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深深熔铸于整个民族的意识、气质和品格之中,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灵魂命脉。要想在综合实力竞争中把握主动,不仅要注重提高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必须着力提高以文化为主要载体和标志的“软实力”。

文化孕育“软实力”

早在1996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部署。2006年9月,江苏召开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江苏、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这是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的一次全面提升和跨越,是一项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目标明确的战略工程,是提升江苏“软实力”的关键举措。

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曰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把“文化创意”、“提高文化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作为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立国的核心战略。国内许多地区也开始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新世纪增强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省份,更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更新的视角、更实的措施加强“软实力”的培育,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江苏的综合实力。

原载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编的《幸福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全面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进步。建设“文化江苏”,一方面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共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江苏文化建设与江苏经济大省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此外,文化自身也有一个科学、全面、统筹发展的问题。需要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城乡与区域、重,克文化建设工程与文化的常规工作等多重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城乡居民对文化需求将日益旺盛,文化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江苏正在进入一个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的“率先”是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说,江苏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薄弱、分布不均,公民素质与全面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经济社会得不到持续发展,“两个率先”也会失去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南京图书馆新馆

文化具有引导、教育功能,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文化江苏,就是要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在全省人民中形成共同理想,把全省人民的智慧和激情引导、凝聚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上来,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2007年春节期间,南通市海安县文化馆启动了名为“欢乐送百姓”送戏下乡活动。演出小分队行程达2000多公里,在乡村社区的42个广场,给6万多农民送去了文化大餐。苏州市木渎镇文化站,针对全镇2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现状,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免费为他们放映露天电影,受到了热烈欢迎。像这样关心农民、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主动为他们送去精神文化大餐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在江苏各地蔚然成风。

公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以发展公益性文化为重点,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条件。

首先,和公共文化。和是公共文化发大的提和。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所需,因人而异。

在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兼顾苏南与苏彳匕城市与农村,向苏北农村地区适当倾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源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力求避免文化事业资源浪费,防止资源闲置,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其次,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文化服务。要以公共文化设施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支持群众自办和社会举办公共文化设施,建立覆盖全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符合条件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向公众全部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运用市场机制管理经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举办文化事业,鼓励文艺工作者为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各地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等单位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现有文化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再次,要多出文化精品和优秀人才。充分挖掘利用江苏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现代文明成果,加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理传承、开发利用江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特色工艺,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江苏特色、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各类优秀作品。要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拔尖才。

最后,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政府是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公共文化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保证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有效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多渠道吸纳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开启文化的产业之舞

青春版《牡丹亭》是苏州昆剧院以全新年轻阵容排演的一出经典昆剧’它将传统昆剧艺术精髓与当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使传统经典艺术与现代演艺互动,标志着传统戏剧生产由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转化。2006年9月,该剧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系主任麦克‘伦斯惊叹昆曲之美出乎意料。有人用“西方人发现了中国,中国人发现了自己”来概括其在海外演出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创意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需求大、回彳艮率高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近年来,江苏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产业开始走上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但就全省而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文化产品市场的实际供给量与居民文化消费实际增长速度落差较大,文化产业仍然明显滞后于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以提高江苏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发挥江苏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文化产业增长高于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速度的目标,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是科学定位产业发展目标。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将文化与旅游、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互相联动、优势互I卜、共同开发、共同发展。重点发展壮大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艺演出业等优势产业;开发以工艺美术业、动漫业等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强对文化名城、名镇、名乡、名村、名馆、名山、名园的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的利用(充分发挥知名文化节庆的效应,开展会展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努力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和品位。针对苏南地区人才、科技优势,大力发展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创意生产集聚区和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动漫基地建设,聚集顶尖科技人才,以原创为重点,不断推出民族动漫精品工程,拓展国内夕卜游戏市场,并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努力拉长产业链,发挥文化产业的重组和整合功能。

二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主体。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报业、广电、出版、演艺等集团进行跨媒体跨地区并购,组建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文化品牌,既要通过长期培植和积累,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又要注入现代思想,用世界眼光审视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方针,精心组织实施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出代表江苏水平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品品牌,并推动文化精品走出江苏、走出国门,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

四是整合利用各种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全力推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推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优扶强扶重点的力度,不断提升江苏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工艺美术、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上述领域,推动江苏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

劲吹改革创新之风2006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推出昆剧《1699·桃花扇》,并适应市场需要形成六个不同版本,不仅多次晋京演出,而且得到多个国家的邀请进入国际演出市场。这一成功案例,凸显了起始于2001年的省直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资源重组效应。

2006年1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就在改革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作出重要部署。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宿迁6市和90家文化单位被列为改革试点,这标志着江苏文化体制改革向全面纵深推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贯彻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重点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出版单位除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其余逐步转制为企业。艺术院团的转企改制,实行分类指导、一团一策,逐步完成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过渡。转制院团继续享受原有的财政拨款,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文艺院团的改革,促进企业与院团的联合。重点扶持一批体制新、机制活、有地方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院团。

政府举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和社科机构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把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与加强政策引导结合起来,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资金投入方式上,采取项目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对公共文化产品实行政府招标、集中采购,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实行代建制。对重大节庆活动、大型公益性展览和社科研究课题等实行公开招标的方式。按照“国有资产、市场运作、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贝I,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国有民营”的新路子。对政府兴建的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探索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产业化。同时,鼓励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对列入试点的地区,分级设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履行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整合现有的文化行政监督和执法队伍,分级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

文化体制改革错综复杂、任务艰巨,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敢于兴利除弊、打破框框,坚定改革信心,又要充分考虑城乡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搞一刀切、一窝蜂。要正确处理好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宏观控制力和微观竞争力的关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运河的发端地。近年来,扬州围绕“名城”建设,在古城和古运河保护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使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扬州打造人文生态宜居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传承历史、展示文明、保持城市永久活力作为古城保护和复兴的主题,从而真正达到“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效果。

像扬州这样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地区,在江苏不在少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速,纳西而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因此,在搭理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努力形成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改造和建设之间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一是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对江苏范围内的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开展调查和评估,建立动态的文物保护信息数据库。在普查的同时,做好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审定和上报工作。急症江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0处左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700处左右。着力做好名人故居、古居民、南朝陵墓时刻和历史街区等重点文化遗产保护。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重点组织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调查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种类,特别是具有重大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种类,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立档、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体系。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传承单位进行传习活动。

三是加强对江苏文化资源的研究,丰富文化积累、推动文化传承。实施江苏文化研究工程和文化传承展示工程,重点对江苏历史文脉进行系统的梳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我省文化底蕴。落实和完成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加强对具有江苏代表性、有重要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的研究、认定和保护。

四是强化文化遗产的监管、普法和执法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江苏省文物节、国际博物馆日、文物保护宣传周等活动,广泛宣传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建立文物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严文法动。

文化遗产是袓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保护、去挖掘、去宣传、去利用。这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和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历史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使命。

盛世兴文化。文化江苏的大幕布已经拉开,我们相信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江苏,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出绚烂辉煌的文化之光,在软实力的比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