钱,还是一小时八千块,本质上这都是在贩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当我们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后,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买回自己的时间,重新支配自己的人生—这大概就是Eric在做的事,这么一想就会觉得没什么好遗憾的。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开始学习和承担外界所要求的“成功”时,很多人还未来得及发现自己的天赋就已经将其舍弃。很多人之所以不放弃“工作”,大概也是因为除了工作,他们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我实现。

工作,其实是牺牲或商业化自己的天赋去学会的一项谋生技能,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也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我今天看到一条微博,是这么写的:“假如你病倒了或者猝死了,你服务的单位会第一时间找到人替代你,一切如常运作,你没想象得那么重要;而你的家人、爱人的天都会塌下来。所以再别秉持什么家人生病不回家、父母去世不奔丧、老婆分娩不去陪而‘坚守岗位’的变态价值观了。适度工作,多陪家人,爱惜自己!”对每个人来说,成为千篇一律的白领,还是追随天赋成就独一无二的人生,这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衷心祝福辞职后的Eric,能够更加明白自己想做的事,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时间,成为一个不可“被替代”的人。

我的第一本书发行后,有一些老同学在微博看到书的消息,重新跟我取得了联系。但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就是:“写书能赚多少钱?以后就写书了不上班了吗?”坦白讲,我还真没算过我第一本书能拿多少钱,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把它当成要有高额物质回报才做的一件事。我的书,大概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卖得过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会留意。

但对我来说,这些都已经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在写这本书的每一个晚上,乃至我与文字面对面时的每一个瞬间,我都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正在掌控自己的时间,正在用可支配的时间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令我庆幸和快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