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光学领路人——记中国激光全息技术应用开拓者徐大雄教授 杨晓玲
徐大雄(1928-),出生于山东青岛,教授,中国激光全息技术应用开拓者。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任长春电信学校教师,北京邮电学院教授。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96年当选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
曾经有外国人认为中国激光全息技术应用不发达,但因为有了徐大雄,再也没有人敢小看中国的激光全息技术。他被国际全息界称为“中国发展激光模压全息应用的开拓者”。这以后,他又将这一技术输出到国外,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建立了中亚细亚第一条防伪产品流水线。1996年,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的规章,选举徐大雄为吉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就是这位徐大雄教授。1928年,徐大雄出生在青岛,幼年时的生活对他来说真是一种痛苦的回忆。从小就被日本侵略军追着,从青岛逃到上海,又从上海逃到苏州,再到洛阳、城固、兰州……光中学就上了6个。他是一个聪慧的好学生,但有一样功课他始终都学不好,那就是日语。当时日语是学校强制性的必修课,可他从感情上不能接受这种奴化教育。
1951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走上邮电教育岗位一干就是50年。这期间,因为出色的工作他多次被评为市级、省部级直至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科技工作者。近20多年来,他从事激光信息技术研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个、发表论文80多篇、获1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还为国家培养了7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在徐大雄教授儒雅、文弱的外表下,有一颗对国家、对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之心。他教学生不光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他们推到科研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习;他搞科研,不满足于项目出成果报奖,而是坚持往下走,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6年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终于在青岛开创了国内第一家激光全息防伪企业,以后又在北京建起了三友激光图像公司。从那时起到现在全国已发展起数十家正规的激光防伪企业,国内有上千种商品和多种证件采用了全息防伪技术,1992年产值就超过了亿元。然而他在无私提供技术和推动创办企业后,并没有要求占有股份,至今他亲身开拓发展起来的行业已经红红火火,而他没有一分钱的股份,心安理得地过着大学教授的清苦生活。
教学生涯 诲人不倦
1951年,徐大雄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国家解放了,又迎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振奋和激情勃发。他被分配到长春邮电学校当教员,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教育,朱德总司令亲自为毕业生做报告说,解放了,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你们要一个人顶两个人用。50年过去了,徐大雄还记着这句话,也还历历在目地记着当时的情景。在那个时代,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选择,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他在教学法上下了很多工夫,为了使讲课生动易懂,他和同事们自己动手制作了大量教具,课讲得非常成功。为了表彰他杰出的工作,1955年他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他深深地热爱上了教师工作,也更加坚定了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
1956年,他调到刚刚创建的北京邮电学院任教,这时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邮电学院是国家第一所高等邮电院校,它培养的人才将是国家邮电事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徐大雄感到了肩负的重任,更加努力了。他仔细揣摩学生的不同特点,备一堂课要用20多个小时,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是精心准备的。他向叶培大教授学习,每堂课前都要进行演练,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讲的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大雄教授的学生也发生着变化,1978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先是硕士,进而是博士。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光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追踪科学技术的前沿。他认为到了研究生层次,跟着老师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徐大雄教授把目光投向世界,他敏锐地追踪着最先进的东西,也把他的学生推到科研第一线。他参加了几十次国际科技会议,并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学生也带去参加国际会议。为此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强化外语训练,过好语言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新的知识和科技发展。徐大雄说,当新知识落实到文字再翻译过来时,就不是最新的了。他要求青年学生做的,自己已经率先做到了。不只是外语,就是计算机这个年轻人的“专利”技术,他也在锲而不舍地攻克。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他从很早就开始下工夫了,有时也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和研究生互教互学。从1970年的锗管计算机到80年代的PC机一直到现在,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改善,他的技能也在日臻纯熟,这些为他以后的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
