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坏于宋论

学坏于宋论

祝允明

祝子曰①:凡学术尽变于宋,变辄坏之。经业自汉儒迄于唐,或师弟授受,或朋友讲习,或闭户穷讨②,敷布演绎③,难疑订伪,益久益着。宋人都掩废之④,或用为己说,或稍援他人,皆当时党类⑤。吾不知果无先人一义一理乎,亦可谓厚诬之甚矣!其谋深而力悍,能令学者尽弃祖宗,随其步趋,迄数百年不寤不疑而愈固。我太祖皇帝洞烛千古,令学者治经用古注疏⑥,参以后说,而士不从也。

呜呼!试一阅两汉魏晋六代隋唐遵圣之学,其义指、理致、度数、章程为何等精密弘博⑦!宋人之劳,不见何处及之?况并之又况以为过之乎?此非空言可强辩解也!

【注释】

①祝子:祝允明自称。 ②穷讨:极力钻研。 ③敷布演绎:展开发挥,推广发明。 ④掩废:遮盖而废止。 ⑤党类:同类。 ⑥治经:学习研究经书。 ⑦章程:文章作法。

【作意】

认为经学大盛于汉唐而坏于宋。

【鉴赏】

以一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骂倒一个朝代的学术,作者的“狂”态的确可掬。作者还在另一篇文章中石破天惊地提出“诗死于宋”论,认为宋诗“以议论为高,大率以牙驵评较为儒,嚣讼哗讦为典,炫耀怒骂为咏歌……千年诗道,至此而灭亡矣,故以为死”。他何以对宋代如此深恶痛绝呢?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原来程朱理学在明初由于得到官方的支持而大大加强,宋濂等人的“文道合一”说,又使之弥漫于学术、创作各个领域,以至于明初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充斥着程朱理学的教条。陈腐的说教,言行不一的虚伪作风,窒息着人们的思想,许多人已经习以为常,香臭不分了。这时,祝允明大胆喊出“学坏于宋”,对统治思想文化界数百年的程朱理学给予坚决的否定,犹如万马齐喑时的一声呐喊,无边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令人振奋,给人以鼓舞。

以文论文,本文颇多纰漏,最大的毛病是简单武断,立论与论证都有所偏颇和不足。即如“凡学术尽变于宋,变辄坏之”便难以服人,因为一是学术并未尽变于宋,而仍有不少被宋儒所师承;二是“变”并不一定“辄坏”。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变”是正常的,应该的,不变倒是成问题的。又认为宋人“谋深而力悍,能令学者尽弃祖宗”,也是不尽符合史实的。至于说朱元璋“洞烛千古”,要学者治经用古注疏云云,更是拍马抑或掩饰之言,因为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必备书的正是朱元璋其人!

尽管如此,这篇矫枉过正的激愤之文,其价值、其在历史上的功绩仍不可灭。即使说它是开徐渭、李贽等人思想解放的先声,也不为过吧。文章虽短,但气势逼人。以汉唐与宋作对比,汉唐一切都好,而宋则一切都不好。指责宋儒的最大罪状是“掩废”汉唐久经考验的学术,而以个人或小圈子里的意见取代,并很有迷惑力,而重点其实是落在“数百年”后的学者的迷信与盲从上。矛头所向,当然是明代的卫道士们了。他认为自汉迄唐的“遵圣之学”在义指、理致、度数、章程方面都无比“精密弘博”,而宋人是远远不及的,根本上谈不到平起平坐,当然更说不上超过了。这也是针对明代道学家吹捧程朱理学的现实的。实际上这是一桩很难断的公案,就是写成一本书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而今企图让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来担此重任,当然是很吃力的。但作者很聪明、很巧妙地以一句“此非空言可强辩解也”作结,让你无话可说,实在是一种略带蛮横的可爱。

【补充说明】

皇甫汸《祝氏集略·序》谓祝允明“性灵夙拔,机敏默成。五岁而手作径寸之书,九龄而目兼数行之览。稍长,益笃于学,夏无卷帷,冬有穿榻,遂综贯百氏,铨析九流,穷镜玄缁,覃研缃素,虽輶使未译,《尔雅》阙载,靡不究而习其说焉。其为文也,芳腴融于心极,雕缋畅于辞锋,取无竭源,叩有余响。分吏占牍,则十纸互通;对客挥毫,而千言立就。同时乃有杨仪曹之博极,都太仆之冲淡,徐迪功之俊婉,唐处士之纵诞,公特兼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