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济公

上海济公

京剧之有济公,最早见于晚清太后宫中排演的《马家湖》《赵家楼》《五鬼盗阴瓶》《八魔炼济颠》,济公由老生饰演,并不丑化。剧本传至民间,梆子班尚有翻而演者,京剧中仅存《赵家楼·凤凰岭》一剧,主角华云龙,济公则席于丑扮末位。20世纪初,上海夏月恒、夏月珊、夏月润、夏月华昆仲,两次兴建九亩地大舞台,首创灯光布景,开连台本戏风气之先。月珊晚年创排《济公活佛》连演多本,广受欢迎,传为本戏中之保留节目。

20世纪40年代,赵如泉主演于共舞台,蝉联演出《杨香武与欧阳德》、《龙潭鲍骆》、《三大亨》(即《飞龙传》中之赵匡胤、柴荣、郑子明)、《济公活佛》等,仍以济公最享盛名。博得“两代上海济公”之誉,意指第一代为夏月珊,第二代即赵如泉也。其化装虽浓于月珊,稍嫌丑化,然唱、念、做、表,仍规范于老生风格,不瘟不火,风趣幽默。每本故事,不外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既寓人情冷暖,亦有神魔幻化。例如“背佛捉妖”一节,就很富机趣。老农儿妇1,为妖所祟,叩求济公除妖,济公背着灵隐寺的韦驮,摇扇而来。韦驮高仅一米,彩塑庄严。先背着走个过场,再上则安置于老农的几案上。老农翁媪,面对泥胎偶像,不信其能驱妖,济公即以禅语机锋开导他们,对白烦琐,语意双关,幽默中深含哲理。赵如泉娓娓念来,如话家常。为了显示彩头,边念边拨动案上的韦驮,韦驮整身转动,台下视之,确是一尊泥塑佛像。倏地灯光一暗,场面以锣鼓声模肖风声,翁媪惊骇妖来,匍匐藏于案下。赵如泉则笑容可掬地频摇破扇,静候妖魔出现。妖上直扑济公,赵如泉以卓越的武功,一跃登桌,用破扇三击韦驮之顶,韦驮立即转动眼睛,抬起手脚,左手戟指妖魔,右手挥舞降魔宝杵,跳下桌来,与妖开打,直追妖下。观者至此,既惊其何以动作如生,更惊其何以背在济公身上,轻如蝉翼。殊不知前一个背在身上走过场的原是纸扎彩画;此场背上来的,换了个三尺幼童,扎扮如前。观者难辨前后。如此幻化,虽属噱头,而赵如泉之念白、做、表以及武功,却已展现于噱头之内。

赵如泉原工老生及武生,更擅演花脸、武丑及小生,能戏之博,与周信芳、林树森、盖叫天并称为上海四大金刚。在他演本戏期间,每星期日加演日场,每场必演三出不同行当的骨子老戏。我曾见他在一场之中,先演《七擒孟获》之马岱(武生),中轴演《高平关》(又名《借人头》)之高行周(花脸),大轴演《红梅阁》之裴生(小生,纯是梆子路数)。又一场先演《别窑》之薛平贵(武老生),中轴演《铁笼山》之姜维(武生),大轴演《宝莲灯·打堂》之秦灿(花脸)。又一场先演《九件衣》之知县(老生,梆子路数),中轴演《战宛城》之曹操(花脸,唱昆曲),大轴在全部《风波亭》后演《疯僧扫秦》之疯僧(老生,昆曲路数)。在义务戏中,凡头路武丑人物,如《大名府》之时迁、《溪皇庄》之花驴贾亮等,均由如泉担任,内外行尊之为赵老开。唯有时为了适合上海观众胃口,常掺沪语于念白中,以博一笑。演《龙潭鲍骆》鲍自安,会见徐松朋时,徐念“俺姓徐”,鲍问“哪个徐?”“徐家汇(上海地名)的徐!”鲍即上口,高念:“哦!徐家(沪语念“嘎”)汇的徐!”观众虽以本地风光,报以彩声,终属游离戏外了。

赵如泉饰演的欧阳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