徐大雄教授多年来从事激光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信息光学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招生等一系列方面都有很多困难和更多的艰辛。但徐大雄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学科面不能太窄,貌似文弱的他,以渊博的学识、深远的眼界,更以他锲而不舍的工作成为北邮信息光学学科的领路人。从学科发展方向到课程设置、人员梯队的组成都是他一一规划。申请博士点,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的大事,徐大雄教授为此费了很多心思,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前北邮在物理学科方面只有“光学”硕士点,为了扩大招生专业,徐大雄提出了扩大申请“光学工程”硕士点,打好基础后进一步申请博士点的建议,并参加了研究方向的设计。到了2000年,“物理电子学”博士点、硕士点和“光学工程”硕士点同时获得了批准设立,进行招生。学科面拓宽了,教师队伍壮大了,招生规模扩大了,科研经费增加了,对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博士点有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硕士点有10个以上的研究方向。他对年轻教师是既严格要求又放手使用,把年轻人往上推。在这里年轻教师感到的既有充分的信任,又有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正是在这种信任和压力下,成长起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各有各的专业特色和闪光点,他们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了北邮光信息处理和光通信的一片天,使这个小学科如今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绚烂多彩,它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根基坚实,枝叶繁茂。
同时徐大雄教授用自己申请的科研项目和经费带起身边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他制订发展计划,然后和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出了问题共同研究。多年来,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科研不息 累累硕果
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徐大雄教授的科研工作是从50岁以后才开始起步的。但由于早年良好的学术基础和他几十年孜孜以求的敬业奉献精神,当改革开放的环境条件到来时,他终于厚积薄发,并且一发而不可收,越干越大,还将他的技术推向了国外。
1981年,他主持的“散斑离焦法实现光学图象边缘增强”项目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以此为契机,他在80年代完成的“DC反射全息图及其干版”和“DP实时全息介质”项目,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1999年,他参加的国家“863”项目“在G·652光纤上支持等于大于10GB/s信号传输的色散调节技术”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在光纤传输中,由于有了光纤放大器,降低传输损耗问题已得到很好解决,进一步降低色散问题成了国际上研究的重点。本项目在研究和分析比较了6种色散补偿技术的优缺点基础上,选定了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方案,进行了传输速率为10G每秒比特率、传输距离为100公里的试验,研制成了实用的色散补偿器。
徐大雄教授作为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不光是他的学生,还有身边的年轻教师,他带动和发展的是一个学科。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多年来在发展我国光信息处理科学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研制成功多种高衍射效率高分辨率全息新记录介质及可用于光纤传感的窄带滤波、多重耦合等新型器件;他提出的激光散斑离焦法新技术的原理,有效地应用于大面积图像边缘增强;他提出了多种二维和多重光学变换技术,发展了载波条纹全息技术;他还提出了多种完全混洗互联网络……
徐大雄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了,他是激光信息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因为他杰出的科学研究,他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更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和无私奉献,他个人以及他领导的集体也多次被评为省市、教育部和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他凭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将高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1982年,徐大雄教授去美国,看到了他们的激光全息产品已经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这使他不禁想到我国自己的这一技术还只是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里的成果,他决心为国家开发这一高新技术。1987年,徐大雄教授的激光全息的成果问世后,他坚持要把这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选择了青岛,因为青岛是他的故乡,他要为故乡的人民办件实事。在他的推动下建立了中美合资的琦美图像公司。1987年当公司初创时,条件多么艰苦啊。开发区一片荒凉,别说交通、通信这些办厂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就连自来水都是徐老师的学生、后来成为琦美公司第一任总工的刘守骑着自行车到市区去打。美方老板是位加拿大人,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都凉了,打起了退堂鼓。徐大雄教授就鼓励他,给他讲白求恩的故事。
