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问 “金抹额”与“攒珠勒子”是一种东西吗

第五十九问 “金抹额”与“攒珠勒子”是一种东西吗

贾宝玉的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前面已经说过,可是王熙凤的额上也勒着一件东西,我们看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凤姐儿家常代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这“攒珠勒子”是什么东西?既然都是围在额上,它与贾宝玉额上的金抹额是不是一种东西?如果是一种东西,为何有两个名?为何男女都戴它?

首先看这“昭君套”,这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但没有顶,要露出发髻,正确地讲应是帽套。它在明代称为“卧兔儿”,用海獭皮做的就称“海獭卧兔儿”,用貂鼠皮做的就称“貂鼠卧兔儿”。旧日河北唐山、丰润一带老年妇女冬日常戴一种黑色大绒做的帽子,大约就是这种“卧兔儿”或者“昭君套”的遗制,不过多了一个顶而已。沈从文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根据明人绘画和小说插图,把这种明代妇女常戴的卧兔儿形状描绘出来。从图上看,明代妇女在戴卧兔儿的时候,通常还要配上一个“遮眉勒”,就是在额上横勒一件东西,这便是王熙凤额上所戴“攒珠勒子”。“攒珠”是指她这“遮眉勒”系用珠子攒聚而成。由此可见王熙凤的头饰正是明代妇女的典型头饰,她额上那一件“攒珠勒子”与贾宝玉额上那一件“二龙抢珠金抹额”实在是一种东西,不过名称不同,材料不同罢了。

说起来这一种东西可是其来也久,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许多处提到它。它原本起于唐代的“帷帽”,又称“”“”,本是少数民族的头饰,主要作用是出门时遮蔽颜面,不让人看见,无论作用与形制都与今日阿拉伯世界妇女所戴面纱近似。它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头上软兜,或四面或三面或两面垂下纱帘,垂到肩上,这纱帘叫作“裙”,古代凡器物下脚垂有丝绸边沿的都叫裙。这种东西在后人所画观音像中时常见到,后来老年男子所戴风帽也与它相近,这在老版电视剧《四世同堂》中还能看到。另一种形制是硬笠子帽的四周垂下纱裙来,亦是垂到肩上,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形制。《金瓶梅》中西门庆去会情人,动辄戴上“眼纱”,就与它有血缘关系,在电视剧《笑傲江湖》及其他一些与武侠有关的影视剧中也属常见。

唐代武则天以后,贵族妇女竞尚胡装,不再遮头盖脸,这种“帷帽”曾沉寂一段时间,后来就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是朝头上发展,发展成“盖头”,由于常是紫罗做成,也称“紫罗盖头”,在北宋绘画中还可以看见当时妇女戴这种东西。它的遗制就是旧日结婚时新娘子头上蒙的那一方“盖头”,还有就是江南乡间女子喜戴的头帕。

另一个方向是往额上发展,到五代时已经发展成覆在妇女额头的一小片纱罗,名字叫作“透额罗”。到了元代,就发展成勒子,通常在戏曲中使用,称为“鱼婆勒子”。现实生活中也有佩戴的,多是下层平民妇女。

到了明代,这种东西又受到爱美的上层女士喜欢,称为“遮眉勒”,纷纷佩戴起来,所以在《金瓶梅》的插图中就出现了这种东西。

到了清代,这种东西更风行起来,仍然叫作“勒子”或者“勒条”,上至皇宫嫔妃,下至渔婆村妇,都时兴戴它,我们由清人所绘雍正妃子画像以及康熙时期所绘《耕织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东西。当然,由于身份地位不同,所用材料有霄壤之别,下层妇女用缎,用绒,用布,叫作“包头”,上层的则花样百出,比如《红楼梦》贾宝玉戴的就用金,王熙凤戴的是用珍珠连缀而成。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是一种女人专用的头饰,男人极少戴它,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介绍,只在元代一幅壁画中,有一个道童额上勒着这种东西,其他则未曾见。可是曹雪芹先生却让贾宝玉戴上了这种东西,这一方面是与其他服饰配套,既然给贾宝玉借了一身戏装穿,干脆也给他借来这一件“勒子”戴上,就连“抹额”这个名称,也是明代对于“卧兔儿”也即王熙凤头上的“昭君套”的另一种叫法,也借来一用。另一方面,也确实突出了贾宝玉这一位贵家公子迥出凡尘的风采。难怪《红楼梦》初现于世,就受到那些名公巨卿,势家豪族的激赏,这与其中服饰器用等等的描写极有关系,聪明的曹雪芹先生把那些真正经过见过的阔人都蒙住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