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问 秦氏一门是贾府的袖珍版吗

第九十五问 秦氏一门是贾府的袖珍版吗

上一回我们说到秦氏姊弟分别是王熙凤、贾宝玉的参照,这里我要说,整个秦氏一门就是贾府的袖珍版,秦氏的先期殂落是贾府后来覆败的前兆。贾元春归省,是通部书中最热闹体面的事件,也是书中主要人物全部进入为他们设计的独特环境“大观园”的直接原因。可是曹雪芹在这个事件之前,先让秦可卿姊弟死去,未免让人难解,因为可卿这样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还没有经历真正的热闹就死,实在有些可惜。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是曹雪芹早在第二回就给我们展示过的“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之法。在那一回中,贾雨村在遇到冷子兴之前,先走入一破庙之中,遇着一聋肿老僧,见到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从那里出来,才遇到冷子兴对他演说荣国府。如果说这种手法用到一回之中,它的奇妙之处还不太显眼,那么曹雪芹不久就用了将近十回的篇幅为我们详细展示了这种手法的独特与高妙,他是把事情的结局先期写出来,做成一面镜子竖在那里,让人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宁荣二府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看熙凤之弄权,宝玉之用情,看贾府上下如何兴兴头头地搭那早晚要散的千里长棚。写小说最忌让读者先知道结局,那样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为了让结局出人意外,扑朔迷离,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作者绞尽脑汁设悬念,布迷宫,甚至设计几个结局让人们选择。但是曹雪芹却一反惯常路径,在小说开头就一再向人们揭示小说的结局,先是用甄士隐,后用太虚幻境的曲子,接下来就是用可卿姊弟的命运,一再点染逗漏这个结局,一再提醒人们这些人的最后下场都很悲惨。奇妙的是人们在这样反复提醒之下,却仍然只看到那种花团锦簇,旖旎多姿的富贵风流,却忘记背后的瞬息即逝,转眼成空,忘记早就竖立在那里的镜子。就连那压地银山一样的宁府大殡,也不像是发送死者,倒像是夸势耀富的大游行,成为元妃省亲的一次预演。这种匪夷所思的高超手法,我们只在《红楼梦》中能够看到。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目前书中所写秦氏姊弟的命运,是反复修改的结果。旧稿中他们的故事一定会更多一些,更长一些,他们的所为肯定会给贾府败落带来直接的影响。曹雪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他们的故事截短浓缩,成为目前的样子,应该说他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但是仍然有许多漏洞没有来得及弥补,以致造成一些遗憾,也造成阅读中的混乱。比如秦可卿与贾珍的私情,本来应该明写的,不明写,让人们去猜,这不是好的手段。不是曹雪芹有些犹疑,就是错误地接受了传统史书为尊者讳、为亲者讳那一套,忘记了小说的特点。

我这样说并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硬找出曹雪芹的毛病来以示自己高明,我虽愚鲁却也还未到发昏的地步。为了证明这样说确有根据,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书中对于可卿姊弟父亲的描写,在他的身上漏洞更大。

他们父亲名秦业,秦即情,业即孽,太虚幻境横额:孽海情天,他占了两个字,也就等于占全了。他本身就是孽海情天的象征,通过一儿一女来演示孽海情天的悲惨结局。

秦业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多,只是在第八回秦钟已经要到贾家家塾去上学了,才对他做了介绍:“这秦业系现任工部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这是对他最详细的介绍,他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十五回中提了他一下,表明他也来发送可卿而已,最后是在第十六回,让秦钟气得一命呜呼。

像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竟也出现漏洞。

首先是他穷还是富。在第八回秦钟要上学,他却“宦囊羞涩”,“东拼西凑”二十四两银子亲自送到贾代儒家中。可是在第十六回秦钟临死前,却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这是明显的矛盾,连二十四两银子都需东拼西凑,怎么会积下三四千两银子?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应该是一个很富裕的家庭。有清一代实行低工资制,没有什么灰色收入的小京官确实很穷,可是如果做到工部郎中,绝不会连儿子的学费都掏不起,那是会有许多来钱门路的。

其次是他抱养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那个时代,如果他的夫人没有生育能力,可以讨妾,用不着抱养。如果他本人没有生育能力,倒是可能抱养,偏偏他又有生育能力,秦钟就是他亲生的儿子。这岂不奇怪?而且那个时代,若是抱养,一般会抱养儿子,少有人抱养女儿,尤其是贫寒之家,更不会抱养女儿。古语说“强盗不过五女之门”,土语说“养活闺女赔钱货”,养一个女儿是很赔钱的事情,谁会没罪找枷扛?有朋友也许会说,他的女儿找到贾家这棵摇钱树,岂不阔矣?我说错矣,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找个阔女婿确实得意,他找贾家这种门第,那一份陪嫁都会让他活活愁死。少了绝不行,若少一点,秦可卿绝不会取得书中所写那种身份地位。

从这方面看,我也可以肯定地说,秦氏一门三人在旧稿中肯定不会是现在这种样子,曹雪芹对他们的故事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加工,这种加工没有最后完成,才留下这些不应有的漏洞,也导致许多阅读中的猜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