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选题依据
从文献来看,文学文体风格的研究本身就是文学研究范畴中重要的一环。文学文体风格研究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这里仅举几个较为著名学者的典型论述为例,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罗马的贺拉斯(Horace)、现代德国的奥尔巴赫(Auerbach)、当代英国的理奇(Leech)、我国文体学研究学者王佐良、申丹等的论述。
第一,亚里士多德在其共26章的文艺理论专著《诗学》中,用了4章的篇幅讨论了言词、词汇使用、风格等文体方面的问题,这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下面选其中部分章节为例加以说明。
“言词,概括地说,包括下列各部分:简单音、音缀、连接词、名词、动词、词形变化、语句。”
以上是第20章中的一段,亚里士多德详细阐述了文体风格中词汇的分类和使用、语句的意义和在不同文学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及所产生的效果。
“名词有两种,即简单名词和双字复合名词。……字分普通字、借用字、隐喻字、装饰字、新创字、衍体字、缩体字、变体字。”
在第21章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讨论了实体词名词的用法和各种“字”的含义及用法,因为名词是实义词,是写作或创作中的主干词汇,这种详尽的分析为写作或文学创作提供了词汇用法的参考。
“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克勒俄丰和斯涅罗斯的诗风即是如此。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所谓奇字,指借用字、隐喻字、衍体字以及其他一切不普通的字。”
在第22章中,亚里士多德辩证地阐述了如何使用普通字与深奥字会使文体风格既能够通俗明晰,又能够高雅不凡。
“现在讨论用叙述体和‘韵文’来摹仿的艺术。显然,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在第23章中,亚里士多德借用史诗对文学叙述的方式、选材、情节安排等作详尽的描述,特别是从叙事和文体角度探讨了素材的取舍,以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这对文学创作中文体的铺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如上论述,让我们看到文体在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阐释、批评中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些论述中提到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是《圣经》文本与海明威文本中清晰可见的,比如使用通俗的词汇、简易的结构、典雅的修辞等。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另一名著《修辞学》的第三卷中用了12章的篇幅讨论了散文的文体风格,他从用词、比喻、描写、格律、句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使散文风格的美明晰化,并用了大量例证说明“求其适合”。在讲到风格与题材的关系时,他还指出,“风格如果能表现情感和性格,又和题材相适应,就是适合的。”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风格”应当体现出“适合”性,对于大事、小事的叙述上要把握好一个“度”,即要符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第二,古罗马的贺拉斯也对文体做过专门的论述,他在《诗艺》中对文体是这样论述的。
“你们从事写作的人,在选材的时候,务必选你们力能胜任的题材,多多斟酌一下哪些是掮得起来的,哪些是掮不起来的。假如你选择的事件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自然就会文辞流畅,条理分明。谈到条理,它的优点和美就在于作者在写作预定要写的诗篇的时候能说此时此地应该说的话,把不需要说的话暂时搁一搁不要说,要有所取舍。”
贺拉斯的这些论述是对亚里士多德阐释的补充,且更加直白地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选材与文体的关系,选材要适当,要因作者而异、因读者而异,要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说适当的话,要舍得割爱,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要能把常用字安排出新奇的意义来。这些都是文学文体细化铺陈的精确论述,对文体分析大有裨益。
第三,德国著名学者奥尔巴赫是文学文体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摹仿论》中以文体分析的方法所形成的文学批评模式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独领风骚近半个世纪,成为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佳话,至今仍是许多批评家们所仿照的样例。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主要采用对文学文本的文体进行详细分析的方法来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揭示语言表现力与文学表现力间的关系。奥尔巴赫最主要的方法是,
“采用文体分析的手法,对原作语言的问题极为关注,从而把握住了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的精髓。……他从措辞、语法、句法、文体出发,以具体的文本选段作为样本,对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文体特征进行个案分析,并将特定文学对现实的再现置入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研究。……他侧重艺术家如何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来表现一个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的现实的本质。”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萨义德特别为此书英译本出版五十周年撰写了长篇导读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批评著作多如牛毛,但大多昙花一现,论影响几近于无。只有极少数流传至今,其魅力持久不衰。《摹仿论》即是其中的一种。”批评家韦勒克对《摹仿论》的评价也很积极,他认为“该著作成功地将文学、文体学、观念史与社会史、学术史与艺术趣味史、历史想象史与当代认识史结合在一起。”显然,奥尔巴赫的《摹仿论》是一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功案例。这也说明从文体分析的角度切入做出全新的解读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可以拓展出崭新的思路。
