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编委会
丛书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
川岛真(日本) 吕芳上(中国台湾) |
张玉法(中国台湾) 张宪文(中国) |
陈红民(中国) 陈谦平(中国) |
杨天石(中国) 裴京汉(韩国) |
关于本书
序 言
海峡两岸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孙中山遗嘱不止一份,而是三份。这三份遗书分别给:宋庆龄、中国革命同志以及伟大的苏维埃领袖。第一份充满爱与信仰;第二份为台湾同胞所耳熟能详,甚至能够背诵;第三份则代表他晚年思想与弹性的政策,对当时世人极具吸引力的苏维埃共产革命的肯定、羡慕,甚至激赏。
当孙中山已经罹患肝癌的那几年,虽然无法掌权,但是,他的声望已经达到最高峰。这时的他,正好积极提倡联俄与容共:
首先,孙中山主张以俄为师,并且公开表态,甚至在去世之前,还留下遗书,给伟大的苏维埃领袖。要求当时看起来革命“成功”的俄国,来帮助中国革命。
其次,1924年孙中山也容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国共第一次的合作。孙中山“联俄”与“容共”的想法,都在青壮年的蒋介石以及少年蒋经国父子俩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反应不同:前者明显不接受;后者则在留学苏俄时,不只接受,还产生正面作用——要申请成为共产党员。
对于是否“联俄”与“容共”,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同意见。而且在孙的晚年,领导班子已经从第二代的支持社会主义式三民主义,要进入第三代支持自由主义式的阶段。孙中山去世前,蒋介石已决意反共,党内成员也因上述意识形态差异而开始决裂。去世之后,掌握军权的少壮派系,又进一步明白必须反对国共合作。国共之间的整个关系,正快速恶化与表面化。在重要党人群起要求下,总司令蒋介石在北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竟然停下来不前进,改而推动血腥杀戮式的“清党”。他要先将党内中共分子整个清剿掉,之后再行北伐。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成员,自不可能被完全清除。而先攘外或先安内?立即成为争议的重点。无独有偶,此时国际风云又起:日本已经公然展开政治、军事与经济的侵华活动。
总之,从蒋介石实质接棒,掌握军权开始,到全面掌权领导,虽然在采取联美政策的同时,一度采用既寻求奥援又防范苏联的策略,但在日本推波助澜下,国共表面合作,实际上势不两立。蒋的反共之心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他的高明也在这里:竟将长子经国派到其内心极为反对的苏联去留学。
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光复,蒋介石一系与中共的斗争再度表面化,苏联也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结果风云变色,大陆易帜,共产党在大陆各省击败国民党,成功地建立新政府,蒋则败退台湾。此后,他干脆宣布“反共抗俄”,以既抓“匪谍”,又出版《苏俄在中国》等许多方式,强烈抨击苏联,来度过他的晚年。因此,蒋介石的反苏与反共,其实是一贯的:前后超过五十年,而且反的程度似乎越来越强烈。
在这些剧烈的变迁当中,留俄归来,又娶俄国妻子的蒋经国,身处越来越反共反苏的蒋介石政权里,就很为难。蒋经国所面对的父亲、中国国民党以及整个局势,不止口头上完全反共与抗俄,更须全面都进入力行的局面,从1935年娶妻,到1988年去世,这前后长达54年,他到底要如何应“变”呢?
本书给了答案,而且答案的内容,竟然令人跌破眼镜:蒋家祖孙三代之间的私密关系,用今天的俚语来说,真是“好到不行”。其实,这些照片的内涵,与当时的中国政局,特别是国民党政权播迁之后台湾的局面,有极不对称且尖锐,甚至反讽的意义。特别是担任白色恐怖时期情治头子,铁着心肠,猛抓所谓“匪谍”的蒋经国,如何处理他的俄籍妻子与大唱“反共抗俄”的父亲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任何人设身处地都会觉得很难解,因为,它基本上是个死结。
但是,事实刚好相反。
两位编者既大胆,复果断,又非常有心地用照片以及旁白,告诉读者:两蒋,特别是儿子蒋经国怎么呼应这个非常尴尬的,既是革命,又只是过渡的时代。他们在本书中,有计划地收集与揭露蒋氏家庭内部,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巨变的时期开始,一直不曾广泛曝光的鲜为人知的许多私生活。这些私生活的内容,既给了关心中国现代史的读者答案,也给了求知者研究这个问题极重要的素材。从一张一张的照片,读者可以亲眼看到蒋经国似乎将家内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当然,更有历史知识的读者,如果能扣紧时代的每个阶段之脉动,再予细观,会看到蒋经国作为标准丈夫与模范父亲的同时,更强调作为孝子,结果纵容蒋介石爷爷溺爱孙子,最后形成蒋家世代兴衰交替的枢纽。
读者若更进一步跳出蒋方良,在蒋经国处理蒋方良与章亚若两个妻室的子女之间,作一比较,则又能看到蒋经国对前者溺爱,将后者遗弃的结果。那无非是:溺爱转而成为陷害。而“多难兴邦”的铁律,又在孤儿双胞胎章孝严与章孝慈身上得到印证。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朱浤源 序于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旅次
2012年11月23日
关于本书
前 言
古今中外,百姓对领导人的家庭生活总充满好奇与想象。英国人热衷皇室八卦,黛安娜王妃生前死后,都是话题人物;美国人对肯尼迪家族成员的报道,巨细匪遗,历久不衰;而在台湾,因为在威权体制下,媒体无法接近最高领导人的家庭,因此也难有第一手报道的呈现。
关于蒋家的一切,老百姓们仅止于道听途说,这也使得蒋家每个成员都被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蒋经国过世后,蒋家的家佣或退休官员出版了描写他们眼中所见的蒋家三代的书籍,无论所谈的内容是真或假、是深刻或夸大、是主观或客观,对老百姓而言都是一个窗口。在此,我们提供的是蒋家一系列的家居生活照。我们所搜集的照片中,主角仍以蒋经国夫妇为主,外传蒋经国私下爱搞笑的个性,从照片中轻易可见。许多人说蒋经国夫妇人格最大特质,就是“平凡”;他们毫无矫揉造作或冷若冰霜的贵族色彩,他们是最平凡的贵族,平凡到与你我毫无不同。
在这一系列照片中,我们不但理解了蒋经国等人,也理解了过往的时代。当我们了解了过去,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也将有脉络沿传的体认。就如同后来的官员首长们巡查各地所穿的夹克,其实承袭自“模仿”蒋经国土夹克的造形。这件很普通的夹克被蒋经国赋予了简朴、勤劳的平民化精神,代表着他对基层百姓的关心与倾听。蒋经国来自豪门,却平易近人,权倾一时,却生活简朴,他力争上游,将台湾由贫困带向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