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广府,泛指整个使用粤方言的地区,以省城广州为中心,地区上可以分为“上四府”和“下四府”。“上四府”包括南海、中山、番禺、顺德。下四府包括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广府地区作为明清以来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地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不同时期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纷纷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广府图景,形象地反映了广府地区的社会生活。

以小说为例,明清至民国时期,至少有三十余部小说主要叙述或涉笔广府地区的人物故事,计有《蜃楼志全传》、《皇明诸司公案》(卷二《奸情类》第八则《彭理刑判刺二形》)、《无声戏》(第四回)、《十二楼》(卷五《归正楼》)、《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卷二《奸情类》第五则)、《醒梦骈言》(第八回)、《西湖小史》、《警富新书》、《羊石园演义》、《岭南逸史》、《新中国未来记》、《廿载繁华梦》、《发财秘诀》、《宦海潮》、《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劫馀灰》、《九命奇冤》、《黄金世界》、《五日风声》、《广州乱事记》、《广东世家传》、《断鸿零雁记》、《康梁演义》、《广东故事谈奇》、《鬼才伦文叙笔扫柳先开》、《七载繁华梦》、《刘华东故事》、《粤东新聊斋》、《荒唐镜》、《罂粟花》、《王呆子》、《鸦片之战演义》、《黑籍怨魂》、《宦海》、《猪仔记》、《文明小史》、《黑狱》、《凄风苦雨录》、《孽报缘》、《致富术》、《陈万言》、《剃头二借妻》、《奶妈娥》、《酣眠春梦》、《竹尺和锤》、《缫丝女工失身记》、《阿斗官》、《孙中山演义》等;至于新中国成立后,聚焦广府地区的小说更是不绝如缕,诸如《虾球传》、《一代风流》、《香飘四季》、《大地恩情》、《西关小姐》、《怪才陈梦吉》、《广州教父》、《镇海楼传奇》等等。

而除了小说之外,在文人笔记、诗歌和戏剧方面,明清以来也有不少描写广府民俗风情或历史事件的作品。文人笔记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诗歌方面有《广州竹枝词》《羊城竹枝词》、招子庸的《粤讴》、张维屏的《三元里》、何玉成的《纪事诗》等;戏剧方面则有黄鲁逸与姜魂侠、黄叔尹合作的粤剧《火烧大沙头》、夏衍等人集体创作的话剧《黄花岗》等。

虽然明清以来文学中的广府描写屡见不鲜,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学研究与城市文化研究分属于不同领域,横向联系的跨学科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学者们往往只是根据那些记载广府地区的历史文献或方志等,从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宗教等角度来研究广府文化,还较少有人从文学作品入手,以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作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中以各种样态呈现的广府风情。

(一)研究现状简评

近几年来,少数研究者开始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探讨小说中所描绘的广府风情,相关论著零星可见。

梁冬丽的《黄小配近事小说研究》(广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三章《近事小说的人物塑造》着重分析黄小配的近事小说中塑造的几类人物形象,揭示其审美认识价值。其中包括“周庸佑与绅商形象”“张任磐、袁世凯与上层官僚形象”“康有为与改良派形象”“革命派形象”。这类人物中,有很多都是广府人,其典型的个性经历有一定代表性,对研究广府人的市民精神特征有一定参考价值。而论文的第四章《近事小说中的粤港风情与时代特色》,则围绕黄小配近事小说描写的商业风情和世俗习尚,具体阐释其近事小说体现的粤港风情与时代特色。主要分成“商业风情”与“世俗习尚”两大部分进行分析阐述。“世俗习尚”又细分为“娱乐习尚”“节日习尚”“礼仪习尚”“家居习尚”“迷信习尚”五点分别论述。梁冬丽另有《漫议黄小配近事小说中的戏曲描写》一文则集中探讨黄小配近事小说中所反映的清末广州地区戏曲表演的情况。

张靖瑶的《20世纪20、30年代广州社会文化状况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二章通过对《广州民国日报》文化教育类广告进行分析,反映了当时广州教育、报刊书籍和文化机构的发展状况;第三章通过对《广州民国日报》娱乐类广告进行分析,反映了电影戏剧、游园游艺会、茶楼酒楼的发展状况;第四章通过对其他与社会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广告进行分析,展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物质表现,并反映了民族意识觉醒的情况;第五章为结语部分,着重总结了当时广州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

王丹的《论晚清广东题材小说的“海洋化”特征》(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二和第三部分以晚清广东题材小说的文本为基础,探讨晚清广东题材小说对于粤民“海洋化”生活形态和生存哲学的文学书写,包括以洋货为重要特征的“海洋化”生活内容与以近代买办之父——晚清广东买办为特色形象的“海洋化”人物形象,讨论晚清广东题材小说中粤民的“海洋化”生存观,重点以粤民“出洋”与“走沪”两大现象为突破口。

白薇的《清代中后期广东地区通俗小说研究》(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二章《清代中后期广东地区通俗小说创作概述(上)》的第四节《富于纪实性与地方色彩的警世小说》,探讨了《警富新书》和《警贵新书》所体现出的浓厚地域色彩。第四章《清代中后期广东地区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和发展特征》的第二节《文人的粤地乡土情结》则探讨了清代中后期广东地区通俗小说作者在写作中所渗透出的广东地域风情和乡土情怀。

杨琴的《清末岭南籍作家白话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别对梁启超、吴趼人、黄世仲等小说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总结其小说创作写粤人、纪粤事、书粤地风俗的题材取向,以及对近代粤商商业活动及文化的反映等。

除了上述学位论文外,一些论文也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小说所反映的广府文化风情。如葛永海、王丹的《清代中晚期小说的“粤民走海”叙述及其文化意义》(《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纪德君的《黄小配近事小说中的广府风情》(《岭南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纪德君、何诗莹的《清代文学中的广州十三行描写及其意义》(《探求》2011年第4期)等。

当然,有关广府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文史互证的方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不过,总体看来,目前对文学中广府风情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零星而不成系统,且这些成果对文献资料的掌握还不充分,具体研究也缺乏自觉的比较意识(如与广府之外文化风情的比较)与历史眼光(广府文化风情的历史嬗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书的主要思路是对明清以来文学中的广府图景进行分类、纵向的历时性描述;在历时性的描述中,既致力于研究每一个时期的广府图景,又注重将不同时期的广府图景加以比照、分析,以揭示其嬗变的历史脉络;另外,笔者还将尽量与广府之外其他地区的文化风情相参照,以期揭示广府文化风情的个性魅力。

在具体研究中,本书将主要采用文史互证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既重视各种文学文本中相关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缕述,又重视理论的阐发、观点的提炼和规律的总结。文史互证,是将文学文本对广府风情的描写与一些史书、方志、笔记的有关记载联系在一起,相互参证,对文学描写之虚实加以考辨,以期发现新的历史事实,既从文献学的角度阐释文学中广府描写的史料价值,同时又从文学角度论证文学中广府描写的美学价值。

读书导航