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暮春时的颍州西湖同样美丽,零乱的残花铺满一地。空中飞着濛濛的柳絮,栏杆边的垂柳整天同和风嬉戏。笙歌停息,游人也纷纷离去,这时才感到春剩无几。回到住处把窗帘下得低低,细雨中放双燕飞回了家里。

【注释】

⑴群芳:百花。西湖:颍州西湖。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

⑵狼藉: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

⑶飞絮蒙蒙:柳花乱飞,像下小雨似的。

⑷春空:春意消失。

⑸帘栊(lóng):窗帘。栊,窗。

【品赏】

欧阳修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49)正月至次年七月出知颍州,爱颍州西湖之胜,遂萌归老此地之心。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他致仕后来到颍州,终如所愿。在这里,他写下了歌咏颍州西湖景物的联章组词《采桑子》十首,首句末三字均以“西湖好”领起,依次描写颍州西湖四季的不同景色。这是其中的第四首,描写暮春凭栏观湖的情景。词一开始,作者便描绘了一幅西湖暮春图:百花开过之后,落英缤纷,一片狼藉;纷飞的柳絮迷迷濛濛,柳条垂绿,尽日在阑干边随风摇曳。古往今来,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而人到晚年的欧阳修对此却别有会心地发出了赞美之声。词的下片,对这种心理作了进一步的揭示。往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的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末二句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词人垂下窗帘,只见细雨濛濛中,燕子正双双飞回。作者在这里着意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欧阳修当时已经致仕,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曾经身居高位、历经宦海的他已不再留恋繁华热闹的景象,而更喜欢静观自然,享受宁静的恬适,所以他才会赞美“群芳过后”的西湖。全词通篇写景,在景色的描绘中融入作者的情思。文字极疏隽,而意象空灵,上下片结句所展示的意象尤为深远。诚如今人刘永济所说:“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词论》)

【作者素描】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是宋代第一个在文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的大家,倡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著有《新五代史》等,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诗文俱擅,亦工词。其诗平易流畅;其文自然平易、从容宛转,被推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词风格缠绵悱恻,也不乏清丽明快、疏旷豪放之作。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存词200余首。

(高克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