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民国时期,蒋介石不但叱咤中国,并驰名国际。从攀上权力的顶峰,到失去大片江山,一生极具戏剧性。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学名志清,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人。1906年赴日,结识陈其美。回国后,1907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获公费前往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并在陈其美介绍下,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事业。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回国,受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指派,率先锋队进击杭州,参加攻克浙江的战斗。随后任沪军团长,极受陈其美赏识。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再渡日本。1914年孙中山于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他奉派返国协助陈其美反抗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仍陷于分裂。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蒋介石于1918年赴粤,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之后却因人际关系不顺遂,即返回上海。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带给蒋介石的人生重大转折。陈叛变后,孙避难于永丰舰,蒋闻讯急奔广州,登舰随侍四十余日,由是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蒋出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和行营参谋长,并赴苏联考察。1924年国共合作后,孙中山更将黄埔军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重要职位交给他。同年蒋领军东征陈炯明,次年二次东征,战功卓著。
1926年,孙中山过世的隔年,蒋介石誓师北伐。1927年4月发动“清党”,与共产党决裂,并与汪精卫“宁汉分裂”。8月被迫下野。12月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取得领导地位,继续北伐,在张作霖“易帜”之后,暂时在名义上统一中国。1929年蒋与桂、阎、冯三派爆发内战,分别击败对手。1930年蒋介石开始“剿共”,但“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受到抨击,1931年再度下野,但很快复出,继续与中共展开武装斗争。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与中共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后,直到八年抗日战争结束,蒋的声望极高。然而在与共产党全面内战期间,逐渐失去民心,1949年1月在兵荒马乱、民生动荡中,蒋被迫第三次下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蒋复职“总统”,并连任四届。1975年病逝于台北。
权力的顶峰
手执军刀,神采焕发,蒋介石位于权力的顶峰。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挥师北伐,一方面完成总理遗志,一方面和汪精卫、胡汉民、李宗仁、中共等势力展开斗争。汪、胡在国民党内的辈分高过蒋介石,均是文人出身。李宗仁所领导的桂系军阀,在东征、北伐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均贡献卓著,但长期以来一直是蒋介石明争暗斗的对手。而中共在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下,周恩来、林彪、陈赓等人均曾是黄埔军校的一员,与蒋介石协力统一中国的大业。
蒋介石
气势凌人
1933年,委员长蒋介石气势汹汹,校阅部队讨伐“闽变”。当时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剿共”,却惊闻福建的十九路军叛变,“闽变”爆发。蒋介石震怒,不得不改变军事部署,乃将“剿共”部队抽调一部分主力,由江西、浙江向福建进兵。十九路军不但叛变,领导人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等人更称号立国,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制定新国旗,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年号,改用公历,定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公推李济深为主席。两个月之后,“闽变”被蒋介石平定。
蒋介石
“总理遗嘱”与蒋介石
至今,海峡两岸均对孙中山推崇感戴。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并以“联俄容共”的实际行动,结合国、共的政治与军事力量。1925年孙中山过世后,蒋介石在1926年因“中山舰事件”排除中共势力,1927年更以流血方式发动“清党”,致使双方种下深仇巨恨。在中共的眼中,蒋介石违背“总理遗嘱”;在蒋介石的认知下,孙中山曾说“共产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因此“联俄容共”只是阶段性策略,与其让共产党夺权成功,不如“先下手为强”。
蒋介石
蒋介石的哭泣
有别于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蒋介石面容哀恸。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将的葬礼上,蒋介石对这位于北伐、“剿共”期间尽心尽力的老将感伤不已。
蒋介石在30年代,一共对中共发动了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于江西瑞金被迫弃守,展开震惊中外的“长征”,毛泽东率领八万八千人突围,在两万五千里的大考验下,完成艰巨的任务,虽只剩六千人生还,却在陕北立稳了脚跟。
蒋介石
在台湾的蒋介石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败退台湾,这年他62岁。自1945年抗战胜利后,短短四年间,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节节逼退。原本蒋介石思忖既能度过险恶的八年抗战,对打击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满满。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起经济的动荡,人民对中央失去信心,这成为国民党顿失政权的最大原因。抗战期间,蒋介石尚从容自若,而在国共内战后期,蒋介石屡屡情绪失控,大声咆哮。
蒋介石
蒋介石校阅在台部队
蒋介石在寒风中校阅部队。蒋介石在战事连串失利间,1949年金门的“古宁头大捷”,却使国民党得到舒缓的机会。1950年突然引发的朝鲜战争,成为两岸分立的历史转折点。之后两岸各自发展,历半世纪余。蒋在台初期亟思反攻大陆,只可惜主客观形势“时不我予”,“反攻大陆”沦为口号。50年代国共双方仍在台湾海峡激战。1958年“八二三炮战”在金门上演,台湾立于不败,再次度过危机。
蒋介石
两名二战代表人物的晤面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赴台访问,蒋介石一身笔挺军服,前往松山机场迎接。艾森豪威尔访台象征着“中美友谊”坚固不渝。艾森豪威尔是欧战的英雄人物,蒋介石则与中国其他党派一起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两人都是二战代表人物之一。在美苏冷战时期,台湾成为美国在远东防堵共产势力的一座堡垒,美国政府将物资和军队输往台湾,使蒋介石无后顾之忧。同年台湾发生“雷震事件”,雷震组党失败,推迟台湾民主化的进程。此一时期美国政府因为与蒋介石友好,并未对蒋钳制台湾民主而表示不满。
蒋介石
晚年蒋介石
蒋介石拄着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了这帧台湾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是个慈眉善目、朴实无华的老人。蒋介石一生极具争议,但是他的简朴作风、平实平淡的生活习惯、不讲究奢侈派头,是比较为人所公认的。这种风格虽然不见得影响妻子宋美龄,但是与蒋经国极为相似;蒋经国的简朴随兴更胜于蒋介石。
蒋介石的健康状况,直到1972年8月的一场意外的车祸,才急速下降。蒋介石的座车被一名少将的座车撞上,使蒋必须接受长期治疗,不堪其苦。
蒋介石
跪送“蒋公”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享年88岁。当时台湾民众普遍表达了哀恸之情,领导人“驾崩”,下跪就成为自然之举。无论这是不是“造神”运动下的荒谬行径,但是当时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向蒋介石行跪拜之礼,确实是出自真情,如同中国风俗中子女对已故父母行跪拜之礼一般。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尽管跪拜者较为减少,但人民痛失“伟大领袖”之情仍溢于言表。以前台湾岛内书写“蒋公”二字,必须在“蒋”字之前空一格,以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