第四,理奇可谓当代文学文体分析的专家,他的《英诗语言学分析指南》(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和与肖特(Short)合著的《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两部著作奠定了他在文学文体分析与阐释领域的地位。特别是《小说文体论》一书是其小说文体分析的代表作。该著作“打破了文学文体学重诗歌、轻小说的传统,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开创意义”。他所提出的词法特征、句法特征、修辞特征和连贯与语境特征这四大小说文体分析途径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明确、最具可操作性的小说文体分析模型,被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广泛采用来分析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本研究即以此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对如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第五,中国老一辈学者王佐良先生和丁往道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英语文体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
“文体分析就是研究语言的方法。我们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只要稍加注意,应可得到一个大体的印象。但在进行文体分析的时候,不能全凭印象,而要找出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特点。风格正是由作品中比较普遍的或占优势的某些语言现象和特点形成的。”
这说明文体分析语言现象和特点对于研究作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仅满足于凭主观判断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体分析。文体分析要通过一定的有效方法,能够从作品中发现语言使用上一些有说服力的、有特色的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特点来分析,从而归纳出一位作家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体风格。
第六,当代学者申丹对叙事学与文体学之间的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其成果体现在专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当中。申丹在书中探讨了叙事学中权威著作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和理奇的《小说文体论》,认为两者虽然关注点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但在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中是可以从宏观叙事结构与微观的遣词造句中通过方法上的相互借鉴与补充而取得理想的分析效果。申丹继而用这种互补的方法对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做深入分析。申丹总结说,
“通过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结构技巧的‘话语’和作为遣词造句的‘文体’之间的互补性,有更多的人会努力综合采用叙事学和文体学的方法,对文字叙事作品的形式技巧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解读。”
这说明作为结构使用的“话语”和作为遣词造句使用的“文体”之间在一定语境下是相互补充的,这会使读者对叙事学和文体学的方法加以总结,从叙事形式和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诠释,以能全面解读一个作家作品的结构和文体方法。
以上文献表明,文学文体风格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都指出了文学文体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以丰富的例证详细探讨了如何从文体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这部著作也成为一部意韵独特、视角全新的文学批评著作。我国学者也从文体分析的具体方法、文体与叙事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说,文学文体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作家的文体的细致分析,是可以判断出作品的创作风格来的。通过对作家风格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内涵、寓意、美学价值等,从而对作品做出全面的解读、评价和欣赏。
因此,当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足以“对当代文体风格产生巨大影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认真地来探讨这种风格的渊源。这种探讨一方面是为海明威学术研究增加共识做出一定贡献;另一方面,理清海明威文体的渊源对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小说文体与小说中的基督教文化意象、深化文学鉴赏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同时,如果能揭示《圣经》文体对海明威的文体的影响,也可以类推《圣经》作为西方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对其他英美作家文体风格的影响,进而可以进行相关作家间的文体比较研究,拓展研究的范围,增加文学批评的内涵,增添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文体美学意识。
本研究将海明威文本与钦定本《圣经·新约》做比较研究,以探索其风格之渊源,主要因为:第一,根据海明威传记评述所述,“海明威出生在一个基督教氛围非常浓郁的家庭,从小受到《圣经》文化的熏陶,阅读与朗诵《圣经》文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他对《圣经》内容非常熟悉。因而《圣经》文体风格对他的写作影响应是潜移默化的。”第二,著名的海明威传记作家菲立普·杨在其著作《欧内斯特·海明威:重新思考》中就记录到海明威自己所言“我是这样学习写作的——通过阅读《圣经》。”第三,其他海明威研究专家也认为,“海明威的叙事与文体有《圣经》的影子。在巴黎,他不仅博览了古今文学名著,而且反复研读了《圣经》,这可以从他在‘莎士比亚公司’的借书单上得到佐证。”他把海明威的文笔“同英语的《新约》,特别是同《使徒行传》中若干叙事段落的文笔做了比较,发现在文体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第四,从作者阅读《圣经》文本与阅读海明威文本的感受来看,他小说的文体风格与《圣经》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从文献中和作者实际阅读与教学中可以肯定,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与《圣经》风格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专家们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大多为直观性感受,需要进一步从词汇选用、句子构造、辞格呈递、篇章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用细读方法和统计数据对海明威的风格渊源加以验证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