经过艰苦的创业,终于开发出了全息产品应用于防伪行业。徐教授说我们的技术不比国外的差,但价格低廉,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现在全国有上千种的商品都用上了激光防伪标识,一些证件也使用此项技术。海南省的身份证也应用了激光防伪技术,公安部、国家技术监督局都使用此项技术。公司的发展是喜人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更让他欣慰的却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跟随徐大雄教授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总裁李强、总工裴文、航空航天部防伪公司总裁付子平、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加拿大O/E公司总裁龙品、通信“863”项目专家组成员余建国、……个个都是精英式的人物,都有一番不平凡的作为。也许这就是一位教授办企业的特色吧,收获的不仅是产品,还培养起一批人才。
中国全息防伪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国际全息界的关注,徐大雄教授被国际全息界称为中国激光全息应用的开拓人。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停步。1990年5月,他受苏联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长阿卡耶夫的邀请,参加了全苏光信息处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介绍的中国全息防伪技术及其应用,引起了会议的重视。回国后在徐大雄教授努力下,并得到北京市政府、邮电部、中国光学学会以及学校的支持,促成了6批吉尔吉斯斯坦科学家来我国同科技界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1年9月,他又发起和组织24位中国光学科学家参加在比什凯克召开的苏中双边全息与光信息处理学术会议。当时,吉尔吉斯斯坦刚宣布独立,中吉尚未建交,这是吉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科学家代表团,被吉尔吉斯斯坦称为友好代表团,徐大雄教授被视为“友好大使”。这以后,徐大雄带领他的弟子——三友图像公司总裁李强帮助吉国建立了激光防伪技术生产线,并促成了中吉两国科研合作计划的实施。
结语
徐大雄教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有优雅的学者气质。他酷爱音乐,欣赏的水准也很高,在清华大学时就吹得一手好长笛,并担任乐队队长。每每在科研和工作遇到坎坷时,是音乐抚慰了他焦灼的心灵,使他保持一种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然而近年来他却难有时间再拿起心爱的长笛,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他做了20多年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在其位、谋其政,为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做了大量工作。他还一直担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防伪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专家组组长等社会职务,负责防伪企业的技术论证、防伪技术术语的国家标准以及防伪工作法规的制定等。
徐大雄教授的长笛也许生疏了,老伴从来只是一个人去爬香山,他没有时间陪伴。但对个人、对家庭荒疏了的地方,他却在学生身上、在工作上加倍地补偿了。他的家门永远是对学生敞开的,他买来光盘,给学生听音乐,给他们讲音乐和科学研究的联系。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他把世博会录下来,自己配了音乐,为学生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以陶冶情操。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他从科学和伪科学的高度分析“法轮功”。何祚庥是他大学时的同窗和入团介绍人,为了请何祚庥院士给学生做报告,他冒着大雨和学生一起去接。他不仅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的家就是一个全息艺术博物馆,他经常把学生领到家中欣赏影视艺术。看立体影像后给学生提出全息通信这一三维概念。为了将一个珍贵的全息艺术品(Helmet英国古代文物复制品)安全无损地从欧洲带回来,他竟然放弃飞机(因为坐飞机行李要托运),而是抱着这件“宝贝”坐了10天的火车。说到这里,教授脸上竟露出了顽皮的微笑。这是一颗多么年轻的心啊,难怪他和年轻的学生打成一片。课题经费紧张,他就把自己的钱给学生;他把自己应得的课题酬金给学生成立了棒球队,提出让学生健健康康工作50年。这如父如兄的关怀,使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心中还充满了感激。相信沐浴过这爱的人,也定会把自己的爱传播向社会。
每年新生入学,学院都要请徐老师给他们做报告,讲学习,讲做人,讲科学发展。徐大雄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激励和感召着莘莘学子。
50年的教师生涯,使他把教书育人视为天职。他的家现在还是在一套60年代初建的房子里,他不是没有机会改善住房条件。在学校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时,他本可以在净土寺公寓分到一套面积大得多的新房,他没有去的理由是为了住在学校离学生更近,为此子女们都对他有意见。
采访就要结束了,徐大雄教授向我们谈起他自己的烦恼。近几年,他招的研究生都先后转向了通信行业。因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通信大发展,行业热带来许多实际的利益——好找工作,收入丰厚,个人发展前景好。这一切他都理解学生,并不阻拦。他说时代发展了,不能要求现在的年轻人还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选择,毕竟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加强调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他内心深处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来接他的班啊,虽是防伪技术泰斗级的人物,但毕竟年事已高,而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这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级人才;而且由于技术缺乏领导而变成商业手段,扩散到社会上,使它的防伪功能下降。我们国家的技术并不落后,缺的是先进的管理,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来担当重任。徐老师希望年轻人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徐大雄教授的深入了解,站在记者面前貌似文弱的教授高大起来,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看到在徐大雄教授身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年轻教师、企业家……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教育家的力量。
(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